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炎陵县的炎帝陵,是炎黄子孙的老祖宗安寝福地

陇南人余松敏

炎帝陵,位于湖南炎陵县。炎陵县,原名酃县,因有天下第一圣陵,1994年更名为炎陵县。<div>炎帝陵,是天下中华炎黄子孙的老祖宗炎帝的安寝福地,炎帝陵自宋代(967年)建庙于陵前,其后多次修葺、扩建。<br>清代(公元1733年),知县张浚奉文动用国库,按照帝王陵殿统一格式进行了重建,陵殿焕然一新。<br>民国时期(1940年)进行过修葺。</div><div>1954年,炎帝陵正殿和行礼亭失火被焚。<br>1986年进行了全面修葺,承袭清代建筑风格和特色,形成午门、行礼亭、主殿、墓碑亭、陵寝五进格局,宏伟壮观。</div><div>1996年,炎帝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div>炎帝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之一,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古代没有任何文字遗迹留下,炎帝历史难以考证。而根据传说和资料,炎帝的足迹遍布较广,也为后来的炎帝陵南北之争埋下伏笔。陕西宝鸡、湖北随州、湖南炎陵县、会同县、山西高平五地,均被视为炎帝故里或炎帝陵。根据炎帝有九代这一传说,陕西宝鸡,山西高平也称为是炎帝陵并不奇怪。据说目前全国已经基本达成共识,湖北随州是炎帝的出生之地,陕西宝鸡主打炎帝的成长纪念地,湖北神农架是炎帝的采药地,建议山西高平的炎帝陵改称神农殿,以避免一帝有二陵的错觉。</div></div> 中华儿女称自已为炎黄子孙,“炎”就是指炎帝。<div>民间有称炎帝为神农氏,炎帝也被道教尊为神农大帝,也称五榖神农大帝。<div>炎帝在历史传说中被赋予了神话色彩,是太阳神、照明之神,还和黄帝一起打败了三头六臂的蚩尤。</div><div>走进炎帝陵,也是寻根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br></div></div> 扩展的炎帝陵景区地域宽阔,2009年,位于炎帝陵祭祀大道入口处的阙门建成,为仿汉制帝王阙,意寓纪念炎帝陵“汉代有陵”,大气恢弘。 午门,为炎帝陵殿正门,两侧为戟门。清代(1733年)官府奏准以国库银两对炎帝陵进行大修,按照工部颁发的样式,炎帝陵大殿前设置三门,中为午门,左右为戟门,此规制沿袭至今。午门为明清时期帝王宫城的正门,是皇帝出入和举行重大活动的地方,清代群臣在午门前待朝或候旨。旧时,炎帝陵午门只在大祭日开启,盛放《御祭文》和香、帛的龙亭由午门进出,钦差官及陪祭各官则由东戟门入,西戟门出。原有的陵墓规制自午门开始,然后是行礼亭、陵殿、墓碑亭、墓冢,共五进。 进入午门,首先看到的是,1993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为炎帝陵题写的“炎帝陵”汉白玉石碑,前嵌盘龙龙陛,取名龙蟠虎踞,寓意天下一统,江山稳固。左右分立雄健的神鹰和温顺的神鹿石雕。<br> 二进为行礼亭,是炎黄子孙奉祀始祖、敬香朝拜的地方,采用庑殿顶,前后檐各四柱落脚的三开间长方亭,饰以龙凤和玺彩画,正上悬挂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周培源手书“民族始祖、光照人间”匾额。亭中设置香炉、烛台,供人们进香祭拜行礼之用。 行礼亭之后是第三进陵殿,为供奉炎帝神农始祖神明之所,俗称“炎帝神农祖庙”,始建于宋代(967年)。重檐歇山式结构,面阔五间,饰以金龙和玺彩画,正中神龛供奉左手握稻穗、右手拿灵芝、膝前放着药篓的炎帝神农氏金身坐像。匾额和楹联均为铭记和颂扬炎帝神农之丰功伟绩的内容。 墓碑亭,为四角攒尖式结构,中间放置汉白玉墓碑。<br> 1986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为炎帝陵题写墓碑“炎帝神农氏之墓”。碑身高1.986米,碑冠高0.4米,厚0.17米,暗寓碑铭题书时间为1986年4月17日。 第五进为墓冢,炎帝的安寝福地,绿荫蔽日,古木参天,环境幽静,风景宜人。墓前石碑“炎帝神农氏之墓”为清代(1827年)知县沈道宽所书,原碑遗散在附近村落,1984年被发现。<br><div>曾经有一位香港的记者,专程来到炎帝陵问当地官员,炎帝陵下面埋的到底是什么,是灵柩还是肉身还是其他?这个刁钻的问题让这位官员稍微思考了一下,然后说:“我说什么都不是,我也不可能去挖,挖下去也可能什么都没有,如果真要我说的话,这里埋藏的就是炎黄子孙的共同信仰”。</div> 碑房位于陵殿西南侧,碑房内陈列历代原始御祭碑、记事碑、遗迹碑共9通,系国家级重点文物。<div>“飞香旧迹”碑,据古籍记载:宋代初年,有御使致祭炎帝陵,一叶飞坠,满殿皆香,因此建飞香亭以志纪念。清代(1827年)邑监生唐才万重建飞香亭,知县沈道宽隶书“飞香旧迹”四个字立碑亭内,如今亭毁碑存。</div> 清代(1703年)的御碑残碑,记载了清代第四位皇帝圣祖玄烨,特派专官通政司左通政张格履行祭祀,告五旬万寿致祭祭文。 清代(1875年)的御碑,记载了清代第十一位皇帝德宗载湉,特派专官荆州左冀副都统穆克德布,恭敬地携带供品,告即位致祭祭文。 1940年,当时正是全面抗战时期,湖南省政府主席薛岳决定将省政府暂时迁往酃县炎陵山。在营建省府住所的过程中,主事人见炎帝陵年久失修,便报请薛岳批准,省政府拨专款修葺炎帝陵。此碑为民国二十九年第九战区司令长官兼湖南省政府主席薛岳亲撰《重修炎帝陵》碑文。碑文中“岳奉命总督诸军兼主湘政,其秋寇大至,击之大捷。”即1939年第一次长沙会战胜利。1944年,长沙在第四次会战中失守。 “林子超先生纪念林”碑,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字子超)为绿化炎帝陵,拨专款令湖南省政府主席薛岳在炎帝陵山植树造林。薛岳受命后,即下今在炎陵山西北的皇岭背和井水坳两地营造杉木林264亩。竣工后,薛岳在皇岭背修建了一座“林子超先生纪念亭”,此碑即立在亭内,薛岳亲书“林子超先生纪念林”八个隶书大字,落款为“薛岳敬题”四小字行书,如今亭毁碑存。 墓冢后方,修建有御碑园,两侧共陈列了历朝历代皇家祭祀炎帝的祭文碑51块,其中明代13块,清代38块,遗憾的是,这些御祭碑文并非古代原始文物,而是从同治版《酃县志》里录出祭文后复刻的新石碑。此外还复刻了宋、明、清、民国及建国后重要纪事碑文5块,合计为56块,寓意中华56个民族的大团结。 神农果树,炎帝陵的一颗奇树、宝树。本是一棵普通的藤缠树,可神奇的是它长得特别茂盛,一年四季果实累累,经冰雪而不落。人们为它取名“爱情甜蜜、瓜瓞绵绵”树,寓意中华民族子孙昌盛,事业兴旺。 民间传说中的炎帝,又有另一番面貌。炎帝神农氏是中华农耕文化的创始人,在农、工、商、医、文等各领域都有开创性的发明创造,他教民耕种,遍尝百草,发明医药,首辟市场,治麻为布,建房造屋,制作陶器,冶制斤斧,始制弦琴,初定音律,制造弓箭,他用智慧和勤劳带领百姓从蛮荒向文明迈进了一大步,为中华民族的始兴和统一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为铭记炎帝功绩,弘扬民族精神,国家邮政局于一九九八年十月二十八日发行《炎帝陵》特种邮票一套三枚,小全张一枚。立炎帝陵特种邮票发行纪念碑,建“咏邮亭”一座。 炎帝陵的保护和建设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关心,图为邓小平、胡耀邦、江泽民题词。 图为陈云、习仲勋、刘华清题词。 图为张爱萍、耿飙、肖克题词。 2002年,仿清式皇宫建筑神农大殿竣工,相应配套建筑祭祀广场、朝觐广场、咏丰台、祭祀大道同时建成。 神农大殿的殿内供奉着炎帝石雕祀像,并布有炎帝功绩壁画,祭台、拜垫、石刻联柱、神农紫竹罇等陈列。 扩建后的炎帝陵景区,还有神农园,华夏广场等众多新建景点,只是历史内涵不多,没去观赏。 2023年11月12日游览<div>2024年5月5</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