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薛宝钗白天还在作诗"珍重芳姿昼掩门"。结果晚上就撕下伪装的面具,来到怡红院宝玉的房间里和他嬉笑打闹。</p><p class="ql-block">宝玉的小丫鬟晴雯说话可是毫不留情的,晴雯说,有事没事,跑了来坐着,叫我们三更半夜也不得睡觉!</p><p class="ql-block">当时,晴雯和另一个丫鬟正在拌嘴,貌似晴雯就把气撒在宝钗身上,但正是这一句气话,彻底揭开了薛宝钗的虚假面具,这就是晴雯不经意间就揭了薛宝钗的短处。</p><p class="ql-block">有事没事,这简单的四个字透露出来什么信息?就是不仅仅这一次,薛宝钗是怡红院的常客了,而且常常玩到半夜三更!</p><p class="ql-block">大家想想,这还是那个品格端方的薛宝钗吗?在那个男女授受不亲的时代,她一个未出阁的大家闺秀,不是应该蹲在闺房里做女红吗?这才符合她为自己定的人设:珍重芳姿昼掩门!</p><p class="ql-block">俗话说,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作者借一个丫鬟的嘴,揭开了薛宝钗拼命伪装的面具,这不是赤裸裸的批判又是什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再借来一篇对《红楼梦》一书的深度解读之林黛玉。窃亦深以为然!</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受影视剧等文艺作品的影响,《红楼梦》第一女主角林黛玉,几乎就被固定成为哭哭啼啼、心窄小性儿、柔弱多病、且恋爱脑的一个养在深闺不识人事家事的傻白甜。</p><p class="ql-block">这是完全错误的、错到离谱的。</p><p class="ql-block">林黛玉的身上有着《红楼梦》人物里非常重要的唯一,小说是讲贾府兴衰的,扩展开是四大家族之兴衰,再扩张为四王八公之兴衰,贾府宁荣二公即位列八公。但这四大家族亦或四王八公,均是武力之功的开国之臣,林家却是文治的代表,并不在其列。</p><p class="ql-block">小说讲林家祖上袭过列侯,原本应该世袭三代,林如海之父是第四代,原本已经没有爵位了,因为皇帝格外垂青,于是破例又袭了一代,到了林如海,是第五代,贾府到贾敬、贾赦、贾政是第三代,这么一算起来,林家的根基可比贾府或者说四王八公要深的多。</p><p class="ql-block">或者可以这样讲,曹雪芹把林家写的比贾府等多出两代,是想表达林家是跨越了朝代和周期的,这个跨越就是因为林家的诗礼基因,毕竟封建社会几千年,获取国家政权靠武力,而治理要国家繁盛靠的是文化,是文官。</p><p class="ql-block">林如海是前科探花,掌管过国家最高学术机构,是为兰台寺大夫。曹雪芹之所以令其姓林,是因为文曲星比干因避祸隐居长林山,因此他的后代就姓林。因此,林家就是示范,这是曹雪芹写《红楼梦》非常重要的一个主题。</p><p class="ql-block">这是林黛玉在红楼诸人物里非常重要的一个唯一性。</p><p class="ql-block">这是政治问题,或者说贾府为什么衰败了?四大家族为什么湮灭了?四王八公集团为什么烟消云散了?这个末世为什么必定走向了没落?小说给了你们一个应该学习的范本、一个榜样,就是林家,但是,这些人不懂,这些武夫的后代没有文化,这些家族没有完成文化转型。</p><p class="ql-block">林黛玉来到贾府,读者纷纷注视她是从西角门进入荣国府的,于是得出一个结论:荣国府怠慢了黛玉。这是对封建仪礼自以为是的臆想。</p><p class="ql-block">宁荣两府都是敕造,也就是说,这两所府邸都是皇家建造,自然是按照国公的爵位规制建造的,府邸的大门政治价值大于实用价值,或者说,大门是常年关闭的,只有重大政治人物到来或重大政治活动时,那个大门才会开一次,比如元妃省亲,要抬贵妃娘娘的銮舆入府时,大门是打开了的。</p><p class="ql-block">而林黛玉是贾府小姐贾敏的女儿,就算是贾敏回娘家,大门也是不开的,这属于家事,林黛玉进府相当于贾敏回娘家,和政治不挨边,虽说的亲戚,这个性质也有家眷的意味。</p><p class="ql-block">但曹雪芹显然要提示读者,林家相比贾家和四王八公集团,是示范和对比;林黛玉来到贾府,他立刻展示了这种迥异的对比性,所以,林黛玉进荣国府的第一天,她就进了荣禧堂了,原文写道:</p><p class="ql-block">众嬷嬷引着(黛玉)……向南大厅之后,仪门内大院落,上面五间大正房,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四通八达,轩昂壮丽。黛玉便知这方是正经正内室,一条大甬路,直接出大门的。进入堂屋中,抬头迎面先看见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大字,是“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几宸翰之宝”。大紫檀雕螭案上,设着三尺来高青绿古铜鼎,悬着待漏随朝墨龙大画,一边是金蜼彝,一边是玻璃hai。地下两溜十六张楠木交椅,又有一副对联,乃乌木联牌,镶着錾银的字迹,道是:</p><p class="ql-block">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p><p class="ql-block">下面一行小字,道是:“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p><p class="ql-block">说是堂,其实这座建筑说殿更为恰当,读者想一想两溜十六张楠木交椅,也就是中堂两边两排各八张交椅,这需要多大的面积?匾额自然是皇帝手书亲赐的,赤金九龙、皇帝的玉玺、雕螭案、三尺多高的古鼎、待漏随朝墨龙……这些皇家属性的东西,向读者交待,此处最重要的功能是体现皇家威严和权力的地方,荣禧堂并不是生活和起居之处,这里属于政治。</p><p class="ql-block">林黛玉是整部《红楼梦》里唯一描写踏足荣禧堂的女性,而且,她在这里还吃了一杯茶,连贾母、凤姐和宁荣两府所有女眷无一被作者写去了荣禧堂。包括贾政会客,比如会那位忠顺王府长史官、贾雨村等人,要么在他的书房,最多在荣禧堂的耳房,荣禧堂的正房,《红楼梦》从头到尾,应该只在元妃省亲时用了一次,但小说也没有描写,毕竟,元妃省亲的主场景在大观园。</p><p class="ql-block">林黛玉在红楼故事里的形象,似乎和政治完全不搭界,似乎她是完全属于闺房的,属于内帷的,但只有她,和荣禧堂的联系是最紧密的,她曾经真正地成了荣禧堂的客人,她吃茶时,也算是荣禧堂的主人。</p><p class="ql-block">《红楼梦》里和政治关系紧密的女性不少,元春、探春都是政治人物,也是政治的牺牲品,以贾母为代表的诰命夫人们同样是政治人物,她们不仅参与朝庭婚丧大事,也是家族间联络的重要纽带和参与者,她们在小说故事里似乎更有政治角色的感觉。</p><p class="ql-block">但是,她们和林黛玉是完全不同的两类人,就像四王八公集团和林家是完全不同的两类。</p><p class="ql-block">林黛玉是唯一能挽救贾府的人,她来到贾府,贾母做出的一系列动作都是要黛玉作为宝玉将来的正妻,如此,林家的诗礼家风,也就因为黛玉作为荣国府主母,会被贾府继承下来。</p><p class="ql-block">可惜,随着薛家进驻荣国府,金玉良缘和木石姻缘展开一系列的较量,最终黛死钗嫁,贾府失去了从武荫世家向诗书之族转型的机会,和商贾联姻,将贾府的档次再下一个台阶。</p><p class="ql-block">贾母问黛玉正吃什么药?黛玉答:“人参养荣丸”。黛玉可以养荣、愿意养荣,可惜荣国府里的文盲们不懂,她们只有鼠目寸光、急功近利和自己那点拿不上台面的小九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