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与浦城人吴充和章惇

刘建孙(刘忞)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生如梦”的苏轼在梁雅丹的《苏东坡传》当中,我有三条读书笔记,记录了苏东坡和福建浦城人的渊源。他们同东坡处在同一个时代,同一代朝堂中的名人,一个是宰相吴充(一家人出了三相),一个是曾经好友的章惇,后因王安石的改革同苏轼的政见相右,成了政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是浦城人,浦城人能出现在八大家的年代,说明青山绿水的浦城养育的浦城人有山水的秉性,有山水的灵性,骨髓中就有绿山青山的诗情画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摘录其中,已显示我也沾了光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lt;一&gt;:宰相吴充(浦城人)问神宗皇帝如何看待曹操。神宗皇帝没有多想,便说:“曹操此人,不值一提。”这时,吴充趁机说道:“您一向以尧舜为榜样,自然不屑于诡谲的枭雄曹操。可是,曹操都能容忍当面责骂自己的祢衡,您为何就不能容忍说了几句顽话的苏轼呢?”这一番话让神宗无话反驳,过了很久,神宗才说道:“我并没有想杀他,等到是非澄清,很快就会释放他(苏轼)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lt;二&gt;:章惇也成了王安石的左膀右臂。苏轼在凤翔时,曾与章惇互引为知己。可是,在推行新政这件事上,章惇与苏轼却走了完全相反的两条路。在汴梁赴任后,章惇被人引荐给了王安石。二人高谈阔论一番后,章惇竟然让王安石生出了相见恨晚之感。章惇与王安石一拍即合,成了新党的核心骨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lt;三&gt;:他(苏轼)在机缘巧合之下,与时任商州县令的章惇有了往来。这位章惇是建宁浦城(今福建浦城)人,字子厚,此人在当时并不算出名。不过,提到他的族侄章衡,却是与苏轼有些渊源。前面提到,这章衡与章惇一样,都跟苏轼同为嘉祐二年的进士。可是,族侄章衡拔得头筹,拿了当年的头名。章惇比章衡年幼,但他一直自诩是章衡族叔,如今侄子压了自己一头,怎能让章惇甘心屈从呢?于是,章惇在放榜之后拒绝了朝廷的授衔,转而回家复读备考,最终在两年后拿到了殿试第五名的好成绩。有此渊源,苏轼来到商州后,章惇自然迫不及待地与苏轼相见。苏轼与章惇彼此欣赏,互引为知己,治平元年的正月,苏轼与章惇还共同游历了南山诸寺。根据当地人的说法,南山诸寺在晚间有山鬼作祟,所以方圆百里无人敢在夜晚留宿寺中。章惇听闻此事并不在意,反而拉着苏轼接连住了几个晚上。后来,商州地界的人们口耳相传,不称南山诸寺无鬼,反而称山鬼惧怕章惇,故而不敢现身。山里有一处名叫仙游潭的地方,这里只有一座独木桥,两侧则是绝壁。如果踏上独木桥,稍有不慎,桥上之人便会落入万丈深渊,粉身碎骨。章惇请苏轼过潭,苏轼连连推脱,可章惇却信步走过独木桥,他还寻了一条绳索系在身上,在石壁上题写了“章惇苏轼来游”六个字,让苏轼惊叹不已。后来,章惇与苏轼一同策马游山,路上偶遇一只猛虎。章惇与苏轼的马匹俱受惊吓,可章惇却丝毫不惧,反而拿出一面黄澄澄的铜锣,摔在山石上。霎时间锣声大震,老虎受惊,仓皇而逃。自此,苏轼便更加敬佩章惇了。不过,此时的苏轼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眼前这位“艺高人胆大”的好友,未来某一天会给予自己沉重的一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