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北上进京的火车票没抢到合适的,而且“国博”也没能预约到,“川博”也没能约到今天的票,干脆乖乖在家补作业吧。把家门口游览了若干次的望丛祠游记整理整理,也算完成一桩心事。</p> <p class="ql-block">记忆中第一次游览望丛祠还是上世纪80年代,那时候读小学,和比我高两级的校友罗昌艳作为乡镇企业职工小家属蹭了一项福利,我俩没有自己的家长陪同,和其他职工去县城游览望丛祠,小朋友进县城满眼都是新鲜和好奇,没有胆怯和恐惧,凑热闹看望丛赛歌会嘛。傍晚时分,发觉自己差点迷路,有点小紧张,还好,当凭印象往回走到正在修建的上二环(即后来的望丛西路)时,碰到同生产队的䘵哥,两个小学生最终找到了组织并安全回家。幸亏是我们自由行,不是班上组织的集体活动,否则游记应该提前30多年完成交作业了。</p><p class="ql-block">上世纪90年代,记忆中游览了三次望丛祠,有带表妹去的,有带班上同学一起去的,还拍过一些照片,但照片现在一张都找不到了,只有装在记忆深处的美好回忆。</p><p class="ql-block">参加工作后,由于工作性质流动性很强,边上班边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十余年,真没时间游览望丛祠。</p><p class="ql-block">转型后结束了流浪,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大约是在2011年夏天,陪魏同学一家三口游览了望丛祠,并且欣赏了望丛祠的荷花。</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屈指一算,去望丛祠游览或玩耍至少有六七次了,但都是走马观花,看到的都是表面的自然风景,大不了就是看到了望帝和丛帝的陵墓和墓碑,连纪念馆都没有认真进去参观,没能体会到内涵。还好,亡羊补牢还来得及,那就认真地怀着崇敬的心情去游览望丛祠吧,顺便补习历史文化课。</span></p> <p class="ql-block">望丛祠,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西南部,距成都市中心23公里。是为了纪念最早的蜀王望帝杜宇和他的继任者丛帝鳖灵而修建的祀祠,也是中国西南地区唯一的一祠祭二主、凭吊蜀人先贤的最大的帝王陵冢。</p> <p class="ql-block">望丛祠原望帝丛帝两帝分祠,而今的“望丛祠”是公元5世纪南朝所建的望丛二帝合并祠。据《郫县志》:祀望帝的“崇德祠”原在灌县(今都江堰市)二王庙处,南朝齐明帝时(公元494-498年在位)时,刺史刘季连将其自灌口移建于郫。后与丛帝庙合并,成为合祀望、丛二帝的“望丛祠”。</p> <p class="ql-block">望丛祠广场,矗立着两座巨型雕塑,也不知道是何年何月竣工的,也不知道哪一座是代表望帝,哪一座代表从帝,<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不知道设计者是怎么想的,那</span>就让游客自定义吧。</p><p class="ql-block">望丛祠入口的西侧,原售票处窗口旁边,有一个导览图,从导览图可以看出,望帝陵规格高于丛帝陵,望丛祠不仅仅是祠堂,而且还是一座公园,还有郫都区博物馆嵌套在望丛祠里面,有一大片水域应该就是鳖灵湖,湖中种了很多荷花,夏天荷花盛开的时节很美丽。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碧波荡漾,参天古树,这些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这是进入望丛祠大门后的照壁北面,“望丛祠”三字很是明显,也是游客拍照留影的重要场景(以前我也在这儿拍过照)。这面照壁的西侧,有一个阙门,便进入了里间,照壁的南面是整面墙的浮雕,是对望帝丛帝图视化的高度概括。</p> <p class="ql-block">西侧阙门进入,一抬头就能看到阙门顶上写着“天府先驱”四个字,这是对望帝丛帝的高度评价。往东面看过去就是大型浮雕(全景图被压缩得看不清)。</p> <p class="ql-block">请把手机横过来看</p> <p class="ql-block">巨型浮雕分9个部分,把秦并巴蜀前的古蜀国历史进行高度浓缩,同时也是对望帝丛帝丰功伟绩以可视化的形式呈现,分别是:先祖渔猎,教民务农,始植蚕桑,岷江泛洪,鳖灵拜相,开凿玉垒,德垂揖让,五谷丰登,天府之源。</p> <p class="ql-block">约二千七百年前的西周末年,望帝杜宇在郫县建立了蜀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首都杜鹃城。相传望帝杜宇教民农耕,又教巴族人务农养蚕,因此古时候四川人把杜宇视为农神,春耕要先祭杜宇。杜宇晚年,成都平原洪水为患。杜宇丞相鳖灵“决玉垒山以除水害”(玉垒山即都江堰宝瓶口那座山)。杜宇把帝位禅让给鳖灵,退隐西山,时在春天,蜀人思念他,便把子规鸟叫做杜鹃鸟,把山上春天开的第一种红花称为杜鹃花,说那是杜宇在催促人们春耕了。</p> <p class="ql-block">游客在烧香点蜡祭拜望帝丛帝。</p> <p class="ql-block">这是望帝丛帝纪念馆门口台阶处的蜀王印章,印章由农田和火炬两个图案构成,代表丰衣足食,前途光明。</p> <p class="ql-block">望帝丛帝纪念馆内正中央,是他们的青铜塑像,很是威严。祠中为祀殿,内塑二帝座像;正中有楹联二副:“蜀国破天荒,忆冠裳让后,水土平初,一德君臣三代远;巴人追地载,当花凤来时,杜鹃啼处,千秋风雨二陵多。”</p> <p class="ql-block">以下的几张照片,是望帝丛帝纪念馆的介绍,分成三个部分。</p> <p class="ql-block">这张古蜀国疆域示意图,看到了夜郎国,“夜郎自大”这个成语的出处应该就是和这个国家有关。</p> <p class="ql-block">这张蜀王五祖及其世系表,显示的信息与四川博物院和成都博物馆记载的一致,应该都源自《华阳国志》(东晋史学家常璩所著,下图插播补充)。</p> <p class="ql-block">补记:常璩,东晋史学家,地理学家,还是跨越时空的成都老乡哦(成都崇州人嘛)。该图片拍自2023年春节“天府潮.锦里情”成都优秀文化艺术季宣传展。</p> <p class="ql-block">以前一直认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宝瓶口,是秦人李冰父子开凿的,其实是秦并巴蜀前的古蜀国丛帝开明治水害的时候凿出来的哈,李冰父子是接力而已并让都江堰水利工程更成系统。所以,“开明肇其端”“李冰集大成”才是客观评价。</p> <p class="ql-block">“端午祭屈原,岷阳朝杜主”,蜀人闻杜鹃而思望帝。每年农历5月15(大端阳)举行的纪念望丛二帝的望丛赛歌会,规模宏大,人数众多并且都是普通平民。而且这种传统是起源于古代中国“杜鹃啼血”的故事。望丛赛歌会更是汉民族唯一保留下来的赛歌形式,现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这是望帝丛帝纪念馆门口的花朵,猜出这花叫什么名字了吗?和望帝杜宇有关哦。</p> <p class="ql-block">这是自西向东视角的鳖灵湖,图片中最远处的那座建筑,就是刚才介绍的望帝丛帝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树龄200年左右的柏树环绕守护着望帝陵,增添一丝庄严。</p> <p class="ql-block">望帝陵,周长200多米,高约15米,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帝王陵墓。墓碑是民国十八年四川督军熊克武出资所立,碑文是懋辛所写。(注:原件被拆毁,现存的是复制件)</p> <p class="ql-block">祠内园林按望帝教民务农、丛帝率民治水之意,安排楼台亭阁、池榭拱桥。</p> <p class="ql-block">丛帝陵,<span style="font-size: 18px;">它和望帝丛帝纪念馆间隔一听鹃楼。</span>周长约100米,高近10米。肉眼可见面积比望帝陵小,但同样都是条石砌筑保护,也是有两百年左右的柏树环绕种在其间。</p> <p class="ql-block">揭晓答案:杜鹃花(据说该花是望帝禅位于丛帝归隐西山后,次年杜宇精魂所化。不过,丛帝陵旁也有很多这种花,该花是以前的郫县县花,如今的区花)。</p> <p class="ql-block">至此,望丛祠沿逆时针方向游览完毕。</p> <p class="ql-block">打个小结吧!</p> <p class="ql-block">古蜀国历经五任蜀王,望帝杜宇和丛帝鳖灵分别是第四任和第五任,他们所处的时代应该是约当中原文明的春秋战国时期吧。公元前316年,古蜀国被秦所灭,古蜀文明从此融入华夏。古蜀国曾经的灿烂,奠定了天府之国的基础,让华夏文明生生不息。</p><p class="ql-block">走出望丛祠,脑子里其实是不平静的,去年参观过几次四川省博物院和成都市博物馆,对四川对成都的历史进行重温,两处博物馆都对望丛祠进行了概括性的介绍,只有到望丛祠现场,静下心来才能更深入的学习了解,望帝丛帝的丰功伟绩滋养了无数成都人郫都人。传说望帝杜宇精魂所化杜鹃,这美丽的传说,也许就是让我们满眼在郫都区街道能看到杜鹃花的缘故吧!何其有幸生长在这片土地啊!更让人珍爱脚下这片热土。</p><p class="ql-block"> 2024年5月2日整理<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于成都</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