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创立保甲法----中国屯垦戍边史话(132)

凝固的火焰

<p class="ql-block">  王安石是中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他任宰相时期力主变法,陆续制定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史称“王安石变法”。</p><p class="ql-block"> 保甲法是为加强国防建设,藏兵于民,针对 募兵制的弊端而进行的改革。王安石认为募兵制招募的军队战斗力不如民兵,民兵为保卫自己的家园财产,会拼死作战,而由国家耗费巨大财力供养的募兵懒惰畏战。所以要“变募兵而行保甲”,“籍鄉村之民,二丁取一,十家爲保,保丁皆授以弓弩,教之戰陣。”主张通过实行保甲法,建立全民皆兵的举国体制。</p><p class="ql-block"> 保甲法规定:乡村住户,每五家组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让住户中最富有的人担任保长、大保长、都保长。凡有两个以上男劳力的农户,选一人来当保丁,保丁平时耕种,闲时要接受军事训练,配备弓弩等武器,战时便征召入伍。</p><p class="ql-block"> 王安石保甲法目的是维护社会治安、增强军事力量、节省军费开支、加强对基层社会政权管理等。通过建立民兵制度,保甲法将经过训练的民兵补充到国家军队中,平时务农,战时参战,实现了兵农合一,从而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保甲法的实施还建立了全国性的军事储备,减少了军队的训练费用。保甲法既可以使各地壮丁接受军训,与正规军相参为用,以节省国家的大量军费,又可以建立严密的治安网,把各地人民按照保甲编制起来。</p><p class="ql-block"> 王安石变法建立的保甲制度,是对中国古代的户籍管理制度的继承和完善,是把农民户籍管理和国防安全相结合的一种改革。它萌生于先秦,定型于秦汉,确立于隋唐,完善于北宋,发展于元明清,延续于民国,沿袭长达三千年之久,对于巩固封建政权稳定起到了巨大作用。</p><p class="ql-block"> 早在西周时期,中国基层社会的行政户籍管理制度就和国防安全结合在一起了。《周礼·地官·大司徒》记载六乡制是:“令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五比为闾,使之相受;四闾为族,使之相葬;五族为党,使之相救;五党为州,使之相赒;五州为乡,使之相宾”。《周礼·遂人》记载六遂制是:“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酇,五酇为鄙,五鄙为县,五县为遂”。 战国商鞅变法的户籍登记制度,实行居民五家为“伍”,十家为“什”连坐法,将“伍”、“什”作为基层社会组织单位。唐朝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百户为“里”。</p><p class="ql-block"> 北宋王安石变法推行的保甲法,也被后世朝代改革继承。元朝以二十户为一甲,设甲生。蒙古建国后实行千户制,规定每十户设一个十户长,每百户设一个百户长,每千户设一个千户长。由下到上,层层隶属。明朝“明太祖以一百十户为一里,推丁粮多者十户为长,余百户为甲,甲凡十人,岁役里长一人,甲首一人,董一里一甲之事,先后以丁粮多寡为序,凡十年一周,曰排年”。清朝顺治元年(1644)年在直隶、山西、山东推行保甲制至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由原来保甲二级变为牌、保、甲三级制。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规定“甲长三年更代”,“保长一年更代”。保甲制的基本形式是十进制:十户为甲,十甲为保,十保为乡镇。</p><p class="ql-block">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国。1937年二月南京行政院公布修正《保甲条例》推行于全国。保甲编组以户为单位,设户长;十户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p><p class="ql-block">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几千年的封建保甲旧制寿终正寝。目前普遍实行县、乡、村(行政村)、自然村(村民小)管理体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附《宋史.王安石传》</p><p class="ql-block"> 安石曰:“變風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上以爲然。於是設制置三司條例司,命與知椻樞密院事陳升之同領之。安石令其黨吕惠卿任其事。而農田水利、青苗、均輸、保甲、免役、市易、保馬、方田諸役相繼并興,號爲新法,遣提舉官四十餘輩,頒行天下。青苗法者,以常平糴本作青苗錢,散與人户,令出息二分,春散秋斂。均輸法者,以發運之職改爲均輸,假以錢貨,凡上供之物,皆得徙貴就賤,用近易遠,預知在京倉庫所當辦者,得以便宜蓄買。保甲之法,籍鄉村之民,二丁取一,十家爲保,保丁皆授以弓弩,教之戰陣。免役之法,據家貲高下,各令出錢雇人充役,下至單丁、女户,本來無役者,亦一概输錢,謂之助役錢。市易之法,聽人賒貸縣宫財貨,以田宅或金帛爲抵當,出息十分之二,過期不输,息外每月更加罰錢百分之二。保馬之法,凡五路義保願養馬者,户一匹,以監牧見馬給之,或官與其直,使自市,歲一閲其肥瘠,死病者補償。方田之法,以東、西、南、北各千步,當四十ー頃六十六畝一百六十步爲一方,歲以九月,令、佐分地計量,驗地土肥瘠,定其色號,分爲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數。又有免行錢者,約京師百物諸行利入厚薄,皆令納錢,與免行户袛應。自是四方争言農田水利,古陂廢堰,悉務興復。又令民封狀增價以買坊場,又增茶鹽之額,又設措置河北糴便司,廣積粮穀于臨流州縣,以備饋運。由是賦斂愈重,而天下騷然矣。</p><p class="ql-block">《宋史.兵志145卷》</p><p class="ql-block"> 熙宁初,王安石变募兵而行保甲,帝从其议。三年,始联比其民以相保任。及诏畿内之民十家为一保,选主户有干力者一人为保长。五十家为一大保,选一人为大保长。十大保为一都保,选为众所服者为都保正,又以一人为之副。应主客户两丁以上,选一人为保丁。附保。两丁以上有余丁而壮勇者亦附之。内家赀最厚、材勇过人者亦充保丁,兵器非禁者听习。每一大保夜轮五人警盗。凡告捕所获,以赏格从事。同保犯强盗、杀人、放火、强奸、略人、传习妖教、造畜蛊毒,知而不告,依律伍保法。余事非干己,又非敕律所听纠,皆毋得告,虽知情亦不坐。若于法邻保合坐罪者乃坐之。其居停强盗三人,经三日,保邻虽不知情,科失觉罪。逃移、死绝、同保不及五家,并他保。有自外入保者,收为同保,户数足则附之,俟及十家,则别为保,置牌以书其户数姓名。既行之畿甸,遂推之五路,以达于天下。时则以捕盗贼相保任,而未肄以武事也。 </p><p class="ql-block"> 《宋史.兵志》</p><p class="ql-block"> 安石曰:"俟其习熟,然后上番。然东兵技艺亦弗能优于义勇、保甲,臣观广勇、虎翼兵固然。今为募兵者,大抵皆偷惰顽猾不能自振之人。为农者,皆朴力一心听令之人,则缓急莫如民兵可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