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七十年代初大学生活

长空飞十五

<p class="ql-block">  今年是我进大学学习54周年。 </p><p class="ql-block"> 1970年10月13日,在距我高中毕业4年多之后,我終于踏进了大学校门。 </p> <p class="ql-block"> △文革后首批大学生</p><p class="ql-block"> 1966年6月叫停了全国的高考,我们这些正在复习迎考的应届高中毕业生,错失了参加高考、进入大学的机会。 </p><p class="ql-block"> 1970年下半年,按国家要求安徽开始了首批工农兵学员的招收,我有幸被单位推荐入学,这样,一个原本应是大学毕业的年份变成了入学之年。这年进校的属文革期间安徽省招收的第一届工农兵学员,进校时间先于北大、清华等名校。首批,安徽大学共招了500多名学员,学制不超过三年。</p> <p class="ql-block">  入学不久,在肥的安大、合工大、安医等首届工农兵学员齐聚安农大礼堂,省革委会主任、12军军长李德生接见了大家。对六六届高中毕业的我来说,那年代能上大学已属不易,虽说学校和专业都不是自己锺意和报考的,但毕竟是幸运的,可一想到与一些低自己五届的六八届初中生同堂学习,心中又委实不是滋味,显然学习压力、考试等对基础扎实的老高三生来说都不是事。那特定历史时期出现在学校里的一些现象和过左的不正常情况,是我的亲身经历,有些恐怕是如今的学子们难以想象的。</p> <p class="ql-block">  当时的安徽农学院是12军军部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  时任安徽省革委会主任、12军军长李德生</p> <p class="ql-block"> △校系均设革委会。</p><p class="ql-block"> 那时校系的軍代表、工宣队是说了祘的絕对领导,个别有影响的”造反派”头头也能进入校系领导机构,那些尚未”解放”的校級老领导,如1936年入党、抗战时期曾任山东省委宣传部长兼抗大校长、建国初期任华師大校长的老校长孙陶林,1958年成立安徽大学时的校务委员会主任、曾任国务院外国专家局局长的老领导张行言,老教育家、多届省政协副主席的操震球等校领导,在那特殊年代也只能在图书馆和各系宿舍楼看大门。</p> <p class="ql-block">  文革前安徽大学校长孙陶林</p> <p class="ql-block">  文革前安徽大学党委书记张行言</p> <p class="ql-block">  操老当时安排在校图书馆打杂,每周六晚饭前我俩结伴同回省委大院家里。</p> <p class="ql-block">  化学系也有一位军代表和一位工宣队员马钢工人周師付参与对学员的管理。与系里一些年轻老師交谈时得知,十分巧合,我高一时的化学老師丁玲就是他们的同届同学,丁老師安大化学系毕业不久就当了我的班主任,未想到当年她的学生于六、七年后又变成了她的学弟。</p> <p class="ql-block"> △工农兵学员时代产物。</p><p class="ql-block"> 首届五百名学员中,年龄最大者在中文系已达38岁,是来自蚌埠空压机厂的工人,年龄小的则是66年刚进初中約才18岁左右的下放或回乡知青,解放军学员中有战士也有携芭蕾舞鞋入校的文艺兵。以一曲”毛主席送我上讲台”而紅遍江淮的巢湖农民歌手殷光兰也是这一届中文系的。</p> <p class="ql-block">  农民歌手殷光兰</p> <p class="ql-block"> △“上管改”口号震天响。</p><p class="ql-block"> 入学教育时,要求我们全体学员确立“上大学、管大学、用毛泽东思想改造大学”的思想。当时有个提法是“只能专业选人,不许人选专业”。我是从化工系統入学的,中学时并不太喜欢化学,但也只能进化学系学习,想按自己喜爱的专业调整是不允许也是不可能的。</p> <p class="ql-block">  年底前,做为入学教育内容、全体学员开始了千里野营拉练,經肥西,舒城,过霍山,金寨,最后从六安,官亭步行了一个月,象部队一样锤意志,炼紅心。不过这对在部队經常全副武装日行百里的我来说,倒没什可怕的。</p><p class="ql-block"> 第二次拉练是1972年初前后,也是一个冬季,队伍朝皖东滁县方向步行,曾在定远县藕塘镇住宿,当时安大老五届毕业生在六安独山军垦农场锻炼结束,分回安大工作的外语系毕业生陈泉生等几位,分在化学系任辅导员,正好参加了这次拉练,交往中与其结成朋友,关系一直延续到我在市经委工作时期,后来他调至省外经贸委工作,並做到了一个公司的老总。</p> <p class="ql-block"> △校系都演样板戏。</p><p class="ql-block"> 当年是八个样板戏的一統天下,人人会唱京戏,校部要求各系都要选排一出。我所在的化学系当年仅招了30名学员,人少、人才少,条件有限,排不了全本,勉为其难地只排了“紅灯记”的前五场。我虽身高1.76米,但主角李玉和不得不让給了同学中一个头仅1.6米、但曾当过省工代会常委的造反派头头,因他想饰演主角,我只能出演磨刀人。那届外语系(7大队)招生最多,约占到全校学员的60%,人多相对人才也多,在校部推出的全本“紅灯记”演出中,外语系出了个李铁梅,我系来自霍邱的朱长金同学被选中出演鸠山。记得当时安医上演的是全本“沙家浜”。</p> <p class="ql-block">  安大排演《紅灯记》</p> <p class="ql-block">  安医排演《沙家浜》</p> <p class="ql-block">  安徽医学院</p> <p class="ql-block">  安大化学系人少只能排演巜紅灯记》1~5场</p> <p class="ql-block"> △管理半軍事化。</p><p class="ql-block"> 当时,校革委会主任是省軍区某独立師的戴虹主任、副主任是省军区下辖一单位的荆耀庭政委,另一位副主任是驻校工宣队的马钢公司一李姓工人,因有两位军人坐阵,管理上隐现部队的影子。当时学校下设七个系:数(数学)、理(物理)、化(化学)、生(生物)、无(无线电)、中(中文)、外(外语),並按序编为一到七大队,系主任是大队长也是大队革委会主任,我们化学系住操场、食堂边上的208紅楼,依序编为三大队,大队长是李少田,我们30名学员分成三个班,来自宿县的满时英任2班长,毕业后曾任过县级宿州市长,凤阳的申子辰是3班长,毕业后从铜陵化纤厂升任市纺织局长,我负责1班,全椒来的李大紅是大班长,回全椒后曾被借调省化工厅工作。</p><p class="ql-block"> 四大队是生物系,住208楼一楼。</p> <p class="ql-block">  当年化学系、生物系宿舍楼</p> <p class="ql-block">  有时出早操,校领导在现场亲自主持各系队列比赛,这对在万岁军紅军团步兵英雄连队磨炼过一年多的我来说,是娴熟拿手的基本功,下达的口令、走出的步子,那标准与正规程度理所当然地被拉出列当了示范。</p> <p class="ql-block">  校领导检阅早操队列训练就在此操场</p> <p class="ql-block">  当年笔者在万岁军(38军)、紅军团(334团)当兵锻炼14个月,接受过严格、正规的队列训练。</p> <p class="ql-block"> △重实践轻理论。</p><p class="ql-block"> 课业安排政治内容偏多,时常还安排对校系领导和教師中的学术权威”只教书,不育人”的所谓修正主义教育Lu线的批判,“打倒XXX”的口号常在校园响起,以致在我们208楼一楼曾发生生物系周观仁等2位老師含冤上吊、割腕自杀的悲剧。</p> <p class="ql-block">  除理论课外,开门办学较多,在校期间我们曾先后去合肥化工厂尼龙1010车间,合肥农药厂敌百虫车间,蚌埠油脂化工厂,马钢焦化厂等跟班实习。记得1972年下半年,合肥正在上映朝鲜影片“卖花姑娘”,十分火爆,而我们这届同学正在马钢实习,我与系排球队里的72级学员串通好,以校里排球赛为系里争名次需要为由,准我假回肥参赛,才看到了“卖花姑娘”。在校内我们系办有离子交換树脂厂,也是我们的学习、实践基地。</p> <p class="ql-block">  次年1971年未招生,1972年4月第二届工农兵学员进校。化学系70级只开设了有机合成一个专业,72级新增设了分析专业,学员数也明显增多。我们第一届于1973年元月毕业,原则上哪来哪去,同学们基本都回到了各自来的市、县。</p> <p class="ql-block"> △对当时校园的依稀回忆</p><p class="ql-block"> 化学系宿舍离大礼堂兼餐厅最近,仅是南北一Lu之隔。学校的一些大型活动,例如:校革委会戴虹主任的报告、野营拉练动员;合肥警备区庄心一政委的形势报告;合肥精宻铸造厂雷步升的经验介绍;9.16校庆活动以及样板戏《紅灯记》演出等都在这里举行,平时礼堂则是学生们的餐厅。</p><p class="ql-block"> 当时校区只开有北面龙河Lu的主大门和面向现肥西Lu上的东门,还没有现在的南大门和西门。</p><p class="ql-block"> 我们家住合肥的学生,只有周六下午后才能回家,周日晚饭前必须返回学校。</p> <p class="ql-block">  安徽大学龙河Lu北大门</p> <p class="ql-block">  上理论课的教学楼</p> <p class="ql-block">  安徽大学肥西Lu东门</p> <p class="ql-block"> △70级安大化学系同学</p><p class="ql-block"> 记忆中当时安大化学系1970年入学的首届同学有:</p><p class="ql-block"> 胡德银、张桂芬、李大紅、申子辰、王登林、周德兰、许开银、邵长静、王连谊、朱哲来、朱长金、陈现云、蒋晓芬、毕可华、田素云、张兴智、卢明勤、郭秀兰、满时英、方玲、许作荣,刘西英、陈素琴、陈思衡、陈琴、鲍良银、王志山、陈亨先等,可能还差个别同学一时已想不起来。</p><p class="ql-block"> 这些同学毕业后,基础扎实、业务能力强的胡德银同学留校当了教師、后升为教授,田素云、张兴智等留系走上管理岗位;回地方的有的在省、市、县机关工作,有的继续留在企业发挥智慧和才能,总之,大多发展的都不错。</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转眼,同窗们分手已50多年,且大多已步入古稀之年。衷心祝愿各位同学身体健康,一切安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