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臂将军刘畴西

乐观达人

<p class="ql-block"> 作 者 :乐观达人</p><p class="ql-block"> 美篇号 :7210653</p> <p class="ql-block">  继2024年4月中旬,闽赣红色之行中,在江西弋阳方志敏纪念馆内墙上,众多先烈照片中,有一位是湖南望城藉人士,刘畴西,他是我们家乡人。</p><p class="ql-block"> 为此,将照片拍下,问了一下“度娘”,了解他为望城靖港人。于是,将这些一同发给望城区一直从事县志和挖掘红色基因的专家询问,得知有一个刘畴西烈士生平事迹陈列室。</p> <p class="ql-block">  2024年5月4日,趁假日邀先生冒雨驱车前往参观,寻小德地图到达,始终未找到门扁。赶紧问问旁边路过的一位男士,手指方向就是左前方那一栋。穿过门楼来到靖港街上,也没有办法抵达。干脆返回,沿河边小道转个圈,陶承纪念馆呈现在眼前。转身一看,有游客冒雨参观“刘畴西烈士生平事迹陈列室” ,室内传来讲解员清脆的声音,娓娓而谈。</p><p class="ql-block"> 来到刘畴西的家乡,如今的望城区靖港镇金星村13组,寻访刘畴西的后人和他留在家乡的事迹。</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靖港镇已成为长沙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刘畴西的家乡穿村而过时发现,这里的村民大多以种植水稻、养鱼为生,并建起了两三层高的小楼。</p><p class="ql-block"> 刘畴西,1897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又一位湖南籍将领)。刘畴西家有一些田地,在当时算得上富农,因此他接受了不错的教育。正是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刘畴西接触到了西方先进文化认识到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因此在那个时候他就下定了决心要投身到反帝爱国的斗争中。</p><p class="ql-block"> 刘畴西兄弟共8人,他排行第五,别名刘五臣。刘畴西后人介绍,刘畴西只有一个女儿,后从弟弟家中过继了一个儿子,取名刘应华。刘畴西的女儿远嫁岳阳汨罗市;继子刘应华仍留在金星村。家中保留的遗物就是一只旧皮箱。堂屋里,摆放的就是刘畴西的一张黑白照片。</p><p class="ql-block"> 现在,烈士公园烈士纪念塔里还有刘畴西的遗照和事迹介绍。</p> <p class="ql-block">  刘畴西:(1897-1935),湖南望城人;中国共产党早期军事领导人之一;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军校毕业后任黄埔军校教导团第一团第三连党代表。</p><p class="ql-block"> 在第一次东征光荣负伤,失去左臂。1929年初赴莫斯科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30年8月回国到中央苏区工作,任红一军团第三军第八师师长;在多次反"围剿"作战中屡立战功,被誉为"独臂将军";1933年2月任福建军区总指挥,闽浙赣军区司令员兼红十军军长;1934年8月被授予二级红星军功章,11月任红十军团军团长;之后,在谭家桥战斗中,遭王耀武重创,转移至怀玉山。</p><p class="ql-block"> 1935年1月,在怀玉山区被国民党重兵包围被俘,8月6日在南昌与方志敏烈士一同英勇就义。</p> <p class="ql-block">刘畴西功劳:</p><p class="ql-block">1、英勇善战:刘畴西在多次战斗中表现出色,尤其是在第一次反“围剿”作战中,他指挥红8师在东韶拦腰截住敌人,对保证战斗胜利起了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2、屡建奇功:在第二、第三次反“围剿”中,刘畴西英勇善战,指挥若定,屡建奇功,被中央根据地人民誉为威震敌胆的“独臂将军”。</p><p class="ql-block">3、培养军政干部:刘畴西调任瑞金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部主任,为红军培养了大批军政干部。</p><p class="ql-block">4、转战闽赣边区:1932年7月调任红21军军长,率部转战闽赣边区,开展游击战争,配合中央根据地第四次反“围剿”作战。</p><p class="ql-block">5、支持第五次反“围剿”斗争:1933年,刘畴西任闽浙赣军区司令员兼红军新编第10军军长,闽浙赣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率领闽浙赣根据地军民全力支援中央根据地的第五次反“围剿”斗争。</p> <p class="ql-block">  走了一个多月,1927年5月底,刘畴西终于带着皮箱和马灯回到了老家靖港。</p><p class="ql-block"> “回到靖港老家的当天夜里,他取下了假肢,交给妻子留作念想。第二天一早,坐船到河对岸的铜官找郭亮商量事。”其时郭亮潜回老家,正在筹划组织十万农军围攻长沙的事宜。</p><p class="ql-block"> 刘畴西顾不上告别妻女,再没回来过,皮箱和马灯也被留在了靖港老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他对难友们说:“脖子伸硬些,挨它一刀,临难无苟免!”</p><p class="ql-block"> 1935年8月6日,刘畴西在南昌英勇就义,时年仅38岁。</p> <p class="ql-block">  最终方志敏和刘畴西作出了全军回到闽浙赣地区的决定,这意味着还是以军团制和大规模作战为主要行动方式。历史已经证明,以红军当时的实力是不具备正面作战的条件的。</p><p class="ql-block"> 刘畴西没有采纳粟裕的建议,军团主力还是停下来了。方志敏本来可以和粟裕一起转移出去,可是他怕刘畴西犹豫迟疑,就停下来等刘畴西,要说服他,让粟裕先走。</p><p class="ql-block"> 粟裕只好先走,刘畴西贻误军机,导致方志敏和他一起被捕,红十军团几乎遭遇了灭顶之灾。只有粟裕等少数人突围出去,保存了火种。</p><p class="ql-block"> 被捕后的刘畴西和方志敏一样,宁死不屈,最后惨遭敌人杀害。国民党当时的报纸《扫荡报》还登了,很无奈地说“刘、方二匪,则至死不悟,倔强异常”。</p><p class="ql-block"> 虽然刘畴西指挥失误,错失良机,可他战斗到了最后,在敌人面前没有屈服,终成革命烈士。这已经是铁的事实。他和方志敏被捕后的照片都上了历史教科书。</p><p class="ql-block"> 照片中刘畴西和方志敏一样,脚上戴着沉重的镣铐,胳膊上还缠着绷带,他在战斗中右臂负了重伤。刘畴西和方志敏都成了革命烈士,粟裕大难不死,活到了建国后,并成为开国第一大将。</p> <p class="ql-block">  独臂将军一刘畴西,粟裕最佩服这位军团长,说给他当参谋长是自己的荣幸。</p><p class="ql-block"> 他坚守自己的信念,不为所动。他的不屈精神和牺牲精神让人深为感动,他对革命事业的坚守,更是为后辈们树立了榜样。</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