无名桥下花千朵,不枉诗人吟到今

李老师.

<p class="ql-block">★寻找诗人梦里的广陵</p><p class="ql-block"> 诗人梦里的广陵就是今天的扬州,宋代词人姜夔化用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说它是“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历史的沉淀和其特有的品质,让这座温婉多情、饱经沧桑的古城留下了属于自己的经典。应该说,扬州是一座被诗词浸泡过的城市,千百年来,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倾倒,并留下无数靓丽的篇章。提起扬州,许多关于它的清词丽句便可脱口而出,“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等等。</p><p class="ql-block"> 在一众诗人中,我觉得唐朝才子杜牧与扬州算是最有缘的,扬州已成为他身上最显眼的标签。他曾在扬州生活过十年,写下了不少有名的诗句。</p><p class="ql-block">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遣怀》)这首诗中,诗人把自己描绘成浪子模样,看似潇洒,实则悲凉。“落魄江湖”,写出了仕途的不得志;“十年一觉”,写出了岁月蹉跎。人生失意,内心空虚,靠酒和青楼歌舞来抚慰,但“载酒行”与其说是欢场助兴,不如说是消愁解恨。杜牧在扬州不仅没能施展自己的抱负,反倒留下“薄幸”的名声。流连青楼,醉生梦死,最后也有梦醒的时候。梦醒时分,除了蹉跎岁月与青楼骂名外,更无一物。杜牧此诗有些许自嘲的意味,然而因为这首诗太过有名,“青楼薄幸”就成了杜牧身上的标签之一。</p><p class="ql-block"> “聘聘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赠别》)大和九年,杜牧离开扬州赴京任监察御史,此诗就是他离开时的赠别所作,赠别的对象是一名十三四岁的小姑娘。女孩娉娉袅袅,姿态曼妙,正像二月枝头的一枝红豆蔻。十里长街,万千美女,竟没有一个比得上这个女孩的美丽,想必这就是古人说的倾国倾城了。今天我们用“豆蔻年华”一词来形容十三四岁的少女时期,便是杜牧给我们留下来的遗产。不少人以为这个词可以形容任何阶段的妙年女子,这是误解,大概是没读或没弄懂这首诗。</p><p class="ql-block">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送韩绰判官》)这首诗我比较偏爱,第一次读就已倾心,读一次便能成吟成诵,要问我为什么,却又说不出具体原因。只觉得诗境自远而近,远景空阔,近景透明,到了诗末,更觉余音袅袅,让人抚膺远思。因为这首诗,我和很多诗人一样惦记上了扬州,也想在空蒙的月色下,走上二十四桥,寻找那个“教吹箫”的“玉人”。他一定是风流倜傥、才华横溢的多情公子,而在月色下跟着他学吹箫的弟子们一定是楚腰纤细、婀娜多姿、豆蔻一般的美人吧。</p><p class="ql-block"> 你是否也像我一样惦记着扬州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七绝】重游扬州瘦西湖得诗三首</p><p class="ql-block">其一</p><p class="ql-block">漫忆西湖伫望遥,谁人调瑟复吹箫?</p><p class="ql-block">楼台半入烟波里,不见当年廿四桥。</p><p class="ql-block">其二</p><p class="ql-block">芍药开时最是春,一湖天气半晴阴。</p><p class="ql-block">无名桥下花千朵,不枉诗人吟到今。</p><p class="ql-block">其三</p><p class="ql-block">曲堤烟柳水禽啼,舟入虹桥韵自题。</p><p class="ql-block">无限风光堪慰眼,乡关却在瘦湖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