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台福地纪念天后圣母(妈祖)宝诞1064周年

海南薛武鹰

<p class="ql-block"> 圣母娘娘的传说</p><p class="ql-block"> 琼台福地抱珥山曾经建立关帝庙、文昌阁、圣母祠、献亭、戏台等五大建筑物,圣母祠是其中之一。</p><p class="ql-block"> 天后亦称通贤灵女、天妃、圣妃、天后圣母、天后元君、海神娘娘、妈祖、妈姐、婆祖等。她生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三月廿三日,福建莆田湄州屿人,宋都巡林公愿的第六女儿。传说她出生时“地变紫,有祥光异香”、“异香闻里许,经旬不散”,乡亲父老认为她是“无比吉祥”的“贵女”。至满月,未经闻啼哭之声,故取名“默”。她青年时,曾表态不结婚,凭着一身水性和菩萨之心,经常救护海上遭遇风险的漁民和商人。太宗雍熙三年(986年)九月初九,台风暴雨大作,她为抢救遇险船民而罹难海上,仙化成神,时年27岁。此后,她收海上妖怪千里眼、顺风耳为左右将,常显灵海上。船人常见她“裳衣朱红,飞翔海上”,庇护海运,救助海难,“护国”、“慈济”,被信奉崇拜为海上保护女神。在我国沿海、长江中下游、日本和东南亚等地都建庙奉祀。海南最早的天后庙,建造在元代的白沙津和海口。琼台福地圣母祠是始建于明代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毁于20世纪中叶。琼台福地遗址古迹修复后,琼台福地三方街(即关帝巷、文庄路、福地街)及各地信民集资,请福建泉州师傅用香樟木雕刻天后圣母、火雷娘娘、子孙娘娘,用泥塑千里眼、顺风耳二神将。于2001年即庚辰年十二月初七晚上,请道士将神像开光过“火山”,奉祀于关帝殿右侧复建的圣母祠,使断灭几十年的香火得以延续,恢复昔日的繁华。</p> <p class="ql-block">  甲辰年三月廿三(2024年5月1日)是天后圣母(妈祖)宝诞1064周年纪念日,琼台福地于农历三月廿二日下午,隆重举行纪念天后圣母宝诞祭祀民俗文化活动。</p> <h3>圣母祠里的供品</h3> <h3>关帝殿堂里的供品</h3> <h3>祭拜天地的供品</h3> <h3>赠给天后圣母及诸位众神的袍套</h3> <p class="ql-block">  琼台福地在关帝巷之内,巷口有一座造型精美、由四根石柱支撑着的石碑坊,是在1998年初,由时任琼山市副市长郭仁忠带队,有山西省文物研究所的工程师和时任琼山市文体局长黄培平等人参加的考察组,到定安县雷鸣镇龙梅村,考察、丈量了为王弘诲立的古石碑坊,同时还到各地考察了古石碑坊,以这些古石碑坊为版本,按比例放大设计,于1998年底重建的。匾正背面,都刻着“琼台福地”几个大字。原来的古石牌坊,是明代1403年,由海南卫指挥使杨义,带着朱隶皇帝题的“琼台福地”词,来建造的。但它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期,被毁了。由于琼台福地的升级改造,这个重建的石碑坊,于2023年9月8日被拆除,建立一个雄伟壮观的大石碑坊,它高9860㎜,宽10600㎜。新建的福地牌坊,建筑形式为四柱三楼悬山式屋顶,屋面设计的灰瓦跟周边建筑语言统一,装饰构件和结构做法,沿用原来牌坊的工艺。同时,将关帝巷东边的民房拆迁,建一个琼台福地大广场,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活动场所。。</p> <p class="ql-block">  新建的“琼台福地”石牌坊,其“琼台福地”为篆体字写阴刻。</p> <h3>“琼台阁”前的关公铜像。</h3> <p class="ql-block">  经过琼台福地大广场,进入到琼台福地的仿古建筑——“福地轩”、“琼台阁”,它们的样式保存古代风格,坐落整齐,结构对称,雕梁画栋,规模宏大,雄伟壮观。在福地内侧墙壁上刻写着一个大大的“福”字。从“琼台阁”楼台上往下看,“福”字在阳光的洗礼下焕发着金光,它把採吸到的上天日月星辰之精华、下纳大地五岳山川之灵气,憓送给前来祈福的人们。似寓意着在它庇佑下,人们生活在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新时代,越来越幸福安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