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回家路上,经过花鸟鱼虫店,大黄又饶有兴致的进去买小鱼。</p><p class="ql-block">自从入了大鱼缸,这买鱼的频率是节节高,每天必做的事情:下班直奔快递站,取昨夜在网上买的鱼,马上回家处理这些战利品,你在厨房打战似的叮铃咣啷,他撸起袖子在水里稀里哗啦,等饭叫吃的过程他似乎更忙。午饭后调温度,过滤水,洗海绵,调制药品,我厨房琐事处理完毕,他也忙活完了,泡上一壶茶坐沙发,看鱼缸游来游去的小鱼,咧着嘴呵呵傻笑着,自言自语叨叨着,看看人家也都没闲着啊,忙。</p><p class="ql-block">好像刚养闺女那会儿,我养娃,他养鱼,现在闺女大了,我煮饭,他喂鱼。买一次,死一批,死一批,买一波,再死,再买,鱼缸里来来往往的,也不知是不是还有鱼儿们的旧相识了,但他初心不变,用他的话:人总得有点儿爱好。</p><p class="ql-block">所以,每当这种时候,我就静静站花鸟鱼虫店门口,看他在鱼族缸里,欢乐的捞鱼捞鱼,就和看公园里小朋友五块钱捞一上午的游戏似的看着各种顾客进进出出。</p><p class="ql-block">这个小店假日里挤进来最多的还是小朋友,一个小男孩欢乐的声音吸引了我:“还是买小兔子吧,爸爸你答应过我了。”姐姐说:“还是买小猫,前面几只兔子都被奶奶煮掉吃了。”我想起来学生在上《猫》这课时,回答自己养宠物的下场,不是跑了,就是死了,还有就是像兔子这种被大人当做美味的,十几岁的初中生说起来时,都是带着意难平的遗憾,现在,眼前这个七八岁的小男孩能实现他的愿望吗?他一定是经过多大的努力,去完成了一项爸爸布置的大任务了,才有足够的底气把爸爸妈妈姐姐都带到了这里。</p><p class="ql-block">但我看到的是他的妈妈铁青着脸站在店外,爸爸脸上的笑意在一点一点淡去,他没法参与到姐弟俩热烈的讨论里,在妈妈的面前,爸爸像个做错事的孩子小心翼翼的说:要不买兔子?妈妈不说话了,爸爸再问,妈妈用硬邦邦的语气说:养这些东西,家里臭烘烘的,多麻烦。说完把脸别过去。爸爸只好过来对小男孩说:妈妈不同意啊。小男孩哇的哭起来,又去央求妈妈,妈妈生气地从牙缝挤出两个字:回家。小男孩哭的更大声了,又怕大人走了,又舍不得小兔子,边哭边跺脚;爸爸不知道向着妈妈,还是跟着男孩,就杵在两人中间,姐姐远远的对着弟弟喃喃道:我也帮不了你了。一家四口,就这么在花鸟鱼虫店门口分四个角站着,对峙着…这只是太小的一个家庭的日常,一个小男孩的心愿是否得到满足,对于大上来来往往的人群,真的没有人在乎,就像我,也是因为恰好看到了这一幕而已,每一个热爱小动物的孩子都一定是善良的,但我又有什么权利,去劝他的妈妈不要伤了一颗纯真的童心?</p><p class="ql-block">大黄拎着他的新小宠心满意足的走了出来,我突然想到:都是男孩子,到底谁是幸福的呢?婆婆走了好几年了,已经没有人管着大黄要买小鱼还是买小鸟,管着他要买几只买几波,他的伤心是:啊,刚买的小鱼怎么又见上帝了;按情形,小男孩最后可能会抹着泪在姐姐的安慰下,恋恋不舍的告别笼里的小兔子,在妈妈:你不走,我们回家了的威胁中妥协,接受爸爸不诚信的现实,然后在成人的一次次的背信弃义中渐渐长大。成长真像是一笔交易,用朴素的童真,与未经人事的洁白交换着面对现实的勇气。</p><p class="ql-block">那个爸爸看着妈妈无可奈何的画面,不知道这位爸爸在年幼时是否也上演过,是否有依稀相识的感觉?那时的他像不像眼前这个望着妈妈无可奈何的小男孩的样子?在妈妈与孩子的拉锯战当中,他为什么选择了孩子妈妈的那一边?</p><p class="ql-block">张爱玲在《半生缘》中写道“中年以后的男人,时常觉得孤独,因为他一睁开眼睛,周围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却没有它可以依靠的人。”可是,当一个男人学习着驾驭父亲这个身份了,另一个女孩不是也在学习着独立?男人想满足孩子的心愿,女人想维护卫生整洁的家,他们都向谁低了头?</p><p class="ql-block">也许人生就是这样一代一代轮回着,过着差不多的生活,数着差不多的日子。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一样,我们只是普通人而已。而这就是普通人的日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