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 分

心如止水13522637

<p class="ql-block">  “工分儿工分儿,社员的命根儿”,工分儿这个词汇,在中国这个广袤的土地上,尤其是在上个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的农村,被广范使用,相继延续了三代人。它是那个年代的历史产物,经历了时代的风云变幻,成为我国农村的一个时代的缩影,给人们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记,同时也给多少人留下了痛苦、悲伤和心酸……</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之前,土地是由生产队集中管理的,是集体生产所有制,社员靠生产劳动赚取工分,而工分的高低是由生产队根据社员的劳动能力评定的。共划为两个档次:男劳动力出工一天为10分,而女劳动力出工一天为6分。</p><p class="ql-block"> 生产队每个人都有一个记工本,由专职的记工员每天登记工分。到年末后,大队再根据生产队年终粮食收成的多少,来计算每个工分值多少钱,然后再用工分按比例折算成钱发给社员。</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记得当年我们大队每个工分值是8分钱,如果按一个整劳力一天挣10个工分计算,一年中除去春节5天,出工360天x10个工分=3600个工分x每个工分8分钱=288元,这就是一个整劳力全年的收入。但如果你在这一年当中,家里有事或者有病、旷工,到年末是要按天扣掉工分的,所以,社员一年很难挣到满分。</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年代,村与村之间的工分值也不一样。与我们相邻的几个村,虽然人口比我村少很多,但工分值却非常高,一个工分能兑换1毛到1毛3分钱,差距很大。</p> <p class="ql-block">  我出生在六十年代初,曾参加过轰轰烈烈的“战山河”团队,开山劈岭造梯田、修水库。还和生产队的社员们一道,“抓革命,促生产”,为实现“四化”做贡献..……见证和亲历了农民靠工分吃饭的时代。</p><p class="ql-block"> 我当时观察和比较过许多家庭的贫富程度,发现家庭人口越多,越是吃不饱,穿不暖。而人口越少的家庭,日子倒是越好过。这可能就是后来,国人能够完全理解和接受,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意义之所在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家有六口人,母亲做家务,弟弟尚小,父亲和哥哥每天分别挣10个工分,姐姐属于半劳力,每天挣6个工分,在我们家乡,女社员无论有多么能干,一律按6分记工,现在想来,确实有失公允。</p><p class="ql-block"> 然而,最让我无奈的是,下了学到生产队里参加劳动后,生产队长就把我打到女人堆里了,也是每天记6分工,感到自己的劳动能力和效率,已经远远超过6分工的标准了,感觉很不公平,后来慢慢地也想通了。因为自己一不会犁地(10分劳力必须具备的技能),二是自己年龄小,个子也小,尚不具备挣10分工的能力。所以就不再纠结,和社员们一起,积极主动地劳动在田间地头,而且非常卖力。由于我能吃苦肯干,遇到包工包活时,社员们都抢着拉着我入伙,把几个包活干完了,就可以提前收工回家了。所以,下学第一年就得了一个《劳动光荣》的奖状。母亲高兴地把它贴在墙上说:"你们干了那么多年活,也没得过一个奖状。”这些话,母亲念叨了很长一段时间。当时,心里美美的。</p><p class="ql-block"> 回忆起那个贫穷落后的年代,至今觉得辛酸。一日三餐的地瓜,吃得我返胃,直到现在我对地瓜也没有什么好感。偶尔能吃顿玉米面大饼子,让我觉得像过年吃鱼、吃肉一样,胃口大开。我常常跟母亲说,“我如果天天能吃上大饼子,这辈子就心满意足了”。</p> <p class="ql-block">  要说吃饺子,那更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尤其是白面饺子,只能到大年初一才能吃得到。平时想吃饺子,只能用地瓜面包。</p><p class="ql-block"> 但地瓜面没有筋,是包不住馅儿的。所以,等我放学回家后,母亲就让我带上锤子和麻根(麻杆的外皮可以做麻绳用,而麻根晒干后砸成粉,和到面里能增加面团的韧性),到家庙旁边的碾房里砸面筋,即把晒干的麻根放到碾台上用铁锤砸。</p><p class="ql-block"> 碾台非常大,老远就能听到里面砸面筋的声音。等我到的时候,碾台边已经围了20几个人了。当时那个场面真是壮观呵,每个人都低着头,用铁锤敲打着麻根,叮叮当当,此起彼伏。</p><p class="ql-block"> 待麻根砸细后,再用面箩把麻粉筛下来,然后接着再砸,如此反复进行。</p><p class="ql-block"> 把麻粉拿回家后,母亲再将它掺进地瓜面里揉成面团,麻粉遇水后发黏,这样地瓜面就有筋了,才能包住饺子馅。</p> <p class="ql-block">  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里,能吃上肉馅儿饺子简直是太难了。有时为了让我们能吃点肉腥味儿,母亲便去买一斤猪骨头,砸碎剁细后,再拌到饺子馅儿里。</p><p class="ql-block">  待饺子煮熟出锅后,我便急不可待地大口去吃。但是,当吃到第一个饺子时,那骨头馅儿在嘴里来回搅动着,根本嚼不动,只能囫囵半片的吞下去。</p><p class="ql-block"> 我家6囗人,4个劳动力,应该说生活不成问题的。但是,劳动一年下来,用所有的工分才兑出了200元钱,这就是一家人全年的收入,这些钱连还人家的欠款都不够。我曾问过母亲,咱家为什么年年欠人家的钱?别人家的粮食都够吃的,而咱家为啥还四处借钱借粮呢?</p><p class="ql-block"> 母亲叹了口气说,你爹虽然是整劳力,但是,长年因胃病停工在家,工分自然就少,另外,咱们家人口也多,你们三个男劳力都是大饭量,粮食根本不够吃啊……</p> <p class="ql-block">   从我记事起,一直到应征入伍前,身上没穿过一件像样的衣服。</p><p class="ql-block"> 夏天,鞋子磨破了,鞋底儿也漏了,脚趾头翻在外面,经常光着脚丫在外面走。冬天,穿着用苞米叶编织的草鞋,其实并不暖和,脚趾经常被冻肿。棉衣棉裤是母亲做的,但棉裤里面是空空的。任凭凛冽的寒风,顺着裤角和袖口,嗖嗖地往里灌。说来有人可能不信,我当兵之前还从来没穿过内衣内裤呢。</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先后被派到外面“出民工”,先被派往县里养路连养护公路,后又去公社办的石粉厂工作,昼夜在那里用机器石辗制造石粉,把石粉凉晒干以后,再运往沈阳制造玻璃。也正是从离开生产队的那天起,我就告别了每天挣6分工的历史,正式并入了每天挣10个工分的行列,感觉自己是一名真正的男子汉了,自豪感油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田到户的政策,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也激发了勤劳致富的自信心,并且还出台了多项惠农政策,全部取消了农业税,终结了延续2600年的“皇粮国税”,对农民来说,这是多么大的福祉啊!</p> <p class="ql-block">  在我国全面改革开放的今天,现在的农村,今非昔比,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解决了温饱,而且还有存款余粮……</p><p class="ql-block"> 现今的农民,是自由的农民,是自食其力的农民,是每天脸上挂着灿烂笑容的农民。所有这些日新月异的变化和辉煌的成就,都是党中央英明决策的结果。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全国人民定会朝着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前进,祝愿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繁荣昌盛!</p> <p class="ql-block">原创: 心如止水</p><p class="ql-block">插图: 百度网络(致谢)</p><p class="ql-block">音乐: 美篇平台(致谢)</p><p class="ql-block"> 谢谢老师品读!</p><p class="ql-block"> 2024年5月4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