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萍乡

一叶知秋

<p class="ql-block">  五月二日细雨绵绵,家人乘火车到萍乡自由游玩。先是步行到火车站不远的秋收起义广场。然后中午寻找到萍乡老巷特色小炒肉店吃一顿,满足了味蕾食饱肚子。下午到萍乡南正街美味小吃文庙游览。再到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和秋收起义军事会议旧址瞻仰。</p><p class="ql-block"> 萍乡是一座有历史沉淀的城池,萍水河边的文庙始建于唐朝多次重建,现存也是清乾隆时期所建。大成殿敬仰供奉至成至圣先师孔老夫子,两箱的敬贤祠和建筑宏伟威严。文庙是复建热闹的南正街的一端。今日在细雨中漫步,品尝美味的地方特色小吃和物产也很有韵味,再到文庙瞻仰馆,特别是仔细观看拍摄儒家思想形成、发展展馆,图文并茂清晰脉络。又欣然登爬魁星阁登高腑看一收眼底,心情有不一样爽快。</p><p class="ql-block"> 相邻湖南的萍乡市是个地级市,曾路过但没有实地走一圈,这次是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红色革命根据地起点历史意义深远,秋收起义的策源地。这次到这里功课做得不扎实,细查百度名胜古迹一目了然。</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广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西江月\秋收起义</b></p><p class="ql-block">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p><p class="ql-block">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p><p class="ql-block">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p><p class="ql-block">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秋收起义军事会议旧址</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萍乡文庙</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萍乡现仅存的一段明代城墙</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魁星阁</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南北街萍水河边的谕诏亭</b></p> <p class="ql-block">孔子儒家精神的确立</p><p class="ql-block">一、孔子的思想体系:</p><p class="ql-block">(仁、礼、中庸之道、为政以德、教育理念)</p><p class="ql-block">1、“仁”___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儒家其他思想主张的基础。《论语》中所提及的“仁人”“君子”,以及如儒家提倡的“仁爱”“仁政”等,都表明“仁”是一个含义广泛的道德范畴,它是孔子眼中的“人”的道德模式,是一种人格理想。</p><p class="ql-block">2、"礼”___孔子毕生致力于恢复“周礼”,即“礼乐文明”。他希望借助周礼重建井然有序的等级制度,希望人人以礼相待,建立和谐社会。因此,孔子为“礼”注入了新的思想元素,“仁”是思想核心,是灵魂,“恭、敬、和、俭”则是实践“礼”的原则。礼的主要作用是,通过伦理教化,进而调整政治关系和人际关系,最终改善社会关系。正如:孔子的弟子有若所说“礼之用,和为贵”。</p><p class="ql-block">3.中庸之道</p><p class="ql-block">中庸是儒家的道德标准和思想方法,以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态度为人处世。“中”为中和、中正;“庸”谓常孔子的中庸思想,承认事物对立两端是客观存在的,对于对立的两端应持“和而不同”的态度,他强调“执两用中”。在伦理道德上,他认为中庸为“至德”,孔子以后,子思作《中庸》,认为:</p><p class="ql-block">中”为“天下之大本”,视“中庸”为最</p><p class="ql-block">高的道德准则。</p><p class="ql-block">4、为政以德</p><p class="ql-block">在治国方略上,孔子主张“为政以</p><p class="ql-block">德”,认为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与礼施之于民,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p><p class="ql-block">5、教育思想</p><p class="ql-block">孔子的教育活动不但培养了众多学生,而且在实践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他主张“有教无类”“举一反三”“经邦济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p><p class="ql-block"> 二、孔子的贡献(整理先秦儒家径典、奠定儒家理论基础\广泛传播儒家思想)</p><p class="ql-block">孔子带领弟子整理、删定了后人所谓的“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或为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间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后世儒者研究儒学本源,主要依据的就是“六经”。</p><p class="ql-block">孔子整理了中国古代文化遗产,探讨了摆在时代面前的文化和政治问题,奠定了中国儒家学说的系统理论基础,构建起早期儒学的理论框架,阐释了中国传统儒学思想的重要内涵。后世历代儒者根据他们所处的时代,围绕这些思想内容进行了解释、发挥、重组和改造,因此,儒家文化发展到今天,不论如何枝繁叶茂,流派纷呈,但万变不离其宗。</p><p class="ql-block">孔子公开招收弟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推动了学术下移,使文化知识传播到了民间,冲破了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促成了“百家争鸣”和“百家之学”的出现,对中国的思想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具有划时代的革命意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第一部儒学早期的思想的形成。(礼乐文明的回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夏商周三代,东方地平线上文明曙光初照,始有文化与科技,历法、青铜器、甲骨文,纷纷面世,闪耀着中华民族上古先民的智慧之光,其历史之悠久,文化之灿烂,成就之辉煌,放眼世界民族之林亦无出其右,寥若晨星。因此,在孔子创立儒家学说之前的漫长历史长河中,中国的文化传统早已萌芽成型,蔚为大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礼乐文明”。</p><p class="ql-block"> 没有“礼乐文明”之源,就没有孔子思想,没有儒家文化。孔子说:“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他曾广泛阅读过夏、商、周上古三代留下的大量文化典籍,并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孔子通过不断地思考、总结和发展,集先秦文化之大成,最终形成了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孔子去世后,他的言论被其弟子们编纂成《论语》一书,成为集中展示早期儒家文化的经典。经后世孟子、荀子等无数儒门弟子的不懈传承和发扬,使儒家更加系统厚重,更加磅礴奥渺,影响愈加深远。</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第二部攀上文化之巅(儒学正统的确立)</b></p><p class="ql-block"> 经过秦王朝灭亡的社会震荡,汉初社会经济处于极端困乏的境地。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解决民众的吃饭问题,成为当务之急。为尽快使流散之民复归于农,安居乐业,统治者制定了“与民休养生息”政策。这项政策具体反映到思想文化领域,就是“因任自然,无为而治”,即被历代史家所称道的所谓汉初“黄老之治”。</p><p class="ql-block"> 黄老之治,虽可以作为统治的实用策略,但却无法提供替代性的社会伦理基础。于是,儒学独尊的奠基人、经学大师董仲舒以“天人三策”理论,全面论述了以儒家礼治思想作为治国根本策略的必要性,并设计了儒学复兴的具体途径。此后,儒学逐渐与汉代政治结合,成为社会的主要思潮。汉武帝之后,对于如何改造儒家思想,使之为现实政权服务,汉代儒者作了积极努力,并出现了儒学研究中的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学术分歧,但在哲学思想、理论原则上,二者之间并无尖锐对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第三部冲击与融合(儒释道三家并立的缤纷时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随着东汉大一统王朝的分崩离析,统治思想文化界近四百年的儒家之学也开始失去魅力,士大夫普遍对两汉经学的烦琐学风和“三纲五常”的陈词滥调感到厌倦,于是转而寻找新的“安身立命”之地。此后至盛唐的近700年间,儒学与释、道两家并肩而行,既相互冲突又相互借鉴,在光怪陆离的时代氛围中,儒学自身也产生了新的变化与发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第四部、倾听时代的呼唤(新儒学的兴起)</b></p><p class="ql-block"> 宋明时期是儒学发展的高峰,由于批判性地吸收了释教和道教的一些思想资源,因此,儒家在心性论和修养论方面的观念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明正德年间至万历前期,由于近代工商业的萌芽,从封建社会母体中自然产生了与宋明理学相对立的实学思潮,这是儒学发展到明清之际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它一反过去宋明理学的空谈义理心性的陈规陋习,而以崭新的“实学”面貌出现。</p> <p class="ql-block">汉初陆贾、贾谊对儒家思想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圣人承天之明,正日月之行,录星原过及,因天地之利,等高下之宜,设山川之便,不四海,分九洲,同好恶,一风俗。</p><p class="ql-block">1、陆贾(约前240年-前170年),楚国人,西汉思想家、政治家、外交家,陆贾早年追随刘邦,汉得天下后,陆贾经常在刘邦面前称引《诗经)《尚书》等儒典籍,刘邦讨厌儒生,因而骂道,我马上打的天下,要诗书何用?陆贾反驳说,在马上得到天下,岂能在马上治理?随后,陆贾以商周、秦朝的兴亡为例,说明行仁义的重要性,指出“逆取”和“顺守“的不同。刘邦始有惭色,遂令陆贾著述秦、汉兴的原因.所著《斩迟》十二篇,每奏一篇,刘邦未尝不称善。</p><p class="ql-block">2、贾谊</p><p class="ql-block">贾迎(前200年一前168年),洛阳人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汉文帝时被征召入朗,立为博士,不久升为太中大天,在思想上,贾谊坚好偶家的基本精神,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提出切实致用的政治原则。他把仁与礼结合起来,表明了儒学适宜治国安邦,是加速儒学政治化进程的重要推手。贾谊死后,后学弟子收其遗文,编辑成《贾子》,此书后人称为《贾谊新书》,或《新书》。主要有《过秦论》《陈政事疏》等。</p><p class="ql-block">民者,万世之本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