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无悔之知青往事

【山丹丹】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美篇昵称:山丹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美篇号:6692121</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在妈妈催促下匆忙下了户口,打个被盖卷,提起家里用的铁锅,坐公社陈会计的大马车直接去了生产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72年我 初中毕业16岁,经过了升高中“考试”,不幸落榜了。后来才知道是因爸爸的历史问题受到牵连,政审不过关,就这样我自然而然成为了“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一员。</p><p class="ql-block"> 由于家里有事,父母派我去陝西省扶风县大姐处,我由此错过了冕宁县中学1972级,首批初中毕业生去惠安公社的集体插队。当然更别谈享受胸戴大红花,家人,亲朋好友、学校领导,群众敲锣打鼓的欢送场面,成了待业在家的知青。</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此图来自网络,致谢原作者。</span></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72年7月11日那天妈妈在冕宁县农行正上着班,惠安公社陈会计来妈妈柜台办理业务,因和妈妈非常熟悉,陈会计随口问到我家还有没有要下乡的知青,妈妈赶紧提到我,正准备找一个生产队去插队,陈会计接过妈妈的话那就去我们公社的迫夫大队吧。</p><p class="ql-block"> 妈妈没丝毫的犹豫说好!同意我去惠安公社插队落户。那个年代家里若有个“吃闲饭”的学生,父母会寝食难安,如不及时插队落户,那就根本没就业,上学机会。因为招工、招生的全从下乡满两年的知青中招取。所以,早下乡早出来。</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就是选生产队的问题了,俺妈“深谋远虑”考虑到我以后如何快速出来的问题,不去知青多的生产队,因招工、招生指标有限,竞争激烈,我们争不过家庭成份好的知青,决定采纳陈会计的意见,就去他兄弟的生产队,惠安公社迫夫大队一生产队。因为那个队共有四个知青,其中三个成都知青,成都知青不说了,三个都是小学毕业。招工招生只招初中以上毕业生,另一个是本地女知青,情况更糟糕,父母成份不好。相比之下我有从农村出来的优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此图来自于网络,致谢原作者。</p> <p class="ql-block">   紧接着陈会计对妈妈说,若决定了你们马上去下户口,一会儿就让你女儿坐我的马车直接去生产队,他还说除了带衣服,其他别带,只带一口锅就要得咯。妈妈当即说要得要得,这下班也不上了,赶紧到家要我去东街派出所下户口,并急匆匆对我说搞快点一会就走!(天哪这是啥速度啊!)据此,我的工龄就是从这天计算的哦,因为知青上山下乡要算工龄的。俺16岁就参加工作了哟!是个小老革命。棒棒哒👍</p> <p class="ql-block">此图来自西昌知青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没有常规下敲锣打鼓的欢送场面,也没有胸戴大红花满脸的喜悦。下了户口回到家,我立即简单收拾了行李,打了个被盖卷,那个年代没啥穿的,只有两三件换洗衣服,重点是,我还带了一口铁锅🤭,而且是将家里唯一炒菜用的铁锅从灶台上提了就走。哈哈哈</p><p class="ql-block"> 就这样我便随着陈会计,坐上他的“专车”大马车去了“惠安公社迫夫一生产队”,县城距我插队的地方20里路程,下午6点左右就到了我落户的地处半山腰,四面环山的生产队,直接去了队长家里。</p><p class="ql-block"> 队长也姓陈,回想起来陈队长是位40岁出头成年男性,拥有一头粗犷的短发,立体的五官映衬出他的沉稳与坚毅。他的肌肤因长年从事劳动,被阳光晒得黝黑,却也彰显出健康和活力。</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陈会计的简单介绍下,陈队长招呼他老婆赶紧做饭,并从墙上取下一块陈年老腊肉,不久一桌香喷喷的饭菜就端上桌了,有从自家“自留地”现扯的蔬菜,用腊肉汤一煮,还有豆花呢,没啥调料,就是盐和豆瓣,那香味至今想起来都流口水。</p><p class="ql-block"> 晚饭后,陈队长说带我去住处,那是一间很宽敞的生产队的保管室。用半边存放队里收获的麦子,谷子等粮食,另一半隔了几个小间给知青,一人一间。屋顶和地面是厚厚的木板,冬暖夏凉,这待遇不错吧!从那天后,开始了我人生的重大转折,一个实实在在的农民,一个下乡女知青。</p> <p class="ql-block">  这是和我一个生产队的那个本县城知青,我俩下乡一周年合影。她长得清秀漂亮,两根乌黑的长辨子,每天清晨她都要出早工,10点左右回来吃了饭又接着出全日工,这方面我远不如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为了挣满工分10分,我假装会打算盘当起了记分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 1, 1);">那个年代的农村,男女出工劳动的工分是有差别的。男社员出工是挣满工分10分,女社员及年老者是同档次出工一天只挣8个工分。知青与社员同工同酬,我当年16岁体力有限干不了重活,坚持不了天天出工,时不时要休息一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 1, 1);"> 一次生产队出工的内容是第二天全队社员从指定的猪圈、牛圈背肥料倒在田里,为春耕栽秧子作准备,全队几十号男女老少都干这活,先要在两棵树之间栓一粗绳,上面再搭一木板,加把大杆称,社员依次一趟接一趟把背筐里的肥料放在木板上,然后有专门人员看称是多少斤,报个数给记分员,记分员要挨个记每个社员每次背肥料的斤数,最后加于汇总得出工分值,这就需要一个会打算盘的人,这时队长找到了我,问我会不会打算盘,我不加思索马上回答,会!队长很高兴说那你明天就来当这个记分员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 1, 1);"> </span></p> <p class="ql-block">  我高兴得不得了,记工员不用出力算盘一拨就可挣10分最高工分。于是我立即动手开始准备。首先,要准备很多草稿纸用做笔算,再用算盘做掩护,算盘要放在草稿纸上面。</p><p class="ql-block"> 做好了准备工作,第二天到了记工现场,我表情自然,镇定自若,果不其然这办法真不错,当监督员报完社员称重斤数看向我时,我煞有其事的打着算盘,口里还不忘念着二一添着五,三一三余一的加法口诀。我必须趁人不注意时赶紧笔算,就这样我终于完成了全天任务,用笔算准确统计了全队社员各自背肥料次数及总数,园满完成队长交给的任务,当天挣了全队最高工分。棒棒哒👍</p> <p class="ql-block">  尝到了“甜头”,心中暗自窃喜,第二天一早我便急着赶回县城,请求妈妈赶紧教我打算盘,妈妈在问我的缘由后立即行动,给我拿来了算盘开始从最初的珠算口诀教起,在此后的两天中我便快速学会并熟背了珠算口诀表,就有那么怪,我对珠算特别有兴趣似的,什么二一添作五,三一三余一,七上二去五进一,五去五进一,三盘清,七盘清,倒背如流!这些为我日后进入四川省银行学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开心呢,哈哈哈</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1978年参加凉山州人民银行举办的全州十八个县(市)系统珠算比赛,我取得加减算单项第三名。我当时从业于人民银行凉山州中心支行会计科。</p><p class="ql-block">下图是我在比赛现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2px;">在下乡两年的知青岁月中,我学会了各种农活,累并快乐着。</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回想起70年代那两年的知青生涯,感慨万千,学会了不少农活,栽秧、割谷,播种收割小麦,最累是种大春,就是栽秧子;收小春,就是收大麦和小麦。收麦时6、7月份,是最热季节,我顶着烈日在田里劳动一天,满头大汗,汗水把衣服全打湿了,然而最紧张最累还数抢时间栽秧子,不论打雷下暴雨穿上雨披继续栽,因为要赶在节气和下雨时栽。开始栽秧时,因为是在灌滿水的田里栽秧,我栽下去的秧总要漂起来,试了几次后,村里小姑娘小芬手把手教会了我。还有一次我正赤脚弓腰栽秧,有位农民大哥开玩笑用秧刮子刮我的脚后跟,并大吼一声“水蛇”,我吓得一屁股坐在秧田里,弄得全身都是水和泥。我报复他,起身从田里抓一把稀泥甩到他脸上。哈哈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此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我们大队共七个生产队,每个队都有5至6个我们冕宁县中学知青,队与队之间相隔很近,所以只要有人一声吼,知青们会马上聚拢来,一起邀约看“转转电影”,或坐在山头敲盆敲碗唱歌,饭也不煮了,哈哈哈!唱的全是老歌曲填新词,比如“我们走在大路上”、“大板城的姑娘”等等。而且是见谁唱谁,生产队长,记分员,大队余书记都是我们改编对象,歌词更是笑掉大牙。</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提倡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贫下中农服务。县上的电影放映队下到我们惠安公社每天晚上换地方放了一个多月的坝坝电影,既便是中途下雨我们也要看到最后,够执着的。并且一场都不拉下。不管白天干活多累,到了晚上只要有人吆喝一声,我们大家会深一脚浅一脚的匆匆行走在田埂上赶去看电影,什么“平原游击队”、“南征北战”、“地道战”、“地雷战”、“英雄儿女”“铁道卫士”等老影片,这些影片我看了不下50遍,看不够,根本看不够似的。电影中的台词我们都背的八九不离十。哈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积极要求进步 加入了共青团,任宣传队队长,走村进户宣传党的时事方针政策。</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大约从1966年开始,全国几乎每一个企事业单位、每一个农村生产队、每一所学校等等都成立了“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我所插队的大队也成立“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我是宣传队队长,副队长是第二生产队的男知青,帅帅滴哦。领队是大队党支部余书记。我们共有20人,在各小队抽调的青年男女社员。在余书记带领下打着横幅,走乡串队结合报刋给社员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我们还排练有很多小节目,映象最深的是我们小队一小姑娘大概只有十三岁吧,生就一个金嗓子,她的代表作是当时最流行的歌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依现在流行的说法是“原生态”唱法,巴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此照片来自原下乡的本大队知青,这是2022年知青下乡48周年,相约看望下乡落户的原生产队社员。</p> <p class="ql-block">  忘不掉在农村我还光荣的加入了“共青团”,介绍人是我们大队党支部余书记。因为对农村的入团入党程序不知晓,所以想入团又不知怎么找介绍人,入团申请书交与谁,在插队一年后余书记找到我,并责怪我为什么不申请加入“共青团”,我立即对余书记说那你来当我的介绍人要得吗,没承想他滿口答应了。</p> <p class="ql-block">  下图为1976年四川银行学校的毕业照,胸前佩戴的是共青团徽。</p> <p class="ql-block">  忘不掉在我被推荐到四川省银行学校上学的履历表里赫然写着我是一生产队的民兵排长。我咋不晓得喃🤭这是我后来才听说的呢。</p> <p class="ql-block">  在两年插队落户的岁月里,在那些砥砺前行的日子里,我用心去感受着生活的酸甜苦辣;用行动去诠释着青春的担当;用激情与执着去面对每一个挑战。或许曾有过彷徨与困惑,有过泪水与汗水,但我始终坚定着内心的信仰!亦好亦坏我从不抱怨,因为这是一段充满挑战和成长的历史篇章。</p><p class="ql-block"> 从走上工作岗位的几十年里,我经常下乡到基层营业所,跟随科里同事跑遍了凉山州的十八个县(市),在有些特别边远不通车的营业所,我们背着行李,柱着拐杖,步行到基层。帮助基层行(所)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我们曾接雨水煮饭,洗脸、嗽口;拉着装滿大粪的架子车爬坡上坎去很远的农场。所有这些,与我当年“知青”吃苦受累,风吹日晒的经历相比,那都不是事!真的,不骗你。</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此图来自网络,致谢原作者。</span></p> <p class="ql-block">  知青岁月,青春无悔!它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镌刻在人生的历程中,熠熠生辉。如今,时光荏苒,知青岁月已成为永恒的回忆。当我回首往事时,内心常常充满感激与自豪。因为在那片广袤的土地上,我收获了宝贵的成长与经历。现在的我们唯有珍惜当下,知足常乐,在国泰民安的大中国,在未来的日子里,开开心心过好每一天,尽享天伦之乐。不求所有的日子都泛着光,只愿每一天都承载着好运与健康!</p> 青春无悔之知青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