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发源地——八大胡同—— 一座颓废的戏剧遗址

不是我是风

<p class="ql-block">八大胡同明清时期有河有湖,由于京官南方人居多,所以热闹,徽班进京就有了“群众基础”。徽班与昆曲、秦腔结合就形成了京剧。明清时期有明确规定,凡是官宦封爵者不得嫖妓,故大员显吏都不敢去勾栏。为求赏心娱情之处,便有了私坊,这是京剧之男旦(男伶、乾旦)确立的社会之基础。于是八大胡同曾经“伪娘”盛行,佞人遍地。到了民国末期,已是挥金如土、纸醉金迷之地,这种景象可以在张恨水的《金粉世家》里看到。我对京剧没有偏见,但是也没兴趣,主要原因可能也在于此,除了京剧对中国文化的贡献,这个八大胡同似乎并没有什么很光彩的地方,甚至我认为这是某个历史时期京城走向没落的一个缩影,是一座颓废之城。</p> <p class="ql-block">但是,作为文化探寻,我们又不得不走近它。</p> <p class="ql-block">但是,哪怕走近了它,似乎也没有太多的感觉,除了墙壁上的一块块提示牌能告诉你某某故居之外,真的找不见任何某某的一星半点。</p> <p class="ql-block">陕西巷南起珠市口西大街,北至铁树斜街。长约389.6米,宽约6.7米。明《京师五成坊巷胡同集》载有陕西巷,属正南坊。巷名一直沿用至今。巷内有潮州、琼州、济阳、凉州、严州诸会馆。四大徽班进京时的四喜班,最初就是住在这条胡同中。《燕都丛考》:"自石头胡同而西曰陕西巷,光绪庚子时,名妓赛金花张艳帜于是。"孔元福(旦)、白云生(小生)等十余位京剧演员都曾寓居于此。</p> <p class="ql-block">今陕西巷52号是小凤仙曾经所在的云吉班旧址。1965年整顿街巷名称时将原陕西巷头条、裤堆胡同、裤脚胡同并入。现胡同居民住宅外,其特点是旅店较多。街巷南口邻珠市口西大街处。</p> <p class="ql-block">小凤仙故居</p> <p class="ql-block">陈德霖(1862---1930)京剧演员。名蓥璋,号淑云,住在百顺胡同55号。功年先后入全福昆班和三庆班坐科,习昆旦、京剧青衣兼刀马旦。以唱功著名。</p> <p class="ql-block">是清代光绪以来青衣演员的代表人物,其主要特色在于继承老派青衣演唱的传统,偏于阳刚一路,而在唱法上较前人略有变化,是近代骨衣主要流派,世称"陈派"。陈德霖在唱腔上得到时小福的亲传,为正宗青衣。被人们称为"老夫子、青衣泰斗。</p> <p class="ql-block">程长庚(1811-1880),名椿胡同36号。高所名"四箴堂诺名程闻城,居住在百顺清朝同治、行期技艺非凡、声名赫赫的京剧表演是微班进京后由演唱微洲。昆腔衍兽人之一。曾被清末国家沈蓉圃绘入《同光十三绝》画语。他曾位二庆班里,同仁尊称其大老板。曾任精忌庙庙首,三庆、春台、四喜三班总管。他腹句渊博,能戏300余出,他与四喜班张二壑。春台班余三胜,为京剧第一代演员的三位老直杰出人才,程长庚名列"三鼎甲"之首。被称为撤狂领袖、京剧鼻祖。</p> <p class="ql-block">迟月亭(1883~1964)谱名振源。武老生迟遇泉之三子,居住百顺胡同38号。幼从崇富贵、丁俊练功,后入小天仙科班,与谭小培、阎岚秋等同科,先习老生,后从杨隆寿习武生,以短打戏见长,身上边式漂亮,武打严谨火爆 翻跌轻便敏捷。</p> <p class="ql-block">大百顺胡同简介北起韩家胡同,东南接小百顺胡同。长约250米宽约5米。明《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载"有河南营因其靠近琉璃厂,又曾有凉水河流过,此胡同位子河堤南岸,故取名河南营·1965年北京市整顿街巷地名时,改称为大百顺胡同、大百顺胡同30号是京剧名家俞振庭的故居,今为百顺胡同40号。</p> <p class="ql-block">韩家胡同东起陕西巷,西至堂子街。长约360米,宽约5.7米。韩家胡同原名韩家漳,相传明代地靠凉水河,东沿常有泥潭。清《光绪顺天府志》称韩家潭。韩,子元少,江苏人,官内阁学士。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猝。"相传清相韩元少尚书曾离此",故称韩家潭,又名韩葭潭。"韩家潭"一直沿用到解放后。1965年北京市整顿街巷地名时,又称韩家胡同。《宸垣识略》载,清康熙初著名戏曲理论家作家李渔(笠翁)的芥子园即在此胡同内。后改为广东会馆,原北京市95中学校址即芥子园址。按李笠翁的别墅"芥子园"本在南京,又据《藤阴杂记》,王文庄也曾经住在这里。这条胡同"南班"妓院较多,历史上有名的有环采阁、金美楼、满春园、金凤楼、燕春楼、美仙院、庆元春等20多家。乾隆八十大寿徽班进京时的三庆班就寓于此。在这条胡同中居住过的京剧演员不下60人,著名的有:刘赶三(丑)、白云生(小生)、王琴侬(旦)、宋福寿(旦)等。20世纪50年代,以谭富英为团长、裘盛戎为副团长的太平京剧团驻韩家潭。老北京的梨园公会就设在韩家胡同36号院。</p> <p class="ql-block">铁树斜街101号:梅兰芳祖居</p><p class="ql-block">这里是梅兰芳祖父梅巧玲的私寓,叫做景和堂。梅兰芳也出生于此。该宅共为二进院落,均由正房及配房组成,层次分明,左右对称。房屋虽破旧,但保存完整。</p> <p class="ql-block">榆树巷,位于珠市口西大街北侧,西起陕西巷,东不通行,全长66米,宽约3米。民国时称榆树大院,1965年北京市整顿街巷名称时,改称榆树巷。</p> <p class="ql-block">清光绪年间的名妓赛金花所开设的"怡香院"在新门牌1号处,原建筑保存尚好,现改为民居。</p> <p class="ql-block">京城第一家女浴所</p><p class="ql-block">北京地区在1660年的清朝初期就有了公共浴室,只是对当时的妇女说都是禁地。1914年12月9日,在大栅栏地区的铁树斜街上开办了北京城第一家叫"润身女浴所"的女子浴所。这家"润身女浴所",是由当时八大胡同一家清音小班里的一个名妓﹣-金秀卿开办的。如今,这家"润身女浴所"已改装为"派酒店"。京城第一家女澡堂给"男尊女卑"的腐朽思想以当头棒喝, 标志着封建的枷锁正在被慢慢地打开。</p> <p class="ql-block">京剧之男旦(乾旦)与越剧的女小生(坤生)似乎体现了中国阴阳学说的精髓。但我还是偏爱越剧的,觉得越剧的女扮男没有龌龊,只有潇洒,相反,尹派如果男生唱却不如女生唱得清爽、声音好听,因为女生扮男生也不做作,不像京剧用假嗓子“欺骗”观众。</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当然,任何艺术类别不能简单的因个人喜好来区别。越剧和京剧,产生在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文化背景。</p> <p class="ql-block">一南一北,一雅一俗,戏剧形式各具特色,共同丰富了中国的戏曲文化。我们可以在京剧中找历史典故,也可以在越剧中寻民间故事,只是当今社会日见浮躁,生活节奏加快,能静下心来听一段的不多了。</p> <p class="ql-block">凡此种种,戏曲之于许多人已渐行渐远,可谓曲高和寡是也。</p> <p class="ql-block">八大胡同作为一个历史印记已经或者终将淡出人们的视线。就像曾经布满此地的一条条河流终于被历史的尘埃淹没一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