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孙异方是我中国银行同事,又是几十年好友。下面转发她的回忆文章👍👍👍</p>  <p class="ql-block">终生难忘的一次接待服务工作</p><p class="ql-block">作者:孙异方</p><p class="ql-block">1969年遵照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指示。我和27000余名北京学生一起,由首都北京来到延安农村插队锻炼。革命圣地延安,是多么令人向往的地方啊!它曾经是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和党中央生活战斗过13年的地方。1970年随着当时国家制定的从农村中招工的政策,我被分配到了延安宾馆工作。那个时期的延安由于受国际共运的影响,成为了世界革命人民向往的地方。我所在的延安宾馆又是当时延安唯一的一家宾馆,凡是来延安的所有的国内外重要贵宾,一般都住在延安宾馆。因此,我在延安宾馆工作的十余年的时间里,外事接待任务非常繁忙。当年我们接待过许多外国的元首、总统、主席、书记、国际友好人士;以及我国的党、政、军重要领导人和一些知名人士。工作中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人情旧故,而其中,最让我终生难忘的是负责周恩来总理来延安的接待服务工作。四十多年过去了,岁月沧桑,思绪难平。那是1973年6月9日,周总理陪同越南共产党中央书记黎笋、越南民主共和国总理范文同等一行来延安参观访问。总理住进延安地委招待所为了完成好这次接待工作,陕西省委非常重视,从西安人民大厦挑选了一批优秀的服务员和工作人员,到延安宾馆和我们共同完成这次接待服务工作。但是,总理一行到达的当天,只让越南外宾住进了延安宾馆,而总理为了方便了解延安情况,为了接近延安的干部、群众,自己要求住在延安地委招待所。当天中午就约了延安地方领导干部同桌吃饭,详细了解延安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当时总理含泪说:“我这个总理没当好,全国解放20多年了,延安人民生活还这样苦”。并当场对延安领导干部提出了“延安三年变面貌、五年粮食翻一番”的要求。(此后,总理为改变延安的落后面貌,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做了大量的工作。及时安排北京市和中央有关部门对口支援延安的生产建设。)总理作为国家最高级领导人,理应享受最高规格接待,但他却从工作实际出发,以俭朴的作风和延安干部、群众打成一片。总理不仅日夜操劳国家大事,心中还时刻装着延安的工作,想的延安人民的疾苦,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总理宴会上只吃延安小米饭让我激动的是:6月9日当晚在延安宾馆举行的欢迎宴会上,组织通知让我负责宴会首席的服务工作,也就是负责有周总理就坐的宴会桌的服务工作。我记得总理在延安吃饭很简单,只吃一点小米饭和小米粥。晚上的招待宴会我们根据总理的要求,将菜单上的菜减了又减,最后主菜只剩下四菜一汤,增加了陕北的黄米年糕、南瓜、和小米饭,当总理陪越南外宾走进宴会厅时,我记得当时已过75岁高龄的总理,脸庞消瘦憔悴,身着一件已经洗得很旧、很普通的白色短袖的确良衬衫,一条同样很旧的浅灰色的裤子,一双不新但很干净的黑皮鞋,缓缓地走了过来;神采奕奕,光彩照人,具有伟人风范。总理俭朴英明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总理谆谆教诲激励我在宴会上,我怀着兴奋的心情,近距离小心周到地为总理和外宾们服务,当我给总理斟酒时,就听总理问省委书记李瑞山:“服务人员是那里的”?李瑞山指着我说:“这是我们西安娃”。坐在同桌的延安地委书记许效民马上纠正:说“不,这是我们延安娃,也是北京娃。”当总理知道我是北京知青时,马上转过身伸出手来握住我的手问:“你叫什么名字?”,“年龄多大了?”,“在哪里插队?”,“在农村劳动了几年?”,“农村生活的怎样,习惯吗?”,“现在的工作习惯吗?”,“父母在北京什么单位工作?”,“父亲叫什么名字?”,“多久没回北京了?”,“家里有什么困难吗?”,“安心延安工作吗……?”等等,我都一一做了回答。最后总理对我说:“你的工作很重要,你工作的好坏,不仅仅代表延安、代表陕西,而是代表中国。你是北京来的,要处处起表率,更要发扬延安精神,艰苦奋斗,努力工作,加强学习,为国家争光!……”。总理温暖的话语使我刚才还紧张的心情,一下子松驰下来,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服务人员,众多插队知青中的一员,总理身居高位却无官架子,平易近人,让我们普通群众和领袖之间没有距离感。为了贯彻毛主席当年给延安人民的《复电》精神,促进延安的生产建设,改变延安人民的生活现状,总理在延安忘我地工作忙碌着,连吃饭的时间都在和延安领导研究工作,并制定出了“三年变面貌,五年粮食翻一番”的宏伟目标。总理在延安停留的23小时中,他只休息了不足3个小时。为延安建设日夜操劳,不顾疲劳,为人民生活呕心沥血。今天,我常想,如果我们的干部、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都能像总理一样,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将会有更快、更好地发展和提高。总理在延安停留期间,我们宾馆的门前、总理外出的途经之路,里三层、外三层挤满了想见总理一面的延安群众,总理走到哪里,哪里的群众就欢腾起来。当时不用担心总理的安全,也不用担心老百姓会影响总理的出行。每当越南外宾出现时,路边的群众就自发组成欢迎的队伍,挥手齐喊“欢迎、欢迎……”。但当总理的身影出现时,路边的群众马上沸腾起来,欢呼声响成一片。经常看到由于抢着和总理握手,将外宾冷落一旁的场面。也难怪总理离开延安26年,当年是第一次返回延安,延安百姓怀念总理的心情也倍加急切热烈。听说当时有许多延安老百姓是带着干粮,步行几百里来到延安,等在路边,就是为了看一眼周总理。6月10日越南外宾临别前,在宾馆一层的接待大厅里,组织上让我代表全体接待人员向外宾致告别讲话。在讲话结束时,我还清楚地记得越南共产党中央书记黎笋,走过来握着我的手说的一句话:“在延安,我们亲眼看见了中国人民对总理的热爱。”总理离开延安时,延安领导让我们宾馆备了两斤小米,送给了总理,总理道谢后,立即让秘书转付给我们了钱和粮票。周总理时时处处体现了严于律己、宽厚待人的高尚品质,是我们人民的好公仆。也真正把人民群众当成主人,总理每到一处,对当地的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服务员、司机都一视同仁,离别时总要热情地同大家一一握手告别。今天,我还清楚的记得,当总理离开延安时,一名从西安人民大厦来的餐厅女服务员,由于没能与总理握上手,泪流满面地哭着说:“我回西安以后一定努力工作,等下次总理再来陕西时,一定争取要直接为总理服务!”光辉形象激励我们人生永向前今天我还清楚地记得,也就是当时总理的一番话,激励着我鼓起勇气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于第二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总理在延安的一幕幕,似乎就在昨天。我为自己曾有机会直接为总理服务而感到自豪。如果让今天的年轻人看,也许不会想象出我们当年的那种兴奋心情。那是日理万机工作繁忙的周总理,26年后第一次重返延安对延安人民的厚爱,是一个国家总理对一个普通知青的关心。当然如果我不是北京知青也就不可能有机会与总理握手,更不可能与总理面对面地对话了。总理对我的关心,实质是对全体知青的关怀和希望。1975年的冬季,延安地委组织了若干工作组深入农村,利用冬闲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我被分配去延长县的工作组。1976年1月8日早晨,当我从延长县的高音广播里听到周总理病逝的噩耗后,顿时抑制不住的泪水滚滚而下。好似刹那间延安的整个山川都在流泪,所有草木都在默哀,寒风也在疯狂地哭啼……人民衷心爱戴的总理与世长辞了,但他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总理的音容笑貌,谆谆教诲,总理的优秀品质、非凡气魄,永远地铭刻在我的心中,一直激励着我要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兢兢业业地工作,认认真真地做人。延安是我曾经生活工作了13年的地方,它是我人生的第一站,是我青春的全部,是延安精神哺育我成长成熟,它为我今后的人生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许有人会说:如果用当年美好的青春年华升学深造、出国留学,肯定要比去延安成长进步得快;或如果用这宝贵的十几年去做生意、干事业,肯定要比你在延安劳动收获大。但是我想,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收获。对我个人来说在延安的收获,无论怎样都是出国或用金钱无法获得到的。2022年初夏 定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