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浙江,诗画江南——古村落篇

郭雯华

<p class="ql-block">山水之间的浙江,那些被时光遗忘的古村落,记录着人间烟火,是活着的田园老家,是悠长乡愁的归宿。每走进一个古镇村落,都是在打开一部尘封的浙江历史,它真的可以让你静下来,透过自然环境,古老的民居,残损的物件,看到当地人曾经的生活场景。当自媒体传播而走红后,大批的自驾游爱好者到来,让这些古村落重新焕发生机。</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屿北古村</b><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温州永嘉县</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p class="ql-block">峪北古村始建于唐,兴于南宋,距今已有1000多年。因古村南面有一树木葱茏的屿山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少年状元避世之所。南宋初期,18岁就考中状元的吏部尚书汪应辰与其弟汪应龙,为避迫害带领族人,逃难隐居至此,成为屿北汪氏始祖。</p> <p class="ql-block">这里文风鼎盛,汪氏后人恪守祖训,耕读相承,一个小村庄,在宋代曾先后出过1名状元,8名进士,10名贡生和庠生。</p> <p class="ql-block">这里有最玄妙和艺术的乡村布局和民居。屿北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江,采用阴阳五行风水布局,筑有二道寨墙、九座寨门、一条护村河、十三座石桥。至今还有30多座古宅,40余座四合院大屋,每座院子都有一个典雅的“堂”名,每个“堂”又都是一个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作坊。</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闪耀着红色光芒的驻地和战场。在抗战期间,曾作为永嘉县游击战争指挥中心和浙南重要革命根据地,是瓯北中心县委驻地,当地人民曾用勇敢与坚韧守卫着这片土地。</p> <p class="ql-block">来的时候是雨天,被江南烟雨浸润的古村,远处青山云雾缭绕,护村河水静静地流淌,古老的水车停止了转动。跨过石桥,穿过寨门,沿着保护完整的长长的鹅卵石寨墙前行,纵横交错的街巷,古老的民居被围落其间,雨中的峪北古村愈发清幽。莫名的想起,“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芙蓉古村(</b><span style="font-size: 18px;">温州永嘉县</span><b style="font-size: 20px;">)</b></p><p class="ql-block">芙蓉古村因其西南面的山上有三座高崖,状如三朵含苞待放的芙蓉而得名。始建于唐代末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在古村入口处,一位村里年近八旬的老人自告奋勇做了我们的导游,他从口袋的小本本里掏出一张手绘的芙蓉村布局图,讲了村子何为七星八斗构造布局。</p> <p class="ql-block">全村略呈正方形,“星”乃道路交汇处方形平台,“斗”指水渠交汇处方形水池。七星”翼轸分列,“八斗”呈八卦状分布,道路、水系都是结合散布的“星”、“斗”而形成系统。</p> <p class="ql-block">老人接着又给我们讲述了芙蓉村的来龙去脉,前生今世。</p><p class="ql-block">据《陈氏宗谱》记载,南宋末年,元军南下直逼温州,芙蓉村人陈虞之踞守芙蓉岩抗元三载失败,率余部跳崖殉国,芙蓉村残遭元兵焚毁。直至元惠宗至正元年(1341),芙蓉村获元帝恩准重建,散居在外地的陈氏后人又回迁聚居,至今全村1000多户,3000多人口,陈氏宗族一脉相传。</p> <p class="ql-block">老人带我们游览了村内比较有代表性的建筑,村博物馆,陈氏大宗、如意街、芙蓉亭、芙蓉书院、司马大第等。</p><p class="ql-block">如意街,村里人叫长塘街,全长 220 米,直对芙蓉峰,街心用青砖铺地,伸向村中心,村内的公共建筑和民居,以如意街为中轴,向南北分布。</p> <p class="ql-block">芙蓉村历来崇尚礼教,耕读传家。据《陈氏宗谱》记载,族人考中进士、举人、生员的有30多人,南宋时在京城任职的官员有18人,世称“十八金带”。</p> <p class="ql-block">老人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街一巷,陈虞之的悲壮史迹、芙蓉村的重建历史、陈氏宗族的荣耀传承、村里的轶闻趣事,他从小耳濡目染,他亲历过,也见证着。老人娓娓道来,这让我觉得芙蓉古村此时是如此的鲜活。</p> <p class="ql-block">结束芙蓉村之行,老人还兴奋的为我们唱起了歌。默默祝福老人,以后的日日年年,依旧能为一批又一批来到这里的游客,讲述他眼中的,他心中的芙蓉古村,和那部关于古村的千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丽水老街(</b><span style="font-size: 18px;">温州永嘉县</span><b style="font-size: 20px;">)</b></p><p class="ql-block">在丽水岩头古村的丽水街&nbsp;&nbsp;又名丽水长廊,依水而建,随水势蜿蜒。原是明代建设水利工程一段兼作拦水坝的长堤,堤上屋檐披盖,为过往行人遮阳避雨。清末以后,渐渐演变成全长三百米的临水商业街。</p> <p class="ql-block">穿过丽水长廊,寥寥无几的游客让很多门店紧闭,让这里的人们有了更多的清闲时光。</p> <p class="ql-block">“水如棋局分巷陌,山似屏帏绕画楼”,岩头村是南溪江流域,唯一以综合水利设施来规划布局的古村。</p> <p class="ql-block">走进丽水街深处,随处可见石壁民居,街道旁的水车附着在溪水里缓缓转动,站在文峰塔下的平台,可以一览岩头古村的全貌。</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陈家铺村(</b><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丽水松阳县</span><b style="font-size: 20px;">)</b></p><p class="ql-block">据历史记载,陈家铺村始建于元末明初,迄今已有640多年的历史,古村靠着800米高的山崖修建而成,是一个崖居式村落。</p> <p class="ql-block">因为远离闹市且交通不便,当地的山民几乎全部搬离了村庄,2016年,只剩下十几位老人守着近百幢的黄土房。</p> <p class="ql-block">当旅游乡村的改造构想拉开序幕时,陡峭山村里的黄土墙在落寞多年后,突然因网而红,鼎鼎有名的先锋书店,飞茑集等高端民宿入驻,村子里的许多老房子都被改建成工作室或商铺,文艺且时尚,为这片古老的土地注入了新的活力与魅力。</p> <p class="ql-block">大山深处,陡崖之间,远山、梯田、竹林、古树、古民居勾勒出原始质朴的乡村风貌,书店、文创工作室、咖啡馆、高端民宿则营造出现代生活的人文意境。</p> <p class="ql-block">两个完全迥异的世界在这里交互生长、和谐共融,展现出新时代古村落的别样风情。</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杨家堂</b>(丽水松阳县)</p><p class="ql-block">杨家堂村内有20多幢土木结构的清代建筑依山而建,坐落于斜坡之上,错落有致、连绵成片,是典型的阶梯式传统村落,黄色墙体在阳光照射下呈金色,被称为“江南金色布达拉宫”。</p> <p class="ql-block">杨家堂村建于1655年前后,绝大多数为宋姓,至今已有360多年的历史。因这里樟树簇拥交错,浓荫满地,故名“樟交堂”,后因杨家将保卫大宋,遂改为“杨家堂”村,取其庇佑之义。</p> <p class="ql-block">我们穿梭于农舍院落之间,慢行在依山错落的步道,但见那一片片斑驳陆离的泥土墙壁,如同尘封已久的壁画,那一座座翘首相对的马头墙,尽显徽派建筑韵味。</p> <p class="ql-block">近千年的大樟树,撑着巨大的树冠,默默地伫立在村口,仿佛300多年的时光并未远去。</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松阳老街</b>(丽水松阳县)</p><p class="ql-block">松阳县西坪镇有这样一条老街,因年代久远、保存较好,它被赞誉为“活着的清明上河图”。</p><p class="ql-block">这条老街有着1800多年的历史,自唐代开始这里就是松阳重要的商业贸易区。街道两旁是明清至民国年间风格的建筑,土木结构,底层是店铺,大多是前店后场,显得繁华而又宁静。</p> <p class="ql-block">老街上的老店铺一家挨着一家,如铁器铺、裁缝铺、草药店、制秤店等,一些几乎失传的老行当,老手艺在这里依然顽强地延续着,这是一条真正不为商业化而存在的老街。</p> <p class="ql-block">打铁铺依旧当当作响,小小的老面馆里坐满了人,百年老店的美食飘香,游客在这里闲逛,曾历经繁华看似破旧的老街,是传统耕读生活的延续和缩影,仍旧孕育着生命活力。</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坑根石寨</b>(丽水云和县)</p><p class="ql-block">坑根石寨,在丽水云和梯田白银谷景区内 ,古村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公元1452年,此地发现银矿,朝廷设银官局,招揽并聚集大量矿工进行开矿炼银。人们在采矿的同时,取石建屋立寨,形成了石头寨,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村里的房子多以石头为基,用黄泥做墙,青瓦盖顶,沿山坡错落分布。长着青苔的石块台阶,蜿蜒伸展的卵石小路,粗犷简约的石板桥,目之所及,大大小小的石头点缀在村中的角角落落,弥漫着久沐时光的岁月痕迹,展现出一种原始古朴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坑根村内,一条溪流穿村而过,水量丰沛,沿溪逆流而上,泉涌飞瀑,一路风光。</p> <p class="ql-block">坑根石寨几百年来静处一隅,因为云和梯田的开发利用而随之走红,逐渐焕发出新的生机。</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古堰画乡</b>(丽水莲都区)</p><p class="ql-block">八百里瓯江水面宽阔,江流平缓,一汪江水将古堰画乡一分为二,“古堰”是北岸的堰头村,“画乡”指的是南岸的大港头镇,两村隔江相望,没有桥,只有游船在两岸间往返穿梭。</p> <p class="ql-block">乘坐游船前往堰头村,沿着古堰的文化走廊,去看古堰流传千年的奇迹。</p> <p class="ql-block">通济堰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拱形大坝的古堰,始建于南朝505年,初为木条结构,至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通济堰自南宋改建为石坝,历经800年,至今完好无损,仍灌溉整个碧湖平原3万亩农田,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站在通济堰边,看瓯江水流过千年时光,流过古堰,奔向东海!</p> <p class="ql-block">进入堰头村,从堰首引水渠至三洞石桥约300米的距离,有华东最大的古樟群,沿渠两岸千年古樟林立,树龄1200年以上的就有14棵之多,郁郁葱葱,遮天蔽日,阳光透过密密的树叶,斑驳而又迷离。</p> <p class="ql-block">世界上最早的水路立交桥静卧在文昌楼前,生生不息。这是始建于北宋初年的一座石函,俗称“三洞桥”,它的建成使溪水不犯渠水。桥下层为通济堰的渠水,中层为山上流下的坑水,上层供行人通行,防洪、灌溉效益兼得。</p> <p class="ql-block">沿着古堰内侧的步道,到码头乘船返回画乡。一老街临水而建,近水一侧多处人行石阶,顺级而下直达江畔。平静的江面不见瓯江帆影,我也没有寻到“巴比松”油画爱好者的写生场景,看到的只是江边的人间烟火和百姓生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