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游记】拍摄曾经去过的那山、那水、那景、那人、那情,记录曾经感悟到的美景美色、风土人情、地理地貌、历史背景、传说故事,在星空走不动的那天重新看看也是一种美好的回忆和快乐。我国著名的游记有:《山海经》、《历游天竺记》、《徐霞客游记》等,星空不是旅行家,随性而已。闲来无事,整理照片,写个游记,记录照片的出处,回头再读,每张照片,犹如重游,其乐无穷。 游记不属于文学创作,只是忠实地记录所走过的路,以及那山、那水、那景、那人、那事、那情。星空也不是历史、地理、民俗的专家学者,只能做一个文字搬运工,串接专家学者研究的公开资料,偶尔写一点个人感受,希望下次去的时候能有点更深的体验。分享是一种快乐,偶尔看到星空游记的朋友,欢迎指点迷津,并在此一并感谢,不再回复,见谅。 清明节会淄博扫墓后,在父母曾经居住的老房子中住了一晚,回顾与父母生活在一起时的点点滴滴。2024年4月5日,星期五,天气:晴。清晨早起,乘坐公交车前往位于淄博市博山区的正觉寺和龙泉寺一观。 在张店区乘坐1路公交车到达博山区的终点站,换乘47路公交车在正觉寺站下车。 公交汽车站对面有一条泊油路可直接到达位于莲花山南麓的龙泉寺和正觉寺,两座寺庙基本是连在一起的。星空来得比较早,前往寺庙的路上基本还没有人。 远远可看到博山莲花山公园的山门。莲花山公园位于淄博市博山区城东郊五公里处,隶属于夏家庄镇安上村,博矾公路从山脚下穿过,接莲花山路通至山心,交通便捷,通信发达。夏家庄镇安上村从1995年开始投资,建起了占地200余亩的莲花山公园,由著名书画家范曾题写“莲花山公园”园名。 莲花山公园内遍植花草树木,石雕、假山、凉亭、喷泉、人工湖、玉带桥散落其中,有百米长廊,健身园、儿童乐园、文化活动中心等,风景优美,景色秀丽。此外,园内还有碧霞祠堂、玉皇宫、益寿阁、五圣祠、关帝庙、龙王庙等一批近代修建的道教建筑群,无论其规模还是建筑水平都具有很高的游赏价值。 出公园便是风景区,景区内已占地千余平方米的泰山行宫和莲心亭,往北200米建有玉皇宫和益寿阁,山中还有五圣祠等建筑。 离泰山行宫500米,由僧人释仁达大师投资3000万元,计划建设占地130余亩的博山正觉寺,寺内计划建设山门、天王殿、寮房、大雄宝殿等,建成后,是山东省内一流的佛教正法道场。 首先看到的是龙泉寺。 龙泉寺位于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城东街道安上村北,东顶山(万山)的莲花山南麓。博山龙泉寺东北角与正觉寺相接。 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 )《颜神镇志》、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博山县志》均载:“龙泉寺内有二女泉,以二孝女得名,或曰龙泉或曰珍珠泉”。 珍珠泉泉圆,日间可见有气泡自泉底翻滚上升,状如珍珠泛起,故名。有古柏植其上,冬至子夜时分,柏阴倒映,月落泉中,时过则不复见。泉水甘冽,最宜煮茗。是颜山八景之一“珠泉印月烹新茶”。 早年二泉常年喷涌,寺内清溪曲流,碧殿青松,古槐参天。泉水自南门绕故城西南墙,至西北角入范河,为半个城区居民主要饮用水之源。据民间传说,宋代有二孝女贤淑孝顺,终身侍奉父母不嫁。后人在此建寺祭祖,并立有"二女泉水贯古今,洗涤人间不孝心"的石刻。 早年二泉常年喷涌,寺内清溪曲流,碧殿青松,古槐参天。"泉水自南门绕故城西南墙,至西北角入范河,为半个城区居民主要饮用水之源。城中官宦或大户人家都将水引人家中及后花园,为林园增色流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地下水位下降,泉水干涸,昔日胜景一去不再,仅剩旧殿一座,残烟一息。 龙泉寺始建于明代永乐初年,是博山旧八大景之一。2000年4月,淄博市工人文化宫建宿舍楼,在龙泉寺大殿后发掘出佛像石刻一件,上边线雕佛像五尊,石刻为明代天顺年间重修龙泉寺佛殿百碑坊横楣构件。同时出土记载明天顺六年(公元1462)捐修佛殿石柱的"功德碑"一方。石刻为明天顺年间重修龙泉寺佛殿的百碑坊横楣构件,现存于区文管所。 2007年释曙峰法师住持重建博山龙泉寺。龙泉寺占地四十余亩,坐北朝南,中轴线对称布局,有太子佛九龙喷泉、山门、天王殿、露天观世音菩萨、东西厢房、东配殿伽蓝殿、西配殿地藏殿、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左侧有念佛堂、法堂、藏经楼,右侧有方丈楼。还有斋堂、客堂、书画院和寮房等。 据民间传说,宋代有二孝女贤淑孝顺,终身侍奉父母不嫁。后人在此建寺祭祖,并立有"二女泉水贯古今,洗涤人间不孝心"的石刻。西泉称"龙泉",东泉称"珍珠泉",旧有"珠泉印月煮新茶"之美誉。 龙泉寺整座寺院被千朵莲花山环抱,古松成林,建筑布局与自然景色和谐天成,素享「龙泉仙景」美誉。相传唐太宗东征时,驻兵千山,饮过此水,故名龙泉。 据现存清朝重修碑记载,龙泉寺始建于唐,历代均有重修;寺内主要建筑大雄宝殿、法王殿、禅堂、斋堂及配殿等,均建于明代,是千山众多庙宇中保存较好的一组建筑。 据载,明神宗的生母姓李,出身卑微,仅是宫女,得隆庆皇帝宠幸后生下万历皇帝。李氏早年丧夫,宫中生活凶险,李太后将重心转向礼佛,主政期间大兴土木,广建佛寺,推崇佛教。 明万历十二年,有感龙泉寺高僧之德和弘扬佛法之功,大力推崇。至此,龙泉寺香火达到鼎盛,名震中原,冠绝关东。 游客进入龙泉北谷,可见刻有「敕建龙泉」的龙泉寺老山门,最初为明神宗万历九年(1581年)重建山门时,御笔亲题。有趣的是「敕建龙泉」匾额上的「建」字多了一点。 再往前走,钟楼旁有一块状似雄狮的石壁,头北身南,钟鸣时石壁产生回声,声震千山,故名「狮吼钟声」。在石狮不远处,可见到「镇山宝杵」与「倒坐弥勒」,宝杵立在略为陡滑的大石上,游客需特别小心。 一般寺庙,弥勒都是面南坐北,唯独龙泉寺的弥勒坐南面北,称为「倒坐弥勒」。传说东海太子飞龙触犯天条,被化为龙泉峰山峰,有天,飞龙趁机逃跑,弥勒使劲抓住,飞龙挣扎,弥勒座位随之转向,弥勒一笑置之,随缘而坐;寺僧怕飞龙再逃,便在弥勒殿旁立「镇山宝杵」。 2006年底,善缘具足,曙峰法师受邀至山东博山,接任迁址后的龙泉寺住持。曙峰法师,俗崔姓,1970年出生于新疆吐鲁番。1985年,时年十五岁的他,拜江苏焦山定慧寺当代高僧、原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上茗下山长老门下,剃度为僧,长老赐法名“曙峰”,字“觐月”。 年幼的曙峰因勤勉聪慧,出家后一直跟随老法师学习精进,深得老法师之惠爱,后为老法师近侍。曙峰法师于南京栖霞佛学院等多处名刹丛林游学参禅,并赴上海研究梵呗和古建筑。七年深造之后,心系师恩,曙峰法师回到了焦山定慧寺,接任寺院维那、知客、书记等职。 中国的寺院建筑样式与宫殿相似,更多地融会了中国宫殿建筑的美学特征,在时间进程和空间的形式上都具有共同的特征:屋顶的形状和装饰占重要地位,屋顶的曲线和微翘的飞檐呈现着向上、向外的张力。 配以宽厚的正身、廓大的台基,主次分明,升降有致,加上严谨对称的结构布局使整个建筑群显得庄严浑厚,行观其间,不难体验到强烈的节奏感和鲜明的流动美。<br> 基座,分为普通基座与高级基座;以显示建筑寺庙的等级和风格。普通基座一般用在天王殿,随着院落的进深,基座逐渐升高。大雄宝殿的基座,人们常称为须弥座,须弥是佛教中“位于世界中心的最高之山”,把大雄宝殿置于须弥座上,借助于台基高隆的地势,周围建筑群体的烘托,以显示佛殿的宏伟庄严。 开间,平面组合中的佛寺院落大多数开间都是单数,这也是中国古代以单数为吉祥。开间越多,等级越高,如大雄宝殿用九、五开间,以象征“帝王之尊”。其余大殿一般为三间。间的纵深为进深,开间与进深形成一定的比例关系,使整体建筑取得和谐统一的效果。<br> 屋顶,寺院建筑的体身部分,体型都显得庞大笨拙,但在屋顶上却利用木结构的特点把屋顶做成曲面形。寺院屋顶造型有底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等,庑殿、歇山屋顶又有单据和重檐两种。 飞檐,又使屋顶上独具风韵,那弯曲的屋面,向外和向上探伸起翘的屋角,使十分庞大高耸的屋顶显得格外生动而轻巧,除了屋面是凹曲外,屋檐、屋角和屋顶的飞脊都是弯曲的,彼此相形相映,构成中国古典别具一格的屋顶造型。 琉璃瓦饰,建筑屋顶的正脊、垂脊、檐角上置有多种琉璃瓦饰,如正脊与垂脊相交处的大吻,因它有张牙舞爪欲将正脊吞下之势,故又称“吞脊兽”。大吻产生于汉代,称鸱尾。最早的鸱尾呈鱼尾形,鸱是大海中的鲸,佛经上说它是雨神的座物,能灭火,故造鱼形以厌胜。 檐角上常排列一队有趣的小兽,小兽的大小多少视寺庙宫殿的等级而定。最高等级共有十个,其顺序是:由一个骑凤的仙人领头,后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狡猊、押鱼、懈豸、斗牛、行什。 这些排列的小兽,或象征吉祥安定,能灭火消灾,或是正义公道的化身,能剪除邪恶。这些造型精美,神态各异的小兽,具有很强的装饰性,“使本来极无趣笨拙的实际部分;成为整个建筑物美丽的冠冕”。 觉俊长老塔。 茗山老法师舍利塔。 离开龙泉寺,前往正觉寺。 前行几十米就可见到正觉寺了,气势宏伟,体量庞大的建筑即可引入眼帘。今天还在放假期间,很多人前来莲花山踏青和游览正觉寺,寺庙门前已有很多商贩。 寺庙门前摆放狮子是常见的,摆放石塔的并不多见,而正觉寺基台下,除了摆放一对石狮子外,还摆放了一对石塔。 寺庙门口的石狮子,摆放是有规矩的,需要成双成对、左雄右雌摆放,这也符合中国男左女右的阴阳哲学,象征了家庭夫妻的相处之道,反映了传统社会男女的分工特性。 左侧雄狮常雕刻作张口咆哮状,右前爪玩弄绣球或两前爪间放着一颗绣球或托抚着一串金钱,雄壮威武;右侧雌狮则会雕刻作闭口露牙(或略为张口)貌,左前爪抚摸幼狮或两前爪间卧着一只幼狮,温柔而慈祥。 雄狮手中的绣球蕴含了“圆满结彩”之意,也是子嗣绵延不息的好兆头。雄狮爪中托抚着金钱,则表示须外出赚钱、维持生计;母狮抚弄幼狮,便代表着抚养儿女的亲子教育之情。而狮子头部采用和佛像一样的螺发发髻,代表着聪慧、地位。 狮子为万兽之王,人们认为狮子有镇煞避邪、讨吉祥的寓意,在寺院门口摆放石狮,便是期望能镇煞避邪,并期许在它们的镇守之下能够让邪灵外煞无法进入庙庭之内,保持庙内的清静、祥和。 寺庙石塔是一种古老的文化遗产,它们见证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演变。石雕佛塔是佛的象征。在信仰中,佛是觉悟者的意思。石雕佛塔是代表着佛的法身,是佛的象征之一。因此,在寺庙中建造石雕佛塔,是为了表达对佛的敬仰和崇拜,同时也是为了引导信众修行成道。 石雕佛塔代表着寺庙的教义和信仰。认为众生皆有佛性,但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而石雕佛塔的建造,可以提醒人们放下妄想执着,领悟佛法真谛,从而获得解脱和自在。此外,石雕佛塔上的雕刻和图案也代表着一种信仰和理念,如莲花、鱼等,都是人们信仰的象征。 石雕佛塔还是寺庙的标志性建筑。寺庙是佛教信仰的中心,而石雕佛塔则是寺庙的标志。通过建造石雕佛塔,可以吸引信众前来朝拜,增加寺庙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石雕佛塔也是寺庙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寺庙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在不同地区,都会有不同类型的石雕佛塔出现在寺庙里,而有些则是该地方重要的标志性建筑物,每个地方也因为地域特点不同,建筑的塔也不同。当我们认真的去了解这些石雕佛塔历史的时候,会发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墓塔逐渐成为了一种纪念性和装饰性的建筑,被用来纪念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事件。在中国文化中,寺庙石塔则是用来纪念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的,它们代表着人类对于历史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br><br> 正觉寺,始建于东晋,宋金年间重修,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历史。坐落于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安上村莲花山上。 【历史起源】正觉寺僧人南北朝时梁武帝国师宝志公禅师(观世音菩萨化身)在此出家,禅宗三祖僧璨大师、四祖道信大师皆曾在此住锡修行。 道信大师并在这里提出“农禅并举”的主张,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佛教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的祖师道场。由于历史原因,这座千年名刹毁于一旦。 随着宗教政策的逐步落实,为弘扬传统文化,净化人心,利乐有情,2002年原祖庭所在地博山区安上村,与释仁达法师签订协议,由安上村无偿提供含正觉寺遗址在内的126亩荒山给佛教僧人,修复建设正觉寺。 正觉寺计划建设山门、天王殿、万佛大雄宝殿、三圣殿、藏经楼、文殊殿、普贤殿、观音殿、地藏殿、钟楼、鼓楼、宝塔、禅堂、罗汉堂、讲堂、念佛堂、斋堂、寮房楼、安养院、回廊等,总建筑面积约20000平方米。 正觉寺有:观音殿、地藏殿、寮房楼、宝塔、罗汉堂、禅堂已相继建成;文殊殿、万佛大雄宝殿、钟楼、鼓楼、药师七佛殿、念佛堂、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身殿、八十八佛殿等。 <br>正觉寺宝塔为八角十三层佛塔,直径13米,高69.6米。塔顶及每层塔檐用金黄色琉璃瓦严饰,塔刹为不锈钢镀钛金,塔身饰以金粉,通体金色,雄伟壮丽,于2007年农历八月二十二日开光。 十三层塔室里,由下而上分别供奉着弥勒尊佛、韦驮菩萨、四大天王、地藏三圣、西方三圣、东方三圣、华严三圣、过去七佛和五方五佛等,均为香樟木雕刻装金。塔内四壁还将供奉万尊汉白玉佛像,成为万佛宝塔,庄严殊胜。 错落有致的寺庙建筑风格和元素。 弥勒佛殿是一个寺院的主要殿堂,是寺院山门内的第一重殿。博山正觉寺弥勒佛殿于二〇〇九年十月奠基。建筑面积310平方米,高18米,殿内供奉弥勒菩萨、韦驮菩萨、四大天王。 进入寺院,迎面而来的就是微笑可亲的弥勒菩萨(亦称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正是弥勒菩萨慈颜济世的写照。弥勒菩萨也是佛教的财菩萨,被广大信众居家供奉。 四大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四大天王不仅是佛教的护法神,而且还是我们凡俗世间的保护神。四天王护持,令日月星宿不失常度,风调雨顺,无诸灾殃。韦驮菩萨现天大将军身,为四天王座下三十二将之首,也是大家所熟悉的佛教护法神。 钟楼为二层楼阁式建筑,楼身呈正方形,雕花额枋,斗拱交错,翘檐势如腾翼,下悬铎铃。楼顶端琉璃莲花宝座上置有圆形鎏金宝顶,更显庄严和富丽堂皇。钟楼四条顶脊上将安放四条金龙,腾空飞翔,造型优美,栩栩如生。 钟楼一层为志公殿,供奉祖师宝志公和尚圣像。二层横梁悬挂有一口黄铜大钟,高2.65米,钟口直径1.9米,重6400斤。铜钟表面雕铸的是一整部龙藏版的《金刚经》。目前钟楼已经开光并投入使用,伴随着每日的晨钟,《金刚经》的法音遍响虚空,尽通法界。 钟楼、鼓楼均为二层建筑。钟楼在东边,鼓楼在西边。所谓晨钟暮鼓,时刻都在提醒修行人要勤奋、精进。鼓楼一层为伽蓝殿,供奉伽蓝菩萨;二层安放直径1.5米的大鼓。二〇一〇年农历六月十九日鼓楼启用。 在我国古代建筑中,除建筑构造让人驻足之外,其内外檐上绘制的色彩斑斓、构图庄重典雅的彩画也是吸引人们注意的重要部分。因为有了彩画,那些历经风雨的古建筑仍然可用金碧辉煌来形容,从而使古代建筑有一种豪放而赫然的气势。 正觉寺鼓楼的彩画在稳重的深蓝、深绿、暗红的基础上,添加了淡黄和大红等明快的色彩,感觉更加清新活泼。同时绘画题材更为丰富,山水花鸟、人物故事均有入画。画法灵活生动,人物法相庄严,神态各异;花鸟惟妙惟肖,清新悦目。素雅水墨与重彩图案交相辉映,层次分明,为正觉寺的建筑彩绘赋予了更高的观赏价值。鼓楼顶脊上还将安放四条金龙。腾空飞舞。豪放生动。 一楼观音殿面积210平方米,供奉4.5米高、香樟木雕刻装金的32臂观世音菩萨圣像。观音殿四壁将供奉观世音菩萨和观音灯,明亮庄严。观音殿暨观世音菩萨已于二〇〇三年开光。 二楼文殊殿面积210平方米,供奉4.5米高、香樟木雕刻装金的文殊菩萨圣像。文殊殿四壁将供奉文殊菩萨和文殊灯。文殊殿暨文殊菩萨圣像已于二〇一〇年农历六月十九日开光。 一楼地藏殿面积210平方米,供奉4.5米高、香樟木雕刻装金的地藏王菩萨圣像,地藏殿四壁供奉地藏王菩萨和地藏灯,明亮庄严。地藏殿暨地藏王菩萨已于2006年开光。 二楼普贤殿面积210平方米,供奉4.5米高、香樟木雕刻装金的普贤菩萨圣像,普贤殿四壁供奉普贤菩萨和普贤灯。普贤殿于2009年底封顶,2010年普贤殿进行内外装修、彩绘工程,2010年农历六月十九日开光。 正觉寺大雄宝殿为万佛大雄宝殿。万佛大雄宝殿建筑面积1180平方米,是目前全国规模宏大的佛教殿堂之一。大雄宝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筑,也是僧众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大雄是佛的德号。大者包含万有,雄者摄伏群魔。 宝殿围台为金刚座,前后设有月台及莲花壁。月台也叫台明,是参照唐朝的汉白玉围栏雕刻而成。莲花壁上雕刻莲花、花瓶,花瓶托着扶手,形成浑然一体的整体雕刻,美观而坚固。柱头采用圆头,下面雕刻垂莲、莲花瓣。 与故宫金銮殿柱头的“云头”不同,博山正觉寺采用了 “圆头”,蕴含佛法的圆满,寓意大圆镜智。可谓:大殿庄严,处处无非般若;晨钟暮鼓,声声宣弘菩提。<br> 石雕中的精品是浮雕龙柱。大雄宝殿前矗立的十根雕龙石柱,每根直径0.8米,高8.5米。采用中国传统的浮雕和透雕技术,把龙姿矫健、云形活泼、两龙对翔、盘绕升腾的生动形态,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 金柱,并非金子所做,是因其所处的位置而得名。建筑物的屋顶梁架以立柱支撑,立于最外一层屋檐下的柱子称檐柱或廊柱;与墙一体的柱子称为墙柱;位于殿内的柱子称“金柱”。多用于带外廊的建筑。 万佛大雄宝殿的十根金柱,直径0.75米,地面部分高15.5米,地下深达20米,稳固地支撑着屋梁,并成为万佛大雄宝殿坚实地基的重要组成部分。金柱,饰以金粉,绘制九条祥龙栩栩如生盘绕金柱,寓意龙天护法长久护持博山正觉寺及佛法僧三宝。 大雄宝殿内供奉:总高13米的三尊主佛圣像,即释迦牟尼佛、药师琉璃光如来、阿弥陀佛;总高7米的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圣像;总高6米的十八罗汉圣像;总高9.19米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圣像及大悲咒呈现的八十八法相;四周供奉一万尊毗卢遮那法身佛圣像。 十八罗汉是佛教中十八位永驻世间、护持正法的阿罗汉。他们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遵从佛的嘱托,不入涅闆,常驻人间,普度众生。十八罗汉均为香樟木雕刻,神态各异,栩栩如生,装金后将供奉在万佛大雄宝殿。 1)宾度罗跋罗堕阇:坐鹿罗汉(2)迦诺迦伐蹉:欢喜罗汉(3)迦诺迦跋厘堕阇:举钵罗汉:是一位托钵化缘的行者。 (4)苏频陀:托塔罗汉(5)诺矩罗:静坐罗汉(6)跋陀罗:过江罗汉:过江似蜻蜓点水 (7)迦理迦:骑象罗汉 (8)伐阇罗弗多罗:笑狮罗汉(9)戍博迦:开心罗汉 (10)半托迦:探手罗汉 (11)罗怙罗:沉思罗汉 (12)那伽犀那:挖耳罗汉: (13)因揭陀:布袋罗汉 (14)伐那婆斯:芭蕉罗汉。(15)阿氏多:长眉罗汉 (16)注荼半托迦:看门罗汉(17)庆友尊者:降龙罗汉(18)宾头卢尊者:伏虎罗汉。 所有佛像将用香樟木精工雕刻并装金供奉。二〇一〇年开始彩画、装修,目前彩画已基本完成,预计2012年开光。 万佛大雄宝殿气势恢宏、雄伟庄严,实为千秋万代善信难得之福德机缘。 六和楼是一座集寮房、斋堂、办公室、流通处为一体的七层综合大楼,总建筑面积近12000平方米,可以同时容纳一千多人食宿,还加装了电梯,如今的僧人再也不是苦行僧了,也享受起了现代化的设施。 六和楼融古今建筑特色于一体,雄伟坚固,水路、电路、供暖及通讯网络配套齐全,不仅为十方善信在正觉寺静修、闭关、疗养提供舒适的环境,也将为佛法、公益、慈善、以及传统文化的弘扬,提供宽敞清净的场地和舒适的后勤保障。 “六和楼”取自佛教“六和敬”:身和同住 口和无诤 意和同悦 戒和同修 见和同解 利和同均,希望大众同持六和,和合修行。和乐清净的僧团,更是正法久住的基础。 八十八佛殿供奉的八十八佛,每尊佛像高80公分,将以整块香樟木雕刻装金而成。完成后将成为传世的艺术珍品,庄严精美。 《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及余一切众生。得闻是五十三佛名者。是人於百千万亿阿僧祇劫不堕恶道。若复有人能称是五十三佛名者。生生之处常得值遇十方诸佛。 若复有人能至心敬礼五十三佛者。除灭四重五逆及谤方等皆悉清净。”经中所指五十三佛即八十八佛中的南无普光佛至南无一切法常满王佛。 正觉寺地处莲花山,海拔位置相对较高,用水一直是困扰寺院的难题。大型法会期间,常常会出现断水现象,给寺院僧俗二众带来不便。 为了彻底解决寺院用水问题,二〇一〇年初博山正觉寺决定启建饮水工程,包括:500米深井、寺院后山600立方米的蓄水池及1800米上下水管路。其中深井工程难度最大,需要打入地下500至600米深,穿过10个煤层采空区,到达水源比较充足的奥陶纪地层。2011年12月14日正觉寺五百米深井喷出了晶莹的甘露水,井命名为“醍醐井”。 此饮水工程竣工之后,不但可以满足寺庙自身的用水,还可以解决附近安上村部分村民的日常用水问题。饮水思源,功及千秋!期盼大众的随缘乐助,让正觉寺甜美圣洁的泉水早日涌出,遍洒慈悲智慧的甘露法雨。 供养水之功德有八种表义:持戒清净,得享百味食,身心堪忍壮健,意念柔顺,意念清明,净除罪障,音声和雅、成就妙语 身不生疾、健康无病。 【能行长老】北京法源寺能行长老,俗姓李,1927年生于河南邓州,早年在广州六榕寺觉澄老和尚座下剃度出家,在虚云老和尚座下受具足戒。接本焕老和尚临济宗法卷,成为禅宗临济宗第四十五代传人;接佛源老和尚云门宗法卷,成为禅宗云门宗第十四代传人;现任山东省博山正觉寺住持。 【释仁炟法师】1942年生于河北省平泉县。早年毕业于天津轻工业学院,主攻食品生物化学,建树颇丰,被国家人事部和国家科委命名为我国豆制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法师於1992年在北京法源寺能行长老座下皈依佛门,尔后出家;2000年在湖北黄梅四祖寺本焕老和尚座下受具足戒。仁炟法师得剃度恩师能行长老传法,为禅宗临济宗第四十六代传人 。 2002年,仁炟法师率众修复建设禅宗祖庭山东省博山正觉寺,建寺伊始,资金匮乏,人单力薄。仁炟法师不顾年迈,从自身静脉中抽血逾2000多毫升,恭请书法家抄写大乘经咒近百万字,结缘赠送。 2005年仁炟法师以64岁高龄从博山正觉寺起香,三步一叩朝礼山西五台山,历时五个月,行程千余里。又于2011年至2012年,再次从博山正觉寺三步一叩朝礼安徽九华山,历时近两年方得圆满。仁炟法师以高龄之躯朝礼圣地,旨在为众生祈福,祝愿国泰民安,祖国昌盛,人民幸福! 仁炟法师在寺院繁重的建设中,提出“团结起来,在修行中建寺,在建寺中修行,我们和正觉寺一起成长”的修行理念;秉持“严守戒律、兼收并蓄、慈悲喜舍、禅净教律”的修法心要;坚持“参诵金刚、修持大悲、耳根圆通、一行三昧”的修持方法,带领弟子和广大信众以戒为师、秉持正法、精进修行,在正觉寺的建设中历事炼心、修福修慧,引领大众修在当下,阳光人生。 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仁炟法师传承禅宗参禅悟道的修心方法,以丛林茶礼为基础,参考《禅林备用清规》、《百丈清规》,发掘、整理而成“禅修茶道”。并着有十二首禅修茶诗和《禅修茶道百句三字经》,诠释“禅修茶道”的十二道工序、每道工序的心法与修持要领,以及禅茶文化的传承与内涵。 凭借对佛法的深入学习和实证,融合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和沧桑的人生阅历,仁炟法师深入浅出地开示佛法,方便善巧地领众实修,为信众洒下吉祥、自在的甘露法雨。 在正觉寺游览后,已是中午时分,乘坐公交车返回博山汽车站,换乘前往淄川的公交车,然后再换乘公交车,前往蒲松龄故居游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