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就是我的命

心在路上

<h3><strong>民歌就是我的命</strong><br></br></h3></br><h3><strong>——保德民歌传承人杨仲清事迹略述</strong><strong><br></br></strong></h3></br><h3><strong>■</strong><strong> 冯 云</strong><strong><br></br></strong></h3></br><h3>因为爱所以爱。有一位老人痴迷于民歌事业,从6岁开始演唱民歌,75年坚持不懈搜集、整理、改编、创作的保德民歌达500余首。2013年以来,他成立保德民歌培训班坚持免费办班免费上课,培训民歌学员累计一万余人次,学员遍及晋陕蒙十三县市旗区。<br></br></h3></br><h3>他就是杨仲清,山西省保德县东关镇人,现年83岁,中国民俗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会员、山西省音协会员,山西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德民歌)代表性传承人。<br></br></h3></br><h3><strong>一生奉献民歌事业 歌声响彻中华大地</strong><strong><br></br></strong></h3></br><h3>杨仲清和山西民歌的缘分和故事,从他父亲一辈就开始了。在民歌音乐家庭氛围中成长起来的他,从小就跟父亲正月二十五古会期间上街头扭秧歌、说快板,刚满6岁就能登台演唱"大红公鸡窗台上卧"等民歌。<br></br></h3></br><h3> <h3>上学期间,老师发现他有音乐天赋就经常鼓励他向这方面发展。在老师的指点下,懂得了一般的乐理知识并学会了拼简谱,从此,他勤奋学习,刻苦地练。他一有空不是看剧本就是看歌唱方面的书,就连走路也口不离曲。出门时总爱带个小本子,和老人们聊过去的乡土民歌,收集整理民间流传的小调和曲目。小时候,教材缺乏,他就反复看电影听插曲,凭着好记性自己补简谱,一遍一遍反复练习。所有这些,都为他以后在艺术方面的发展铺平了道路。中学时期登台演出,参演了《刘胡兰》、《洪湖赤卫队》等剧目,受到广泛好评,从此一发不可收,一唱就是七十多年。<br></br></h3></br><h3>1963年8月参军,杨仲清积极参加部队文艺宣传队,在连队给战士们教唱歌曲,到基层边卡哨所慰问演出。1965年参加总参直属工程兵组织的兵种文艺汇演,获优秀节目奖。1972年在化肥厂工作期间,以一曲《走西口》在保德一举成名。1976年,他首次参加忻州地区组织的民歌调演起,多次参加全国、华北、省、地文艺调演,获国家、省级奖60次之多。<br></br></h3></br><h3>从上世纪70年代末起,杨仲清老师应中国唱片社等单位邀请开始录制民歌60余首,为15部电视及电影《咱们的退伍兵》等配唱民歌插曲、录制音像光盘、盒式磁带9盒,他的歌声流行全国各地。杨仲清老师被山西电视台聘为"特约演员"。先后被山西省命名为"优秀民歌手"“优秀歌手”,被忻州地区行署授予"民间文艺家"称号,被全国各大媒体誉为"黄河之滨民歌王"“黄河歌王”“保德民歌活化石”“民歌二人台非遗文化传承人”。原生态歌王阿宝、新艺术音乐女歌唱家龚琳娜等专程来保德学习取经。尤其是他首唱的保德民歌《那是个谁》后来风靡全国成为了民歌经典。<br></br></h3></br><h3><strong>呕心沥血创佳作 经典作品永流传</strong><strong><br></br></strong></h3></br><h3>从1963年以来,他搜集、整理、改编、创作的保德民歌达500余首,不少民歌被收入《中国民歌集成·山西卷》《群众文化》《山西民歌300首》《忻州地区民歌集》等专业巨著,《光明日报》《山西日报》《山西政协报》《山西农民报》等20多家报刊杂志发表了80多篇关于他民歌艺术的评论文章。<br></br></h3></br><h3>为了收集民歌,杨仲清常常进村入户,访村民到炕头,走遍了保德县的每个乡镇。一次在保德县林遮峪乡,听到刘创来(谐音)老汉哼的山曲很有特色,他就干脆住下两天不动地方,边讲边谈,互相唱给对方听,挖掘整理抢救出不少快要失传的原生态曲调,如《哥愿意跟着共产党》《你是哥哥的心上爱》等,走在冯家川村的枣林中他寻找灵感创作出《夸夸俺保德的大红枣》等民歌,先后被《山西农民报》等媒体采用。<br></br></h3></br><h3> <h3>其中,《三天路程两天到》《人在外前心在家》《满村村就数妹妹好》被收入中国唱片社《山西民歌》,《那是个谁》《大红公鸡窗台上卧》被中国广州音影有限公司出品发行,《东山上点灯西山上明》《难活不过人想人》《想亲亲》《水刮西包头》被山西音像出版社、北岳文艺出版社、香港音像公司等媒体出品发行。<br></br></h3></br><h3> <h3>1985年太原电视台拍摄音乐专题片《歌乡行》拍摄录制了由杨仲清等几位民歌手演唱的六首民歌,获得了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他创作的民歌《周总理永远活在咱心中》在山西省第二届民间音乐汇演中获全省一等奖,《三天路程两天到》在1986年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比赛中,被国家文化部、广电部评为声乐比赛二等奖。1987年10月,杨仲清和杨爱珍随山西省民间艺术团访问日本,首次将《那是个谁》唱到了国外。《我送哥哥走口外》《那是个谁》等被多位全国民歌大家翻唱,享誉全国。<br></br></h3></br><h3><strong>70岁弘扬艺术不止步 竭力培育传承人</strong><strong><br></br></strong></h3></br><h3>2003年,杨仲清从县文化馆副馆长位置上退休后,一直带学员带徒弟活跃在基层一线,长期服务农村文艺下乡活动,年平均100余场。2013年,杨仲清年满70岁,依然下乡演出场场不误,次数频繁。出于身体健康方面的考虑,县里鼓励他成立保德民歌培训班。<br></br></h3></br><h3> <h3>11年来,坚持每周一、三、五下午免费上课,每次上课学员20余人,流水辅导10年不断,培训累计一万余人次。为了有效利用大家的时间,他每次都是提前复印好需要的歌谱、按时开教室、整理好设备,欢迎大家的到来。“学员来源不同,因人而异,对谁我也是抱着一颗热诚的心,年龄小的当成我的孩子,年龄大的当成我的兄弟妹子,只要大家喜欢”。在教唱过程中,他讲历史故事,讲英雄人物,讲自己的经验和教训,不厌其烦一次次教大家如何咬字,如何换气,如何运气,十遍二十遍,先教学歌,再学唱谱,直到教会为止。在弘扬传统民歌的同时,结合时代发展,教唱一批新地方歌曲,如《保德是个好地方》《保德县美》《放羊汉》《大闺女爱谁就是谁》《梦儿晾在绳绳上》等。杨仲清老师说“培育民歌手是我的责任和担当”。<br></br></h3></br><h3> <h3>为了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杨仲清老师多次打电话、微信联系、上门做工作,讲述唱民歌的好处,讲述马玉涛、杨爱珍、马啸等保德籍歌唱家故事,动员民歌爱好者参加民歌培训学习。<br></br></h3></br><h3>一次,他发现一个姓刘的学员,一段时间没有来学习。想到声音底子很不错的苗子可能会半途而废,他不顾年老体弱,不厌其烦一而再而三反复亲自上门做思想工作,动员参加培训。<br></br></h3></br><h3> <h3>只要学员有需要,杨仲青老师不仅在班上教,而且上门教、在自己家教、路上教、电话教、微信教,“只要学员学会,就是对我最大的安慰,就是我最大的快乐”。民歌班走出的学员,如河曲邬光(全省一等奖)、内蒙岳小英(中国大众音乐协会银奖)、重庆赵侯宁(香港民歌赛一等奖)、保德陈彦凤(全国煤炭系统一等奖、山西农民歌手赛一等奖)、杨必胜(府谷二等奖)、袁佳佳(忻州市声乐比赛一等奖)等20余人分别获得国家、省、市级别各类赛事大奖。大批民歌学员学有所成,长期活跃在基层各类文艺表演、比赛、婚庆娱乐等场所。如,张平平、张海珍、吴瑞霞等学员长期活跃在婚庆娱乐市场,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br></br></h3></br><h3>杨仲清老师给自己的总结是:“一生唱民歌,民歌是我魂。一生爱民歌,民歌是我命”。<br></br></h3></br><h3> <h3>排版|图片|海荣<br></br></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cabUtNhwAbotgdGN9R4H4g"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