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净化,——谈《论语》之儒家的修持

星淇

<p class="ql-block">孔子在进行斋戒之前,一定会进行沐浴更衣,而且还会改变自己衣食住行的习惯,以最虔诚的、恭谨的心态进行斋戒。他这种做法,不仅是对礼制的遵守,也是一种个人修炼,是充满诚敬之情的心灵净化。</p> <p class="ql-block">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儒释道三家并重。在人们的印象中,佛教和道教都有专门的修炼方法。比如佛门弟子必需进行严格的修持,按照“戒定慧”三学的要求学佛修道。戒是戒律,佛教制约众弟子的主要有五戒、八戒、十戒以及具足戒。这些戒律是修道者修身治心的严格规范,强调“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要求弟子止恶、修善、断惑。一步一步向成佛的境界迈进。道教也有严格、固定的修持程式,其中宫观道士主要是做早晚功课,要求每天早晚两次上殿诵:经、诰、咒等。此外,道教修持的重要内容还有斋戒。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保持身心的洁净和虔诚的向道之心。</p> <p class="ql-block">在人们的印象中,儒家似乎都是老套的说教,并没有操作性的修持方法。这其实是一种误解。事实上,儒家也有自己的修持方法,只不过不像道家、佛家那样严格的程式化。儒家的修持方法主要是与具体生活相结合,在行为上寓修持于礼仪之中,从《弟子规》中洒扫应对,到礼仪中的举手投足,无不是人生的修行。也许是与生活贴得太近、太紧,人们只记得儒家繁琐的礼仪,反而把修持的真义给忽略了。</p> <p class="ql-block">《论语》的【乡党】篇,不避繁琐地详细记载了孔子的诸多言语行动,甚至是神态与着装细节。这些描述,实际上就是向世人展示,儒家是如何修身的。儒家不仅注重外在的修为,也同样注重内心的修持。</p> <p class="ql-block">佛门弟子的目标是成佛,道家的修持目的是成仙,而儒家的修持追求是道德圆满。从较低层次上讲,儒家追求成为仁德君子,从高层次上讲,儒家追求成为圣人。不管是成为君子还是最终成为圣人,没有内心的修持是不可能完成的。儒家内心的修持,早先主要是在斋戒和养气中完成的。孔子的斋戒正是净化心灵的一种仪式。他通过这个仪式,去诚心正意,达到修身之目的。孟子不仅注重斋戒,更重视养气,他曾经说过“吾养浩然之正气”,这既是一种养气功夫,也是一种养心功夫。后来《中庸》又提出了“慎独”的思想,这不仅是一种理论,同样也是一种修持的形式。理学兴起以后,儒学大师讲究静坐,强调格物致知,止于至善,这也是净化内心的方法。</p> <p class="ql-block">儒家的修持,是以自利利他为宗旨。如果没有对仁道的体认,没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没有戒慎戒惧的人生态度,就不会有现实生活中的仁善之行。不管是“仁者爱人”,还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种种外在行为,都来自于修持过程中内心能量的积累,来自于内心的道德力量。孔子的这个做法,也清晰表明,儒家为学是以修身为本的,要想成圣贤,必须先从修己做起,而修己的本质就是内心的修持。有了这样的底蕴,就能把握仁道,形成坚不可摧的人生信念。然后,再走向社会,担负起济世救民的社会责任,进而去追求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伟大理想。</p> <p class="ql-block">儒家不光是一种说教,同时也像佛家道家一样,注重个人的修炼,只不过是形式不同而已。没有这种修持的功夫做底蕴,儒家学问就失去了依托。特别是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有些人修为不足,丧失底线,道德败坏,贪污腐败,横行乡里,欺男霸女,忘记了做人的原则底线,这些人,终究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所以,我们要想成为君子,必须注意净化心灵的内在修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4年4月27日读《论语》之感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