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2023.11.7. <b>篁岭村</b>,隶属于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江湾镇,至今已有近600年历史。挂在崖上的篁岭古村,地处婺源石耳山脉,数百栋徽派民居在百米落差的坡面错落排布,每当日出山头、晨曦映照,整个山间村落饱经沧桑的徽派民居的土砖外墙与晒架上,圆圆晒匾里五彩缤纷的丰收果实组合,绘就出世界独一无二的“<b>晒秋</b>”农俗景观。</h5> <h5>2023.11.7. 13:45 坐高铁到达婺源站。出站后打车到篁岭景区,14:30在游客服务中心办理入住。想看篁岭晒秋美景已经好多年了,今天终于到了篁岭,而且天气也给力,蓝天白云,因此对晒秋美景充满期待。</h5> <h5>14:40 坐缆车上山,在缆车上观赏徽派建筑和田园风光。缆车索道全长1228米,高差196米,单次运行时间5分钟。山脚下那些新徽式建筑为篁岭新村,共86套安置房、24套老年、单身公寓,320位居民全部是从篁岭古村迁来的。</h5> <h5>在缆车上,看到山坡上层层梯田,就想,如果春天3、4月来,这里的油菜花一定很美吧!</h5> <h5>到达山上的篁岭缆车站。这个时间段游客都在景区游览,下山不用排队。</h5> <h5>出站后附近一牌楼“<b>五凤楼</b>”,有匾“<b>天开篁岭</b>”,柱上楹联“<b>平阳硕德传千古,石耳清风贯九州</b>”。对联讲述了篁岭的过往今昔,很有意境。篁岭古村是580多年前温州<b>平阳</b>人避乱来此开发居住,逐渐发展成村的,这里位于婺源东北部<b>石耳山脉</b>,因为“山高百仞,地多篁竹”,故名篁岭。</h5> <h5>“五凤楼”牌楼南面,有一与五凤楼相垂直的小牌楼(上图可见),上面是“篁岭生态文化村宣传栏”,除了篁岭简介外,右下方标了篁岭每一座建筑的方位和编号,信息量很大,可惜当时没引起重视。</h5> <h5>五凤楼村口往前十米左右,左手边就是<b>冒险森林</b>的入口,在这里,可以体验一次特殊的“林间特训”。冒险森林分为低空和高空项目,既能满足成年人丛林探险的刺激需求,也有趣味性更浓、更契合孩子们游玩的体验项目。</h5> <h5>在五凤楼的平台上往西眺望,婺源石耳山脉郁郁葱葱。</h5> <h5>在五凤楼的平台上往下眺望,石耳山腰绿树林中,隐藏着几幢白墙黛瓦的徽式建筑。</h5> <h5>电瓶游览车驶过一段两边是“千棵古树环绕,万亩梯田簇拥”的森林山路,途径“<b>倚山居美宿</b>”。</h5> <h5>电瓶车送到“<b>天街</b>”附近,这里路窄人多,电瓶车开不进去,下车步行前往酒店。</h5> <h5>步行在天街。天街是一条不足500米的古街,因为建在篁岭的山上,故称之“<b>天街</b>”。天街两边商铺林立,茶坊酒肆,应有尽有,砚庄篾铺,古趣盎然。</h5> <h5>路上一景,沿坡面错落排布的徽派民居,屋檐下挂着红辣椒、玉米,柿子树上挂着红彤彤的柿子。</h5> <h5>路上一景,沿坡面错落排布的徽派民居,晒架上,圆圆晒匾里五彩缤纷的丰收果实,哈哈,还没入住就看到了“篁岭晒秋”,有点小惊喜。</h5> <h5>到达酒店。在“申明亭”牌楼旁。</h5> <h5>在房间阳台上匆匆看一眼,景色不错。</h5> <h5>这里是层层梯田,春天看油菜花应该不错吧!</h5> <h5>放下背包,稍事休息,出去游览。出去就是小吃一条街,首先是“老磨豆腐”,店前竖着的石磨上写着“<b>心急吃不了热豆腐</b>”,“好<b>柿</b>多磨”。定睛一看,旁边一颗柿子树上结满了橙红橙红的柿子。</h5> <h5>好可爱的的柿子!虽然年年吃柿子,但看到在树上结的柿子,还是好多年前在北京。</h5> <h5>街边,一堵墙上,镶嵌着许多大小不同的酒瓫。</h5> <h5>一家店铺前,种植一盆“皇菊”,晒着红辣椒,用皇菊组成“福”字。当天“婺源篁岭晒秋人家公众号”发表了在梯田拍摄的大片皇菊,并说“盛开的皇菊是秋日篁岭最美的风景,摇曳的身姿不仅是对秋天的礼赞,更是用勃发的生命对远道而来的客人表示最热烈的欢迎”。那我咋就没看到呢?可惜了。</h5> <h5>到了天街、树和堂西面的观景台,下方的石磨上写着:天街美食,梯田花海。</h5> <h5>往北眺望,中间一座民居的墙上,白色墙上有一张中国地图,这就是“爱国墙”。</h5> <h5>“<b>爱国墙</b>”,一幅让国人引以为傲的“中国地图”,吸引了无数游客驻足留念,成为著名的网红打卡地图。</h5> <h5>数百栋徽派民居在百米落差的坡面错落排布,土砖外墙与晒架上,圆圆晒匾里五彩缤纷的丰收果实,有红色的辣椒、黄色的皇菊,金黄色的玉米和白色的玉米。</h5> <h5>从窗台伸出长长的木棍组成晒架,圆圆的晒匾放在上面。晒匾里的晒物颜色间隔得很好,而且一年四季都在晒,下雨也拿出来晒,感觉到既是日常,也有摆拍的成分(这样说,大家可别骂我)。</h5> <h5>徽式民居,白墙黛瓦,花格的木窗,高高的马头墙——这本身已经够美了;再加上红黄橙白的晒秋的晒匾,不愧为“最美乡愁体验地”、“世界最美村庄”。</h5> <h5>篁岭古村所在的山坡面向西南,总体上东北部高,西南部低。居民区分布有近西南向展布的冲沟,地势稍低凹,民房主要分布在海拔400—500米地段。因山区地势复杂,平地极少,山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用竹篾盘架晒或挂晒农作物,就形成晒秋这种农俗现象。</h5> <h5>民房街巷根据斜坡的走向改变,房屋的大门朝向街路,家家二楼开后门,后门与上一层的大路相连,形成了篁岭村高低错落的阶梯状村落格局,形似“布达拉宫”。村中现存有传统建筑83幢,其中明代传统建筑1幢,清代传统建筑24幢,民国传统建筑58幢。既有商铺,又有官宅和民居。</h5> <h5>阳光中,开始变红的乌桕叶为篁岭增添色彩。篁岭初名“篁里”,明代后期改称“篁岭”。篁岭是曹氏聚居地,自明代宣德年间(1426~1435)建村至今,曹氏宗族已在此繁衍生息580多年,历44世。</h5> <h5>树上的沉甸甸的柿子把枝头压弯了腰。篁岭古村所在的山坡,坡度在20°至50°之间,建筑分布区地形平均坡度约为25°,从下往上逐渐变陡,上下落差近百米,被称为“江南的布达拉宫”。民居从古木参天的水口往上,呈扇形梯状错落排布。在如此陡峭的坡地上建村,需要很高的智慧,解决不少难题。</h5> <h5>“<b>树和堂</b>”原为官厅,原主人曹鸣远,是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进士,官至抚州府临川县知县,政声卓著。正厅悬“树和堂”匾,下挂着祖师画像,两旁对联“固方圆万古流芳,定规矩千载传颂”。门柱上楹联:“<b>金石其心芝兰其室,仁义为友道德为师</b>”。</h5><h5> 上联出自唐代元希声《赠皇甫侍御赴都八首•其八》 ,原诗为:“金石其心,芝兰其室。言语方间,音徽自溢。肃子风威,严子霜质。赠言岁暮,以保贞吉。”</h5><h5> 下联“仁义为友道为师”出自北宋司马光《传家集》 ,原文为:“自今天下之士,其务以道徳为师,仁义为友,进之于内而让之于外,治之于身而施之于人。</h5> <h5><b>树和堂</b>为清代晚期官厅式建筑。建筑占地103平方米,建筑面积196平方米。大门气派,砖雕门楼飞檐戗角,水磨青砖精雕细刻,人物和故事图案寓意深刻。墙上月眉形窗罩搭配八字形窗。上图为柱、梁、枋和斗拱细部。</h5> <h5><b>树和堂</b>,进大门后为下堂,有两厢房,三间一层。两边各有庑廊通上堂,为一大敞厅,三间两层,屋脊高9.35米。上、下堂之间是宽天井。上图为天井,天井外蓝天白云,还可见高耸的马头墙。</h5> <h5>树和堂天井里的一块雕刻“石砖”,形似游龙猛虎,组成一个“<b>福</b>”字。</h5> <h5>“<b>紫气东来</b>”石门,入内是一条往上走的小巷。篁岭古村纵横的街巷,方便了村民的出行。一条天街(长388米)横贯东西,三座桥(步蟾桥、安泰桥和通福桥)通往村内外,九条街巷在以天街为“主轴”的基础上纵横交织。</h5> <h5>这九条街巷是:大丰巷(长160米)、担水巷(长178米)、添丁巷(长93米)、厅屋巷(长140米)、团箕巷(长40米)、五桂巷(长147米)、犁尖巷(长157米)、月光巷(长169米)、方竹巷(128米)。这些街巷有平路,有台阶,曲折延伸,通达于村庄的每家每户,每个角落。道路均以石材铺就,坚固耐久,烙着几百年的时光印记。</h5> <h5><b>慎德堂</b>,庭院门上“<b>淮兴里</b>”,意思是说不管你在外面经商,还是做官有成就后,总要落叶归根,荣归故里。</h5> <h5><b>慎德堂</b>,典型的徽派组合建筑,建于晚清,镂花隔扇门上雕工精美、修饰华丽,为民居建筑精品。这是曹鸣远父亲、被朝廷有司旌表为“孝友”的曹孜学的宅第,包括小院、客馆、正堂和书房4个主要部分,是篁岭最考究的民居之一。正堂大门罩下水磨青砖雕刻了渔樵耕读、琴棋书画内容。</h5> <h5>中堂有“<b>慎德堂</b>“三字,中堂画为竹,楹联上书“<b>地灵人秀诞豪杰,绛阙清都想盛容</b>”,为晚清重臣<b>左宗棠</b>所提。堂名“慎德堂”,是提醒后人做任何事都要三思而后行。</h5> <h5>慎德堂正屋前后皆设徽式宅院,前礼仪小院,后水景书房,充分展示主人智慧。进门是三披水天井,三间两进两层,有门通书房。正堂之南为客馆,三间单进两层,全堂木质门楼,精致古朴。该建筑经保护维修后用为度假民宿。</h5> <h5><b>晒工坊</b>,篁岭村庄依山而建,可谓 地无三尺平,村民晾晒农作物只能使用竹簟晒在自家屋顶木架上。晒工坊在篁岭地势最高点,也是篁岭最佳摄影点之一,站在这里,篁岭村的村貌,还有远山的景致,都尽收眼底。这是在晒工坊三楼上拍摄的<b>晒工坊创意晒台</b>。</h5> <h5>这是在晒工坊对面楼上拍摄的。二楼门框上挂着许多带着枝叶的柿子,门口挂着“喜柿”木牌;三楼的<b>晒工坊创意晒台</b>上,晒架上挂着玉米、切好的南瓜条。</h5> <h5>晒工坊,其实就是一栋普通的民居,它的特别之处是,村民们定时来演示,让游客看到那些晒的南瓜、辣椒、萝卜等等是怎么切成的,怎么晒的,因此,它是了解篁岭民俗的一个很好的展示窗口。这是在较远的高处俯拍的<b>晒工坊创意晒台</b>。</h5> <h5>然而,晒工坊的楼台是篁岭晒秋的主战场,在这里可以看到篁岭最经典的晒秋。这里晒的是玉米、红辣椒和整株的毛豆,晒匾里有红辣椒和玉米粒,还有整只的南瓜。这南瓜常常被游客托在手里拍照留念。</h5> <h5><b>五桂堂</b>,篁岭村的又一座古宅, 建于清乾隆年间,先祖生有五子,个个“枝繁叶茂”,祖宅故名“五桂堂”,寄寓“五子登科,子孙满堂”。五桂堂为典型官宅,精美砖雕门楼、鱼池庭院,前后天井,前堂后厅,左右厢房,屋内木雕大气绝美。</h5> <h5>正堂悬“<b>五桂堂</b>”匾,五桂堂是篁岭大户人家的祖宅,原主人为曹延启,是清乾隆年间宰相曹文埴的父亲。堂名寄托了其对子孙的祈望,屋内木雕大气而精致,由于行善积德,最终获得丰厚回报,五桂堂寓意着“五子登科”“蟾宫折桂”的美好愿望。曹文埴为父亲建了五桂堂,二曹文埴的儿子曹振镛则建了竹山书院(明天上午将去游览)。</h5><h5> 意外发现,桌上两个镜框,右边是五桂堂主人的画像,左边是真的镜子,镜子里正巧是在院中一对情侣的镜像。</h5> <h5>“<b>积厚流光</b>”厅,匾下方有国画“ 杏花春雨江南”,两旁楹联“升月隐山落日映屿,柔风丽景晴云积辉”,描绘了大自然在不同时段的美丽景色,撷英咀华,引人入胜。</h5><h5> 这是典型的徽州厅堂摆设格局:上门头,堂匾下是中堂画和对联,再下则是厢椅桌,中间摆放自鸣钟,两边摆放花瓶、方镜,一钟、一瓶、一镜寓意“终生平静”。</h5> <h5>傍晚,一股炊烟在篁岭古村缓缓升起。</h5> <h5>炊烟越升越高,在夕阳下。炊烟袅袅,人间烟火与悠悠乡愁萦绕着古村,宛如仙境。</h5> <h5>因为是在山中,这烟雾有云雾缭绕的感觉,宛如仙境,让人心醉神迷。</h5> <h5>我好奇地追踪炊烟的来源,哦,原来是从左下角那户人家的烟囱里冒出来的。</h5> <h5>数百栋古民居在错落有序的山坡上依山而建 。村内地无三尺平,屋顶架晒成了主要晾晒农作物的主要场地。</h5> <h5>色彩斑斓,美得象画,错落建筑,浓的象诗,形成绝美的仙景。篁岭是画家乐园、摄影家的天堂。</h5> <h5>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群中,晒匾里凉晒辣椒、玉米、皇菊、豆类……五彩晒秋,成了一个如痴醉美的地方。摄于五桂堂晒秋平台。</h5> <h5>推开窗户,一幅油画般美景映入眼帘:蓝天白云下,错落有致的徽派民居,在百米落差的坡面上伸展开来,彩色晒盘映衬着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加上远处的山峦;美不胜收。</h5> <h5>五桂堂大晒台是篁岭最高观景平台,在这里能观赏到篁岭晒秋全景。蓝天白云下,鳞次栉比的粉墙黛瓦,与山林翠竹、多彩晒匾相映成画,体现出篁岭村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不愧为“最美的中国符号”!</h5> <h5>这美丽的景色让我在这里停留了好长时间。</h5> <h5>蓝天白云,更加衬托出红艳艳的柿子,此景只有仙境有!</h5> <h5>是徽式民居映衬着柿子?</h5> <h5>还是柿子映衬着徽式民居?</h5> <h5>还是晒匾映衬着柿子和徽式民居?摄于篁岭最高观景平台——五桂堂大晒台。</h5> <h5 style="text-align: left">左边阳台上的人也侧着身,拍摄这颗结满果实的柿子树。 </h5> <h5>挂在崖上的篁岭古村民居,每个阳台、窗台上,都挤满了惊喜的人们,他们都手举相机或手机,记录下这美丽的画面、美好的瞬间。</h5> <h5>正在拍摄美景的他们,也成为了我镜头中的美景。再看晒匾里,火色的是红辣椒,嫩黄色的是皇菊,白色的是大米,橙色的是玉米,金黄色的南瓜,棕褐色的荸荠;真是色彩斑斓、琳琅满目啊!</h5> <h5>在晴朗的天空下各色晒匾,争奇斗艳,交相辉映,一种普普通通的农事活动,上升到了艺术的高度,成为了窗台景观,屋顶艺术,吸引了数以万计的海内外游客,来此观赏体验。</h5> <h5>“窗衔篁岭千叶匾,门聚幽篁万亩田”。这是对篁岭晒秋人家的真实写照。晒匾中的晒物,色彩斑斓;拉近镜头看,晒匾里红色的是红辣椒,嫩黄色的是皇菊,白色的是大米,橙色的是玉米。</h5> <h5>斜阳穿过山峦,照射在马头墙、晒匾、树叶上,那光影真是美极了。</h5> <h5>秋已深,银杏叶正逐渐变得金黄,篁岭的色彩越加丰富。</h5> <h5>这栋不起眼的小民居,是篁岭人为增加游人乐趣,特意营造的,叫“<b>怪屋</b>”,怎么个怪法?还是让我们走进去,亲身感受和体验吧。</h5> <h5>怪屋的一楼是“<b>斜屋</b>”,地面是斜的,木柱和板壁是斜的,门和窗户是斜的,什么都是斜的。在斜屋感觉有点头晕,且站不住脚,诀窍是不能直着站,要斜着站,可避免头晕。</h5><h5> 怪屋的二楼叫“<b>倒屋</b>”。什么东西都倒过来了,天花板成了地面,地面成了天花板,桌子、椅子…什么东西都颠倒着。进去后,就站在屋顶上拍照。</h5> <h5>然后把照片180度倒过来,就变成这样的了:人倒立在天花板上,悬在空中而没掉下来;而屋内的一切陈设(地砖屋顶、桌椅字画)都是正常的。体验了不一样的摄影效果。</h5> <h5>走出“怪屋”后,才发现这是真正的屋顶朝下的“倒屋”。</h5> <h5><b>怡心楼</b>,门前挂着怡心楼的介绍牌。怡心楼建于清光绪34年,是当时闻名江南的茶商许畅芝(又名许云薪)建在许村的客馆,后来从许村搬迁到篁岭的。</h5> <h5><b>怡心楼,</b>房屋飞檐翘角、雕梁画栋,丰富的古典戏剧形象,配以龙凤、麒麟和荷花、松柏等象征吉祥的动植物图案,被誉为徽式建筑的精品。<div> 自1987年以来,在“怡心楼”陆续完成《聊斋》等多部电视剧的拍摄。</div></h5> <h5>怡心楼外墙上的一扇窗户。窗上方扇形画“金鸡叫天门”,木窗历经沧桑,有些木格的花纹已脱落,尽显真实、古老的美。</h5> <h5>怡心楼院墙外有一平台,这里也是观赏篁岭晒秋的好地方。</h5> <h5>门楣上“<b>耕读传家</b>”这四个字,在农村是最为常见的一组词语。在许多人家大门的门楣上都能看到,更是有意无意间成了许多家族不二之选的家训。</h5> <h5>山泉在石阶旁潺潺流下,增添了无限生机。</h5> <h5>在楼上看天街,商铺,和晒架上的晒匾。</h5> <h5>一片橙红色的柿子树叶子,被许多人当作拍照的道具,传到了我的手中。</h5> <h5>篁岭古村依照“天街九巷,三桥六井”布局建设。天街横贯东西,九条巷道由天街分支延展至村庄的各个角落。天街在这里有个转角,往前走上阶梯通往五桂堂、怪屋,向左通往花溪水街、众屋和古村索道。转角处有五条人糖水铺、理发铺等商铺。</h5> <h5>想不想尝尝非遗甩饼店里饼中的绝绝饼?香酥的饼皮加上饱满的馅料,吃上一口满口飘香!这位阿姨正在烤着饼,桌上还写着:印米糕10元1包,烤麻花10元3个。</h5> <h5>隔壁一间堂内对联“<b>打松算盘,得大自在</b>”,这是郑板桥赠某商人的四字对联。大自在,佛教语,谓进退无碍,心离烦恼。旁边有字提示二楼是“徽州传统婚房(古典婚服体验)”。</h5> <h5>婚房的厅堂。墙上贴着红双喜字,两旁对联:“门楣喜庆生辉彩,秦晋良缘兆吉祥”,横批:“喜溢高堂”。</h5> <h5><b>查记酒坊</b>,黑糯古酿。但吸引我的,不是美酒,而是窗外的山村风光。</h5> <h5>“<b>中国邮政篁岭主题邮局</b>”。门前那个绿色的邮筒,看上去有点遥远感,然而又是那么的亲切。</h5> <h5>篁岭主题邮局竖立一个小牌坊,中间圆圈一个大字“<b>驿</b>”,四个角上写着“篁岭心驿”;立柱有一副楹联:“<b>从前车马书信慢,一生只够爱一人</b>”;是从木心那首《从前慢》的诗中改撰而来,此时此地此景,却是十分地贴切。</h5> <h5>篁岭主题邮局旁边有家“小时光咖啡”,进去喝了杯咖啡,休息一会。</h5> <h5>“小时光咖啡馆”的篁岭咖啡。在篁岭,想喝咖啡还可去蚺咖啡、巷往、半岛南山,不仅有香浓咖啡,氛围也很好</h5> <h5>在“小时光咖啡”坐了半个小时,走到街上,近距离看到“爱国墙”,有人在拍摄婚纱照。</h5> <h5>推开窗户,窗外太阳下山了,留下晚霞一片片;古镇有些建筑两期了灯。</h5> <h5>暮色下的古镇别有一番美。</h5> <h5>到“<b>天街食府</b>”晚餐。天街食府是篁岭景区内唯一一家经营传统婺源菜肴的中餐厅,食府位于天街的中端,一面面对天街,一面面对梯田花海。餐厅的围墙都是采用大玻璃做墙面,食客可以一面就餐,一面欣赏山坡上的万亩梯田花海;菜的价格也相当实惠,可以品尝到很多当地的特色菜,像糊豆腐、粉蒸肉、口水鱼、笋尖等。</h5> <h5>“天街食府”门前也晒着玉米、红辣椒等。</h5> <h5>又回到“老磨豆腐”店,晚上墙上打了灯光秀。</h5> <h5>回到“申明亭”旁边的酒店,稍事休息,晚上再去逛“花溪水街”。</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