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稷坛前柏森森(百园记20·上)

戈戈

闲话 &nbsp; &nbsp; &nbsp; &nbsp; “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的花朵真鲜艳……”小时候的歌谣,唱着唱着就成了生活的真实写照。 &nbsp; &nbsp; &nbsp; &nbsp; 在北京生活20多年,感受到她日新月异的蝶变。北京,越来越美了,简直是一座花园城市。今年初又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目前公园多达1065个,成为名副其实的“千园之城”。 &nbsp; &nbsp; &nbsp; &nbsp; 市内历史名园、综合公园、专业公园、生态公园、地质公园、社区公园、共享游园、口袋公园、小微绿地等门类齐全、数不胜数,又通过绿道、绿带串成一张巨大的绿网。升斗我辈,游赏的风光已不逊于当年的帝后王公。 &nbsp; &nbsp; &nbsp; &nbsp; 城市建设天翻地覆的变化,背后是人民当家作主,敢教日月换新天,热火朝天建设社会主义的壮阔场景,《龙须沟》即其缩影。饮水思源,我们当不易初心! &nbsp; &nbsp; &nbsp; &nbsp; 不过还有一个人,我们也不应忘记。1913年,时任北洋政府内务总长的朱启钤发动绅士商人捐款,创建了北京市第一座公园,就是今天的北京中山公园。将皇家坛庙开辟为人民公园,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nbsp; &nbsp; &nbsp; &nbsp; 为纪念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海内外以中山为名的公园不知凡几,但我觉得只有北京这座由皇家社稷坛开辟的中山公园,尤其寓意非凡。 &nbsp; &nbsp; &nbsp; &nbsp; 在中国的传统语境中,园林要么皇室专有,要么达官显贵私属,唯独没有公园一说。<br> &nbsp; &nbsp; &nbsp; &nbsp; 社稷坛变身公园,犹如一则庄严通告:从此,一家一姓的国家变成了老百姓的国家,政权的服务对象已由皇亲国戚和世族豪强,转为百姓大众。公园成为公民、公共生活、公共文化的有形承载。 简介 &nbsp; &nbsp; &nbsp; &nbsp; 中山公园地处北京市中心,东邻紫禁城,南临长安街,北靠筒子河,占地面积23.8公顷,是在明清社稷坛基础上建成的。 &nbsp; &nbsp; &nbsp; &nbsp; 辽代这里曾是兴国寺,元代改称万寿兴国寺。明永乐18年(1420年),按照《周礼》“左祖右社”礼制,建为社稷坛。 &nbsp; &nbsp; &nbsp; &nbsp; 社稷坛是皇帝祭祀土神、谷神的地方,也是皇权王土和国家收成的象征。自明永乐19年(1421年)至清宣统三年(1911年)明清两朝皇帝或遣官在这里举行过1300余次祭祀活动。 &nbsp; &nbsp; &nbsp; &nbsp; 开辟为公园后,初称中央公园,又名“稷园”。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在园内拜殿(今中山堂)停放灵柩,举行公祭。北伐胜利后,为纪念他,1928年改名为中山公园。北平沦陷时期又恢复中央公园,1945年光复以后再度改为中山公园。 &nbsp; &nbsp; &nbsp; &nbsp;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曾来园参加大型游园活动。园内有辽柏、社稷祭坛、中山堂、保卫和平坊、兰亭碑亭、格言亭、蕙芳园、唐花坞等著名景观。198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nbsp; &nbsp; &nbsp; &nbsp; 2月24日,独游该园。从南门入园,不远处布置“载阳凝瑞”主题小景以龙年IP“隆隆”为装置主体,旁边立有两块纪念公园对公众开放110周年牌子。 &nbsp; &nbsp; &nbsp; &nbsp; 再北行数十步,矗立着一座蓝琉璃瓦顶、由郭沫若题写的“保卫和平”汉白玉石坊(原称“克林德”坊和“公理战胜”坊)。坊北约50米处,是孙中山先生青铜立像。<br> &nbsp; &nbsp; &nbsp; &nbsp; 立像周匝古柏成林,大多是明代所栽。其中有7株挺拔参天,要三四人方能合抱,他们形态各异,残枝断桠、沟壑纵横,布满岁月的沧桑。相传为辽时种植,迄今已逾千年。还有一株槐树与柏树相抱而生,称“槐柏合抱”,至今仍枝繁叶茂,蔚为奇观。 &nbsp; &nbsp; &nbsp; &nbsp; 立像西南侧布有中国龙、中国年的小景,两侧春联“龙腾霄汉开新运,鹊立枝头报好音。”加上南七间房“龙游四海·吉语贺年——新春书画作品展”,以及园北大道上“紫气东来·吉语贺岁”主题节日景观小品,还在主要道路及游廊悬挂了红灯笼、节日道旗以及中国结等春节特色装饰,公园里年味十足。 社稷坛 &nbsp; &nbsp; &nbsp; &nbsp; 铜像西北是公园核心景点社稷坛。坛门外,有一对雄俊的石狮系北宋遗物,是1918年从河北大名的一座古庙废墟中发掘迁来守门的。60年代曾被公园职工埋在地下,70年代重见天日。 &nbsp; &nbsp; &nbsp; &nbsp; 坛门内,公园的主体建筑社稷坛位于轴线中心,坛呈正方形,为汉白玉砌成的三层平台。坛上铺着由全国各地进贡来的五色土:中黄、东青、南红、西白、北黑,表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并象征土木火金水五行。古人认为,五行乃是万物之本。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 坛台中央原有一方形石柱,名“社主石”,又称“江山石”,以示“江山永固”。石柱半埋土中,后来全埋,1950年已移去。</p> &nbsp; &nbsp; &nbsp; &nbsp; 坛四周建有四色琉璃墙,东蓝、南红、西白、北黑,四面各立汉白玉棂星门一座,显得格外庄严肃穆。 &nbsp; &nbsp; &nbsp; &nbsp; 皇帝把“社稷”看作为国家的象征,并自认为受命于天,为了祈祷丰收,每年春秋仲月上戊日清晨来此祭祀,凡遇出征、打仗、班师、献俘、旱涝灾害等也要到此祈祷举行仪式。 &nbsp; &nbsp; &nbsp; &nbsp; 坛北的“拜殿”又名享殿或祭殿、是一座宏大的木构建筑,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单檐庑殿顶,白石台基,无天花板。明露着梁架和斗拱,绘和玺彩画。这是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筑。 &nbsp; &nbsp; &nbsp; &nbsp; 1925年曾在此殿停放孙中山先生灵柩,接受各界人士瞻仰吊唁。1928年由冯玉祥部下,时任北平特别市长何其巩等爱国人士改名为中山堂。<br> &nbsp; &nbsp; &nbsp; &nbsp; 堂后门内两侧原列有72支镀金银的铁戟,故称戟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将铁戟全部掠走。社稷坛外西南面,有神厨、神库、宰牲亭等附属建筑。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2024.2.24记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