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之古代建筑营造技艺(2)

꧁༺浪迹天涯༻꧂

<p class="ql-block">中国以木结构为主的古代建筑体系,以土木为始,一脉相承,既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用材主流,也决定了中国古代建筑结构和技术的发展方向。中国古代工匠在材料选用、结构设计、构件加工、节点及细部处理、施工安装等方面都积累了完善的方法和技艺,展现出中国古代建筑营造技术与艺术的独特魅力。中国古代建筑技术既是中华文明历史发展的结晶,更是人类智慧的积淀,隐含了古人在思考和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空间关系时的智慧和哲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独特的支撑构件——斗栱</p><p class="ql-block">斗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具特色的支撑构件,用于承托建筑物檐宇,在横梁和立柱之间挑出以承重,将屋檐的荷载经斗栱传递到立柱。斗工对屋檐有支撑和减震作用,也有较强的装饰性,因此,多用于较高等级建筑上。斗栱发展至宋代,被作为建筑模数使用。</p><p class="ql-block">"斗"是方形木块,因形状如古代量米的斗而得名。"栱"是一种矩形截面的短枋木,外形略似弓而得名。"斗"和"栱"经多重交叉组合成斗栱。斗栱在宋《营造法式》中称为铺作。</p><p class="ql-block">《论语·公冶长》:"山节藻棁"</p><p class="ql-block">累叠如山一样的斗栱和绘有水草纹的短柱。"节"即斗栱,"藻"是水草纹,"<span style="font-size:18px;">棁</span>"是梁上立的短柱。</p> <p class="ql-block">山东临淄出土战国漆盘所绘宫室斗栱形象</p> <p class="ql-block">河北平山战国中山王墓出土的铜方案中的斗栱形象 </p> <p class="ql-block">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中的斗栱形象</p> <p class="ql-block">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斗栱形象 </p> <p class="ql-block">山西五台佛光寺东大殿</p> <p class="ql-block">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门楣石刻"说法</p><p class="ql-block">图"中的斗栱形象</p> <p class="ql-block">有斗栱的汉代陶屋 汉(前206-220年)</p> <p class="ql-block">晋祠圣母殿(模型,1:20)</p><p class="ql-block">北宋天圣年间(1023年﹣1032年)</p><p class="ql-block">山西太原</p><p class="ql-block">创建于北宋天圣年间(1023年﹣1032年),崇宁元年(1102年)重修,是我国宋代建筑的代表作。大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黄琉璃瓦绿剪边,殿高19米。殿四周围廊,前廊进深两间,极为宽敞,是中国古建典籍《营造法式》中的"副阶周匝"制实例。大殿檐柱侧角升起明显,给人以稳重之感,殿堂结构为单槽式,即有一排内柱,殿四周除前廊外,均为深一间的回廊,构成下檐。殿内外采用"减柱法",以廊柱和檐柱承托殿顶梁架,扩大了殿内空间。晋祠圣母殿表现了北宋的建筑风格和审美意识,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的国宝。</p> <p class="ql-block">柱头铺作(模型,1:5) </p><p class="ql-block">辽(947-1125年)</p><p class="ql-block">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p> <p class="ql-block">柱头铺作(模型,1:5) </p><p class="ql-block">元(1271-1368年)</p><p class="ql-block">山西芮城永乐宫三清殿</p> <p class="ql-block">柱头科斗栱(模型,1:5) </p><p class="ql-block">明(1368-1644年)</p><p class="ql-block">山西代县边靖楼</p> <p class="ql-block">北京先农坛太岁殿外檐平身科斗栱(位于两柱之间平板枋上的斗拱叫平身科斗拱。)</p> <p class="ql-block">北京先农坛太岁殿外檐柱头科斗栱(位于柱上的斗栱叫柱头科斗栱,用于支撑出檐,是挑尖梁头与柱头之间的垫托部分,承托屋面大部分荷载。)</p> <p class="ql-block">先农坛太岁殿外檐角科斗栱(安装在屋檐四个角柱上的斗栱叫角科斗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中国古代建筑装饰技艺</b></p><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建筑不仅结构美,而且形态更美。天花藻井、琉璃瓦件、油饰彩画、砖木雕刻、门窗艺术,技术精湛,匠心独运,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气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美轮美奂——室内藻井</p><p class="ql-block">藻井为中国古代建筑中室内顶棚的独特装饰。一般为向上隆起的井状,周饰以雕刻和彩绘。多用在宫殿中的宝座和寺庙中的佛坛上方。在古代建筑中属"小木作"</p> <p class="ql-block">先农坛拜殿上方的藻井</p> <p class="ql-block">北京隆福寺万善正觉殿明间藻井</p><p class="ql-block">明(1368-1644年)</p><p class="ql-block">隆福寺始建于明景泰三年(1452年),是明代宗朱祁钰敕建寺院。清雍正元年(1723年),进行大修。1976年因地震将藻井从大殿上拆下,1989年移至北京古建筑博物馆收藏,并于1995年进行修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