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洽卿故居

聪聪妈

<p class="ql-block">冒着倾盆大雨参观虞洽卿故居。</p><p class="ql-block">从小受到的教育,虞洽卿就是一个反面人物。很久前曾听朋友说起参观他的故居,还挺诧异的,这样一个反面人物的故居,居然还能参观,今天去了才知道是我孤陋寡闻了,2001年已经是国家级文保了。现如今对此人该如何评价,还是看看度娘的说法吧。</p><p class="ql-block">虞洽卿</p><p class="ql-block">民国商人</p><p class="ql-block">虞洽卿(1867一1945),原名虞和德,浙江宁波镇海人,民国宁波帮商人。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利用中外合作办救济机构的机会,任上海难民救济协会会长,以救济难民为名,免税从西贡运大米到上海,大发国难财。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去重庆,组织二民贸易公司、三北运输公司,运输和囤积物资,牟取暴利。1945年在重庆病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虞洽卿故居共五进,前三进建于1916~1919年,为传统木结构建筑,雕刻细腻,由照壁、台门、厅堂、第三进及厢房组成。正厅中挂有“天叙堂”匾,取“叙天伦之乐”之意,后成为虞氏旧宅的代称。</p> <p class="ql-block">后二进建于1926~1929年,与前三进建造时间仅相隔十年,但风格迥异。高大院墙的正中为正门,东西两侧对称设掖门,正门与掖门之间还设有两道小门,上架有天桥,与前三进构通。大门正面为传统的衣绵架式,背面则类似罗马巴罗克建筑风格,二重由花、倚桩,线脚的凹凸效果强烈,雕饰有毛莨叶、卷草等,与正面大门上部的传统风格迥然不同。</p> <p class="ql-block">二十年代的南京路</p> <p class="ql-block">文革印迹:“老实交代,才有出路”,另外半条已经看不清了。</p> <p class="ql-block">虞宅出来后,又去了达蓬山,据说此处是徐福东渡的出海处。山上的风实在太大,吨位小点,简直可以吹起来,随便拍张照,证明到此一游过,赶紧下山返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