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张掖

张蔚斌

<p class="ql-block">2023年5月13日单位组织到甘肃张掖疗休养,飞机从兰州机场转机,张掖机场非常小,机场候机大厅像个公交车站,吸烟可以随时走几步到机场门外。张掖市古称甘州,是甘肃省辖地级市,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复确定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戈壁湿地生态之城,河西地区旅游中心城市及重要的商贸流通枢纽。</p> <p class="ql-block">第一站,先到市中心是大佛寺参观游览。张掖大佛寺,原名迦叶如来寺,后几易其名,明清时期曾称“弘仁寺”,明永乐九年(1411年)敕名宝觉寺。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敕改宏仁寺,民间称作“甘州卧佛寺”、“大寺”等,后来亦称“西夏国寺”,因寺内供奉释迦牟尼涅槃像,又名“卧佛寺”,为历代皇室敕建的寺院。</p> <p class="ql-block">张掖大佛寺始建于西夏永安元年(1098年),历时五载,至西夏贞观三年(1103年)竣工,是丝绸之路上的一处重要名胜古迹群,也是历史文化名城金张掖的标志性建筑。据明宣宗朱瞻基《敕赐宝觉寺碑记》称:西夏时,有位叫嵬咩的国师,一日静坐,听到附近有丝竹声音,掘地三、四尺,得翠瓦金砖覆盖的碧玉卧佛一具,因而就地建起了这座座东面西的佛殿。正殿后为藏经阁。明正统十年(1445年)英宗皇帝朱祁镇将正统五年(1440年)宫版印刷的经卷345种、685函、3584卷敕书颁赐给大佛寺。现藏用泥金书写的《大般若波罗密多经》等佛门瑰宝。</p> <p class="ql-block">这里保存有全国最大的西夏佛教殿堂,这尊释迦牟尼涅槃像,为全国最大的室内木胎泥塑卧佛。身长34.5米,肩宽7.5米。木胎泥塑,金描彩绘,面部贴金,头枕莲台,侧身而卧,两眼半闭,嘴唇微启。右手掌展放在脸下,左手放在大腿一侧,胸前画有斗大“卐”字符号。梵文,意为“吉祥海云相”。</p> <p class="ql-block">佛像造像精美,比例协调,线条流畅,神态自然,相貌祥和,栩栩如生。佛像两侧塑优婆夷、优婆塞立像各一尊,背面是十大弟子悼念举哀像。南北两侧塑十八罗汉群像,形态各异,形象生动。殿内东西两壁有取材于《西游记》《封神演义》故事的巨幅壁画。构图杂而不乱,形象跃然壁上。</p> <p class="ql-block">《西游记》故事壁画绘于大佛殿内卧佛身后的墙壁上,是该寺壁画中的经典之作。这幅壁画色彩斑驳,面积约15平方米,由若干个独立的故事组成,画面上有险山怪石、参天古木、奔流溪水、云雾缠绕、高山火海,反映的是“取水子母河”、“道昧放心猿”、“婴儿戏禅心”、“大战红孩儿”、“活人参果树”、“路阻火焰山”、“大圣拜观音”、“大圣闹天宫”、“观音收怪犼”、“大闹金兜洞”等故事情节,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僧、观音菩萨、红孩儿等人物形象刻画细致。壁画采取“通景散点式”构图法,用人、神、魔、兽、树、云、水、火、山、石等点缀其间,或动或静,或隐或现,或明或暗,极其传神。</p> <p class="ql-block">张掖大佛寺内建有牌楼式山门和四大天王殿、关祠殿、过殿、陪殿、厢房、卧佛正殿。正殿南为感应寺,北为金塔殿,后为藏金阁和土塔。</p> <p class="ql-block">张掖大佛寺作为历代皇室家寺院,与西夏、元、明、清王室关系密切,具有典型的宫廷建筑风格。寺院建筑群贯穿于东西走向的中轴线上,左右配殿呈对称式排列,整组建筑造型别致、布局严谨、主题突出、基调鲜明。大佛寺正殿为两层楼,重檐歇山顶,高33米,平面长方形,面宽9间,进深7间,占地总面积1770平方米。殿顶用青筒瓦笨覆盖,殿周围绕廊。</p> <p class="ql-block">主体建筑大佛殿是西夏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殿身由两层楼阁组成,平面构架工整规范,空间组合变换多端,给人以既潇洒自然又庄重深邃,既鲜明真切又朦胧空灵之感,体现了皇家“九五至尊”的气概。</p> <p class="ql-block">大佛殿一层檐下匾额“无上正觉”,其实门外挂的匾额是复制品,乾隆御赐真品就存在大殿内供人参观,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文物保护方式。</p> <p class="ql-block">殿门两侧各镶6平方米见方的砖雕一块,上精雕如来佛讲经说法的故事和神态各异的诸佛像。南为西方极乐世界,上书“登极乐天”,右下方书“西方圣境”。对联为“宝殿巍峨无人量天成敬仰,金身显焕河沙凡圣共皈依”。北为佛说法图,上书“入三摩地”,右下方书“底园演法”,对联为“佛日增辉万善同归登彼岸;法轮常转十方瞻仰正菩堤”。此为中国砖雕艺术之珍品。殿门上有清代的两副楹联,其中一副是“创于西夏,建于前明,上下数百余年,更喜有人修善果;视之若醒,呼之则寐,卧游三千世界,方如此梦是真空”</p> <p class="ql-block">弥陀千佛塔,俗称土塔。塔高33.37米。相传置放着释迦摄摩胜骨灰。全塔由塔基、塔身、相轮三部分组成。塔基每边长23米,层层向上收小,共13节,华盖直径4米多,四周饰有36块铜质板瓦,悬挂着36个流苏风铃。该塔造形别致,和北京妙应寺白塔有相似之处。</p> <p class="ql-block">土塔所在的殿内已修建成了一座小型的博物馆。馆内陈列的都是在大佛寺内出土发现的历朝历代的经书、石碑、铜镜、玉雕、珍珠等珍贵文物,还有中国的古钱币和波斯银币等。</p> <p class="ql-block">史载,西夏太后经常来寺内朝拜、居住;张掖大佛寺据传曾为元世祖忽必烈降生地,元世祖忽必烈的母后别吉太后也曾在这里久居,别吉太后的灵柩曾寄放于寺内。南宋末年,宋恭宗赵显被虏后为避祸而出家于此。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被大佛寺的宏伟建筑和张掖的繁华所吸引,曾留居一年之久。大佛寺规模宏大,16世纪时寺内可容纳四五千人同时朝拜。</p> <p class="ql-block">殿内展示的藏文袈裟。</p> <p class="ql-block">山西会馆:张掖是古丝绸路上商贸云集的重镇,从山西、陕西等地来的客商,在张掖开办了几十家大商号,他们为了巩固和扩大自已经营的实力范围,于是结帮会、设会馆,将始建于雍正二年的关帝庙改建为山西会馆,修建费用都由客商募捐。 会馆将宫廷建筑与民间建筑融为一体,形成起伏开阖,疏密相间,错落有致的院落群体。</p> <p class="ql-block">大佛寺沿一条轴线依次排列着:山门,戏台(上下两层,上为台,下为通道),看台(上为台,下为廊),牌楼,钟鼓楼,大殿,后楼等。造型奇特,威严凝重。殿宇楼阁,庭院花木,使整个建筑绚丽多彩。精美的木雕、石雕、彩绘、泥塑,遍布全馆,交相辉映,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所有建筑除陪殿已拆除外,其余保存完好。解放前,曾设私立三晋小学。解放后,得到妥善保护和多次维修,并颁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张掖市文化馆驻地。</p> <p class="ql-block">甘州木塔:甘州古塔在张掖的塔是中国塔和印度塔的融合体,现存的是木塔和土塔,原为隋代万寿寺旧址。据有关文献资料记载,木塔是隋文帝开皇二年(公元582年)为安置释迦牟尼的舍利子而建。相传,当年释迦牟尼佛涅槃时,得舍利子84000粒,阿育王置瓶造塔,每粒各建一塔,中华震旦有塔十六座,张掖木塔便是其中之一。塔的构造可分实心塔和楼阁式塔两种。实心塔分为阿育王塔,密檐塔,喇嘛塔,金刚宝塔;楼阁式塔分为密檐楼阁式,砖石楼阁式,砖木混合式。建筑材料主要有木、砖、石、琉璃和铁五种。塔的外形有四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十二角形和圆形等,塔的层数是奇数,比较著名的有金、木、水、火、土五行塔。</p> <p class="ql-block">第二站:嘉峪关。天下第一雄关所在地是甘肃省西部的河西走廊最西一处隘口(河西走廊继续向西延伸),这里是甘肃省嘉峪关市西5千米处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城关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北连黑山悬壁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历史上曾被称为河西咽喉,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有连陲锁钥之称。嘉峪关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p> <p class="ql-block">在大明朝时,宋国公冯胜率军收复河西,重新量地度形之后,冯胜决定在石关峡的不远处修建嘉峪关(1372年),所以在关门前塑有冯胜雕像。</p> <p class="ql-block">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由内城、外城、罗城、瓮城、城壕和南北两翼长城组成,全长约60千米。长城城台、墩台、堡城星罗棋布,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组成重叠并守之势,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的防御体系。</p> <p class="ql-block">内城西门,门额刻“柔远”二字,意思是明王朝对边陲(关外)各游牧民族实行“怀柔”政策,安抚边远地区,以实现长治久安的治国方略。甘肃西部已属于荒漠地区,河西走廊夹于巍峨的祁连山和北山(包括马鬃山、合黎山和龙首山)之间,东西长达1000千米左右。一条古道穿行于祁连山麓的戈壁和冲积平原上,古代“丝绸之路”即此。道路本艰险,到了嘉峪山隘口处,狭谷穿山,危坡逼道,嘉峪关踞此,形势非常险要,东通肃州(今酒泉),西达安西,是京都长安和西域联系的纽带。</p> <p class="ql-block">宋元以前,嘉峪地区有关无城,只起稽查来往行人的作用。明代,为加强西北边防,宋国公冯胜决定在此修建关城,不久,九眼泉地区平地而起一座黄土夯城,周长220丈,高两丈,宽一丈,这是嘉峪雄关的最早雏形 。明代西部的吐鲁番日渐强大,常引兵进犯河西走廊各城,嘉峪山隘口为必经之地。自建成嘉峪关后,这关便为西部国防重地,对保障河西地区的安全起着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从明洪武五年(1372年)初驻土城,到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尚书翟峦加固关城,修筑两翼长城,嘉峪关断断续续修筑168年,成为较完备的防御城堡,明孝宗时修建了关楼。内城东门,门额上刻“光化门”三字,面向东方,表示旭日东升,瑞气普照大地。门洞由自黑山开采的石条铺成,明正德元年(1506年),由时任肃州兵备副宪李端澄主持修建。“光化楼”为三层三檐歇山顶式结构,楼高17米。精雕细刻,五彩装成。楼阁第一层为砖木结构,第二、三层是木结构榫卯咬合而成,虽经历了近五百年的风风雨雨及地震等自然灾害,仍巍然屹立于关城之上。嘉靖时加固已有建筑并修筑关城两翼长城,每五里设墩台一座。嘉峪关内城墙上建有箭楼、敌楼、角楼、阁楼、闸门等共十四座,关城内建有游击将军府、井亭、文昌阁,东门外建有关帝庙、牌楼、戏楼等。</p> <p class="ql-block">元明以前,西域使者进贡都经过玉门关,随着明代筑嘉峪关,玉门逐被废止,嘉峪关成为从哈密入河西走廊,西域贡使前往明代中原地区唯一的法定路线。西域中亚各地一般每三年至五年朝贡一次,使团每团不得超过十人,针对抵达嘉峪关使团人数众多,常有数十甚至数百人的现象,明成化九年(1473年),宪宗下旨,“每十人内,许一人来贡”,其余人员原地留守等待。朝贡者于鸡鸣时拔帐启程,领取入关凭证,携带被选为贡品的本地珍稀特产,赴京觐见,接受赏赐。明朝皇帝的赏赐十分丰厚,一般超过贡品价值数倍甚至数十倍,对朝贡使者赏赐之优厚达到空前绝后的程度,不但入关后沿途食宿全免,各镇巡抚还要派遣军民往返护送。开关通贡是一种外交姿态和方式,闭关绝贡也是明朝震慑四方的手段,明孝宗曾以此方式向吐鲁番施压。</p> <p class="ql-block">清代,中原至新疆的一条重要商路是从西安出发,经兰州、嘉峪关、玉门至哈密。吐鲁番的棉花、葡萄,准噶尔的羊、马、骆驼、羚羊角和南疆的玉石等都经此路运往内地。内地的茶叶、丝绸、棉布、瓷器、药材等也经嘉峪关运往新疆和中亚等地。</p> <p class="ql-block">清嘉庆年间,新疆各地相继建立朝贡贸易点,嘉峪关失去了以往统筹控制朝贡贸易的作用,转而向日益增多的往来商旅征收关税,逐渐成为控制贸易的主要关卡。19世纪30年代,由中亚输入新疆的鸦片数量大增,也通过哈密及嘉峪关进入中国内地。晚清随着中俄《伊犁条约》的签订,清朝获准俄商赴嘉峪关贸易,嘉峪关遂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通商口岸,清朝官方在此征税,成为清人的“洋关”。</p> <p class="ql-block">清同治年间,西北发生大规模的回民暴动,河西地区受其影响最大。动乱之前嘉峪关曾经是商客过往必宿之地,铺户、茶肆、旅店等约千余户,军民数千家,动乱后庐舍零落,仅存十余处。如今的嘉峪关更多是凭吊古迹、回望历史的去处,不少影视剧里都曾出现这座象征边境的古代军事城堡,摒弃了过去几百年间的一应功能,所谓雄关,仅存人心。</p> <p class="ql-block">嘉峪关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成重叠并守之势,壁垒森严。与长城连为一体,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的军事防御体系。嘉峪关初建时,是一座6米高的土城,占地2500平方米。现存的关城总面积33500余平方米,由外城、内城和瓮城组合而成。内城西宽东窄,略呈梯形,城高9米,东西开“光化门”和“柔远门”两门。门外各筑有瓮城,城楼对称,三层三檐五间式,周围有廊,单檐歇山顶,高17米。城四隅有角楼、南、北墙中段有敌楼,一层三间式带前廊。两门内北侧有马道达城顶。关城以内城为主,周长640米,面积2.5万平方米,城高10.7米,以黄土夯筑而成,西侧以砖包墙,雄伟坚固。内城开东西两门,东为“光化门”,西为“柔远门”,意为以怀柔而致远,安定西陲。门台上建有三层歇山顶式建筑。东西门各有一瓮城围护,西门外有一罗城,与外城南北墙相连,有“嘉峪关”门通往关外,上建嘉峪关楼。</p> <p class="ql-block">内城四角有角楼,也叫“戍楼”,形如碉堡,是守城士兵值勤放哨的地方。南北城墙建有敌楼,是放置兵器的地方。站在这里可回望“光化楼”、“柔远楼”及“嘉峪关楼”三座高大建筑,同在一条中轴线上。这种“过洞式城门”及高台楼阁建筑形式,是中国几千年建筑历史及建筑形式的延续发展。</p> <p class="ql-block">嘉峪关戏台是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嘉峪关游击将军袋什衣主持修建,系当时守城官兵、城内居民及过往商旅的娱乐场所。其形制为典型的中国传统古典戏台。由木制屏风把前后台分隔开,屏风正中央绘制八幅人物图,是人们熟知的“八仙”内容。顶部为中国传统图案“八卦图”,“八卦图”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与科学的综合反映。两侧是一组风情壁画,内容是寺庙的和尚、尼姑庵的尼姑及其豢养的宠物,这些绘画内容在其它戏台上非常少见。戏台两侧书写有对联:“离合悲欢演往事,愚贤忠佞认当场”,概括了古往今来人间世事的演义变化及戏曲演出场所的功能作用。</p> <p class="ql-block">明末清初从内城迁到现处。庙内原有大殿一座,陪殿两座,另有刀房、过厅、马房和牌楼。总面积720平方米。关帝庙曾多次扩建,最后一次重修是嘉峪关游击将军熊敏谦主持的。</p> <p class="ql-block">1998年由嘉峪关关城文管所自筹资金70万元对关帝庙进行了重新修复,对牌楼进行了彩绘,使关帝庙恢复了明清时的风采。</p> <p class="ql-block">在关西门外百余米处,有清代刊立的“天下雄关”石碑。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肃镇总兵李廷臣视察嘉峪关防务时,见这里南有祁连雪山,北有黑山,关势雄伟,便写下“天下雄关”四字并勒石为碑。</p> <p class="ql-block">文昌阁:照片右面建筑,始建于明代,重建于清道光二年(1822年)。楼阁为两层两檐歇山顶式建筑,底层两边为单间铺房,四周立红漆明柱18根,形成回廊。内为面宽三间、进深二间的官厅。四面装有花格门窗,上部绘制山水人物彩画80余幅。此阁在明清时为文人墨客会友、吟诗作画、读书的场所。到了清代末年成为文官办公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沙漠水资源是宝贵的,为了防止风沙,造了亭子进行保护。</p> <p class="ql-block">嘉峪关游击将军府,也称游击衙门,初建于明隆庆年间,后来成为明清两代镇守嘉峪关的游击将军处理军机政务的场所。建筑是1987年在原建筑的基础上恢复修建的,为两院三厅四合院式,占地面积为1755平方米,建筑面积808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在嘉峪关古代军事史上,游击将军府不但是嘉峪关长城防御体系的指挥中心,而且是朝廷统治地方、检查商旅使者往来、联系西域和中亚及各少数民族的枢纽机关,游击将军府复原陈列以历史史料为依据,以现有建筑为框架,以超写实主义雕塑(高分子仿真雕塑)为主要形式,展现了嘉峪关游击将军的生活史迹。</p> <p class="ql-block">长城第一墩即讨赖河墩,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由肃州兵备道李涵监筑,它是明代万里长城从西向东的第一座墩台,是明代长城的西端起点,是嘉峪关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北距关城7.5千米,墩台矗立于讨赖河边近80米高的悬崖之上。明代,嘉峪关管辖着“腹里、沿边、境外墩台三十九座”。关内墩台林立,纵横交织,相互瞭望,互通情报。长城第一墩,是关南最主要的一座墩台,担负着传递关南及祁连山诸口军事信息的任务。设有坞、驿马、驿驼、食宿、积薪等物,配备有一定数量的守兵。长城第一墩是嘉峪关军事防务的重要据点,这里曾经伴随着雄伟壮观的嘉峪关演绎过许多神奇的故事,诗曰:长城第一墩“清流讨赖临危壁,大岭祁连断战氛。铠甲冰河闻拆斗,旌旗旭日舞鹏鲲”。</p> <p class="ql-block">古丝绸之路雕塑群雕刻了中国古代在嘉峪关地区有过记载的张骞、霍去病、班超、玄奘、马可波罗、林则徐、左宗棠七位主要历史人物造像及五名随从、二匹马、二峰骆驼和一架马车塑像组成,借以展示石关峡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人文内涵。张骞两次出使西使,霍去病率军攻伐匈奴,唐玄奘西天取经,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东入中原都在这里留下过他们的史迹。</p> <p class="ql-block">前方是悬壁长城。石关峡又名水关峡,南面是白雪皑皑的祁连山,北面是高耸入云的黑山。为了便于游人攀登,1987年重修时还在首墩和山脊城墙上修筑了台阶式漫道。沿漫道而上,虽只有四百多级台阶,但也足以使人心生踟蹰,然而只要登上最高的烽火台,放眼望去,关外大漠的荒凉尽收眼底,仅有极少的片片绿洲点缀其中,显示出这里还有生命在与恶劣的自然环境进行顽强的抗争。</p> <p class="ql-block">断壁长城和悬壁长城是嘉峪关西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由肃州兵备道李涵监筑。断壁长城居于黑山峡口之南,为东西走向。悬壁长城在峡谷的北面,为南北走向,城墙陡峭直长,气势雄伟,垂若悬臂,有“西部八达岭”之称。这两条长城形成拱卫之势,共同扼守黑山峡口。</p> <p class="ql-block">悬臂长城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境内。距离甘肃省嘉峪关市区约11公里,距离嘉峪关关城约7公里,因筑于约45度的山脊之上,形似凌空倒挂而得名。 悬臂长城是嘉峪关关城的北向延伸部分,是嘉峪关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始建于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为就地索取的砾石、黄土夯筑而成,只存750米,经1987年修缮,由漫道、垛墙、墩台组成,在首尾各增修一座墩台,共有三座墩台,悬臂长城是万里长城注入嘉峪关时的最后一条长城,被誉作万里长城的尽头。</p> <p class="ql-block">嘉峪关军事设施密布,长城沿线绝无仅有。这个壕沟很深,可以用来阻挡骑兵。</p> <p class="ql-block">讨赖河谷位于第一墩旁,讨赖河的名字听起来相当有趣,其实“讨赖”二字是匈奴语的译音,没有实际意义。深邃蜿蜒,在古时想必也是一条抵御外敌的天然屏障。</p> <p class="ql-block">吊桥尽头是嘉峪关长城第一墩影视基地,由营帐、点将台、校场、兵营房等几部分组成,四周建有瞭望塔、哨塔、哨所、火炮区等军事设施。</p> <p class="ql-block">第三站是冰沟丹霞。景区是张掖丹霞国家地质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布在甘肃省张掖市具有裕固花乡之称的肃南县境内,总面积达300平方公里,核心游览区约占120平方公里,分为小西天景观区和大西天景观区。</p> <p class="ql-block">沟底乘坐特实心轮胎的车辆,一路狂奔,颠簸的多次屁股离开坐垫,大家还是一片欢声笑语。</p> <p class="ql-block">冰沟丹霞是中国干旱地区最为典型的丹霞地貌,以砂岩地貌遗迹景观为主体,是国内窗棂状宫殿发育最好、规模最大的地质地貌遗迹,是““窗棂状宫殿式丹霞”地质命名地,被评为“窗棂状宫殿式丹霞地貌中国第一”。</p> <p class="ql-block">冰沟丹霞以“雄险神奇”而著称,被誉为“天下第一奇观”; 先后被《中国地理杂志》和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的7大丹霞地貌”之一,以及 “世界10大神奇地理奇观”之一。</p> <p class="ql-block">景区内广泛分布丹霞崖壁、石墙、石柱、尖峰、丘陵等地貌形态,尖峭挺拔,连绵不断,气势宏伟。</p> <p class="ql-block">在冰沟先乘坐了专用旅游车,又骑骆驼返回 。</p> <p class="ql-block">这里还有卡丁车租借 在沟底狂奔很有趣。</p> <p class="ql-block">冰沟丹霞景观区,海拔1500-2550米,作为古老的地质遗迹,它发源于侏罗纪至第三纪时期的水平或缓倾的红色地层中,是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中发育形成的红色岩系,随着地壳的抬升,山坡以崩塌过程为主而后退,保留下来的红色砂岩经过长期的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了孤立的奇岩怪石,所以其突出特点为“色如渥丹,灿若明霞”。是由产状水平或平缓的层状铁钙质混合不均匀胶结而成的红色碎屑岩( 主要是砾岩和砂岩),受垂直或高角度解理切割,并在差异风化、重力崩塌、流水溶蚀、风力侵蚀等综合作用下形成的有陡崖的城堡状、宝塔状、针状、柱状、棒状、方山状或峰林状的地形。</p> <p class="ql-block">其主要特点是:类型丰富,造型奇特,形态多样,组合良好世间罕见。有窗棂状、柱廊状、泥乳状、叠板状、陡崖状、蘑菇状、蜂窝状等多种地貌形态,以宫殿式、劣地式、粮囤式为主。它具有一般丹霞地貌发育所表现出来的丹霞石柱、崖壁、石墙、巷谷、一线天、孤峰残丘等代表丹霞地貌发育各个阶段的形态特征,其地貌表现为峰林结构其山石高下参差,疏密相生,群峰林立,组合有序,千姿百态,富有韵律感和层次感,在造型上有很强的表现力、可视性、可塑性和极高的观赏性,因此又被誉为“大西北的红色石林”。</p> <p class="ql-block">进口就是这个骆驼迎宾岩石。这是一座风蚀象形石,由软硬相间的岩层构成,为红棕色并夹有白色.由于风化速率不同,将砂岩地貌演化成了缓坡起伏的基岩台地,其上残存少量的孤峰残柱,是典型的老年期砂岩地貌。酷似一头高大健壮的单峰骆驼卧在沟崖上,面向山谷,细细的脖子撑起大大的头,双眼微闭•嘴角微微向上扬起,身体强壮,好像在平和谦恭地迎接四面八方的宾客,取名“神驼迎宾”,是冰沟丹霞景区的标志性景观之一。。</p> <p class="ql-block">主要景点有祁连火炬(奥运火炬、左旋法螺、冰激凌)、锁阳神柱、鹰头岩、金鸵情深、卢浮魅影(极乐宫)、埃及法老、蘑菇石、毛主席半身像、金蟾观霞(金蟾望月)、啤酒屋、孔雀石(佛母金刚)、琉璃宫、娑婆宫、神龟探海(赑屃峰)、灵芝台、金狮峰(金猊梁)、金刚杵、羊群下山等[3] ,其中最有名的当属神龟探海、金驼情深、锁阳神柱、鹰头岩、埃及法老、卢浮魅影、金蟾观霞等景观。</p> <p class="ql-block">卢浮魅影(极乐宫)。它是紫红色砂岩、砾岩、夹砂砾岩受地壳抬升和流水侵蚀作用而成,宽约150米,高约50米.为城堡状砂岩地貌的典型代表,是景区地标性景点。其外形酷似法国皇室王宫卢浮宫,轮廓清晰,蔚为壮观,比真正的卢浮宫还要高近20米,取名“卢浮魅影”。另相传,这是阿弥陀佛主管的西方极乐世界,又名“极乐宫”。汉传佛教认为,阿弥陀佛主要是以其愿力引渡众生到极乐世界,脱离苦难的轮回,亦称“无量寿佛”“无量光佛”。在藏传佛教中被称为“月巴墨佛”,是长寿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鹰头岩,它是四周岩层被风化剥蚀后,残余于崖顶的造型岩丘。从侧面看,酷似一只雄鹰的头部,非常逼真,有尖尖的鹰喙、犀利的眼神,表现出不凡的威慑力,故取名“鹰头岩”。有诗赞曰:“飞禽为之害怕,走兽看到胆惊;雄踞悬崖陡壁,秒杀世间万象。”</p> <p class="ql-block">这个是待嫁新娘,正在整理衣装的样子。大西天景区位于冰沟景区的中部,主要景观为三个宫殿式丹霞山体,包括约2公里的游步景段和2公里的公路景段。游览路线为从游步景段北去后,再从公路景段南回,形成一个总长约4.5公里的环线,整个景线需2小时的游览时间。</p> <p class="ql-block">甘肃一定要吃牛羊肉,买了烤全羊,会有最高的礼仪接待,敬酒伴舞是不会少的。</p> <p class="ql-block">第四站七彩丹霞(Colorful Danxia scenic spot):景区位于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肃南县境内,景区总面积50平方公里,具有较高的旅游观赏价值和地质科考价值。</p> <p class="ql-block">张掖七彩丹霞是中国北方干旱地区发育最典型的丹霞地貌,是国内唯一的丹霞地貌与彩色丘陵景观高度复合区,色彩缤纷、观赏性强、面积大,集雄、险、奇、幽、美于一身。</p> <p class="ql-block">七彩丹霞景区主要发育由1.35亿年至6500万年的白垩纪“红层”,厚层砾岩和砂岩经构造运动,流水与风力侵蚀作用而形成的。</p> <p class="ql-block">张掖祁连山丹霞地貌群,海拔高度在2000米至3800米之间,东西长约40公里,南北宽约5~10千米,分布面积在300多平方公里以上。数以千计的悬崖山峦全部呈现出鲜艳的丹红色和红褐色,相互映衬各显其神。丹霞是指红色砂砾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的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该处的丹霞地貌发育于距今约2亿年的前侏罗纪至第三纪。</p> <p class="ql-block">七彩丹霞景区内有七彩云海、七彩仙缘、七彩锦绣、七彩虹霞、最佳摄影点、七彩熬河台、万象土林谷等7处观景台。登临揽胜,薄层状泥岩、砂质泥岩及页岩互层交错,紫红色、灰绿色、黄绿色、灰黑色等色彩交相辉映,组合有序,极富有韵律感和层次感。神龙戏火、灵猴观海、众僧拜佛、大扇贝、七彩屏、睡美人等景点。七彩丹霞景区集自然和独特的人文景观于一体,体现了西部特有的粗犷雄奇,瑰丽险绝,气象万千。</p> <p class="ql-block">乘坐转播车,坐在驾驶室,沿途风景还是值得一看的,景区里还住着一些人家,每户有第一口井,他们现在大多也从事旅游工作。</p> <p class="ql-block">第五站是平山湖大峡谷。张掖平山湖大峡谷:距离张掖市区约60公里,峡谷海拔高度大多1500至2550米,境内东南部,山峦重叠,沟壑纵横,最高海拨3633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东大山自然景观带,南北宽约7公里,东西长约9公里,总面积7.8万亩。地质构造属于红层地貌,所谓“红层”是指在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三纪沉积形成的红色岩系,一般称为“红色砂砾岩”,距今已有一亿八百万至两亿四千万年。峡谷以流水沟壑为基本特征,山势低且平缓,以沙石山为背景。主要以红白和赭红色为主色调,色彩略显灰暗。</p> <p class="ql-block">峡谷内岩石形状多呈圆锥或柱状,造型奇特,大致呈东西走向,宽度在2公里至15公里之间。峡谷两岸北高南低,这种特殊的地貌特征是经过亿万年地壳抬升,大自然风蚀、水蚀和化学溶蚀作用而形成的,在侵蚀期间,高原中比较坚硬的岩层构成河谷之间地区的突起,而河谷里侵蚀作用活跃,这种结果就造成了平台型大山或堡垒状小山。大峡谷山石多为红色,从谷底到顶部分布着从寒武纪到新生代各个时期的岩层,层次清晰,色调各异,并且含有各个地质年代的代表性生物化石,又被称为“活的地质史教科书”。</p> <p class="ql-block">情人石,恰似一个脉脉温情的女子依偎在自己深爱着的情侣的宽广有力的胸怀里,让眼前这蓝天、白云、山峦、峡谷都来见证他们千百万年来忠贞的爱情。</p> <p class="ql-block">峡谷里乘坐乘坐骆驼车,之后卡丁车,又乘卡丁车,最后不行穿越,感受万千。</p> <p class="ql-block">在张掖各景区,骑骆驼是不可缺少的游乐项目。</p> <p class="ql-block">左侧一条路可以到一线天,这个爬上去一百多米,对年龄大一些的是有一些困难的,大多数人会选择右侧道路继续徒步穿越。</p> <p class="ql-block">一线天的上口。</p> <p class="ql-block">回到右面岔路,最终是靠高高的旋梯从山谷到达地面。</p> <p class="ql-block">第六站马蹄寺。马蹄寺:也叫普光寺,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北凉,距今已逾1600年,位于甘肃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马蹄藏族乡境内,北距张掖市市区65公里,由胜果寺、普光寺、千佛洞、金塔寺、上、中、下观音洞七处组成,共有70余处窟龛。它包括七个小石窟群,每个小窟群,多的有三十余窟,少的有两窟,总共有七十多窟。</p> <p class="ql-block">侧面山崖上雕刻的白塔。</p> <p class="ql-block">为了纪念李元昊而建造的白塔。</p> <p class="ql-block">之所以叫马蹄寺,是因山顶一石窟内留有深深的马蹄印迹,史载系天马神迹,马蹄寺由此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这些石窟中最早的建于晋代,是敦煌人郭瑀及其弟子所凿,先为郭的隐居讲学处,后人增塑佛像,鼎盛时期曾有僧众三百多人。到了明朝永乐年间改名普光寺,寺内原存的金鞍、龙袍,系清代乾隆赐给的御物。马蹄石窟由于历史悠久,同敦煌的莫高窟、安西的榆林窟齐称为河西佛教胜地的三大艺术宝窟。</p> <p class="ql-block">马蹄寺石窟群,从东晋以来,历经北魏、北周、隋、唐、宋(西夏)、元、明、清、民国到近代有1600多年的历史,它是省历史悠久、艺术价值很高的文物古迹之一。马蹄寺石窟的独特之处在于千佛洞有500多个摩崖佛塔窟龛,规模宠大,是体验草原游牧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色。</p> <p class="ql-block">令人痛惜的是,由于当时的北方军阀割据,混乱一片,加之历代王朝更替,战火绵延,马蹄寺原有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多被毁于战火之中,这其中就包括金塔寺、千佛洞、南北马蹄寺、观音洞以及众多石窟等。 </p> <p class="ql-block">马蹄寺在北凉时期,最早为汉传佛教寺院,后来逐渐成为藏传佛教寺院,属于藏传佛教格鲁派青海东科尔寺的属寺,寺院自建寺以来,香火就极为鼎盛,最盛时的僧众可达1000余人,而建国初期僧众也尚有50余人,足可见历史上马蹄寺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马蹄寺的又一次被破坏发生在近代特殊时期,不仅寺中石窟、壁画、佛像几乎被毁坏殆尽,而且石窟外的建筑则更是荡然无存。马蹄寺所存的三十三天石窟、马蹄印石窟、藏佛殿石窟、胜果寺、千佛洞石窟等,多为改革开放之后重新修复。</p> <p class="ql-block">而寺中主要的建筑如大雄宝殿、站佛殿、观音殿、药师殿等多为明万历年间旧迹,实为不幸中之大幸,这些殿阁虽经历百年风雨侵袭,但仍巍峨屹立于百丈悬崖之上,令人不禁惊叹古人卓越的建筑技艺,给人以视觉与心灵的巨大震撼,而寺中收藏的晋代的站佛、北魏时的文殊菩萨宝剑、清康熙帝的龙袍、乾隆帝的马鞍等众多文物,更令人感叹历史风雨沧桑和马蹄寺曾有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马蹄寺石窟的独特之处在于千佛洞有500多个摩崖佛塔窟龛,规模宏大;金塔寺中的大型肉雕飞天古朴稚雅,为国内仅有;普光寺的三十三天洞,上下五层二十一窟,宝塔形排列,内有佛殿,外有回廊,共开内外窟龛达49孔之多,造型奇特。马蹄寺环境秀丽,山青、水秀、峰奇、洞异堪称四绝。这里到六七层是需要爬垂直的通道的,通道上有小坑可以提供手抓和脚踩,看似险要,倒也没有什么困难。</p> <p class="ql-block">飞檐上的风铃。</p> <p class="ql-block">祁连雪山:甘肃省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境内的大雪山,是祁连山的中断块而成的一个完整的小山地。其北为昌马盆地,东界疏勒河峡谷,南临野马河谷地,西至公岔达阪山口。长88公里,宽20-30公里,山地面积约2200平方公里。大雪山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最高峰5483米,是祁连山北端最高的山体,由于大雪山地处西北气流直下的要冲,高山降水丰富。</p> <p class="ql-block">第七站张掖鼓楼。身为地标性建筑的鼓楼又名镇远楼和靖远楼,位于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张掖城中心,始建于明正德二年(1507年)。楼基台呈覆斗形,青砖包砌,基部衬砌石条,台顶砌有一米高的女墙,下部四面中轴线开券形门洞;门洞平面呈十字型,与四条大街相通,可供通行;基座的四面中间各开有一券形门洞,门洞正对着甘州古城的东、南、西、北大街,门洞上嵌刻着四门砖雕匾额。楼阁的第一层四面悬有褐色绿字匾额;第二层上也同样悬有四块蓝色金字匾额。张掖鼓楼为三层木构塔形,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结构精巧,造型雄伟。张掖鼓楼保存有许多匾额,概括了张掖在历史上的重要地理、政治、军事、文化位置。</p> <p class="ql-block">明正德二年(1507年),始建张掖鼓楼。清顺治五年(1648年),张掖鼓楼焚毁于兵燹。清康熙七年(1668年),甘肃提督张勇重建张掖鼓楼。清乾隆、清光绪年间,张掖鼓楼历经两次修缮。</p> <p class="ql-block">第八站是张掖市博物馆,位于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县府街,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首先发现大佛寺的大铜钟在博物馆里陈列。</p> <p class="ql-block">张掖市博物馆成立于1987年1月。2009年5月,荣升国家二级博物馆。2017年12月,张掖市博物馆新馆正式开馆。照片为汉代立马青铜器,这匹马高约24 厘米,长22 厘米。</p> <p class="ql-block">战国花角铜麋鹿,1985年甘州区龙渠乡石崖洞穴内出士,花角麋鹿,呈站立、伸颈作鸣叫状。鹿角作四个环形延至背部,四肢前蹬,身体作后倾态,双目圆睁,两耳向后,脖颈下垂平行纹鬃毛,范铸中空,腹下开缝。立鹿分两类,一类身体粗壮,四蹄作三角环形;一类腰部微细,四蹄踩半园形环,有人认为是雌雄之别。古代西北游牧民族多以鹿为神兽,花角麋鹿可能是祭祀用品。</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陈列了金塔寺石窟,因曾经张掖地区隶属于北凉国,我们都知道北凉王沮渠蒙逊极度信仰佛教,在境内开凿了众多石窟,除了石窟鼻祖天梯山石窟外,张掖肃南的马蹄寺石窟同样是其中最闪耀的一座。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中国早期石窟中高肉雕佛的造像风格,一尊尊生动活泼,带着生活情趣的菩萨、活泼轻盈千姿百态的飞天等,展示了一幅华丽的佛国胜境。</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有教无类的故事,一个舞女有伤风化,同样被佛教化,雕塑非常形象,女性穿着非常少。</p> <p class="ql-block">通史陈列包括弱水溯源、张国臂掖、北凉雄风、万国咸宾、民族政权、府城遗韵6个单元21个板块,共展示张掖史前至清代的历史文物444件。照片是一个马面具,戴在马脸上,可以防御,也能遮挡视线,增强马的作战勇气。</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弩的扳机。</p> <p class="ql-block">张掖明清古街,建于1996年,系仿古建筑,全长323米,因房屋建筑全仿明清时期甘州旧城官署民居风格构建而成,张掖人称“仿古街”。</p> <p class="ql-block">张掖是绝对值得自己再来自由行的一个地方,最后发一张和望海的合影,祝福他有更好的发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