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定制(1)—广州博物馆藏清代中国外销纹章瓷展

昆仑草

<p class="ql-block">展览地点:洛阳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二楼临展厅</p><p class="ql-block">展览时间:2024年3月26日—2024年6月26日</p><p class="ql-block">展览共分四部分,本集收存的是第一、第二部分。</p> <p class="ql-block">在展览的开端,我们以英国诗人John Gay书写的一首诗作为引子,来展现当时西方人对中国瓷器的喜爱之情。这首诗创作于1725年,从侧面体现了当时中国瓷器从珍贵的瓷器展示柜和富丽堂皇的宴会中走出,逐步转入厨房和餐桌中使用,越来越受女性消费者青睐的社会现实。当时,在欧洲这片尚未发现制瓷秘密的土地上,中国纹章瓷餐具是绝对的高端定制产品,是尊贵地位和精致生活的象征。</p><p class="ql-block">致一位酷爱古瓷的女士</p><p class="ql-block">她的胸中燃烧着怎样的狂喜?</p><p class="ql-block">为何她的跟中充满饥渴?</p><p class="ql-block">每当她充满爱意的眼神从我身边扫过,</p><p class="ql-block">我是多么幸福,多么快乐!</p><p class="ql-block">可是新的疑惑和恐惧在我内心挣扎</p><p class="ql-block">有什么样的情敌在我旁边?一个中国瓷罐。</p><p class="ql-block">瓷器就是她心中的热情,</p><p class="ql-block">一杯,一盘,一碟,一碗,</p><p class="ql-block">就能使她心中充满希望,</p><p class="ql-block">就能点燃她的欢欣,或打碎她的宁静。</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18、19世纪,广州作为对西洋客商唯一开放的东方大港,是纹章瓷定购和出口的基地。纹章瓷因瓷器上绘有欧美个人、家族、社团、公司或城市的纹章而得名。从17世纪末开始,西方人到中国定制纹章瓷的做法渐趋普遍。将欧洲纹章和中国制瓷工艺相结合而产生的纹章瓷,是名副其实的“高级定制”商品,它们的出现引领了欧洲崭新的生活方式和奢美的艺术情趣,并成为尊贵地位和精致生活的象征。</p><p class="ql-block">近年来,广州博物馆在广州市政府和主管局的指导和支持下,集中有限经费开展中国外销纹章瓷的专项征集工作,至今已收藏逾千件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别定制的纹章瓷,成为国内纹章瓷收藏、研究、展示、宣传的重要阵地。此次我们遴选110件(套)精品,在古都洛阳举办纹章瓷专题展览,向民众展示丰富多彩的纹章瓷装饰艺术、揭示纹章瓷的重要艺术和历史价值,再现18、19世纪中西陶瓷贸易的盛况以及其所带来的对中外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第一部分</p><p class="ql-block">纹章探秘</p><p class="ql-block"> 真正意义的纹章出现在12世纪的欧洲,并在13、14世纪趋于繁荣,起初,纹章被广泛印制在盾牌、罩袍、马衣和旗帜上,用于区分战场和竞技场中身穿盔甲的不同身份的战斗人员,主要作用在于识别身份。在随后的历史进程中,纹章逐步从表示世袭性质的个人识别体系中拓展出来,发展成为一门具有独特语言和规范法则的学科。因纹章兼具身份象征和艺术装饰的特点,欧洲贵族将其广泛应用于各种公共设施和私人器物之上,而18世纪纹章瓷的盛行更是将此种风尚推向了极致。</p> <p class="ql-block">12-15世纪,欧洲战争频繁,战场上使用的盔甲和装备不断改进。作为分辨作战双方的标识,纹章的各组成部分也与战斗装备密切相关。</p> <p class="ql-block">欧洲马上比武的装备昂贵华丽,并不适用于实际战斗,但却是身份和财富的象征。带有盔饰的头盔在出场的最后一刻带上,盾牌由侍从递给骑士。穿戴整齐的骑士右手握长矛并控制马匹的缰绳,左手举起盾牌向观众示意。</p> <p class="ql-block">纹章的构成</p><p class="ql-block"> 纹章一般由盾牌和盾牌上方的头盔、盔饰、披幔和饰环组成。盾牌是纹章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余则为纹章的附属装饰物。贵族纹章的盾牌上方饰有不同级别的冠冕,盾牌左右两侧还可用护像做装饰。写在飘带上的家族箴言,则通常放置在纹章的下方或上方。总之,纹章构成越复杂,表明其持有者的地位和家世越显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如果女方因没有兄弟可以继承父亲的地位而成为父亲和家族纹章、财产的继承人,则女方的纹章以象征性小盾(in pretence)的形式放置在男方的盾牌中间。</p><p class="ql-block">如果家族中有女性先辈为持纹章家族的继承人,其后代使用的纹章中,将会以等分的形式同时继承父亲和母亲的纹章。若有多位女性先辈为持纹章家族的继承人,在盾牌等分后的区域中会按辈分和时间顺序将所有先辈的纹章排列出来。</p> <p class="ql-block">这是罗斯家族与苏格兰梅尔维尔家族的四等分纹章(说明家族中的女性长辈来自有纹章使用权的梅尔维尔家族并为该家族的继承人),清晰展现了纹章的各组成部分。罗斯家族的纹章(盾牌内的左上和右下区域)为:绘黑白相间小方格的人字形图记,上下方区域分别绘两个和一个牛皮水袋;梅尔维尔家族的纹章(右上和左下区域)为:红底上绘三个新月,盾边绘八颗小星;盾牌上方是象征男爵的冠冕和头盔,顶部的盔饰为自然直立的鹰首。护像为老鹰,家族的箴言为“Think On”(思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该纹章绘制的是麦克道夫(Macduff)与道夫(Duff)家族的四等分纹章。</p><p class="ql-block"> 麦克道夫家族的纹章为:金色底上绘红色单腿站立前跃狮子,舌和爪部为蓝色;</p><p class="ql-block"> 道夫家族的纹章为:绿底锯齿形横条图记上绘白貂毛皮纹,盾顶为正面雄鹿头部,盾底为两个扇贝;其家族盔饰为半身狮右爪持宽剑。家族箴言为“Virtute et Opera”(力量与拼搏)。</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广彩描金折枝花卉纹大盘</p><p class="ql-block"> 英国钱德勒(Chandler)家族约1745年定制。18世纪随着西方彩料的引入,出现了珐琅彩、粉彩、墨彩和广彩等重要瓷种。釉上彩新品种的出现丰富了瓷器彩绘的色调和表现力,使瓷绘画面尤其是纹章的绘制呈现的效果更接近欧洲用户需求。这件大盘,器型硕大保存完好,纹章绘制准确精美。</p> <p class="ql-block">英国钱德勒(Chandler)家族纹章</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广彩长方形八角大盘</p><p class="ql-block"> 英国克里斯托弗·杰斐逊(Christopher Jeaffreson)约1770年定制。该盘采用的垂悬式花彩装饰是18世纪下半叶继链条和矛头状边饰之后最主要的纹章瓷装饰纹样。盘中花朵的绘制采用纯粹的欧洲风格,应当是根据欧洲本土纹样绘制,多种颜色彩料的使用,也增加了烧制的成本。</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广彩描金折枝花卉纹八角长方形盘</p><p class="ql-block"> 该盘主人威廉·道夫(William Duff)出自当时北苏格兰最富裕的家庭,他于1735年获封男爵,1759年晋升为伯爵。纹章中绘制的是伯爵使用的冠冕和头盔,可断定瓷盘为新晋伯爵而定制,烧制时间应为1760年左右。</p> <p class="ql-block">  左侧为父亲乔治·贝斯特(GeorgeBest)与母亲莎拉·克鲁克(Sarah Crook)结婚的纹章。贝斯特家族纹章为:黑底饰金色五叶形花饰,四周环绕八个金色小十字;盔饰为金色公爵冠冕之上一只鸵鸟头立于展开双翅之间。克鲁克家族的纹章为:红底六只白色无足鸟之间一白色中带。</p><p class="ql-block"> 右侧为女儿凯瑟琳·贝斯特和女婿约翰·帕普沃斯的纹章,凯瑟琳使用了父亲的纹章但因不是家族纹章的继承人,因此凯瑟琳的纹章与丈夫的纹章并排放置在同一盾牌内。</p> <p class="ql-block">英国布基家族男性成员结婚后定制的纹章瓷</p><p class="ql-block"> 盾牌直观展现的最重要的个人信息是婚姻状况,尤其在英国纹章中,表现得较为严谨,婚姻在纹章中的第一种表达形式为“并置”(impaiement)式。即男女双方纹章并排放置在同一盾牌内,男方纹章在左,女方纹章(一般使用其父亲的纹章)在右,这种方式说明女方来自有纹章的家庭,但女方并不是纹章的继承人,二人的后代仅继承父亲纹章。</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广彩描金盔形奶壶</p><p class="ql-block"> 奶壶折沿敞口,设凹槽宽流,流后连接塑形的把手,总体造型像翻转的头盔,因而称作“盔形奶壶”。此器属茶具套件之一,用来盛放牛奶,以加入茶水中饮用。这种形状的奶壶流行时间较长,在1765年至1840年间广为使用。此些定制于1770年,壶身盾牌内绘英国莫里斯(Morris)与悉尼(Sydney)二人纹章并置的图样,说明此器为二人结婚定制。</p> <p class="ql-block">清道光广彩人物故事纹盘</p><p class="ql-block"> 这件广彩盘是1830年美国乔治·贝斯特的其中一位孙子定制的。到了19世纪,纹章瓷的绘制风格已发生极大变化,色彩艳丽的广彩花鸟人物纹日渐风行,纹章则以简单的盔饰代替。这件瓷盘上方圆形开光内绘制的是贝斯特家族的盔饰:在公爵冠冕之上展开的两翼之间真立一驼鸟的头部、盔饰外图环绕的家族箴言为:“OPTIMUS EST QUI MINIMIS URGETUR”(最少遭受侵扰的人最幸福)。</p> <p class="ql-block">科学家伊萨克·牛顿(1643-1727)使用的纹章</p><p class="ql-block"> 1705年伊萨克·牛顿被安妮女王封为爵士,成为获得爵位的第一位科学家,并于同年获得纹章的使用权。牛顿声称与格洛斯特郡准男爵约翰·牛顿同宗,因此也采用了准男爵家族的纹章:黑底上绘两条交叉的胫骨,右侧(观者方向)骨至于左侧之上。牛顿终身未婚无子嗣。绘有此纹章的餐盘应是其他支系的牛顿家族成员定制。</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广彩捐金折枝花卉纹描</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位牛顿家族男性成员与艾琳(Alleyne)家族联姻时定制的餐盘。纹章采用了表现婚姻的第二种形式:象征性小盾(in pretence),即女方家族纹章以象征性小盾的形式放置在男方的盾牌中间。该盘为1745年巴巴多斯岛主法官雷诺·艾琳的孙女定制,其家族专营制糖,家境股实。</p> <p class="ql-block">  家族中若有多位女性先辈为持纹章家族的继承人,在盾牌等分后的区域中会按辈分和时间顺序将所有先辈的纹章排列出来。除左上区为男性先辈的纹章外,其余区域填充的是女性先辈的纹章,如果最后一个区域无纹章填充,则重复男性先辈的纹章。从这件餐盘的纹章看,该家族中前后有两位女性先辈为家族继承人(盾牌右上、左下区)。</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广彩描全折枝花卉纹盘</p><p class="ql-block"> 定制这件餐盘的莫尔(Maule)家族历史辉煌跌宕。先辈帕特里克·莫尔子1646年被封为伯爵。家族中的第四位伯爵放姆斯·莫尔因参与1715大起义而被剥守贵族身份。第五代哈里·莫尔是一位历史文物学家,其唯一存活的儿子威廉·莫尔在汉诺威军队中成为将军,并于1743年在爱尔兰重获伯爵爵位,此盘应当是为纪念重新获封而定制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乾隆广彩描金奶罐、清乾隆广彩描金花口六角形调羹托碟</p><p class="ql-block">两器出自同一套纹章瓷,1745年为纪念乔治·摩克(GcorgeCooke)爵士与凯瑟琳女准男爵结婚而定制,纹饰绘制细腻复杂,造型雅致考究。女方凯怒琳是其家族纹章的共同继承人,因此女方纹章以象征性小盾的形式放置在男方纹章的中部。</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墨彩描金花卉纹盘</p><p class="ql-block">纹章盾牌分为左右两部分,说明这是一套为结婚而定制的纹章瓷;左右两部分盾牌均被四等分,说明男女双方家族均有女性长辈为家族继承人。该纹章中男方纹章为威廉·布弗里使用,女方纹章为哈里特·普莱德尔使用,二人于1748年结婚。</p> <p class="ql-block">清雍正广彩描金花卉纹菱形盘</p><p class="ql-block">这是最早根据藏书券绘制的纹章瓷,1731年由准男爵威廉·杨(William Yonge)定制,其家族藏书券仍收藏在大英博物馆内。纹章由巴斯勋章圆环围绕,圆环上写有勋章的格言“TRIA JUNCTA IN UNO”(三合为一)。威廉爵士是下院议员,1735至1741年间在沃波尔内阁担任战事大臣,他本人还是1725年成立的巴斯勋章的创始人之一,因此在纹章中展现巴斯勋章也就不足为奇了。</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广彩描金花口形茶碗、托碟</p><p class="ql-block"> 这套广彩描金花口形茶碗、托碟造型别致,装饰纹样绘制简练,主体绘制的是英国道尔顿(Dalton)家族与盖奇(Gage)家族联姻的纹章,两家族纹章采用的是并排斜靠的方式展现联姻状况,即夫妻双方纹章并排并向彼此斜靠。</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广彩花卉纹盘</p><p class="ql-block"> 这件餐盘是法国福柯(Foucault)家族约1770年定制的,餐盘顶端垂悬花彩悬挂着福柯家族与其奏马德琳(Madeleine)结婚的纹章,两家族纹草章采用的就是并排斜靠的方式展现联姻状况。福柯家族的另一位成员在同一时间也定制了另一套边饰完全相同的餐具。 </p> <p class="ql-block">清雍正广彩锦地开光杂宝纹调羹托碟</p><p class="ql-block">这件1724定制的调羹托碟绘制的是女性使用的菱形纹章,是为一名南海公司董事威廉·哈蒙德的遗孀或女儿定制的。女性纹章通常绘制在菱形或椭圆形当中,而且菱形一定是用锐角直立的。未婚女性可以一直使用父亲的纹章,丧偶的妇女也用回菱形纹章,但菱形内绘制的仍是夫妻双方的纹章。</p> <p class="ql-block">乾隆广彩描金茶碗</p><p class="ql-block"> 英国舰队司令乔治·波科克(George Pocock)约1762年定制。乔治的海军生涯极为成功,在哈瓦那(古巴首都)指挥海军作战取得重大胜利,1761年获巴斯勋章,为纪念授勘定制了纹章瓷。杯腹绘制的是乔治纹章的盔饰:海军冠冕之上直立一羚羊头。盔饰四周以巴斯勋章链环绕。</p> <p class="ql-block">纹章中使用的子嗣标记</p><p class="ql-block">在纹章系统中,专门有一套特定的图记(寓意物)附加在盾面之上以区分支系家族。家族中的第一至第九个儿子均根据排行不同,使用对应的标记。这些图记在纹章中极为常见, 但作为子嗣标记使用时会比普通图记小一些。在英国地区,长子用三穗横饰条图记,次子用新月,三子用五角星,四子用无足雀,五子用圆环,六子用鸢尾花,七子用玫瑰。</p> <p class="ql-block">清雍正广彩描金折枝花卉纹盘</p><p class="ql-block">1730年定制,餐盘上绘制的是曾担任伦敦市长的威廉·斯图尔特(Stewart)的纹章,纹章盾牌顶部绘制的小型新月图记显示,应当是为其次子定制的。该家族在十年内先后定制了四套纹章瓷,此套纹章瓷采用的色调和边饰均极为罕见,目前仅见三套纹章瓷采用这一纹饰。</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广彩描金折枝花卉纹盘</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位牛顿家族男性成员与艾琳(Alleyne)家族联姻时定制的餐盘。纹章采用了表现婚姻的第二种形式:象征性小盾(in pretence),即女方家族纹章以象征性小盾的形式放置在男方的盾牌中间。该盘为1745年巴巴多斯岛主法官雷诺·艾琳的孙女定制,其家族专营制糖,家境股实。</p> <p class="ql-block">  清乾隆广彩描金茶碗、咖啡杯和托碟</p><p class="ql-block"> 咖啡杯、茶碗和托碟均出自英国亚伯勒(Yarburgh)家族约1770年定制的咖啡具和茶具。各器纹饰简单,仅口沿饰描金矛头状边饰,纹章图案按家族藏书券绘制,但构图方式奇特,整个盾牌放置在一个高脚罐之上。茶碗与咖啡杯的区别在于,茶杯更为矮身宽口一些,配上托碟一并使用,是为了避免咖啡渍和茶渍污染桌布。</p> <p class="ql-block">英国纹章院授予霍金家族的纹章授权状中展示的纹章</p><p class="ql-block">1764年,约翰·霍金向英国纹章院申请纹章并声称,其父亲在一次打击法国劫掠船的战斗中英勇还击拯救了周边居民。纹章采用的寓意物中体现了这段战斗经历。</p> <p class="ql-block">清雍正广彩茶碗、扣碟</p><p class="ql-block"> 茶具为英国著名肖像画家约瑟夫·海莫尔(Joseph Highmore)约1735年定制。约瑟夫曾为不少显贵和名流人士绘制过肖像,其中包括威尔斯亲王和王妃、坎伯兰公爵、塞缪尔·理查森(Samuel Richardson英国著名的小说家)、乌尔夫将军等。</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青花广彩花口形茶壶托、咖啡杯和托碟</p><p class="ql-block"> 茶具为英国著名肖像画家约瑟夫·海莫尔(Joseph Highmore)约1735年定制。约瑟夫曾为不少显贵和名流人士绘制过肖像,其中包括威尔斯亲王和王妃、坎伯兰公爵、塞缪尔·理查森(Samuel Richardson英国著名的小说家)、乌尔夫将军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纹章瓷的诞生</p><p class="ql-block">欧洲人在金银器具、丝织品和家具等个人所属物品上添加纹章的做法由来已久。17世纪末,新航路带来海上贸易的繁荣,西方航海国家直接与中国通商,中国瓷器大量出现在欧洲市场,定制中国纹章瓷的风尚开始兴起。这种风气迎合了欧洲社会中希望彰显血统、联盟和凸显身份来维系和发展社会关系的需求。中国纹章瓷,无论在正式或私密场合,都是展示主人身份和财力的不二之选。</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广彩折沿盘</p><p class="ql-block">1745年尼古拉斯.法扎克雷定制。这件玫瑰水盘曾归乔治四世的王后卡罗琳所有,卡罗琳王后逝世后该盘于1822年以高价售出。玫瑰水盘是一种深腹扁平口沿、盛水供餐后宾客轮流洗手的大盆,因水中常放置玫瑰花瓣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清雍正广彩描金折枝花卉纹大盘</p><p class="ql-block">英国商人勒菲利尔(Lethieullier)家族约1724年定制,器型硕大,盘外沿绘矾红描金法螺卷轴垂柳花卉及鲤鱼龙门等吉祥图案,内沿绘描金锦地开光铜钱、法轮纹,盘心绘勒菲利尔(Lethieullier)和索尔克尔德(Salkeld)两个家族纹章并置的纹样。</p> <p class="ql-block">18世纪欧美地区使用的饰有纹章的银器和金器。银质的巧克力壶来自美国波士顿地区,而工艺精细的金盒来自英国的劳瑟(Lowther)家族,极有可能用作金婚纪念物。</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广彩描金茶叶罐</p><p class="ql-block">早期的茶叶罐多为卵形或梨形,这件英国达利(Darley)家族约1755年定制的茶叶罐模仿德国迈森产品的造型,在底足与腹部之间饰有贴塑的卷草纹。此类造型小巧的茶叶罐在1735至1770年间非常流行,随后逐渐被一种匾方形茶叶罐所取代。</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广彩描金花卉纹盐碟</p><p class="ql-block">盐碟是一种摆放在餐桌上的供盛放食盐的矮足小托碟。盐碟虽然器型较小,却是社交餐饮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餐具。常见的盐碟大多呈矮鼓状,鼓面下凹形成圆形、椭圆形、八角形或长方形的浅容器,足部中空。此盐碟是苏格兰莱诺克斯(Lennox)家族约1775年定制的。</p><p class="ql-block">18世纪食盐在欧洲仍是昂贵的商品。在所有的中国外销瓷器型中,盐碟是完全的欧洲器型,都是根据外商送到中国的样板烧制的,样板以欧洲自产的银质盐碟为主。</p> <p class="ql-block">清花隆广彩描金菱花口大盘</p><p class="ql-block">爱尔兰巴顿家族1765年定制,口沿为多层模制彩绘,饰垂悬式花彩,造型华美。此类色彩丰富的器型造价较高,尤其是边饰风格极为特别。巴顿家族的成员之一托马斯·巴顿离开爱尔兰家乡前往法国波尔多,创建了以自己姓氏命名的葡萄酒厂,经过家族几代人的经营发展成为著名的巴顿酒庄。</p> <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p><p class="ql-block">跨洋定制</p><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中国制瓷工艺水平达到了历史高峰,新釉料新技术的出现,加之分工明细、制作周期缩短,逐渐具备根据用户需求大规模快速生产的条件。广州以得天独厚的人文地理优势,成为清朝开关后西方商船首选的贸易口岸,尤其是1757年清廷宣布“洋船只准在广东收泊贸易”后,中西贸易悉数南移广州。此时外商在广州定制纹章瓷的做法早已蔚然成风,成千上万的中国纹章瓷在广州装船起航漂洋过海,深入欧洲大地的城堡和庄园。纹章瓷的纹饰和器型亦紧随欧美饮食风尚和审美情趣的变化而改变,体现了定烧瓷“式多奇巧、岁无定样”的特性。</p> <p class="ql-block">蕃舶云来</p><p class="ql-block">纹章瓷的定购模式</p><p class="ql-block">清代广州黄埔港是西洋商船到广州贸易的碇泊地。每年夏初西南季候风徐徐吹起之时,各国商船陆续抵达广州黄埔港,船长和大班们迫不及待地上岸与广州商人议价备货,以便在冬季东北风盛行时返航。纹章瓷订单,由船长和大班们亲自督办,从下订到送达欧洲买家手中,长则需时两至三年,短的也需一年有余。纹章瓷大多成套定制,有财力的家庭还一并定购饰有纹章的其他材质的用品和工艺品等。</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广彩描金微章开光风景纹汤盘</p><p class="ql-block">英国利物浦国会议员查尔斯·波尔1745年定制。盘中展示了中英贸易中最为重要的三个港口城市的风光。右侧开光内绘制的是英国港口普利茅斯,左侧为广州黄埔港,中间则是印度马德拉斯港的圣乔治堡。这种开窗风景纹源自英国海军代将安森1740至1744年间开展的一次环航旅行,后演变为深受英国市场欢迎的瓷器纹样。</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广彩花口大盘</p><p class="ql-block">这件方形花口盘属极少数仍能追溯定购记录的纹章瓷,据记录显示,整套纹章餐具于1769年12月从马尼拉装上布恩·孔塞霍(Buen Consejo)号商船启程。连同这件花口盘在内的全套餐具是第三任鲁比侯爵皮那特利(Pignatelli)约1769年定制的。</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广彩纹章花口碟</p><p class="ql-block">伦敦商人斯金纳(Skinner)家族定制。1728年至1765年间,斯金纳家族在中国定制多套纹章瓷,这件广彩花口碟约1750年定制,纹章根据家族的藏书券绘制。斯金纳家族的先辈罗伯特·斯金纳,是牛津和布里斯托尔主教,在英国内战期间因反对议会而被囚禁在伦敦塔内。</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广彩描金水果盘</p><p class="ql-block">1791年定制,底部墨书:“Canton in China 24 Jan.1791”(1791年1月24日,中国广州),记录了此盘的确切烧制时间和地点。来广州贸易的船只,每年6、7月间乘西南季候风抵达黄埔,完成大宗货物的采购和私人贸易订单传达后,必须在冬季的12月、1月间乘东北季候风离去。盘上确切日期的出现,也以实物形式印证了清代广州口岸陶瓷贸易开展的周期。</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广彩描金开窗花鸟纹变形花口大盘</p><p class="ql-block">1750年亨利·伯德(Henry Bird) 定制。亨利为英国东印度公司文官,在家族中被称为“中国亨利”,其父经营的造船厂为东印度公司生产船只。家族中保留的记录显示,亨利将“两套共计360件瓷器”从中国带回,逝世时将这批瓷器分给了长子和两个女儿。</p> <p class="ql-block">18世纪英国饮茶图</p><p class="ql-block">茶叶的输入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方式,尤其是在18世纪的英国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重要饮品。富裕时尚的家庭绘制肖像画时,常选择饮茶场景来展示精致的生活品位。欧洲人认为,中国瓷质茶具是享用芬芳茶水的最理想器皿,茶具的出口也带动了其它中国外销瓷的销售。</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广彩描金徽章花卉纹花口形酱汁斗一对</p><p class="ql-block">酱汁斗是一种盛装酱汁或肉汁的船形敞口器皿,多与托碟配套使用,以盛接口沿滴下的酱汁。使用酱汁斗的风气从17世纪末的法国宫廷兴起。早期的酱汁斗为银质,带双耳和双流,这种新的饮食器具对英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18世纪开始生产银质酱汁斗,1740年瓷质酱汁斗也开始投产。</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青花广彩茶壶</p><p class="ql-block">壶身呈圆筒状,扁平圆盖,浆果状盖钮;流直长,接近壶嘴处设凹槽,便于安插金属壶嘴;绞股式把手,把手与壶身的连接处饰凸起的蕨叶或浆果。这种极为典型的圆筒状茶壶,明显模仿欧洲式样,在18世纪末方才出现。壶身纹章盾牌上绘制了英文姓氏的缩写字母“M.M.K.”。</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青花广彩纹章茶壶、茶碗、托碟</p><p class="ql-block">完整的茶具和咖啡具存世不多,这里展示的是1790年罗伯特·斯波蒂斯伍德船长定制的套装饮具中的部分器型,包括茶壶、茶碗、托碟。18世纪中期,欧洲一套普通的饮具包括茶杯及托碟、咖啡杯及托碟、巧克力杯及托碟、茶壶及壶座、奶壶及壶座、咖啡壶及壶座、废水碗及托碟,另有茶叶罐及附托碟的糖罐,体现了欧洲精致的饮食方式。</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广彩描金双耳带盖糖盅</p><p class="ql-block">约1795定制,纹章中部为字母缩写“J.M.W”。糖盅是茶具和咖啡具的配件之一,欧洲人饮茶时常添加砂糖,以中和茶水的苦涩,更符合欧洲人的口味。茶具和咖啡具中用来盛糖的器皿除盖碗、盖罐、盖杯外,还有一种带托碟的敞口碗。</p> <p class="ql-block">工细殊绝</p><p class="ql-block">纹章瓷的绘制</p><p class="ql-block">纹章瓷工艺的核心在于纹章的绘制。纹章的图稿或画作、私人或机构使用的藏书券常常作为纹章的样板送往中国供瓷绘艺人临摹。但纹章图案本身对清代瓷匠而言是陌生而无意义的,加之构图复杂,绘制极为不易。除沟通和理解障碍、以及提供样本自身错误所导致的少数失误外,中国瓷匠绘制的纹章瓷绝大部分仍是精准而严谨的,其中不乏值得世代珍藏的上乘之作。</p> <p class="ql-block">这件1755年烧制的茶叶罐上绘制的是中国文人作画的场景,但卷轴画中展现的却是英国托里尼家族的纹章,纹章盾牌的形状为菱形,说明这是家族中女性成员的纹章。茶叶罐的主题纹饰与定购者的纹章结合甚为巧妙。</p> <p class="ql-block">奥奇欧佛家族提供的纹章瓷图样</p><p class="ql-block">为能够准确传达定购要求,奥奇欧佛(Okeover )家族专门聘请欧洲本土艺术家按瓷盘的样式绘制了品质精湛的样本。样本的背面注明了纹章的主人、样本专供定制中国瓷盘使用并需归还等信息。图样中间绘制的是李克·奥奇欧佛(Leake Okeover)与妻子玛丽·妮可( Mary Nichol)结婚的纹章,盘沿四个开光内绘男方家族的盔饰及二人姓名的字母组合“L.M.O”。</p> <p class="ql-block">威利斯家族在马车上使用的家族纹章的示意图</p><p class="ql-block">威利斯家族的纹章为:白底黑色人字形图记上方为两颗红五星,下方为一颗红五星;家族的盔饰为自然色展开双翅的老鹰;家族箴言为“Tenax propositi”(目标坚定)。</p> <p class="ql-block">清雍正白釉连枝花卉广彩盘</p> <p class="ql-block">清雍正广彩描金徽章花卉纹大啤酒杯</p> <p class="ql-block">两器皆由约翰·威利斯(John Willes) 1735年定制,餐盘绘威利斯家族与布罗斯特家族纹章并置的图案,啤酒杯仅绘威利斯家族的盔饰:一只展开双翅的老鹰。</p><p class="ql-block">这件餐盘造工精细,最大特点在于口沿处“白加白”工艺绘制的连枝花卉纹。“白加白”(bianco sopra bianco)源自意大利语,这种工艺利用不透明的白色料在器皿的白色或浅色釉面上绘制图案,最早出现在16世纪的意大利陶器上,但直到18世纪才用于英国、法国和瑞典的软陶上。18世纪早期,中国工匠已熟练掌握这门技艺。这种技法较复杂,生产产品数量少但制作精良,这套英国威利斯家族定制的餐具大面积采用“白加白”工艺绘就,盘沿若隐若现的白色花纹与盘心彩绘图案相得益彰,使器皿显得雅致精细而又与众不同,是难得一见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除勾勒法外,还可用阴影法来标注纹章各部的颜色,即用不同排列方式的线条和圆点来表达不同色彩的方法。在图示纹章的盾牌中绘制的水平横线说明盾牌的底色应为蓝色。</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广彩描金折枝花卉纹茶碗和托碟</p><p class="ql-block">1775年特劳特贝克(Troutbeck)家族定制,纹章根据该家族的藏书券绘制。藏书券是用于标记图书收藏者的小型版画,以藏书者纹章作为装饰图案,因此藏书券也成为纹章瓷绘制的样板。藏书券无法显示纹章的颜色,定购者便在藏书券中用阴影法标注,但中国瓷匠误以为是纹样的一部分而将其绘制出来了。</p> <p class="ql-block">清乾降墨彩描金八角形盘</p><p class="ql-block">约1750年定制,盘中纹章根据英国伯克贝克(Birkbeck)家族使用的藏书券(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绘制。此盘中部绘制的是伯克贝克家族与阿普伍德(Upwood) 家族联姻的纹章,纹饰绘制精美,呈洛可可式风格,盘沿饰以浓密的各式花卉、蝴蝶、蜻蜓及其它昆虫图案。</p> <p class="ql-block">锦上添花</p><p class="ql-block">纹章瓷的再装饰和增补</p><p class="ql-block">从14世纪末开始,欧洲常将异域来物镶嵌金银配饰以突显其珍贵和美丽。来自中国的瓷器加镶精美的金属配件后,更适宜展示和使用,这种做法在欧洲贵族和富裕阶层中风行一时。为获得更接近本土口味的纹样和色彩,欧洲多国亦对中国瓷器的成品或半成品进行二次加彩。一套中国定制的餐具中,若有器皿破损或散失,也会考虑以中国纹章瓷为样板在本土瓷厂定制增补和替代品。此间种种方式也从侧面体现了欧洲人对中国瓷器的珍爱。</p> <p class="ql-block">法国萨姆森资厂1860年生产的咖啡杯和托碟</p><p class="ql-block">产品为莱韦森-高尔家族定制,该家族中的第二任高尔(Gower)伯爵格兰维尔(Granville)曾于1772年在中国定制过纹章瓷,纹饰与这套近百年后在巴黎定制的欧洲本土瓷器完全相同。纹章盾牌四周环绕的是嘉德勋章,嘉德勋章是历史最悠久和级别最高的骑士勋章,因获此殊荣的人数极少而堪称最高荣誉勋衔。格兰维尔1771年获嘉德勋章,次年便在中国定制纹章瓷以示纪念。</p> <p class="ql-block">19世纪欧洲生产的餐盘</p><p class="ql-block">豪斯曼登家族19世纪在欧洲定制的餐盘,纹饰与该家族1716年在中国定制的纹章瓷完全相同,应是作为替代品使用。但与中国产品相比,釉色过于白亮,盘沿的深褐色边线也说明可能是参照家中使用的同纹样的珐琅餐具制作。纹章的绘制则采用中国纹章瓷的早期处理手法,同一纹章图案在盘沿重复出现四次,绘制风格也与边饰纹样融为一体,这种做法在1720年后的纹章瓷中极少再出现。</p> <p class="ql-block">豪斯曼登家族1716年在中国定制的纹章餐盘</p><p class="ql-block">这件伊万里纹章餐盘是丹尼尔·豪斯曼登(Daniel Horsemonden )定制的纹章餐具中的一件,属英国市场早期定制的纹章瓷。丹尼尔1731年移民至纽约,成为一名法学家、作家、英属纽约省的首席法官。该套餐具由丹尼尔的表兄弟或兄弟约翰·豪斯曼登1716年经东印度公司商船莫尔伯勒号(Marlborough)带回英国。</p> <p class="ql-block">欧洲加彩青花纹章盘</p><p class="ql-block">17世纪末随着彩釉瓷器在欧洲风行,欧洲各地尤其是荷兰、英国和德国均出现对中国出口青花瓷或素瓷进行二次彩绘的行业。加彩的程度和风格因人因需求而异,但绝大部分被认为加彩过度、效果不佳。英、德两国的彩绘质量略高,荷兰地区的加彩作品较为粗劣,这也是后人对欧洲加彩瓷器评价不高的主要原因。这件1790年休斯家族定制的纹章盘,在英国本土添加的纹饰过于复杂,盘心的纹章效果明显被弱化。</p> <p class="ql-block">哈饮森家族在广州和巴平分别造 的茶范和啤酒杯</p><p class="ql-block">哈钦森(Hutchinson)家族曾在中国定制多套纹章瓷,这件茶壶1750年定制,啤酒杯则为19世纪巴黎萨姆森(Samson)瓷厂的产品。萨姆森瓷厂1845年建立,以其建立者命名,该厂大量生产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和中国著名瓷厂的仿制品。从中国定制的纹章瓷餐具在使用的过程中难免出现破损和散失,对绝大部分欧洲家庭而言,以中国纹章瓷为样板,在本土瓷厂订购替代品是最常用的办法。</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3c5e9es"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广州定制(2)—广州博物馆藏清代中国外销纹章瓷展</a></p><p class="ql-block">文中所有图片,均由作者本人拍于展咯现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