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育人】教育的终极目的到底是什么

邹天顺文教观察

<p class="ql-block">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培养刷题的应试高手吗?是对社会人员进行分类吗?当然不是!</p> 关于教育的真谛及目的问题,英国的尼古拉斯·泰特博士在他的专著《教育的真谛》里介绍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阿奎纳、蒙田、洛克、卢梭、康德、尼采、杜威、阿伦特等十多位人类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对教育真谛的追问,基本上揭示出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br> 例如,苏格拉底和柏拉图都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令个体学会辨别善与恶、真理与谬误,并且能够在个人生活和共同生活中追求智慧与善。阿奎纳强调教育的目的始终在于美德,并列举了四种主要的美德:审慎、正义、节制和勇敢以及三种神学美德:信、望和爱。洛克将教育的目的表述为“美德、智慧、教养与学问”,其中学问的重要性相对来说是最小的,这就是他对“教育应该达到什么目的”这个问题的概要看法。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出以理性为指导、按照自然法则和上帝的律法来生活的人,这样的人身上自然会表现出“美德”与“智慧”。康德认为人类的最终目标是“道德上的完善”,而这只能通过教育来实现。<br> 可见,中外教育家、哲学家在教育的真谛及目的方面做了很多探索,其结果大同小异。但我还是很认可这个观点: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出人格健全的社会公民!<br> 当今,教育几乎成了升学率的代名词,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导致一些学生成了只会刷题的“文盲”,他们除了善于接受书本上的知识外,连基本的动手能力都微乎其微。尤其还有部分人不识人间烟火,不懂礼节,不会生活,不善于与人交流,性格怪异,他们没有健康的兴趣爱好和有益的业余活动。<br> 有些年轻人除了善于应试而获得了一张高学历之外,其他方面几乎是一张白纸。没有基本的工作和生活能力,不懂得尊重他人,人际关系一团糟。<br> 尤其令人失望的是:在校园里,我们经常见到一些年轻老师,他们独来独往,不与任何人打招呼,忽视他人的存在,犹如一个个怪异的套中人。“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这不是缘木求鱼吗?如此性格怪异的年轻教师,他们能够教育出人格健全的学生吗?<br> 我认为,作为教师,首先要懂得教育的意义与目的。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教师不能只传授知识,要高度重视对学生的人格培养。在一定程度上,育人比传授知识更重要。<br>自身人格都不健全的人,怎么能为人之师呢?完全是在是在祸害他人,误人子弟啊?<br> 所以,教育者务必要牢记: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出人格健全的社会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