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晚年的思考题及答案!

小高11M4

<p class="ql-block">马克思晚年的思考题及答案!</p><p class="ql-block">马克思的晚年处于失望,甚至绝望之中,他在苦苦思考一个问题:公有制的资本属于人民,那么,如何让资本的人民性转化成社会性(共享),令他陷入了迷茫,始终没有找到好的办法,这也是巴黎公社失败的主要原因,无奈之下马克思开始给达尔文写信探讨这个问题。苏联解体其实也是这个原因,我们的毛主席晚年也在思考这个问题,1960年,他在杭州组织学习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想让人民性过度到社会性,但依然是无能为力。</p><p class="ql-block">主席的最后十年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对于文革已有了历史定论,不再赘述。改革开放实际上是借鉴了欧美模式,发挥了资本配置市场资源的力量,中国走向了繁荣,但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主要反应在近十年:一是资本的无序性过度投资和扩张,带来严重的资源、能源、生命和环境的浪费;二是科技发展使人不再是劳动主体,失业潮和两极分化等严重威胁社会稳定;三是思想领域走向复杂化,有全面西化的思想,也有继续革命斗争的思想,主流思想还是坚持改革开放。但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社会现实,就是原有的理论随着时间推移,与社会现实产生了严重的矛盾。这个问题无法回避,事实上我们的贸易战、追赶GDP、反腐败斗争等进行了这么多年,却总在讲“形势严峻……”。因此,我们必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思想上取得统一和进步,民族才能真正走向复兴。</p><p class="ql-block">革命导师、革命先辈,以及当代的知识分子难道不够聪明吗?显然不是!主要原因是时代的局限性和思维的历史惯性。</p><p class="ql-block">一是,马克思与主席所处的年代,生产力低下,人是劳动主体。由于人身体具有天然惰性,如果采用“公有制+实体”,社会效率无法提升,大家只能共享贫穷。只有引入竞争机制和债务制度,才能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奠定社会的物质基础。换言之,生产力低下的实体世界,公平和效率不可兼得,人民性向社会性转化是没有解的。</p><p class="ql-block">二是,今天的客观环境发生了质变,智能化的普及应用,软件替代白领,机器替代蓝领,人不再是劳动的主体,应该把社会成本转移给软件和机器。解决问题的钥匙在消费侧,即依托互联网建设消费者所有制万能应用公共市场,股权共享、数据和技术共享,组合最优技术,开创消费者(人民)所有制智能化,让人逐步退出全职劳动,凭兴趣参与创新。人民性=社会性会自然在互联网上实现,但我们大脑中只有实体思维,生产侧-资本主导市场,随着市场饱和、产能过剩、消费萎缩,债务危机驱动社会投资停不下来,环境危机……</p><p class="ql-block">三是,我们需要确立普世价值观:客户是上帝,消费生杀予夺!这是一种超越民族、种族和国界的价值观,是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基石。因为人类未来消费无穷(∞),可以整合全球所有人才、技术和资本,完成资源最优配置,科学生产。前提是人民有做主的世界意识,有对社会负责的态度,有科学精神和先进的思想、文化、道德……</p><p class="ql-block">总之,马克思晚年和主席的难题:“人民性≠社会性”,只有在互联网时代才可以转化,并且可计算、可实施,幸福和富裕是确定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