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岁月(5)——黄茶岭、军部大院

陈欣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湖南省衡阳市,一座在湘江之畔的极其普通的地级小城市。但它的美丽和富裕,却吸引了南来北往的大雁们,成为让这些精灵们一停下来,就再也不想离开的地方。因此,这座美丽的城市又有了一个更加好听的名字—-雁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但对原47军六一小学6169班的大多数同学们来说,留存在他们记忆中和更加怀念的地方,却是衡阳市里一个不出名的小地方——黄茶岭。</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黄茶岭位置示意图,图中画大圆圈的地方。</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黄茶岭位于衡阳市南边的丘陵地带里,这座城市新建的旅游胜地东洲岛的西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6169班群主滕述科同学的朋友袁四阳同学,在文人墨客网中写下的文章《黄茶岭记事》中是这样描写黄茶岭的。黄茶岭的名字起源来自于唐朝农民起义军的黄巢。传说唐朝黄巢曾带领起义军驻扎在这里,所以“黄茶岭”应叫“黄巢岭” 。但后来的当权者都忌讳“黄巢起义”,而将地名改为“黄茶岭”。因此地适合驻防军队,“黄茶岭”又被当地人叫“营盘山”。</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袁四阳同学文章截图</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借助于袁四阳同学的文章和他手绘的黄茶岭当年位置示意图。作者也唤醒了一些童年时对黄茶岭的记忆。</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袁四阳同学手绘的黄茶岭当年示意图</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袁四阳同学提供的当年黄茶岭小镇像片</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是1964年随父母亲从广州市搬迁到衡阳市黄茶岭,就读于原47军衡阳市六一小学6169班,居住在衡阳市黄茶岭军部大院里。到1969年随父母搬离军部大院,在这个大院里共生活了五年。</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64年,在军政治部办公大楼前父亲和干部处全体同事合影。像片前排左起第二人是父亲陈国忠。在像片的背面父亲写下了这些同事的名字。我抄录如下:朱玉福、马徐、肖省吾、何乃朴、胡伟、陈国忠、刘汉忠、宁青山、钟祝三。</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刚到军部大院时,院内生活服务设施还不完善。奶奶那时腿脚还好,经常带着我和弟弟去黄茶岭买菜买粮和日常生活用品。母亲在两年后,1966年才从广州市广东省人民医院调回到黄茶岭,先在衡阳市卫生局,后调军司令部卫生所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是1968年,母亲曾玉芬和军司令部卫生所的同事们,在军游泳池上方的西山合影,前排右起第一人是母亲曾玉芬。</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六一小学李江涛同学看了我的文章后,对黄茶岭的补充记忆如下。在他的记忆里没有桥,但我对桥的记忆非常深刻,文革时,学校不上课,而那座桥下,不知从那里冲来的那么多火药,火药呈小园柱体,混藏在河滩的河水沙石中,我们这些小顽童就在桥下的水滩上寻找火药,用脱下的衣服把桥下的沙石带回家,然后铺开分检,检出来的火药一粒一粒的装在瓶子里,再在太阳下将火药晒干,用时将火药连成一条线后再点燃,像一条火龙一样,非常好玩。我还常常把这些火药摆在蚂蚁窝上,点燃后烧蚂蚁窝,效果很好。</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记忆中,黄茶岭小镇不大。出军部大院后一直走再向右转,就进了黄茶岭小街。好像街旁有一座商店,是那种综合性的供销合作社,里面有各种布和一些大件商品。不过,那时是计划经济,买布是要布票的。还有当时的大件商品三转一响,三转,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一响,收音机。也有卖的,但也是要计划券的,没有计划券,有钱也不卖给你。不过这些东西,对童年的我们来说,吸引力不大,真正能吸引我们的,是那些在镇口的小密饯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那些小店,铺面不大,进门就是高高的柜台。上面摆放着一些大玻璃瓶子,瓶子里放着各种糖果和密饯。最引我们馋嘴的价廉物美的东西,是小豆豆糖和大豆豆糖。小豆豆糖,一分钱一包,买上一包,可供一群小馋猫吃上一顿,是我们的最爱。大豆豆糖和小豆豆糖的区别,是大豆豆糖在小豆豆糖的份量上,增加了几个大糖块,颜色也由纯白色变成了红绿黄蓝各色,价格吗?也翻了一倍,二分钱一包。那些小店里,还有各种淹制的姜块,也很便宜。红姜块,一分钱一包,白姜块,二分钱一包,也是我们当时最爱买来解馋吃的。由于有了这些小零食,我们这些住校在六一小学里的小同学们的牙膏就倒了霉,常常早晨起床后刷牙,就发现牙膏皮不见了,杯子里只剩下了牙膏,不知道又被那个淘气的小同学拿走去换糖吃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对小镇的记忆,还有那两棵在镇口的大樟树。记得过樟树后,有一座小桥,可进入镇内。里面有一间自行车修理铺,我经常在那里修车。母亲从广州带回来一辆26式的女式自行车,被我经常在院内骑着玩。那时路面不好,车胎常被扎破,就推到那儿去补胎。在车铺旁,还有一间理发铺,对它的记忆,不是理发,而是小人书。理发店将各种小人书,用牛皮纸包好,再用线穿起来,悬挂在理发店的一面墙上。凡来理发的人,等待时可随意选看。常常是一本书还没看完,就轮到你理发了!那时常催奶奶带我去理发,到不是头发长了,而是想看小人书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6169班中大部分同学最难忘记的,恐怕就是军部大院了!我在47军公众号上曾写过一篇文章,《记忆中的军部大院和六一小学》。文章里详细的介绍过这个院子。</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这是文章的部分截图</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是我绘制的大院示意图、还有当年六一小学6169班的部分同学在大院中的居住示意点。</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4年底志愿军0957部队从朝鲜公开回国后,编入中南军区,恢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7军的编号,就驻防在衡阳市,到1967年夏天,军部迁往长沙市,军部大院在衡阳黄茶岭共存在了13年,这个大院也修建了13年和完善了13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那么这支部队来自那里?它组建以后又经历了那些战斗历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47年9月10日,47军的前身,东北民主联军第十纵队在吉林省敦化县成立。</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第十纵队司令员梁兴初,政委周赤萍。</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成立不久的十纵,在前期主要承担东北解放区的剿匪任务。但马上就在著名的辽沈战役中,以一次顽强的阻击战,打出了这支部队的英雄气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48年9月至1948年11月,第十纵队参加了著名的辽沈战役。在黒山阻击战中,面对装备精良,火力超我十倍,兵力超我五倍的强敌进攻,一战成名,打出了威风,打出了这支部队的英雄气势。</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第十纵队黑山阻击战示意图</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黑山阻击战后,第十纵队在全军统一番号改编中,被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7军。</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948年11月1日,第十纵队被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7军。军长梁兴初,政委周赤萍。</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整编后第47军在48年11月由辽宁省北镇地区出发,入关参加平津战役。北平和平解放后,47军又在49年4月由河北省固安地区出发,向江南进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襄樊战役后,47军在1949年6、7月间在此处渡过长江,进入湖南地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49年10月,47军到达湖南湘西沅陵、大庸和永顺地区。随后,军主力配合第二野战军由湘西入川作战。我父亲是在1947年在东北扶余参加47军(东北野战军十纵)。</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951年,军政治部直工部组织科在湘西沅陵合影。右一是父亲陈国忠。</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49年10月至1951年2月,47军在湖南湘西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剿匪战斗,彻底清除了湖南湘西地区遗留下来的百年匪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也就在1949年10月,母亲曾玉芬在四川重庆市参加了47军,成为47军卫生学校的一名学员。</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湘西沅陵47军卫生学校学员合影。前排右一母亲曾玉芬,右二班长汪琦,右三罗鉴媛,右五王久霞,右六谢冰,右七刘云。后排右三区队长王芳。</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1年2月,47军奉命撤离湘西,入朝作战。据原47军军史资料介绍,全军从分散在湘西各地,向长沙和湘潭集中。3月从集合地乘火车北上。共编组39个列车,各类车厢1387节,载运人员59214人,物质850吨,马匹2710匹,还有各种车辆和火炮。4月份,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战区。</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7军组织结构图。军长曹里怀,政委李人林。</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4年11月,47军作为从朝鲜第一批回国部队之一,返回祖国。军部驻防在湖南省衡阳市黄茶岭,并开始了修建军部大院的历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这支部队,1970年奉命调防陕西。在1985年军队改编中,被调整为47集团军(乙类军)。在近代的军队体制改革中,47集团军被撤编,从解放军的序列中消失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47军1967年调往湖南省省会长沙市后,军部大院移交给广州军区后勤部19分部接管。随着时间的流逝,19分部迁出,大院开始空闲荒废。我们这次回访,发现大院变化很大,原后山,通信营都已不在大院内了,我们小时候在大院住过的大部分的老建筑物都已拆除或改建,小时候摸鱼捉虾的水沟和鱼塘也大部分消失不见了!但因为属于军产,总体来看,还保存的不错,模样基本上还是原来的构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带着对童年时代深深的记忆,2023年10月9日,原军部大院的一些发小们,同6169班的同学们一起,共同回访了军部大院旧址。这是他们在原军部大礼堂前留下的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在衡阳原47军军部大礼堂前留影</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和王伟同学来到了当年我们居住过的黄茶岭军部大院天主教堂区,过去的那些处长房已经拆除,原军政治部办公大楼也不见了。在我们两家房子的原址处建起了一个大车库。王伟同学提供了一张他多年前拍下的处长房照片,从像片里似乎还能看到当年房子的影子。</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这张照片很像当年我们住过的老房子,一栋房子里住着四家人。</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当年房前的两棵大樟树还在,但50年后,已长得更高更大了!回想当年的夏天,四家人一起在大樟树下乘凉,聊天,讲故事,我们这些小顽童在一起作游戏,直到半夜时分才离去,真是难忘幸福的童年时光呀!</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当年的大樟树已遮天蔽日</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当年在两棵大樟树下居住的四家人,现在漂泊散布在祖国各地。</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作者陈欣当年的一家人(现定居在江苏省扬州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住在我家隔壁,房子西头的王庆章一家人。(现定居在湖南省长沙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住在这房子东头,王奎贤夫妇。(现定居在广东省广州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家隔壁东边,沈贵卿夫妇。2020年12月,作者陈欣与他们夫妇合影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干休所。</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6169班的吕晴同学,在这次返院中,拍摄了一段军部大院的小视频。</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吕晴同学提供的小视频</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视频里,原军部大院的大门口、大礼堂、游泳池,我们家当年房前的小山坡,都一一出现在眼前。她缓缓地走着,似乎在告诉大家,也是在说:“走在大院的小路上,每一步,每一步都是,都是童年的故事!每一步,每一步都是童年时期幸福的回忆!”</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这是2021年5月份,6169班在西安聚会,在黄河壶口瀑布的吕晴同学,造型:我想飞!</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黄茶岭、军部大院!你永远留存在我们这些军二代的记忆中,活在我们的心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接下来,请美友继续阅读下篇悠悠岁月(6)西安。</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陈欣,2024年5月1日初稿写成于扬州。</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style="font-size:20px;">‍2024年10月31日修改补充于扬州</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