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摇生风三千年

雪山大鸟

<h3>  51假期,景区人多为患,不如去逛一逛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拱宸桥桥西历史文化街区的中国扇博物馆。<br>  它是由杭州市政府出资建设,集收藏、研究、展示、教育、宣传、娱乐、购物等功能于一体的,具有专业特色、杭州特色、运河特色的国家级博物馆,</h3> <h3>  扇,扇子发源于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相关的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到夏代之前,或虞舜时期。</h3> <h3>  早期流行的长柄扇,主要是贵族出行的用具。</h3> <h3>  这一把长柄扇,是不是华丽丽的美哟?</h3> <h3>  自持的短柄扇才具有今日扇子的含义。</h3> <h3>  春秋短柄竹扇。与长柄扇一对比,立马相形见绌。</h3> <h3>  战国短柄竹扇。</h3> <h3>  到了汉代,团扇出现,成为扇的基本样式。</h3> <h3>  一轮明月形的扇子称为“纨扇”或“团扇”,也叫“合欢扇”,成为中国传统风格的扇型,盛行于西汉至宋代一千多年间。</h3> <h3>  西汉成帝的妃嫔班婕妤写过一首有名的《团扇歌》:“新制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h3> <h3>  这是最小的团扇。</h3> <h3>  自宋代开始,折扇渐渐流行,文人墨客喜爱把玩扇子,视其为“怀袖雅物”。明清浙江、江苏、四川等地盛产折扇,文人墨客风行扇上题字作画舞文弄墨,成为彰显风雅的器物。</h3> <h3>  馆内模拟展示的扇子街,开了多家扇子铺,扇子种类则更多,可谓琳琅满目,让人眼花缭乱了。</h3> <h3>  在长达数千年的岁月里,扇子除了引风纳凉外,还与社会政治、民俗风习、艺术创作,发生着密切的关系,成为承载人们观念和情感的载体,并由此发展出富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中国扇文化。<br></h3> <h3><br>  在中国古代,扇与女性具有一种独特的情缘。女性赋予扇子更多让人遐想和创作的空间。古代的画中,我们不乏看到,体态丰腴、衣着华美的仕女手中,多持有那一团薄雾轻云般的扇。或执扇轻摇,或以扇遮面,既体现了仕女的温雅不俗,也为闺情诗词添上了一抹亮色。</h3> <h3>  羽毛扇哦!苏轼的《赤壁怀古》立马跳出来,“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眼前尽显周公瑾轻摇羽扇、从容不迫,一副决胜千里之外的画面。</h3> <h3>  中国羽毛扇至今已经有三千年历史。明文震亨《长物志》卷七:“扇,羽扇最古。”“扇”字从“羽”也证明了扇子大家族中,以羽扇的出现为最早。</h3> <h3>  随着扇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制扇业在不同的地区发展起来。宋代的制扇业,尤其是南宋的制扇业,都城临安(杭州)是最集中和最著名的地方,甚至出现了长达二里地的扇街。及至明清,四川和江南,无疑是扇业最发达的地区,著名的金陵扇和姑苏扇名扬全国,杭州的折扇技艺与生产规模,可谓首屈一指。</h3> <h3>薄如蝉翼。</h3> <h3>  数千年来,制扇工匠们精湛的技艺与巧妙的设计,文人墨客赋予的诗词绘画,使万千气象融于小扇的咫尺之间,韵味绵长,格调高雅,成为人类文化遗产一颗耀眼的明珠。</h3> <h3>  展馆中陈列的各式各样精美的扇子。</h3> <h3>  哇,巨型扇!</h3> <h3>  扇子到底有多大我不知道,反正我把双臂伸开也还在它的小半径内。</h3> <h3>象牙折扇</h3> <h3>玳瑁折扇</h3> <h3>  展品还有外国的扇子哦。这是法国花卉图象牙骨缎面折扇。</h3> <h3>西洋人物图螺鈿骨绢面折扇</h3> <h3>全拉松鹤图檀香折扇</h3> <h3>明代冒襄秋江泛舟图扇面</h3> <h3>清代雕刻双龙戏珠图玳瑁扇</h3> <h3>  中国扇博物馆不仅是一座博物馆,更是一座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通过丰富多样的展览和教育活动,将扇文化传承给后代,让公众了解扇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