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户文史资料集

忘忧草15184886【拒私聊】

<p class="ql-block">  我们是北京河北北京中学68届初高中毕业生,69年4月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到吉林省扶余县朝阳公社二十家子大队插队落户。由四男八女,六名高中生六名初中生,另由市里安排一名社会青年,组成了一个十三人的集体户。同学们推选王伟、陈文玉为户长,分管男女生事务。</p><p class="ql-block"> 在我们上山下乡三十周年的时候,我写了一首题为《曾经的"家"一生的缘》的散文诗,五十周年前夕在这首诗的基础上加入图片编辑成同名美篇,得到集体户同学和知青朋友的好评。如今我们走过了五十五年,经过征集,同学们又提供了大量图文资料,其中不乏一些有份量的史料,记录了从知青到工作岗位的奋斗经历。为此,本篇将分门别类编辑,作为我们集体户的历史档案留存下来。</p> 知青图片 <p class="ql-block">正在建设中的集体户住房</p> <p class="ql-block">男生宿舍</p> <p class="ql-block">北京鼓楼医院赤脚医生培训班合影</p> <p class="ql-block">下乡时大家带去的医疗器械</p> <p class="ql-block">这是下乡前王伟的母亲为喜爱摄影的儿子买的一架上海产海鸥牌相机。是当时专为工农兵设计生产的多功能相机,可以拍摄三种规格的照片,机身印有红色的"为人民服务"字样。正是这架简陋的相机为记录我们的知青岁月立下了汗马功劳!</p> <p class="ql-block">这面旗由王伟书写全户同学刺绣而成</p> <p class="ql-block">集体户房前的集体照,前排左起王长洪、张晓平、王伟、毛洪山(吕庆章已去油田),后排左起吉元、胡士萱、李元元、陈文玉、舒敏、王凤章、李玉萍、李燕嫱</p> <p class="ql-block">集体户院里与生产队长、社员合影</p> <p class="ql-block">男生和社员为吉林油田盖宿舍时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左起吕庆章、毛洪山、张晓平、王伟为吉林油田盖职工宿舍时合影</p> <p class="ql-block">三位同窗,左起吕庆章、王伟、张晓平</p> <p class="ql-block">八位女生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八位女生在集体户房后合影</p> <p class="ql-block">张晓平、王伟、王长洪、毛洪山在集体户门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第一次进县城在扶余县照相馆合影。前排左起徐芬(社员)、胡士萱,后排左起王凤章、李玉萍</p> <p class="ql-block">王凤章李玉萍 王凤章作为赤脚医生曾经为难产大出血的社员献血。</p> <p class="ql-block">王长洪</p> <p class="ql-block">陈文玉李元元</p> <p class="ql-block">左起毛洪山、下放干部樊营、王伟在集体户门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左起李燕嫱、老贫农户长董国祥、下放干部樊营、胡士萱在集体户门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送社员吕广义光荣入伍。左起王伟、生产队团支书吕广权、吕广义、张晓平、毛洪山</p> <p class="ql-block">回北京合影</p> <p class="ql-block">集体户女生与下放干部、老户长、队干部合影</p> <p class="ql-block">大部分同学抽调离户后调整合并了其他集体户成员,这是新老成员与下放干部、老户长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陈文玉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获奖</p> <p class="ql-block">参加农业学大寨会议代表合影。前排右一为老贫农户长董国祥,二排右一为陈文玉</p> <p class="ql-block">参加扶余县"五七"战士讲用会的朝阳公社代表合影。二排右一为陈文玉</p> <p class="ql-block">吉林省知青工作赴京学习汇报团合影。前排右起第四人为李元元,后排右起第六人为王长洪。</p> <p class="ql-block">以下图片为记者拍摄</p> <p class="ql-block">陈文玉在铡草</p> <p class="ql-block">胡士萱给董奶奶针灸</p> <p class="ql-block">刨粪</p> <p class="ql-block">起猪圈</p> <p class="ql-block">排演样板戏《红灯记》</p> 知青事迹 <p class="ql-block">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知青典型事迹文集《雨润苗壮》封面</p> <p class="ql-block">文集中介绍集体户事迹的文章</p> <p class="ql-block">1972年1月,李元元代表集体户参加吉林省知青赴京汇报团的演讲稿</p> <p class="ql-block">1972年1月16日《北京日报》第二版刊登的集体户事迹</p> 回城的路 <p class="ql-block">1970年吕庆章抽调至吉林油田钻井指挥部</p><p class="ql-block">1971年李玉萍抽调至扶余县商业系统</p><p class="ql-block">1971年舒敏因患黄疸性肝炎回京治疗并办理病退回京</p><p class="ql-block">1971年10月王凤章抽调至吉林油田采油二厂</p><p class="ql-block">1972年1月胡士萱、李燕嫱抽调至吉林油田女子钻井队</p><p class="ql-block">1972年3月王伟、毛洪山抽调至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p><p class="ql-block">1972年李元元选调至扶余县担任团县委副书记</p><p class="ql-block">1972年吉元选送至北京工业大学学习</p><p class="ql-block">1972年张晓平抽调至吉林油田采油二厂</p><p class="ql-block">1972年王长洪抽调至吉林油田采油三厂</p><p class="ql-block">1973年陈文玉选送至长春白求恩医科大学学习</p> <p class="ql-block">1976年,时任扶余团县委副书记的李元元与县知青办主任徐靖合影</p> <p class="ql-block">白城地区参加团省委七届四次全委扩大会全体人员合影。前排右二为李元元</p> <p class="ql-block">李元元于1984年调回北京,先后在北京电机总厂和外交部外国人员服务局教育培训中心工作,任办公室主任,直至退休。</p> <p class="ql-block">王伟、张晓平与县知青办主任徐靖合影</p> <p class="ql-block">吉林油田女子钻井队合影。前排右三为李燕嫱,第三排右二为胡士萱</p> <p class="ql-block">女钻工李燕嫱和胡士萱在松花江畔合影</p> <p class="ql-block">女子钻井队井架工胡士萱(记者拍摄)</p> <p class="ql-block">李燕嫱离开女子钻井队在钻井指挥部担任描图员,后随吕庆章调至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任资料员直至退休。</p> <p class="ql-block">胡士萱因解决两地生活于1975年底调至长春一汽车箱厂,先后在工会、宣传科工作,退休后于2010年回到北京。</p> <p class="ql-block">王凤章于1995年从吉林油田采油二厂调到中原油田职工医院工作至退休。</p> <p class="ql-block">舒敏因患黄疸性肝炎于1971年回京治疗,之后办理了病退手续,于1975年分配到北京五金工具三厂工作。2002年12月24日病逝,终年50岁。</p> <p class="ql-block">毛洪山抽调至一汽车箱厂工作,于1985年调到一汽驻京办事处,2014年10月16日病逝,终年63岁。</p> <p class="ql-block">李玉萍1992年从扶余回到北京,在北京东城区立新药店工作至退休。于2017年11月7日因病去世,终年六十六岁。</p> <p class="ql-block">张晓平于1978年离开吉林油田,先后在涿县煤炭部地质局计算站和煤炭部通信信息中心工作,任主任科员直至退休。2020年4月21日因病逝世,终年七十一岁。</p> 知青书信 <p class="ql-block">王伟回京养病期间写给张晓平的两封信</p> 重返课堂 <p class="ql-block">  被选送上学的同学倍加珍惜重返课堂的机会,争分夺秒汲取知识。走上工作岗位的同学边工作边学习,努力夺回失去的时光,也获得了不同的学习机会。</p> <p class="ql-block">陈文玉回忆自己学习经历的文章。此文曾参加《中国妇女》杂志"中国女知识青年的足迹"征文获三等奖。</p> <p class="ql-block">陈文玉克服重重困难带病在白求恩医科大学完成学业,成为一名眼科医生,北京第六医院眼科主任副主任医师。</p> <p class="ql-block">吉元在北京工业大学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研究员级教授。</p> <p class="ql-block">王伟、胡士萱夫妇在一汽狭小的母子间夜读备考</p> <p class="ql-block">王伟在工作岗位坚持自学,被单位推荐到吉林工大汽车设计专业学习。毕业时取得专业课第一名的优异成绩,破例被分配到一汽轿车厂设计科,成了一名红旗轿车设计师,并于1994年获得高级职称。</p> <p class="ql-block">胡士萱不脱产参加吉林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取得党政基础理论专业毕业证书,先后担任工会副主席、宣传科长,政工师职称。</p> <p class="ql-block">吕庆章参加石油系统专业培训后,成为一名石油勘探技术员。后调至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工作,高级职称。</p> 奋斗成果 <p class="ql-block">陈文玉参加第一届世界华人眼科学术会议并发表学术论文。</p> <p class="ql-block">多次为贫困地区儿童义诊</p> <p class="ql-block">吉元多次参加国内外材料科学学术交流研讨,发表的学术论文多次获奖。</p> <p class="ql-block">王伟担任总布置设计的红旗CA780轿车</p> <p class="ql-block">王伟参与设计的红旗CA630旅行车</p> <p class="ql-block">王伟作为中国一汽与德国大众十五万辆轿车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组成员,赴德参加该项目可行性研究并形成报告,获批后在人民大会堂签约,随后成立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他还带领四人工作组在德国大众完成了中国人手工组装的第一辆捷达轿车。此后,他负责一汽大众国产化工作,用五年时间创造了国内首家一次性审核跨越两大步实现捷达轿车国产化的先例。</p> 友谊长存 知青作品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一次回京</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写在上山下乡三十周年</p><p class="ql-block"> 近三十年了,很多事已经淡忘,唯有插队第一次回家的曲折经历始终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 那是一九六九年十一月初,在吉林省扶余县插队的我,突然接到妈妈从北京发来的电报,要我立即回京帮她收拾东西举家迁往父亲所在的干校――河南太康(后来才知道是执行中央一号通令)。这封电报已经迟到了三天,去火车站的二三百里路我从来没有走过,头一年下乡因为水土不服浑身起疙瘩,夏天参加松花江防洪工程又被江水感染,我的右腿红肿发炎一直不好,要一个人回家真有些打怵。但是想到瘦弱的妈妈一个人搬家的艰难,还是做出了回家的决定。</p><p class="ql-block"> 为了赶上每天一趟的长途汽车,老贫农户长早上四点钟起来用自行车驮着我走了二十多里坑坑洼洼的土路,把我送上了公路,坐上了开往三岔河镇的汽车,开始了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单人长途旅行,也是最艰难的一次回家历程。</p><p class="ql-block"> 大约下午两三点钟汽车开到了三岔河镇,下了汽车我直奔火车站去买开往北京的车票。谁知售票窗口外一张白纸赫然写着:“凭省革委会介绍信购买进京车票”。如同当头一棒,让我顿时没了主意。紧接着一连串儿的问题开始在脑海里旋转:还回不回家?怎么回家?即使回集体户当天也已经没有返回的汽车,今晚怎么办?这时,一种从未有过的孤独和恐惧感涌上心头。我孤零零漫无目的地走在陌生小镇的街头,忘记了饥饿和腿上的伤痛。镇子很小,只有一个十字街,大约二十分钟就能走完整个小镇。不知不觉我已经转了几个来回,最后又走到汽车站。这时的我头脑渐渐冷静下来,知道今晚肯定要在镇上住一夜了,至于明天如何最有把握的估计是回集体户。于是,问清第二天汽车的发车时间后,随便买了点吃的,找了一家小得不能再小的旅店住了下来。这时我才发现自己已经成了小镇的一景,人们都在用一种异样的眼光打量着我。在旅店里我可能是唯一的女客人,出来进去总有许多双眼睛盯在背后。现在想来当时一个年轻女孩只身一人在偏僻小镇住店,在当地一定是件稀罕事,加上我的穿着也显然不同于当地女孩,自然让人感到新奇。可当时的我只觉得孤独之外又平添了几分紧张和不安。晚上躺在只有一铺小炕大,既不隔音又关不严门的小屋里,想着明天还不知是什么样子,肿胀的腿也开始隐隐作痛,心里七上八下的一夜也没合眼。</p><p class="ql-block"> 好容易捱到天亮,虽然没有想出一个回京的办法,但回家的迫切心情驱使我决定再去一次火车站。清晨的小站候车室里已是人头攒动,售票口已经排起了队,那张白纸黑字的通知依旧狰狞地看着我。我无奈地在售票口外转了几圈儿,突然,队伍里有人问了一句:“姑娘,你要去哪儿?”我抬头见是一个四十开外的东北大汉,像是常出门的人,就把自己的难处告诉了他。谁知他一句话就解决了困扰我一天一夜的难题:“买张过一站的票不就行了?”是啊!我眼前豁然一亮,顾不上感谢人家就急忙跑去排队,顺利地买到了一张晚上九点多牡丹江到北京的快车票,而终到站是顺义。此时此刻的轻松和愉悦真是难以言表。我跑到街上吃了两天来最香的一顿饭,回到小店睡了甜甜的一觉,却没料到等待我的是更多的难题。</p><p class="ql-block"> 一觉醒来结了账早早来到车站,好像这样可以早点到家似的。在候车室刚刚坐下,突然出现了几个和我一样显眼,扎着齐肩短辫的女孩。她们拖着硕大的行李包在候车室里东一趟西一趟的跑了半天。其中一个忽然向我跑来并急切地问:“你是北京的吧?是高中的吧?”我意识到遇见了北京知青伙伴,给了肯定的回答,她竟高兴的跳了起来,并叫来了她的两个同伴。谈话中得知她们都是六八届初中生,至少比我小两岁,她们高兴的说:“这下可好了,可有主心骨了。”于是我们兴致勃勃地聊了起来。兴奋之余我想起了最重要的问题:“你们坐哪趟车?”她们说还没买票,准备坐去天津的慢车。我劝她们和我坐同一趟车,她们说行李已经打慢件发往天津了,加上生产队穷年底分配的钱只够坐慢车的,准备到天津后再联系家人来接。我向她们说明自己已经买了快车票,并且家里有急事不能与她们同行了。谁知她们几乎哭出来说:“我们好容易找到一个高中的,你可千万别走。”看着三个可怜兮兮的小妹妹我只好充一次大人,退了票和她们一起买了去天津的慢车票。</p><p class="ql-block"> 这趟慢车是晚上六点多经过三岔河站,很快就到了上车的时间。开始检票我才发现她们拿的东西都是沉掂掂的粮食。我们好容易把行李弄到站台上,眼前的情景让我们意识到上车是何等的艰难!三岔河是小站,站台很短,停车时间只有三分钟,列车一到站大部分车厢停在站台外面,人们一拥而上,靠近站台的车厢外已经堆满了人,我们只好拖着沉重的行李往远端的车厢挪。这里人虽少些但车上的人已经站到了门口。因为在站台外车厢距地面有近一米高,空手登上去都得费点劲儿,背着装满粮食的旅行袋根本抬不起腿来。我们四人使出浑身解数也还是上不去。这时上面有人帮忙接过去一个粮食包,情急之下我想自己先上去然后一个个拉她们上去,于是费了很大劲儿在车上人的帮助下总算登了上去。然而就在我一只脚踏上去的一刹那,列车开动了。此时我背对站台一手拿着东西一手拉着车门扶手一只脚还找不到落点,车下的女孩在喊:“我的包!”接着是“嘭!”从车上扔下去的粮袋落地爆裂的声音,同时传来“哇!”女孩们的哭声……</p><p class="ql-block"> 列车在加速,不允许我再多想,为了不被甩下去我不顾一切死死抓住把手拼命往上登,在大家的帮助下终于迈上了最后一级台阶,摆脱了险境。这时,我的手无意中伸进裤袋,糟糕!这里有两张火车票,她们三人中将有一人无法上车!怎么办?刚刚放松的心又一次收紧。看到我们上车那一幕的人都来向我询问,得知是北京知青又遇到了麻烦,就建议我在下一站下车通过车站与她们联系。半小时后我在陶赖昭站下了车,立刻有工作人员迎上来问我是否是三岔河走散的北京知青?原来,列车开动时她们的哭声惊动了车站工作人员,是车站方帮忙联系了下一站并通知我将车票改签为下一车次,以便与她们汇合。我终于一块石头落地,把两张车票改签为下一车次(就是我退票的那趟快车)。三小时后,我上了约定的列车,因为无法约定车厢又到了夜间,车上的人横躺竖卧要一节节车厢迈过人堆去找人谈何容易!这时我才感到右腿胀痛得厉害,真有些坚持不住了,于是决定天亮再去找她们。找了个空隙坐在地下把腿伸到椅子底下(唯一能伸腿的地方),让控了一天的伤腿休息休息,在列车有节奏的晃动下我渐渐地睡着了。</p><p class="ql-block"> 天亮的时候是她们中的两个先找到了我,并告诉我她们是三岔河车站的人送上车的,车票也没有改签,如遇查票可能会有麻烦。她们的另一个伙伴目前正在发烧。我们一起去看了发烧的女孩,她的头很热。我一边安慰她们一边想:我们已经没有到天津转车的精力,必须直达北京。于是我说服了她们。为了防备补票时有麻烦,我们决定过了天津再办补票手续,来个既成事实。好容易捱过了天津站,我们四个人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了乘务员室。一个年轻的男乘务员听完我们的要求并没有责备的意思,只要求我们出示北京知青的身份证明。我们几个翻了半天,只有我找到了一个学生证。他没再说什么,同意给我们补票。当听说要交补票费时,三个女孩又一次掉下了眼泪。她们边哭边你一言我一语地讲述着生产队如何穷,插队的生活如何艰难,现在身上只剩几块钱了,再交了补票费连回家乘公交车的钱都没有了。三个人边哭边掏衣兜,把身上所有的钱都掏出来放到小桌上。乘务员默默地听着慢慢把桌上的钱一张张展开,又数了数,留下六块钱后把剩下的零钱又送到她们手中,轻轻地说了一声:“拿去坐公交车吧。”三个小妹妹破涕为笑了。我因为带的钱还够,打算如数交足补票费,没想到他也只收下了两块钱。接着他在补票单上写下了“廊坊-北京”四个字。我们终于回到了久别的家――北京。</p><p class="ql-block"> 每当回忆起这段经历,自己也说不清甜酸苦竦。这里面有特定的政治环境和经济状况造成的本不该有的困难,有那个时代青年人的幼稚和无知,同时又交织着人与人之间的真善美。有了这段经历自己觉得成熟了许多。相信这样的经历今后不会再有。愿人间真情永在,好人一生平安。</p><p class="ql-block">   胡士萱                   </p><p class="ql-block">  1998年11月12日 于长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因祸得福</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一次回京》续</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回京的目的是为了帮母亲搬家。因为当时发布了关于疏散北京市人口的一号通令,家里我和弟弟都已经下乡,父亲在化工部河南太康干校劳动,母亲便成了疏散对象。我带着腿伤一路坎坷回到家中,结果却出人意料。</p><p class="ql-block"> 因为我三天后才收到母亲的电报,路上又走了三天,六天的时间里母亲得不到任何消息,认为我可能回不来了,于是拜托邻居关照后就去了住在广渠门的奶奶家。我夜里十一点到家,邻居一对老夫妇听到敲门声给我送来钥匙,又给我做饭安排我在他家休息,第二天早上我去奶奶家才见到了母亲。</p><p class="ql-block"> 母亲看到我感染化脓的右腿脓血和渗出液已经湿透几层裤子并粘在一起,整个小腿已经发黑,又是心疼又是着急。接下来顾不上搬家的事儿,先和父亲单位说明我的情况,准备等我治好腿再考虑搬家。</p><p class="ql-block"> 为了治腿母亲带着我看了西医看中医,最后在宽街北京中医医院挂了祖传皮肤科专家的号,诊断为蜂窝组织炎。因为感染的部位在小腿下部皮贴着骨头的位置,医生跟母亲说如果进一步感染侵蚀到腿骨就要考虑截肢,母亲听后偷偷的哭了一场。按照医生的治疗方案首先是补充营养,其次是敷药,记得还要求用带油的猪皮贴敷伤口。这样的治疗持续了半年时间伤口才慢慢好转,长出了新肉,一点点在愈合。到了第二年四月份我开始担心离开集体户时间太长会对我们这个先进集体有影响,就和母亲商量返回东北。而此时虽然家里还堆着单位送来捆行李的草绳,但是搬家的事再也没有人过问。大概是一号通令的风头已经过去了吧?</p><p class="ql-block"> 当春播即将开始的时候,我再一次坐上绿皮火车回到了辽阔的松原大地。尽管第一次回京经历了太多曲折和磨难,尽管伤口还没完全愈合,但是此次回京不仅保住了我的腿,还保住了北京的家没有迁往河南太康,真可谓因祸得福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胡士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2023年12月10日于北京</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们这一代</span></p><p class="ql-block"> (因为在建国前后出生,我们这一代有了一个特别的称谓一共和国的同龄人。现在我们快与祖国共同庆祝七十周年的生日了)</p><p class="ql-block"> 共和国开国大典的礼炮声是我们听到的第一次声响,</p><p class="ql-block"> 抗美援朝时我们的嘴里还在吃着棒棒糖,</p><p class="ql-block"> 以后的岁月中,</p><p class="ql-block"> 我们曾经 在北海公园的湖面上荡起双浆, </p><p class="ql-block">在国庆游行队伍中挥舞着花束走过天安门广场,</p><p class="ql-block">在长安街上夹道迎宾的队伍 中见到过周总理微笑的面容,</p><p class="ql-block">在礼花满天的广场上尽情欢唱,</p><p class="ql-block">在抗美援越的示威中高喊打倒美帝的口号,</p><p class="ql-block">在第二届全运会的团体操中舞出了红旗的海洋,</p><p class="ql-block">我们也曾站在房顶摇旗吶喊大战过四害之一的麻雀,</p><p class="ql-block">在学习雷锋的高潮中搀扶横过马路的大爷大娘,</p><p class="ql-block">欧阳海麦贤得的英雄形象曾激励我们要勇敢战斗,</p><p class="ql-block">焦裕禄的事跡让我们永远记住为人民服务的光辉形象,</p><p class="ql-block">收音机里我们聆听了孙敬修爷爷引人入胜的故事, </p><p class="ql-block">首图的阅览室里我们畅游了知识的海洋,</p><p class="ql-block">小学校园里我们跳起欢快的集体舞,</p><p class="ql-block">中学的课堂上老师向我们展示了更加丰富的知识宝藏,</p><p class="ql-block">数学老师告诉我们数和形的奇妙变换, </p><p class="ql-block">物理老师揭示了物质世界蕴藏的巨大能量, </p><p class="ql-block">化学老师用实验演示了物质的结构和变换,</p><p class="ql-block">外语课上我们感受到另一种表达方式的美妙和辉煌, </p><p class="ql-block">政治课上我们开始知道真老虎和纸老虎的辩证关系,</p><p class="ql-block">体育课上我们知道了人的身体需要通过锻炼来不断加强,</p><p class="ql-block">音乐老师向我们展示了钢琴的魅力和萨克斯的忧伤,</p><p class="ql-block">学习哲学的运动中我们开始知道了什么是本质和现象,《红旗》杂志的文章告诉我们继续革命是正确的方向, </p><p class="ql-block">备战备荒的最高指示告诉我们争取世界和平的道路还很长,</p><p class="ql-block">九评苏共公开信让我们知道国际共运中的修正主义,</p><p class="ql-block">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饥饿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p><p class="ql-block">文革中我们被卷入深不可测的政治漩涡...... </p><p class="ql-block">我们曾经高呼打倒走资派的口号,</p><p class="ql-block">激情满怀地迎接最高指示的播放, </p><p class="ql-block">我们把老师当成斗争的对象, </p><p class="ql-block">不再是教学相长, </p><p class="ql-block">铺天盖地的大字报代替了神圣的课堂,</p><p class="ql-block">武斗的惨烈使我们恐惧和迷茫,</p><p class="ql-block">温都尔汉的恶耗使我们彻底迷失了方向! </p><p class="ql-block">昨天,副统帅-接班人-永远健康, </p><p class="ql-block">今天,反革命集团-罪恶滔天-阴谋篡党! </p><p class="ql-block">上山下乡的运动中我们组成了新的家庭,</p><p class="ql-block">我们曾经在生产队冰冷的土炕上度过第一个夜晚, </p><p class="ql-block">在松花江冰封的江面上啃过石头般坚硬的干粮,</p><p class="ql-block">在铡草机旁用有力的臂膀代替电机的旋转, </p><p class="ql-block">在抗洪的大堤上挑起沉重的石块和泥浆, </p><p class="ql-block">在万宝屯的地里我们播撒过四季青的菜种, </p><p class="ql-block">七O油田的住宅区有我们建起的土坯房, </p><p class="ql-block">在抢救产妇的过程中我们献出了宝贵的鲜血, </p><p class="ql-block">在赤脚医生的岗位上我们不畏辛劳日夜奔忙, </p><p class="ql-block">八三工程的现场有我们送去的优扬歌声, </p><p class="ql-block">《红灯记》的剧情出现在公社临时搭建的舞台上, </p><p class="ql-block">高高的钻塔上有女钻工俊俏的身影,</p><p class="ql-block">物探大队里为地球听诊的医生在荒漠上不停的奔忙, </p><p class="ql-block">采油工日以继夜养护着磕头机的运转, </p><p class="ql-block">让滚滚的工业血液注入祖国建设的心脏, </p><p class="ql-block">汽车设计师为《红旗》精心设计,</p><p class="ql-block">白衣天使奋战在唐山地震的现场,</p><p class="ql-block">医院的手术室里她让患者重见光明, </p><p class="ql-block">同学的疾苦也永远牵挂在她的心上, </p><p class="ql-block">大学的课堂上她培养了一批批莘莘学子, </p><p class="ql-block">国防科技的难题面前她敢拼敢闯, ...... ...... </p><p class="ql-block">天坛的祁年殿像一位髦耋老人向我们讲述着古老民族的沧桑, </p><p class="ql-block">太和殿高高翘起的飞檐迎着朝阳似乎在宣示华夏儿女的百年理想,</p><p class="ql-block">纵横在祖国版图上的桥梁像座座彩虹,</p><p class="ql-block">从首都延伸到遥远的边疆, </p><p class="ql-block">八纵八横的高铁使客运物流便捷通畅, </p><p class="ql-block">航母上腾起的飞鲨用鹰一般的眼睛巡视着祖国的万里海疆, </p><p class="ql-block">北斗织起的天网让我们在万里之外能准确的找到你的身影,</p><p class="ql-block">巨大的天眼巡视着茫茫太空收集着地外智慧的声音和图像,</p><p class="ql-block">东方的睡狮挺起了它刚毅的头颅, </p><p class="ql-block">东亚病夫展露出健硕的臂膀, </p><p class="ql-block">奥运的奖牌不再是洋人的专利 </p><p class="ql-block">人均寿命的提高让我们有无尽的遐想, </p><p class="ql-block">东风快递是给侵略者准备的最后晚餐, </p><p class="ql-block">核潜艇在大洋中神出鬼没的游弋,</p><p class="ql-block">宣示着我们的核反击力量,</p><p class="ql-block">我们生活在这样的时代: </p><p class="ql-block">有疾风暴雨痛苦和悲伤,</p><p class="ql-block">也有风和日丽鸟语花香,</p><p class="ql-block">十四亿人民变的越来越富有,</p><p class="ql-block">国家的综合实力在不断增强! </p><p class="ql-block">作者:王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我们还是一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五十四个春秋冬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五十四载雨雪风沙</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留不下的青春芳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遮不住的沧桑白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抹不去彼此的牵挂</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忘不掉那曾经的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五十四年陈酿美酒</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回味悠长依旧潇洒</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当年我们不吃闲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学习劳动个个不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工作岗位多有建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勤奋努力为国为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如今我们已近暮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忙忙碌碌没有闲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为老为小贡献余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仿佛仍是年少二八</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爷爷奶奶姥姥姥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褪去了曾经的光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老骥伏枥志在千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勤奋努力坚韧不拔</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智能手机视频制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老有所学样样不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摄影唱歌琴棋书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老有所乐活在当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累了就歇有空就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拿得起来舍得放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人人健康个个开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友谊长存情义无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八十九十不是终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健康百岁还是一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作者:胡士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2023-4-7</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集体户的饺子</span></p><p class="ql-block"> 我们下乡三年,在集体户只吃过一次饺子,却是迄今为止印象最深刻的一顿饺子。</p><p class="ql-block"> 我们六九年插队落户到吉林省扶余县,当地以种植玉米高粱谷子糜子为主,只有小面积的麦子和大豆。因此平时的主食就是玉米面高粱米,吃小米饭就是改善生活。至于蔬菜都是农民在自家房前屋后种点,自给自足。也就是萝卜白菜大葱茄子土豆,除了积酸菜挖菜窖储存白菜土豆萝卜,就是腌咸菜。农民自己养猪养鸡,还可以用鸡蛋换点豆油改善一下。我们下乡头一年没房子,女生住在社员家,男生住在生产队豆腐坊里,什么都没有,常年吃的就是玉米面贴的大饼子或高粱米饭就芥菜疙瘩腌的咸菜条,还有大葱蘸酱,一年到头见不到油。</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生产队到松花江边去搞了一批鱼回来分到各家各户,我们正琢磨这鱼没油怎么做?老贫农户长亲自动手给我们做示范,用捞小米饭的米汤侉炖了一锅鱼,虽说没有在家吃的鱼香,对于我们这些肚里没油的年轻人沾着点荤腥自然比啃咸菜要香的多,一扫而光没说的。麦收的时候生产队会集体起伙做饭,这时候会做黄米(糜子)面粘豆包和芥菜疙瘩炒黄豆,可以见点炒菜的油星补充点植物蛋白。</p><p class="ql-block"> 七O年春天集体户的房子盖好了,我们也养了猪和鸡,用黄豆下了大酱,到秋天挖菜窖储存了冬菜,积了酸菜。东北农村的冬天是最令人期待的季节,劳累了一年的农民到了躲在家里猫冬,享受丰收成果的农闲时节,临近春节家家户户杀猪准备包饺子。常言道"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过倒着",这个时候就能过上又吃饺子又能倒着的日子。集体户因为春节要回家与家人团圆决定提前杀猪包饺子。杀猪那天请来队里的屠夫,老贫农户长也来帮忙,三下五除二就把猪杀完了。当地农民不吃下水只留肠子,用猪血灌血肠,煮熟了炖菜或蘸蒜酱吃。我们也入乡随俗,其实大家心里是只想着吃肉,顾不上其他的。上午杀猪下午就准备包饺子。东北风味,猪肉酸菜馅,以女生为主,大家七手八脚面和剁馅,一会儿功夫做好了准备工作,然后一边包一边聊天,男生则在一边闲扯,就听有个人说"这饺子我得吃一百个!"我当时心里好笑,一百个饺子还不撑破肚皮?印象中在家里吃饺子能吃的也就吃二三十个,何况这帮人包的都比家里的大。饺子包完烧水下锅一通忙活后饺子煮好了,只见一个个端着碗闷头吃,都顾不上说话。这时我忽然想起来数饺子的事儿,就悄悄的自己数起来。结果你猜怎么着?吃了七十个竟然没觉得撑!我一想这男生真是吃一百个打不住啊!再一想这一年肠子肚子里没一点油水一下子见到了肉怎么能不玩命吸收啊!真是跟掉了底儿似的怎么也填不满了。</p><p class="ql-block"> 如今五十多年过去了,当时包了多少饺子?味道好不好?啥也记不得了,只记得一个个狼吞虎咽风卷残云般结束了饕餮!相比之下现在吃饺子已是家常便饭,还常常感觉乏味,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啊!</p><p class="ql-block"> 作者:胡士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知青与农民的对话</span></p><p class="ql-block"> 我和先生是高中同学又是一起插队到吉林农村的北京知青。在农村与农民接触的几年时间里我们对农民有了更多了解,让我们感悟颇多。下面是先生与农民的几段对话:</p><p class="ql-block"> 一、和一位喂猪的老农民聊天,老人问:你们在北京见过毛泽东吗?回答:五一十一在天安门前游行的时候能见到。又问:毛泽东有儿子媳妇吗?回答:有儿子当然有儿媳妇儿。先生问:你以后老了干不动了怎么办?他回答:我想现在攒点钱,等干不动了去哈尔滨看看,听说那儿的大花园可好看了!</p><p class="ql-block"> 二、先生随喂猪老农赶着牛车去拉饲料,田间小路对面走来一个人大声对老农喊:"老爷子,还没死哪?"老农乐呵呵回了一句:"还得两天!"</p><p class="ql-block"> 三、有一段时间先生被公社抽去参加"一打三反"(打击反革命破坏活动、反贪污、反浪费、反投机倒把)工作队。他在深入农民家中搜集线索时对方说都是乡里乡亲的咋说?先生说你只说事儿不说人可以吧?于是他讲了看土豆地的事儿。晚上队里安排他看已经起出来没来及拉走的土豆,夜深人静时突然发现地里有人影晃动,仔细看是一个队长在偷土豆,他犯难了,抓他?得罪了队长,不抓吧是自己失职。于是他想个办法,等队长提着土篮子往回走时他赶紧抓几个土豆用衣襟兜着悄悄跟在后面,等到队长要进家门时他急忙上前一步说:"瞧瞧你这一路拉拉的!"边说边把怀里的土豆往队长的土篮子里装,队长见状一脸尴尬。</p><p class="ql-block"> 第一段对话让我们知道毛主席在农民心中不是普通人,而是神一样的存在,这是我们这些北京学生没有想到的。同时他也让我们知道了辛辛苦苦种了一辈子地的农民也有看看外面世界的美好梦想。</p><p class="ql-block"> 第二段对话乍听起来非常刺耳,在我们看来"死"这个字是不应该在老人面前轻易说出来的。然而两位农民说者直白,听者坦然,虽是玩笑却也是他们的人生态度。细想起来禁不住从内心生出一种敬意。这分明是他们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已经把自己与自然融为一体,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在他们看来人的生老病死与庄稼春种秋收一样的自然,没什么可畏惧的。和他们相比我们这些自认为有点文化的城里人对人生却看的没有那么通透。</p><p class="ql-block"> 第三段对话更是让我们拍案叫绝,这也太聪明了吧?农民的处事哲学,智慧与情商之高,真让我们刮目相看啦!</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了解了农民,了解了农民的情感和思想也理解了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深刻意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胡士萱</p><p class="ql-block"> 2023年11月11日于北京</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知青演的《红灯记》爆棚了</span></p><p class="ql-block"> 我们1969年4月份到吉林省扶余县朝阳公社二十家子大队六队插队落户。当时到朝阳公社落户的还有省、市、县级机关干部。当地农民文化生活匮乏,干完一天农活就是坐在炕上抽手卷的旱烟,嗑瓜子。为了活跃生活,七O年夏天由下放干部牵头,组织北京知青排演了革命样板戏《红灯记》。</p><p class="ql-block"> 样板戏在当时是家喻户晓,比现在任何一部网红剧都要火上多少倍!几乎人人都能哼唱几句。可是要演整出戏谈何容易?就是我们从北京来的知青会唱的那几段也不过是跟着收音机学来的,在报纸杂志上见过几张剧照,知道李玉和、李铁梅、李奶奶长什么样,穿什么衣服,也就这些。那时年轻,初生牛犊不怕虎,何况又是从未干过的新鲜事儿呢,有人牵头就演呗!</p><p class="ql-block"> 下放干部里有个叫杨云呈的,是从县新城子剧团下来的,选演员,组织乐队,准备服装、道具,导演,都是他。其他下放干部协助组织,做后勤。演员都是从知青里选的,有前朝阳的,下六家子的,我们户最多,有王伟、王长洪、毛洪山和我,王伟演李玉和,前朝阳的邓卉云演李铁梅,我演李奶奶,王长洪演鸠山,毛洪山演日本军曹。排练了大概一个多月就开始演出,先在我们公社演,露天搭台子演戏,这在当地也是多年不见的,附近村屯得知,不远数里赶来看戏,后来是赶着大车来接我们去演戏,演了多少场现在也记不清了。可想而知,农民是多么需要文化生活!这种场景让我想起鲁迅的《社戏》,也是我们没有想到的。原来只是娱乐一下的我们,自己都觉得拿不上台面的演技,竟然如此受欢迎,真让我们受宠若惊!</p><p class="ql-block"> 因为条件实在简陋,演出时没有后台,都是就近找个社员家的房子化妆备场,有一对省吉剧团下放的夫妻,是我们即将演出前才下来的,男的叫王二立,负责化妆,服装、道具都是利用身边的东西七凑八凑的,大家又没有舞台经验,演出时出了不少笑话。一次赴宴斗鸠山一场重头戏里,鸠山和李玉和的一场对白,鸠山因斗不过李玉和头上冒汗,需要从和服袖子里掏出手绢擦汗,结果掏出来的却是自己的臭袜子!原来是代替日本木屐的人字拖鞋不能穿袜子,王长洪在上场前匆忙中把袜子当成手绢装进了袖子里。这一下打乱了阵脚,鸠山的台词丢了一段,让接不上台词的李玉和不得不小声提醒鸠山:"要密电码"。这场戏下来,后台的人得知真像个个捧腹笑到抽筋,以至正要登场的李子英扮演的磨刀人扛着板凳刚走几步忍不住"扑嗤"笑出声,扛着板凳又转回后台,调整好情绪才重新上场。</p><p class="ql-block"> 几年之后,大家已经离开农村各奔东西,巧的是演日本军曹的毛洪山在北京的公交车上遇到了演铁梅的邓卉云,两人的对话引得全车人瞠目:"你知道你爹和你奶奶快结婚了吗?"此后,这句话也成为知青中的笑谈。</p><p class="ql-block"> 五十多年了,每每回想起那一幕幕,还是忍不住想笑。同时也为我们能在那个年月给农民带来一点欢乐,给我们自己的知青岁月增添一抹色彩感到骄傲。</p><p class="ql-block"> 作者:胡士萱</p><p class="ql-block"> 2022年5月16日于北京</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意外得到的珍贵信件</span></p><p class="ql-block"> 在龙年新春佳节期间先生突然收到了高中同窗微信传来的两封手写信件。仔细一看竟然是五十多年前自己写给一起下乡的同班同学的书信。不仅手写而且是用老式竖写纸写的毛笔行书!他已经完全没有印象的两封信让他沉浸在半个世纪前的回忆中,渐渐地联想起许多往事。</p><p class="ql-block"> 钢笔信的落款日期应该是1970年1月10日,是他和一个同班同学回北京过春节时写给留守集体户的另一位同窗的信。他在学校时是班长、团支部书记,下乡时被集体户同学推选为户长。那次回北京是下乡后第一次回家探亲,同时还去探访了集体户同学的家庭,看望了留在北京工作的同学,在信中向留守的同学介绍了这些同学的情况。对在北京工作并做出成绩的同学表示要向他们学习,在农业战线也要做出贡献。</p><p class="ql-block"> 另一封信是1970年6月写的。那年春天先生在集体户发烧好多天,大家用大葱根白菜根煮水为他退烧,想了很多办法,最后烧退了,但一直浑身没劲儿非常虚弱。此时户里一位女同学在家信里提到他的病情,她母亲立即将消息告知先生的母亲。之后他收到母亲让他立即回京的电报。回京后经协和医院确诊为急性肝炎。当时医生嘱咐他要多休息,少吃油腻。但是对于从没油没肉的农村回来的年轻人来说这一切是抵挡不住的。出了协和医院路边早点舖炸油饼的香气让他不顾一切的一连吃了五个。医生哪里知道他的肝炎并不是城里人大鱼大肉吃多了造成的,而且严重缺乏营养啊!就这样他在北京休养了一个多月,肝功指标正常并恢复了体力后才返回集体户。这封信正是在京养病期间写给户里同窗的。当时作父亲的唯恐虚度光阴,要求他每天练习书法,因此回信时将书桌上的毛笔信手拈来留下了一封难得的行书手迹。</p><p class="ql-block"> 这封信向同学介绍了他在北京的生活。当时正是毛主席号召"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备战备荒为人民"时期,街道组织居民挖防空洞,他每天参加这项劳动,其余的时间用来练习书法和读《资本论》。信中他还在做同学的思想工作,指出他的个性问题,希望他与其他男同学搞好关系。另外还就生产队一位富农子弟托他买手表的问题,回答了哪些表可以买哪些需要凭券供应等等,同时提到了当时比较敏感的问题,即帮富农子弟买东西是否会给集体户带来不良影响?请同学们商议一下。信中还引用了毛主席的一段话:今后的十年,对祖国的前途和人类的命运是何等重要的时间啊!现在二十来岁的青年,再过二三十年正是四五十岁的人,我们这一代青年人将亲手把"一穷二白"的祖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将亲自参加埋葬帝国主义的战斗,任重而道远,有志气有抱负的中国青年,一定要完成我们伟大的历史史命,我们这一代一定要下决心,一辈子艰苦奋斗,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以此激励集体户同学搞好团结,做有志气有抱负的一代青年!</p><p class="ql-block"> 现在看这两封信似乎有些好笑,我们上山下乡并不是主动自愿的,当农民已经是社会的底层,却仍然怀揣报国心,坚守报国志,可见当时的政治影响和社会氛围是多么深入人心!真是已经"融化在血液中,落实到行动上"了。正因为有他这样的青年影响和团结着同学们,我们这个集体户一直是一个团结向上的集体,和当地农民也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被吉林省推荐为先进典型,参加了知青赴京汇报团,后来大家抽调到不同的岗位,都有一个比较完美的结局。</p><p class="ql-block"> 在此特别要感谢那位已故的同窗和他的夫人,把这两封书信珍藏了五十四年,从而使那段历史得以重现!</p><p class="ql-block"> 胡士萱</p><p class="ql-block"> 2024年2月于北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