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评西湖十景之五《钱祠表忠》

閑雲清烟

<p class="ql-block">十四州一剑霜寒,辟门天子,闭门节使;</p><p class="ql-block">三五夜群斐玉艳,陌上开花,江上潮来。</p><p class="ql-block">这是杭州钱王祠的楹联,写的是钱镠王的功绩。他文能给戴皇后写“可缓缓归矣”的情诗,拓建苏杭,安邦定国;武能制霸江南,缔造吴越国。</p> <p class="ql-block">沿着青石板甬道前行,穿过忠懿坊、忠逊坊、忠献坊、文穆坊和武穆坊五座牌坊,眼前出现一座钱王塑像。他怒目前方,身披盔甲,令人敬畏三分。</p> <p class="ql-block">钱王塑像一侧,是正对山门的两个荷塘,给这肃穆之地平添了几分柔情。荷塘后面是“功德坊”,高大的牌坊与钱王祠的山门遥遥呼应。暗红色的 “八字墙”围起的山门,显得非常有王气。</p> <p class="ql-block">钱王祠,旧名表忠观,始建于公元1077年,初建在龙山(玉皇山)上,纪念杭州的大功臣“吴越钱氏”。1089年,大文豪苏轼撰《表忠观碑记》,颂钱王保卫两浙之功,是谓“钱祠表忠”。</p> <p class="ql-block">山门两侧,南北八字墙拐角处,分别立有一座圣旨牌坊。额上题为“包络山川”。联曰:“保境安民归一统,遗庥造福祀千秋”</p> <p class="ql-block">另一座圣旨牌坊额上题为“澄明湖渌”。 联曰:“门前柳绿霏霏舞,陌上花开缓缓归。”</p> <p class="ql-block">钱祠表忠是西湖著名景点之一。钱祠表忠,在2007年三评西湖十景中获第五。</p> <p class="ql-block">山门上的“钱王祠”三个大字很是庄重。走进山门,建筑雄伟庄严,慢慢感受到了历史的凝重。</p> <p class="ql-block">进入山门之后,首先看到的是由中国著名熔铜艺术家朱炳仁设计重建献殿。</p> <p class="ql-block">整座献殿用40余吨铜打造成单层三重檐式仿宋风格建筑,顶部用阿育王塔式宝顶设计,因献殿全部采用铜铸造而成故称为铜殿,当然它还是中国最大的台基面积的铜殿。</p> <p class="ql-block">南侧碑亭内,为乾隆帝御题的“忠顺贻庥”,表钱氏“忠诚和顺”的功绩。</p> <p class="ql-block">北侧碑亭是杭州市西湖名胜风景区管委会、杭州市园林文物局重建钱王祠碑记。</p> <p class="ql-block">铜殿两侧、碑亭之东,建有两座功臣堂,左侧表武功。匾额:“气腾八荒”,楹联:“藩镇痛恣横,独能半壁坚持,百载金瓯固吴越;潮流趋险恶,安得先王复起,万弦铁弩障江山”。</p> <p class="ql-block">堂内有三块石碑,上面刻的诗文是苏东坡撰写的《表忠观碑记》。苏东坡在杭州做官时,为褒扬钱王功绩,特意撰写了这篇文章,并刻为四面八片石碑。但当年的石碑在战乱中被毁,现在仅存三块,是由郡守陈轲复刻。</p> <p class="ql-block">功臣堂内以壁画的形式,线描石刻的手法,展现了西陵大战、擒董昌、大战狼山江、疏浚西湖、筑捍海塘、纳土归宋、陌上花开、兴筑罗城这8个重大历史事件,反映了钱氏三世五王的文治武功。</p> <p class="ql-block">右侧表文治。匾额:“天生淑美”,楹联:“十四州匕凶无惊,保境安民麟阁褒扬铭铁券;九百载威灵宛在,陈裳荐食螭碑鼎峙镇钱唐”。</p> <p class="ql-block">墙上同样有五幅图,展示钱镠的文治方面的功绩。“三筑杭城”。记载了他从唐昭宗大顺元年开始,到吴越国建立后,曾经三次修筑城垣,拓展城郭,终于筑起了一座坚固完整,内外兼美的完善城池,从而形成了今日杭州城市的基本格局,这是他的一大历史功绩。</p> <p class="ql-block">“射潮筑塘”。表彰他为阻止钱塘江潮水来犯,带领民众修建“捍海塘”,不畏艰险,奋勇搭弓怒射,击退潮水的英雄壮举。</p> <p class="ql-block">“疏通西湖”。钱鏐多次组织民众,兴修水利,确保西湖水域永不泛滥,使后世子孙享有安宁的故事。历史上治理西湖的功臣名将也大有人在,像唐代的白居易,宋代的苏东坡,明代的杨孟瑛,清代的阮元等,都是功勋卓著的。但是钱鏐与他们有不同之处,在于他建立了一支“撩湖兵”,负责清理了西湖所有的河道水网,从而保障水系畅通,在兴修水利上立下了卓越功蹟。</p> <p class="ql-block">“东南佛国”。表彰钱鏐在位期间,为保民安而大力倡导佛事,兴建塔刹,以至于感动天神,这里被授予“东南佛国”的美誉。在钱鏐时期,曾建起了“昭庆寺”、“净慈寺”、“六和塔”、“白塔”、“保俶塔”、“灵隐寺”等三十多处佛刹,灵塔,大多数保持至今,成为胜迹。</p> <p class="ql-block">“富甲东南”。说的是钱鏐一生,贯彻“保境安民”治国方略,确保此地百姓安康乐业。人称“钱塘富庶,胜于东南”,这也为今日杭州的经济富足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钱鏐的文治武功得到了朝廷的充分肯定,我们在“功臣堂”里,看到了唐昭宗御赐他的“金书铁券”(复制品,真品保存在北京博物馆),对他以示奖励。上边以325个字概括了给予他的褒奖内容,虽然已经锈迹斑斑,然而当时,有了这个“金属铁券”是可以享受世世代代豁免死罪的特赦呀!</p> <p class="ql-block">这些画幅,实物使我们大略地了解钱氏家族,在历史上为治理杭州所建立的功勋,再走进“揽远堂”和“怀慎堂”,也就理解后人为什么会如此厚待钱氏一家五王了。曾经看到后宫一处壁龛里塑造了12个生肖像,那是12个人偶,每个人手里抱着一个生肖兽。墙上绘着青龙白虎图案,只是为祈求钱王保佑这方土地,万年长兴吧!</p> <p class="ql-block">祠中最恢宏、最有气势的当数正殿一一五王殿。上面匾额:“五王殿”,下面匾额:“保境安民”,楹联:“金瓯固半壁,东南遗爱在湖山,祗今楹殿重新,玉座苔衣,旷代雄姿严咫尺;铁弩壮三军,决拾丰功昭简册,从此波澜底定,荷花桂子,千秋典祀荐馨香。”</p> <p class="ql-block">进入殿内,中间为高约5米钱镠像,也就是刚才我们提到的吴越国开国君主。钱王身穿正统的唐朝官服,神态看起来文质彬彬,与甬道尽头身披铠甲的形象截然不同,可见钱王文能安邦武能定国。</p> <p class="ql-block">钱镠塑像的背面为彭祖像,即彭城伯像,是民间寿星的原型,也是钱氏的第十世远祖篯(jiǎn)铿。</p> <p class="ql-block">钱元罐(887-941),钱锣第七子,在钱锣晚年时,协助管理政事。在唐天复年间的"徐、许"兵变中,钱元璀自请前往淮南为人质,请兵以解杭州之围。在乾化三年(913)的衣锦军保卫战、贞明五年(919)的狼山江大战中均立下战功,被钱锣立为继承人。元灌于长兴三年(932)嗣位,在位十年。钱元璀承继了钱锣"善事中原,保境安民"的国策,并发展了与日本、新罗的友好交流。卒于后晋天福六年(941),享年55岁,葬杭州龙山,谥文穆。</p><p class="ql-block">钱弘佐(928-947),字玄佑,钱元璀第六子。天福六年(941)嗣位,年仅十四岁,由丞相曹弘达摄政事。大赦境内,免租税一年。后又免境内租税三年。在位七年,一直轻徭薄赋,奖励垦殖,颇有成效。开运四年(947)卒,葬杭州龙山,谥忠献。</p> <p class="ql-block">钱弘棕(929-971),字隆道,钱元璀第七子。天福十二年(947)六月嗣位。十二月为内衙统军使胡进思所废,在位仅半年。废后贬迁越州(今绍兴)仍受钱弘做厚待,"岁时供馈甚厚"。开宝四年(971)卒,葬会稽秦望山,谥忠逊。</p><p class="ql-block">钱弘做(929-988),字文德,钱元璀第九子,吴越国末代国王。开运四年(947)三月,出任台州刺史,次年正月回杭嗣位。钱弘做承继了先王们的国策,保境安民,善事中原,在位期间,十分关心民间疾苦。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为保一方平安,钱弘椒将"一军十三州"之地主动纳入北宋版图,促进了国家的和平统一。宋端拱元年(988)八月卒于南阳,葬河南洛阳,谥忠懿。</p> <p class="ql-block">穿过大殿,揽远堂、怀镇堂左右相对。揽远堂。楹联:“功在生民,惜传闻异辞,信史尚留曲笔;垂德奕祀,怅播迁中叶,支流莫溯真源。”</p> <p class="ql-block">钱氏家训之家庭</p><p class="ql-block">欲造优美之家庭,须立良好之规则</p><p class="ql-block">父母伯叔孝敬欢愉,灿娌弟兄和睦友爱祖宗虽远传神宜诚,子孙虽愚诗书须读</p><p class="ql-block">娶媳求淑女勿计妆奋,嫁女择佳婿勿慕富贵</p><p class="ql-block">岁饥赈济亲朋,筹仁浆与义粟</p><p class="ql-block">勤俭为本自必丰亨,忠厚传家乃能长久</p> <p class="ql-block">钱氏家训之个人</p><p class="ql-block">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p><p class="ql-block">持躬不可不谨严,临财不可不廉介</p><p class="ql-block">处事不可不决断,存心不可不宽厚</p><p class="ql-block">尽前行者地步窄,向后看者眼界宽</p><p class="ql-block">能改过则天地不怒,能安分则鬼神无权</p><p class="ql-block">读经传则根抵深,看史鉴则议论伟</p><p class="ql-block">能文章则称述多,蓄道德则福报厚</p> <p class="ql-block">怀镇堂。楹联:“戎马生郊,风云万变,百灵通肸蚃,安得壮士挽天河;斗牛分野,吴越一星,两浙荷帡幪,犹有国人怀旧德。”</p> <p class="ql-block">《钱氏家训》前言</p><p class="ql-block">民国十三年(1924年),钱氏三十二代孙、安徽人钱文选纂修《钱氏家乘》,根据先祖武肃王八训和遗训,他总结归纳了钱氏家训。</p><p class="ql-block">钱氏家训以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理想为据,内容涵盖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四个方面,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思想行为做了全面的规范和教诲。</p><p class="ql-block">《钱氏家训》不只是钱氏后人的行为准则,更是留给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遗产,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该认真学习的成长训言。</p> <p class="ql-block">钱氏家训</p><p class="ql-block">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必谋之;利在一时不谋也,利在万世必谋之;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不可有愧于圣贤;子孙虽愚,诗书必读,勤俭为本,忠厚传家,乃能长久。</p> <p class="ql-block">钱氏家训之国家</p><p class="ql-block">执法如山,守身如玉</p><p class="ql-block">爱民如子,去蟲如仇</p><p class="ql-block">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p><p class="ql-block">利在一时固谋也,利在万世者更谋之</p><p class="ql-block">大智兴邦不过集众思,大愚误国只为好自用</p><p class="ql-block">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让</p><p class="ql-block">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p><p class="ql-block">务本节用则国富,进贤使能则国强</p><p class="ql-block">兴学育才则国盛,交邻有道则国安</p> <p class="ql-block">钱氏家训之社会</p><p class="ql-block">信交朋友,惠普多邻,恤寡矜孤,敬老怀幼</p><p class="ql-block">救灾周急,排难解纷</p><p class="ql-block">修桥路以利人行,造河船以济众渡</p><p class="ql-block">私见尽要划除,公益概行提倡</p><p class="ql-block">不见利而起谋,不见才而生嫉</p> <p class="ql-block">庆系堂,它是钱王祠建筑群中唯一可以登临两楼的建筑。它上面的牌匾写着“光泽百世”四个大字,寓意着吴越国钱王的功绩与声望世代传宗,延绵至今。</p> <p class="ql-block">一楼是三幅大型立体场景,展示的是钱弘俶纳土归宋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右边这幅是钱弘俶出发往汴京(今河南开封)"献土",吴越百姓出城相送。</p> <p class="ql-block">中间这幅是钱弘俶在金銮殿上向宋太宗赵光义呈献吴越疆土图。</p> <p class="ql-block">左边这幅的主题是修建保俶塔。当年钱弘俶上汴京"献土",此一去吉凶未卜,吴越国的大臣和百姓就在宝石山顶建造宝塔保佑钱弘俶塔平平安安,这塔就是保俶塔,历经千年的风霜今天依然屹立在宝石山上,已经成为了杭州的一个标志。(相传宋王室为表示对钱弘俶纳土归宋贡献的肯定,在编制百家姓时,赵钱孙李,把钱姓排在仅次于赵姓的第二位。)</p> <p class="ql-block">走上前往二楼的木扶梯,听着二楼电子展示屏的解说,我仿佛更加真实地置身于吴越国的历史长河中。</p> <p class="ql-block">二楼左侧是钱氏家谱和名人展示。右侧是全球钱氏后裔分布图和钱氏世系图。玻璃柜里是钱氏族谱。</p> <p class="ql-block">钱元璙(886——942)天堂苏州奠基人。字德辉,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原名钱传璙,是五代十国的吴越国武肃王钱镠的第六子,文穆王钱元瓘的哥哥,母亲庄穆夫人吴氏。同母兄弟钱传瑛、钱传璛、钱传璟、钱元琳。</p><p class="ql-block">钱俨(936——1003)撰写《吴越备史》。字诚允,本名信,五代时期临安(今浙江杭州)人,吴越王钱镠之孙,文穆王第十四子。</p> <p class="ql-block">钱惟演(977——1034)博学能文。字希圣,杭州l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人。北宋大臣、外戚、文学家。秦国忠懿王钱俶第七子,章献明肃皇后刘娥之兄刘美的妻舅。</p> <p class="ql-block">钱福(1461——1504)状元诗人。字与谦,因家住松江鹤滩附近,自号鹤滩。南直隶松江府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吴越国太祖武肃王钱镠(liú)之后。弘治三年进士第一,官翰林修撰,三年告归。诗文以敏捷见长,有名一时,其著作的《明日歌》流传甚广。著有《鹤滩集》。</p> <p class="ql-block">钱谦益(1582——1664)藏书大家。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东涧遗老、绛云老人。学者称虞山先生。明末清初诗坛的盟主之一。苏州府常熟县鹿苑奚浦(今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塘桥镇鹿苑奚浦)人。</p> <p class="ql-block">钱陈群(1686——1774)盛世名儒。字主敬,号香树,又号集斋、柘南居士,浙江嘉兴人,祖籍浙江海盐,清朝重要大臣。</p><p class="ql-block">钱维城(1720——1772)多才多艺。清朝官吏、画家。初名辛来,字宗磐,一字幼安,号纫庵、茶山,晚号稼轩,江苏武进人。乾隆十年状元,官至刑部侍郎,谥文敏。书法苏轼,初从陈书学画写意折枝花果,后学山水,经董邦达指导,遂成名手,供奉内廷,为画苑领袖。曾随乾隆帝在木兰围场狩猎,帝以神枪殪虎,命维城绘图刻石纪事。著有《茶山集》。</p> <p class="ql-block">钱沣(1740——1795)铁面御史。字东注,一字约甫,乳名正贵,号南园,云南昆明人。中国清代诗人、书画家,官员。</p> <p class="ql-block">钱文选(1874——1957)拥宗戴祖。普名灿,字士青,自号诵芬堂主人,是五代十国吴越王钱镠三十二世孙。4岁丧父,16岁丧母。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入安徽省立求是学堂,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被选送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学习。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完成学业后,以七品京官任用。</p><p class="ql-block">钱玄同(1887——1939)原名钱夏,字德潜,又号疑古、逸谷,常效古法将号缀于名字之前,称为疑古玄同。五四运动前夕改名玄同。汉族,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人。1887年9月12日(农历清光绪十三年丁亥月十二日)出生,吴越武肃王钱镠之后。中国现代思想家、文字学家、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p> <p class="ql-block">钱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一代儒宗。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晚号素书老人、七房桥人,斋号素书堂、素书楼。江苏无锡人,吴越太祖武肃王钱镠之后。中国近现代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国学大师。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p> <p class="ql-block">钱钟书(1910——1998)风华绝代。江苏无锡人,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钱”。其代表作《围城》被誉为“新儒林外史”,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p> <p class="ql-block">钱学森(1911——2009)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p> <p class="ql-block">钱伟长(1912——2010)中国“力学之父”。世界著名科学家、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钱伟长兼长应用数学、力学、物理学、中文信息学,在弹性力学、变分原理、摄动方法等领域有重要成就。</p> <p class="ql-block">钱三强(1913——1992)中国“原子弹之父”。中国核物理学家,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p> <p class="ql-block">钱思亮(1908——1983)台湾著名教育家。字惠畴,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人,出生于河南新野县,化学家,教育家,台湾大学前校长、“中央研究院”前院长。</p> <p class="ql-block">  "元宵钱王祭"正是民众纪念钱王的一种颇具特色的活动形式,于2009年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元宵钱王祭”是杭州特有的元宵习俗。古吴越国国主钱镠因其在疏浚西湖、兴修钱塘江捍海石塘等方面的突出贡献而为后人所纪念,民间流传在元宵节的最后一天——正月十八举行“元宵钱王祭”这一特别的祭祀活动。杭州的钱氏后裔们于2008年起恢复举办中断了140年的“元宵钱王祭”活动,并已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杭州特有的一项民俗文化活动,也是每年杭城欢度新春系列活动的压轴节目。</p> <p class="ql-block">元宵钱王祭祀流程主要包括以下环节:</p><p class="ql-block">1.献圣土、圣水:由代表献上来自钱王故里临安祖地的圣土和圣水。</p><p class="ql-block">2.敬献花篮、奏乐:由各代表团敬献花篮,同时奏乐。</p><p class="ql-block">3.击鼓撞钟:象征吴越国一军十三州,钟声、鼓声各14响。</p><p class="ql-block">4.敬香:全体参祭人员敬香。</p><p class="ql-block">5.恭读祭文:由指定人员吟诵祭文。</p><p class="ql-block">6.齐唱《钱王颂》:全体参祭人员齐唱《钱王颂》。</p><p class="ql-block">7.献祭舞:由杭州钱镠研究会自创的舞蹈“九歌祭祥瑞”表演。</p><p class="ql-block">8.恭读《钱氏家训》:由指定人员领读《钱氏家训》,全体参祭人员跟读。</p><p class="ql-block">9.行礼:全体参祭人员面向钱王三鞠躬,礼毕。</p> <p class="ql-block">这个院落叫依光堂,堂前有一组婆留井雕塑,说的就是钱镠出生时候的故事。唐大中六年(852年),钱镠出生在临安石境乡一个叫钱垄坞的小地方。这位是钱镠的父亲钱宽,话说那天钱宽正在地里干活,他的邻居,也就是这一位,跑来告诉他妻子分娩了,钱宽急忙赶回家去,却看到屋里有红光,还传出兵马声,钱宽认为这孩子不祥,抱起襁褓想将他投入这后院的井中,幸亏这位阿婆拦住才将孩子保了下来,孩子的小名就叫"婆留",这口井也被称为"婆留井"。钱婆留长大后自更名为"钱缪",于唐末乱世之时治理江浙地方颇有业绩,终成吴越国一代明主。</p> <p class="ql-block">依光堂运用声、光、电等高科技,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幅历史画面:修筑海塘、射潮等。画面形象生动,身临其境,令人遐想万千。</p> <p class="ql-block">走出依光堂,前往阅礼堂,西湖水域管理处组织策划了《三千里外一条水——吴越国的江海之利》主题展。</p> <p class="ql-block">吴越开国君主钱镠在唐末纷乱中趁势崛起,统一两浙,立国吴越。吴越国东南滨海,境内湖海广布,水系交错丰盈。吴越国实行“以民为本、保境安民”的国策,充分利用地理优势,一方面疏浚湖泊,筑造海塘,发展农业。一方面扬帆越海,开拓海路,保持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一时之间,形成了“舟楫辐辏,望之不见首尾”繁盛之景。</p> <p class="ql-block">展览分为四个单元:第一单元“吴越水利”讲述了吴越国时期钱塘江流域与太湖流域对吴越国的水利建设与经济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第二单元“水利兴民”阐述了吴越国为克服频发的潮水灾害所进行的一系列水利工程,对当地经济文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第三单元“扬帆越海”用图片展示了吴越国利用重要对外贸易港口,进行中原朝贡和海外交流,并成为这一时期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主力的繁盛场景。</p> <p class="ql-block">第四单元“江海诗画”以历代描写潮水的诗词为重点,打造美轮美奂的诗画长廊,使观众通过诗词、图画的窗口,看到千百年前古人笔下雄浑壮阔的江河。</p> <p class="ql-block">展厅还展示了描写钱江潮的古诗:</p><p class="ql-block">怒声涵涵势悠悠,罗刹江边地欲浮。</p><p class="ql-block">漫道往来存大信,也知及覆向平流。</p><p class="ql-block">——《钱塘江潮》节选 唐·罗隐</p> <p class="ql-block">八月涛声凯地来,头高数大触山四。</p><p class="ql-block">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p><p class="ql-block"> ——《濃內沙》唐·刘禹锡</p> <p class="ql-block">吴都地家兵师广,罗刺名高海众狞。</p><p class="ql-block">为报龙神并水府,钱塘且借作钱城。</p><p class="ql-block">——《筑塘》节选 唐代·钱缪</p> <p class="ql-block">百里闻雷寇,鸡经替辍弹。</p><p class="ql-block">府中自骑出,江上待潮观。</p><p class="ql-block">——《与颓钱塘發障楼警潮作》节选 唐·孟浩然</p> <p class="ql-block">巨浸东隅极,山吞大野平。</p><p class="ql-block">因如吴相恨,不尽海涛声。</p><p class="ql-block">——《秋过钱塘江》节选 五代·贯休</p> <p class="ql-block">强鸡小击三千里,红练长驱十万夫。</p><p class="ql-block">红旗青盖互明灭,黑沙白浪相吞屠。</p><p class="ql-block">——《儀试官考校戏作》节选 宋·苏轼</p> <p class="ql-block">漫漫平沙走白灯,瑶台失手玉杯空。</p><p class="ql-block">晴天摇动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p> <p class="ql-block">金龙银简,这些小龙一般与一份刻有祈福禳灾文字的简文投放于名山大川,被合称为“投龙简”。龙作为驿骑和信使,将简文上达神灵。历史上吴越国上承唐代传统,祭祀境内的名山洞府、水府,为国祈福,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p> <p class="ql-block">投龙</p><p class="ql-block">所谓金龙,其实通长不过十余厘米,用黄金或铜铸造,一般作昂首奔腾状,张口吐舌,须发飞扬,体型修长。金龙系薄片对折而成,正反两面对称,便于直立。金龙遍身鳞甲,昂首站立,面目温和,姿态轻盈。</p> <p class="ql-block">银简为长方形银版,早期顶端呈弧拱状,后两端皆平。告文用锋利的工具凿刻在银板的表面,记录了投简者的个人信息、祈愿的具体事件、对神仙的敬语及投简的时间地点。银简上有"金龙驿传"之语,金龙与银简共同投入水中,投简者希望以金龙为信使,向水府神灵传达自己的愿望。银简现存9件,在杭州西湖发现最多。</p> <p class="ql-block">目睹江潮之患,钱王立志根除之,下决心要大力兴修水利。在钱镠怒射钱塘潮之后,海堤终于建成。因镇潮有功,六和塔得到朝廷表彰受赐田产。钱王造福百姓,福泽千年。民众为纪念钱镠王射潮的功德,把江边的海堤,称为“钱王堤”,把钱塘江海塘称为“钱塘”,民众还尊称他为“海龙王”。钱镠清除了钱塘江的潮侵之患,在民间留下了“钱王射潮”的美丽传说,表达了中华民族战天斗地的意志和精神。</p> <p class="ql-block">为便利居民饮水,钱镠在杭州城内凿了许多口井,如祥符寺附近就凿井百眼,得名“百井坊巷”。今天延安路人行道上,延安新村车站南面还保留了一口井,称为“钱王井”。当时杭地苦卤,水盐难饮,邺候开六井,引西湖水入城,钱王又凿井九十九眼以泽民。</p> <p class="ql-block">五代时期杭州地形,地处长江三角洲南沿和钱塘江流域,地形复杂多样。杭州市西部属浙西丘陵区,主干山脉有天目山等。东部属浙北平原,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湖泊密布,物产丰富,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特征。</p> <p class="ql-block">设闸建塔是吴越国为抵御江潮、积极开阔海外贸易文化交流的重要举措。时光流转,浙江、龙山两闸早已不在,而白塔和六和塔历经多次修缮,仍屹立在钱塘江边,怀抱着钱王的期望,一直守护着杭州这座城市。</p> <p class="ql-block">吴越国借助优良的港口条件和先进的航海技术,扬帆越海,积极开展对外贸易、文化交流,沿海航运繁忙。</p> <p class="ql-block">从《宁郡地舆图》地图中能清晰地看到保留至今的历史古迹,如“天封塔”、“鼓楼”等。当时的宁波城是一座“金城环抱”之城,整座城都被厚实的城墙包围着,灵桥门、和义门、长春门等组成了宁波古城的6大门户。</p> <p class="ql-block">吴越国积极开展海外交流,促进了吴越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政治、文化、商贸、宗教等方面的交流。</p> <p class="ql-block">吴越国除了与契丹、日本有过密切交流,还将使者派往高丽、大食等国家和地区。</p> <p class="ql-block">中原朝贡。所谓朝贡,是中原王朝安排天下秩序的一项政治机制:诸蕃国尊奉中原王朝为宗主国,定期派遣贡使,带着表文、贡品入贡,中原王朝则盛情款待,给予丰厚的回赐。通过朝贡,中原王朝与诸蕃国共同确认了双方的政治关系。</p> <p class="ql-block">三千里外一条水,十二时中两度潮。吴越雄踞两浙,开发河湖,修建水利,吴越成为一方乐土;贡奉中原,开拓纳贡之路,保证了秩序稳定;连通海外,扬帆越海,积极寻求对外交往的海路,成为这一时期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主力。吴越国的江海之利,既为吴越国在五代纷繁的局势中争得一席之地也造就了载于史册的东南乐土。</p> <p class="ql-block">位于阅礼堂的古戏台,每天有越剧、昆剧、评弹等演出。让游客在享受高雅艺术的同时,了解杭州历史,品味吴越文化。</p> <p class="ql-block">历经沧桑的钱王祠,古建筑早已不复存在,然而重建后的建筑规模和资料依然为我们展示了钱王的丰功伟绩。</p> <p class="ql-block">紧邻西湖岸边,立有一座石质四柱三门冲天式牌坊,这就是时任浙江总督李卫为钱氏立的功德崇坊。两侧的楹柱上,正面分别镌刻长短两联:“湖山露真态;功德说前王”。 “功勋合五百臣之多一代规桥册吴越;德化被十四州而建千秋坊表永湖山。” 背面也有七字联一副:“启匣尚序归国诏,解韬时拂射潮弓。”与百步之外的“钱王祠”遥相呼应,蓦然回首觉得钱鏐真正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啊!青史留名,当之无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