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的衡阳石鼓书院,可惜毁于日寇炮火

陇南人余松敏

湖南衡阳石鼓书院,位于城北蒸、湘、耒三水汇聚的石鼓山上,始建于唐代(810年),是湖湘文化重要发源地之一,至唐代末,大批读书人来此读书学习。宋代(1035年)的宋仁宗钦敕“石鼓书院”匾额,并赐予学田,石鼓书院遂与睢阳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并称为全国四大书院。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赞誉称“石鼓书院兼具滕王阁、黄鹤楼名胜之优越”。 衡阳石鼓书院的历史源远流长,可惜在1944年,毁于日寇进攻衡阳时的炮火。现在的石鼓书院,于2007年在原址重建竣工。 石鼓山,据《水经注》记载:“山势青圆,正类其鼓,山体纯石无土,故以状得名。”民间传说,浪拍山崖,其声如鼓,故名。新建的石鼓书院依山次第建造,虽外观古色古香,但总是一段回不去的历史。 相传三国时期,诸葛亮以军师中郎将驻临悉(即今衡阳),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就住在石鼓山,是有名可查的古代最早登临石鼓山的先贤。 唐代石鼓山上有“寻真观”道观,当年(810年)李宽中秀才来此读书讲学,改道观为李宽中秀才书院。宋代(997年),李宽中秀才的后裔李士真在其旧址建石鼓书院。1035年,衡阳郡守奏请,宋仁宗御赐“石鼓书院”匾额。石鼓书院遂与当时的睢阳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并称全国四大书院。此后朱熹、范成大、辛弃疾、文天祥、徐霞客、王夫之等先后到此游览或讲学,并有题记。至清代,山上楼台书舍,鳞次栉比,蔚为壮观。主要建筑有武侯祠、李忠节公祠、大观楼、仰高楼、七贤祠、敬业堂、浩然台、合江亭等。 清末民初,石鼓书院改为衡阳官立高等小学堂。民国期间,先后改为衡郡女子职业学校和市立师范学校。 1944年6月,日寇大举进犯衡阳,石鼓山上的建筑悉数毁于日寇炮火。 石鼓书院建立时间是唐代(810年),居于全国四大书院之首,比创建于唐代(940年)的庐山白鹿洞书院早130年;比创建于宋代(1009年)的商丘睢阳书院(又称应天府书院)早199年,比创建于宋代(976年)的长沙岳麓书院早了166年。 石鼓书院开创了招收学生授课的先河,是中国最早具有教学功能的书院。从此书院不再只是个人藏书、读书、做学问的地方,而是开创了一种新的民间教育机构。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最终促使中国古代教育事业进入到官学、私学、书院三足鼎立的新时代。<br> 合江亭,是石鼓书院的最佳观景点,因其位于三江交汇的中心,所以取名为合江亭。 合江亭两侧挂着一副楹联:“石鼓双江水,昌黎一首诗”。“双江水”是指湘江和蒸水,“一首诗”指的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所作的《题合江亭寄刺史邹君》。当年韩愈遭贬南下,途径衡州,曾登亭揽胜,留下名作《题合江亭寄刺史邹君》,其中有:“红亭枕湘江,蒸水会其左。瞰临眇空阔,绿净不可唾。”合江亭亦因此而声名大振。<br> 石鼓摩崖石刻,山上尚存唐代至清摩崖石刻近30处,主要集中在石鼓山西面约40米长的山岩上,与清乾隆《清泉县志》所载“历代摩崖在西奚谷石壁”无异。 史料记载,唐代(801年)衡州刺史宇文炫在石鼓山西崖壁上,题写“西谿”二字。1200多年来,“西谿”二字经历江风日晒,战火洗礼,依然清晰可见。 石刻《江上清风》,刻于清代(1768年),署名“梦圭书”,籍贯、生平不祥。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曾国藩、左宗棠、彭玉麟、胡林翼中的前三位都到过石鼓山,并留下墨宝。<div>曾国藩曾在石鼓山附近训练湘军,水师指挥机构就设在石鼓山上。《石鼓志》记载:“曾国藩自衡郡练兵东下,暇日游石鼓,爱其奇胜,大书‘浩然台’三字,于留待轩正中悬额,雄伟夺目,名臣气象具见。”并在《重修胡文定公书院记》中写道:“天下之书院,楚为盛,楚之书院,衡为盛。”石鼓书院是其中的佼佼者。<br></div> 左宗棠二哥左宗植,曾掌教石鼓书院,左宗棠为石鼓书院题联:“学贯九流,汇此地人文法海;秀冠三湘,看群贤事业名山。”此联曾悬于石鼓书院二门,后毁于日寇炮火。因左宗棠曾求学岳麓书院,此联在1985年岳麓书院修复时,重新制作悬挂于讲堂北侧门边。<br> 张翰仪《重修衡阳石鼓合江亭记》残碑,现有四块断碑,碑中记述,1934年夏,时任衡阳县县长张翰仪,在政务之暇余,与同僚游石鼓书院,见合江亭“微独亭宇摧残,碑碣磨灭”,因此“谋衡州府各县及衡阳人士”,“鸠工它材,重新其栋宇”,对石鼓书院合江亭实行了全面的整修,修葺工作由欧阳南垣主持,立碑人则是衡州府的七位县长。<div>原碑曾存放于石鼓书院内,1962年,湖南省第一届王船山思想研讨会在衡阳市召开,主办单位在全市范围内征集有历史价值的名碑,集中到岳屏公园内建碑亭展出,其中就包括张翰仪《重修衡阳石鼓合江亭记》这块碑。十年动乱期间,公园造反派“破四旧,立四新”,将这些石碑全部敲毁,部分断碑被作为路基或阶梯踏步,侥幸留存。后在岳屏公园登山步道加宽改造施工中,这四块带有文字的断碑被移到园林处存放。<br>2022年,石鼓书院组织人员,将石碑搬运回书院。60年的周折辗转,石碑终于回家。</div> 石鼓书院景区的禹碑亭,禹碑又称禹王碑,此处为摹刻,昆明 、 成都 、 绍兴 、 南京栖霞山和西安碑林等处,皆有摹刻。禹王碑文类似蝌蚪文或鸟篆,如同天书。据说著名历史学家、考古专家郭沫若曾研究三年,也仅识出3个字。据说经专家考证,长沙岳麓山的禹王碑,是现存禹碑中历史最悠久的一块。 石鼓书院的远处,可看到始建于明代的来雁塔,烟雨中的来雁塔,见证了石鼓书院明清以来的历史兴衰,将继续遥望石鼓书院的兴旺。 2023年11月09日游览<div>2024年5月3</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