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1)六五的插入</h3></br>1894年甲午战争结束之后,清廷在前所未有的惨败之余,确实曾经痛定思痛反思过一回,并建成了以武卫五军为主的新军。当时新军使用的曼利夏、汉阳造、快利三种步枪,就成为了大清朝的当家武器。<strong>而相对的,8*50曼利夏弹、7.92*57毛瑟弹和7.7*56英七七弹,也成了当时清朝新军的主流口径。</strong>到了1900年之后,以汉阳厂为代表的“七九”口径逐步胜出,渐渐有了一统天下之势。可是到了这个时候,清廷这个举世闻名的海王,又出来搞事情了。不出意外的,这渣男又有了新欢!不过这次人家口味变了,不再喜欢较大的“御姐”,而是一口气纳了两位“小萝莉”进门——即所谓的瑞典6.5*55和日式6.5*50。自此之后,著名的“六五”口径步枪进入了中国,并在后来“七九”口径一起,并肩发展成为了中国当年的两大主流口径体系。<strong><br></br></strong>说起“六五口径”,不得不提以下两种:<strong>1、瑞典、丹麦、挪威的6.5x55mm无底缘弹(6.5x55mm Scan)</strong>该弹早期弹头重10.1g,初速725m/s,枪口动能2654J,使用于瑞典毛瑟M1895系列步枪/卡宾枪、丹麦克拉格约根森M1894系列步枪/卡宾枪、以及丹麦的麦德森M1903轻机枪。而与其他国家草率的改膛不同,它是在详细论证下,作为最佳口径弹药而诞生的。<strong>先是在1891年,瑞典-挪威步枪委员会经过论证,确定6.5mm为最佳口径。随后到了1893~1894年,瑞典-挪威联合委员会经过实验,确定55毫米是步枪弹的最佳长度,然后6.5x55mm步枪弹随之诞生。</strong>因该弹性能极其出色,在北欧军中一直被持续使用到二战期间,并在1941年被替换为尖头弹,此时该弹弹头重9.1g,初速800m/s,枪口动能2912J。其后这种子弹更是被用到了1995年,同时被广泛用于狩猎等民用领域。可以说,如果当时中国能够将其作为制式弹药的话,那是真的可以一直用下去的。该弹进入中国极早,在1903年四川机器局花费了60多万两银子,就进口了全套生产线。而再花了20多万两建成配套设施后,其年产量将达到18000支、枪刺18000把,子弹900万发,无烟药27000公斤!而当年同期的汉阳兵工厂,其实也不过是这个规模而已。<h3> <strong></strong><strong>2、<strong>日本6.5x50.5mmSR半底缘弹</strong></strong>除了“六五毛瑟之王”,同样是在1903年,清廷还引入了日式六五口径。这是一种半底缘弹,设计于1897年,使用于明治三十年式“金钩”步枪,明治三十八年式“三八大盖”步枪及骑枪,大正十一年歪把子式轻机枪等,可以说是中国军民最熟悉的一种子弹了。在光绪27年(公元1903年)英国入侵西藏时,缺乏武器的四川清军紧急四处求购步枪,就命令派赴日本阅操的道员罗祟龄,订购了日厂三十年式“金钩”步枪二千杆,其单价高达66.67两银子一支。第二批日式六五步枪,则是在光绪29年(公元1905年),由时任直隶总督的袁世凯,亲自订购了1500支。因中国英文名称首字母是C,所以日方将其命名为C号步枪。该枪在制造时,改为了中国士兵更为熟悉的毛瑟准星。而由于袁世凯对日本甚为怨恨,就专门要求将三十年式步枪上原有的“三十年式”文字铭文,和代表日本皇家的菊花纹标志去掉,代之以“光绪二十九年制”7个汉字及象征清皇室的团龙纹图案。而也正因为如此,该枪在有的资料中,被称为光绪29年式步枪。<strong>改造完的步枪每支开价19.75日元,合同总价29625日元。这批枪械经试用后大受好评,后来成了北洋新军的制式装备,并在1904年1月立刻加定14000支。其后直至辛亥革命前,清政府断断续续地进口约4万支C号步枪及骑枪。</strong>根据日方资料,至1917年(民国6年)止,中国共进口15万0967支三十年式步枪。而在进口日本三十年式步枪的同时,为解决北洋新军的弹药供应问题,清政府在山东建立了以生产弹药为主的德州北洋机器局,专门为北洋军生产有坂步枪弹。可以说这个时候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已经从曼利夏8毫米的粉丝,变成了日式六五的拥趸。南洋军爱用汉阳造的七九口径、北洋军爱用日式六五口径的南北分立局面,这个时候已经形成了。 <strong>(2)鹬蚌相争</strong>当年在中国,这步枪口径就属于妥妥的“百鬼夜行”阶段,新式的小口径无烟步枪就有如下几大流派:<strong>1、<strong>汉阳造7.92*57弹。</strong></strong>这在甲午战争前就引进了,并且投入了几百万两的巨资,背后又是湖广总督在支持,还是国内唯一能够稳定量产的型号,那是妥妥的制式口径第一候选人,也是南洋军力推的口径。<strong>2、<strong>快利步枪的”7.7*56弹。</strong></strong>这是兵工系老大-江南制造局的拳头产品,该枪号称结合了曼利夏、新利、南夏三种步枪等步枪的优点,是完全“国产化”步枪的扛鼎之作。另外该枪用的是英国的“七七”子弹,背后还有两江总督的支持。<strong>3、</strong><strong>奥匈曼利夏的8*50弹:</strong>袁世凯新军的主打武器,所以一度在1900年前成为了各军追捧的新秀。不过除了表面光鲜,这内里性能一般。当时买曼利夏步枪的各国,除了泰国之外大家都是各搞一套,谁也没把这个8*50弹放在眼里。清廷进口后为了弹药通用,武卫各军买的也多是能够发射7.92*57的型号。<strong>4、日式6.5*50子弹:</strong>在曼利夏失宠之后,1903年开始,带头大哥袁大头带领着北洋军,力推新网红日式六五。不过当时南洋军力推的德国1888委员会步枪,带刺刀只要17.2两银子,可谓是物美价廉。而北洋军力推的这日式6.5毫米步枪,却要平均27.8银圆一支,约合白银20.8两。这放着便宜货不要,非要多花每支3.6两去买贵的,不用说这里面的回扣和提成,那肯定是少不了的。<strong>5、毛瑟之王6.5*55子弹:</strong>当时四川局采购,物美价廉。只要60万两,还直接配送全套18000支的生产线。美中不足的是,四川总督在长江地位一直垫底。综上所述,<strong>当年清廷拥有的小口径无烟步枪弹之中,无非是7.7/8毫米的较大口径,以及6.5毫米的较小口径两个体系,而在较大口径之中,又由于7.92*57毛瑟弹进入较早,逐步有了一统江湖的气势。</strong>到了1899年,江南制造局都开始生产“汉阳造”了。到了1901年以后,8*50曼利夏也越用越少,眼看着这湖广总督要凭着自己麾下的汉阳厂,就要压过直隶总督、两江总督一头了。<h3>于是在这个时候,时任直隶总督的袁世凯袁大人,那骚操作就来了——在眼看着曼利夏撑不住、快利又烂泥扶不上墙的情况下,他立马改为扶植新的日式6.5毫米口径,用6.5*50这个新口径后坐力低、适合中国士兵体格的理由,来和湖广总督的七九口径竞争。至于物美价廉的“毛瑟之王”6.5*55,那就是个陪跑的而已,南北两派谁也没把它放在眼里,甚至提都懒得提。</h3></br><h3> <strong><strong>(3)渔翁得利的6.8毫米<br></br></strong></strong>本来呢,这日式六五口径背后的直隶总督,自然是大于德式七九口径背后的湖广总督的。但是一个意外情况的发生,却加大了德式口径的话语权。那是1902年,两江总督刘坤一去世,由湖广总督张之洞代理两江总督,这一下,德式口径的话语权就大了。1903年,代理两江总督张之洞就代表军工系统的南方系,会晤了北方系的总后台、直隶总督袁世凯。面对着北方系提出的七九后坐力大、不适合中国士兵等陈词滥调,张之洞直接甩出了一个折中方案——采用6.8×57毫米尖头枪弹!首先张大人认为,这尖头弹威力远大于国内在使用的圆头弹,所以下一步必须改用尖头弹。仅从这一点来说,就把当时的两个热门人选:汉阳七九圆头弹、以及日式六五圆头弹全都比了下去。至于什么毛瑟之王6.5*55,那压根连说话的机会都没有。然后张大人提出,七九口径和六五口径各有利弊。“七九口径之利是对人马杀伤力大,之害是穿透力小,增加穿透力要增加装药,枪重随之增加。六五口径之利是穿透力大,弹头轻,之害是杀伤力小。”最后张大人得出结论——要想“兼顾杀伤力和穿透力,那就6.8口径最好。”当然了,为啥是6.8好,不是7毫米好,甚至7.2更好,张大人就不和你费事解释了。难道人家作为一个封疆大吏,还需要给你做实验摆数据讲道理吗?这六点八,不是看起来在七九和六五之间吗?现在大家都是龙头老大,本来是你推你的人我推我的人。现在我主动让一步,取个中间值,就问对面老大你同不同意?于是,这次会晤,就在中国兵工史上有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这次和平友好团结奋进的大会上,袁世凯慷慨发言,表示完全支持张之洞的想法,大家就定6.8*57为全国制式统一口径。 <strong><strong>结束语:不过闹剧终归是闹剧,然而,到该枪交货时,清政府已经拿不出货款,因此多数未能交付我国。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将它们改膛用于欧洲战场。</strong></strong><strong><strong>辛亥革命以后,陆军部将这种新式步枪命名为元年式步枪。北洋政府下令全国兵工厂全部转产该枪,元年式一夜之间成为了中国最新的制式武器,大有取代汉阳造的势头。当时除汉阳兵工厂暂无法立即转产外,国内其它兵工厂均开始仿制元年式步枪。</strong></strong><strong>不过,鉴于一战前主要强国尤其是欧洲陆军强国均以7.5-8毫米间的弹药作为主流,再加上6.8毫米弹药与汉阳造步枪不统一,因此决定将元年式步枪改回7.92毫米口径。</strong><strong>1915年,兵工厂以元年式步枪为基础,改制出新样枪,修改了口径之后的新枪被重新命名为四年式步枪。</strong>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aXQlXDR-PKTD0C1oKznm5w"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