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世师表应敬仰

坦坦荡荡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万世师表应敬仰</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参观陶行知纪念馆感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即日(5.4),予怀着对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①的敬仰之心,赴徽州古城参观了陶行知纪念馆②。缅怀陶行知先生,钦佩他为不断追求真理,为人民教育、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艰苦奋斗鞠躬尽瘁。有感于此,故草拟拙作,与君共勉。</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二千年前孔仲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二千年后陶行知</b><span style="font-size: 18px;">③</span><b style="font-size: 20px;">。</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爱满天下为民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手脑相长求真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万世师表应敬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千秋大计提素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赤诚心灵报祖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风范长存映天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①</span>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p><p class="ql-block"> 1908年,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1915年入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从约翰·杜威攻读教育学博士。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1926年起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1929年圣约翰大学授予他荣誉科学博士学位,表彰他为中国教育改造事业作出的贡献。1931年主编《儿童科学丛书》,在上海先后创办“山海工学团”“报童工学团”“晨更工学团”“流浪儿工学团”等。1933年,他与厉麟似等来自政学两界的知名人士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国教育学会。1935年,在中国共产党“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45年当选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1946年7月25日上午,陶行知因长期劳累过度,不幸于上海逝世,享年55岁。</p><p class="ql-block"> 他毕生为普及大众教育,提高民族素质,从中国国情出发开展平民教育运动,乡村教育运动,创立了生活教育理论,创办了举世闻名的晓庄师范学校、上海山海工学团、重庆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等新型学校。著作有《陶行知全集》12卷。</p><p class="ql-block"> 陶行知先生的一生是不断追求真理,为人民的教育、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艰苦奋斗、鞠躬尽瘁的一生。毛泽东称赞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周恩来评价他为“无保留地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宋庆龄尊称他为“万世师表”,江泽民称其是“伟大的爱国主义战士”“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倡导全国“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促进教育改革”。</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②“</span>陶行知纪念馆”先后于1984年、1991年、2002年三次扩建,现已成为弘扬徽文化的窗口,学陶师陶的课堂,行知研究的中心,观光旅游中的亮点。1991年获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最高锦旗奖;1995年被安徽省委、省政府及黄山市委、市政府首批命名为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年9月,被国家教委、民政部、文化部、文物局、团中央、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7年6月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10年3月被省纪检委授予“廉政教育基地”;2014年9月被省委统战部授予“安徽统战教育基地”“中国民主同盟传统教育基地”;2017年8月被省教育厅首批命名为“研学旅行基地”。</p><p class="ql-block"> 2003年11月11日,新馆隆重开馆。新馆内设瞻仰厅、学陶厅、思陶厅、师陶厅、书画室、资料室、接待室、办公室、多功能厅等。其建筑古朴典雅,气势恢宏。 </p><p class="ql-block"> 走进高大的门楼,射入眼帘的是宋庆龄手迹“万世师表”大幅匾额悬挂在格子门上,四字金光闪闪。格子门两边竖挂着陶行知的对联手迹:“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天井两边回廊的墙壁上镶嵌着八块玉山石雕图案,其中四块分别刻写着陶行知的至理名言手迹“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分析过去、抓住现在、创造将来”“爱满天下”“手脑相长”;另外四块刻画着陶行知生活和工作过的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歙县家乡、南京晓庄师范学校、上海山海工学团和重庆育才学校的画面。</p><p class="ql-block"> 穿越明亮的天井,迈上几梯石阶便是宽敞的瞻仰厅。厅中用徽州大方砖铺就的照壁上镶嵌着毛泽东的手迹--“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八个镏金大字,前面正中安放着2.6米高的陶行知汉白玉座像。两边圆柱上悬挂着一代文学大师郭沫若为陶行知名言所写的对联手迹:“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大厅两侧墙壁上则是四幅栩栩如生、引人注目的展示陶行知生平故事的大型漆雕壁画。</p><p class="ql-block"> 二楼展厅曲廊环绕,以现代电视屏幕及声光电相结合的科技手段,用景物、图片、实物等表现形式,将陶行知一生的工作场景和生活故事真实地再现在人们面前。在展厅展出的百余件历史珍贵遗物中,陶行知的面模、手模、生活教育社社员证、陶行知出访国外使用的皮箱和陶行知对联手迹“以教人者教己,在劳力上劳心”属国家一级革命文物。</p><p class="ql-block"> 多功能厅设在三楼,系电化教育及学术交流之场所;崇一学堂旧址恢复如初,供人们参观追思。</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③</span>郭沫若曾赞扬陶行知先生是:两千年前的孔仲尼,两千年后的陶行知。</p><p class="ql-block"> (说明:所用图片部分选自网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b><span style="font-size: 18px;">坦坦荡荡</span>,又称糊糊涂涂和迷迷糊糊。生于书香门第,先后任职于教育教学和政府部门党务行政管理工作。思维开阔,处事果断,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善于进行疏导教育和创造性工作。常寓思想教育于幽默之间,时发感慨见解于笑谈之中。现已退休赋闲,喜欢太极之道,呼吸开合,轻松自如,柔和沉稳,清气养身;欣赏轻音乐、诗文写作和书法习练;乐于慢节奏与韵律,松弛有度,陶冶情操;热爱研学旅行,尤其乐于旅程中感受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以使得身心在世外桃源充分放松。惟愿与生活对话,品人间美味、享山野风光,共赴一场诗意闲适的度假之约。盛世华夏,温馨家园,人生如此美好,共享安宁健康,亦如此快乐平凡。与亲朋同事同学友好相处,其情切切,其乐融融,无穷无尽也!……</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