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疫情防控三年,清明节未能回乡祭扫,父母坟头的香烛和花篮,是老家表哥亲临敬献的。</b></p><p class="ql-block"><b> 甲辰清明,山河无恙,我和弟弟终于可以驱车回乡祭拜父母。寒食那日,天色微阴,空气清新,春风掠过,拂面不寒。汽车行驶在熟悉的长陵公路,新铺的路段均已贯通,忙着回乡祭扫的车辆欻欻闪过。举目窗外,道路两旁的杨柳,枝条翠绿,摇曳的身姿随风荡漾。眺望远景,桃花绽放,芬芳馥郁,不禁使人想起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b></p><p class="ql-block"><b> 这段熟悉的长陵路,我们已往返了三十五个年头。年年清明,岁岁寒食,郭家儿女思念父母,归心似箭,为赴一场天上人间的圣约。家乡陵川地处太行山脉,山峦起伏,蜿蜒曲折,行驶百公里的路程,感觉好远好远,思念父母的情思,萦绕心间,往事连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b></p><p class="ql-block"><b> 记得儿时跟随母亲回乡,乘坐大客车行至壶关路段的桥匠饭店,司机停车,乘客纷至而下用餐。途径此地的车辆来来往往,使路边这座不大的饭店,顾客熙熙攘攘,络绎不绝。母亲带着我和弟弟点了一餐川汤扁食,汤里放了胡椒,撒了香菜,急不可待的送进辘辘饥肠,真真格格的清香美味,那个味道永远留在了我童年的记忆。不过,又有几次路过桥匠饭店,母亲只是给我们买了两个路边叫卖的煮鸡蛋。那些纯朴的山姑、大妈提篮叫卖煮鸡蛋的美味也汇入我深深的记忆。后来生活优裕,可童年记忆中煮鸡蛋的味道,却再也没有了。</b></p><p class="ql-block"><b> 大南山路段是回陵川的必经之地。八十年代,这里煤炭资源丰富,矿业兴盛,我爱人年轻时开过卡车,曾在此地拉过煤炭。每当回乡路过,他总要指着一处跟我说:“我们住在那个煤矿,每天跑河南一趟,虽说辛苦但食宿无忧,得空我还拿枪上山打个野鸡寻个野兔。”“那会开车,道差路险,曲折蜿蜒,石子马路,崎岖难行,司机须得操心费神,技术过硬。现在的道路宽阔、车况良好,畅通无阻,驾驶轻松。”</b></p><p class="ql-block"><b> 三十年前,母亲去世的当晚,我们送母亲回乡,途经大南山陡坡路段,亥时时分,夜色昏昏,汽车坏到了坡上,反复检修,终不得前行。无奈,汽车回返长治,做了相关调整,再次启程回乡,顺利的通过了大南山陡坡路段。那天晚上我们一行多人,回到故乡山村,已夜半丑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b></p><p class="ql-block"><b> 汽车驶过大南山,进入陵川地界我的家乡。山峦重叠,连绵起伏,青山绿野,郁郁葱葱。这里曾是父辈战斗过的地方,革命先辈们为中国的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浸染了这片土地。陵川家乡,被誉为红色革命老区。</b></p><p class="ql-block"><b> 汽车途径陵川县城,驶入晋城方向陵兴路,进入石字岭隧道。儿时的记忆,山洞狭长,阴暗简陋,壁凹凸,路难行。如今的隧道,宽敞明亮,洞壁坚实,路面平整,安全设施完备,车辆畅通无阻。 驶出隧道,道路两旁排列有序的松柏,油油绿色,四季常青,宛如两排绿营卫士,形成一道靓丽风景。在此,我为家乡的公路建设点赞!</b></p><p class="ql-block"><b> 车辆行至后山庄叉口,转入乡间柏油道路,便是相距我村八里地的梧桐村。这里有段坡道,曾经给我们留下深刻难忘的记忆。三十五年前,那个风寒料峭的春日,天空灰蒙蒙,家人忧匆匆,我们从长治和平医院护送气息微弱的父亲回乡途径此地,已是傍晚时分,地面湿滑,道路泥泞,车轮打滑难以前行,我们兄妹几人下车奋力推车前进,历经艰难将父亲送回久别的故乡——万章村。在一座简陋的老宅,父亲熬过人生最后一个凄苦的夜晚,次日凌晨撒手人寰。</b></p><p class="ql-block"><b> 昔日的父亲年轻力壮,血气方刚。艰苦的地下斗争环境,父亲不惜抛家舍母于深夜出走,背井离乡加入八路军工作团,为中国革命的解放事业浴血奋战。正应了元代王冕的诗句:“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那个深夜,子跪别慈母、母忧儿远行,生死未卜的情景,萦绕在我的脑海,每每想起,不禁潸然泪下,心痛不已。五十年后的一个深夜,当年壮士垂暮老矣、重病缠身,暮霭回归,魂断故乡。想昔日,念今朝,令人痛断肝肠,感慨万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三)</b></p><p class="ql-block"><b> 万章村,位于陵川县西河底镇辖区东部,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共陵川农村党组织建立最早村庄,我父亲郭玉山是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宋黑旦、吴季秋、周六锁3人任支部委员。党组织利用牺盟会的合法地位和威力,在村里建立和领导了农、青、妇等群众组织,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斗争,红色故事悲壮感人。建国后,万章村被确定为陵川县革命老区重点村之一。 </b></p><p class="ql-block"><b> 抗日战争时期,万章村曾发生过刻骨铭心的“腊月惨案”和“五月惨案”。1944年5月某日,峰头据点日伪军500余人,再次袭击万章村。民兵队长焦旦孩带领十名民兵为掩护群众转移,立即与敌人展开激战,终因寡不敌众,十一名民兵全部牺牲。日伪军烧、杀、掠、抢,又制造了第二次“万章惨案”。万章村抗日军民再次蒙受了巨大损失。</b></p><p class="ql-block"><b> 据《陵川县革命烈士名录》记载的2465名陵川籍革命烈士中,除了《万章惨案》中的英雄民兵外,万章村还有10位热血男儿为中国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b></p> <p class="ql-block"><b> 文图来自【乡村记忆】</b></p> <p class="ql-block"><b> 文图来自【乡村记忆】</b></p> <p class="ql-block"><b> 万章村名,顾名思义,多种释义。从地理位置到自然环境,远远望去,村庄南低北高,长方梯形。村南向村北,一路攀高,房屋建筑依山而傍,酷似一本厚重的老书,顾名得来。</b></p><p class="ql-block"><b> 据现存碑文记载,万章村是陵之故乡,唐宋时期名曰“万章营”,相传户以万数,人文亦颇盛,故叫“万章”。另一传说,古时邻村有一土豪,想霸占该村,村中有一文人,写万言文章上诉官府,后得“万章”村名。</b></p><p class="ql-block"><b> 此外,相传公元前21世纪,夏朝第一代君王夏启,曾把征兵地点设在此地,兵员众多居住着“万顶”帐篷,因此而得名“万章”。</b></p><p class="ql-block"><b> 万章村历史悠久且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村东北处有“三教堂”,村西口有“观音阁”,村南头有“奶奶庙”“魁星庙”。这些留存于今的古稀建筑,为万章村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b></p><p class="ql-block"><b> 万章村美丽如诗,古韵绵延,立足于山梁高处,四周远眺,空旷高远,山峦起伏,连绵不绝,云烟飘渺掩映着远处的村庄,目之所及,使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村东北处的“三教堂”</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村西口的“观音阁”</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村南头的“奶奶庙”</b></p> <p class="ql-block"><b>万章村文体活动广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四)</b></p><p class="ql-block"><b> 寒食那日,我们驱车一路顺通,于上午十一点抵达祖籍万章村。</b></p><p class="ql-block"><b> 久违的村庄,空气清新,层层叠叠的民房错落有致,家家户户的院落宽敞整洁,翻新建造的小楼比比皆是。冬季取暖、厨房水电,设置齐全。</b></p><p class="ql-block"><b> 当我们走近自家院落旁,目睹后院邻居在路边悲泣哀伤、焚烧纸钱。表哥告诉我们,邻居家年前突遭厄运。30岁的爱女,还未成婚,硕士研究生毕业,去年参加公务员招考,被长治政法单位录取。春风得意,喜讯传来,一家人甚是欣悦。天有不测风云,年前邻居的爱女坐车前往单位报到,途中面包车遭遇车祸,同车的司机乘客六人(内有一对年轻夫妇带着幼儿前往长治看病)不幸全部遇难。这场特大车祸,造成了四个家庭的悲哀惨剧。</b></p><p class="ql-block"><b> 闻知邻居家的不幸消息,不禁使人深感世事难料和生命无常,一个家庭的平安健康,胜却人间天堂。珍爱生命,珍惜当下,过好生命中的每一天,是每个人一生的重要课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中午时分,村巷不时的响起鞭炮声,按风俗已是上坟祭扫的时间。我和弟弟提了祭扫的用品,前往父母的栖息之地,村南口不远处的农田便是。</b></p><p class="ql-block"><b>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b></p><p class="ql-block"><b> 久违的郭家坟茔,清明寂静。我似乎看到期盼已久的双亲携手立于坟前,迎接他们挚爱的儿女。</b></p><p class="ql-block"><b> 父亲离世三十五载,母亲隔年去矣。年年清明,岁岁寒食,这一天是母亲生前的约定。郭家子女会如约而至,来到父母的坟前,献上鲜花,敬上香烛,深深的跪拜双亲大人,磕上三个头,撒下一杯酒,培上三锹土,望着香烛青烟缭绕,至诚问候 : “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好吗?远方的儿女来看你们了。”静默致哀,浅语低吟,向双亲倾诉心中的思念和生活中的难言。 </b></p><p class="ql-block"><b> 亲爱的父母亲啊,立临郭家坟茔,你们在里面,儿女在外面,厚土相隔,割不断骨肉情深;阴阳两隔,天涯咫尺;分别愈久,思念愈深。双亲的音容笑貌总是浮现在眼前,还是那么慈祥可亲;双亲的谆谆教诲,依然萦绕在耳边,还是那么亲切质朴;教导我们处事为人,以善为本;指点我们人生迷津,以正为怀;教会我们坚强,战胜困苦艰难。亲爱的双亲大人,你们是儿女人生的榜样,生活的老师,永远活在儿女们心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六)</b></p><p class="ql-block"><b> 此行回乡,令我感慨的一位亲人,是我的表哥。那日见到他,正在场地打工,替人翻晒玉米。仔细端量,表哥年近七旬,中等个头,身板还算硬朗,着一身迷彩服,头戴迷彩帽,略微消瘦的脸庞,庄稼人的面色,灵动的眼睛,目光炯炯有神,额头和鬓角的纹路清晰可见。看着表哥的外表、神态和气质,活脱脱的像极了我的姑父,不由得使我的脑海浮现出姑姑和姑父的形象。</b></p><p class="ql-block"><b> 记忆中,姑姑是我父亲唯一的妹妹。父亲兄妹四人,一个哥哥两个妹妹。战乱时期,哥哥走失生死不明,家人杳无音讯。父亲的大妹妹,36岁那年因病去世,留下一个6岁的女儿。</b></p><p class="ql-block"><b> 我二姑的婆家,是邻村马庄一家富裕户。姑父是这家的养子,他的生身父母是穷苦人家,实指望孩子能改变人生。我姑姑嫁过来没两年就赶上了土改,全家搬进村东一处简陋的房屋。姑姑一家生活艰难了多年,好在姑父勤快,聪明活套,是庄稼地的一把好手。姑姑操持家务,勤于打理,吃喝拉撒,精打细算,缝缝补补,衣着整洁。生活条件虽然拮据,但姑父姑姑把日子过得走在了人前。</b></p><p class="ql-block"><b> 姑姑生育了五个孩子,三女两男。最艰难的时候,将三岁的小女儿送给十里之外的一户富裕人家,只为小女脱离困苦有个幸福人生。之后,姑姑的小女儿在养父母家甜水中泡大,得以茁壮成长,成为一名中学教师,并有了一个幸福的家庭。遗憾的是,姑父和姑姑的良苦初衷被小女误解多年,恼恨在心,始终没能与生身父母相认,直至二老临终也未能见上小女儿一面。</b></p><p class="ql-block"><b> 姑父积劳成疾患过胃病,病殃了多年,人很瘦。粮食紧缺的年代,他吃不得糠,姑姑悉心照料,给姑父煮小米稀粥糊玉米面,( 当地早餐称糊饭),中午尽量用细粮给姑父调剂伙食,自己和孩子们吃带糠面的稀粥糊饭。那些年,粗茶淡饭,粗衣补丁,姑姑调剂的可口可味,使家人温饱。记得长治武斗那年(1967年)我曾在姑姑家度过一段难忘的温馨时光。</b></p><p class="ql-block"><b> 岁月更迭,时光荏苒,姑父严重的胃病也慢慢的好了起来,两双儿女长大成人,个个优秀。姑姑的大女儿一家生活在县城,条件优越;大儿子在县城也买了商品住房。二姑娘和小儿子在村里都盖了二层小楼。秋收时节,满院堆放着金黄谷物,生活自给自足。姑父和姑姑的晚年,儿女孝顺,生活安逸。硬朗的姑父仍然坚持打理着七八亩田地,春种夏管,秋收冬藏,年复一年。</b></p><p class="ql-block"><b> 那年,大表姐夫妇带着八十高龄的姑父游京城,登长城,逛上海,览苏杭,乘飞机,坐高铁,使这位种了一辈子庄稼的老人,于夕阳霞光饱览了祖国大江南北的美丽风景,享受了现代化生活的美好。</b></p><p class="ql-block"><b> 数十年我们每年回乡祭奠父母,总要前往马庄看望年迈的姑姑和姑父,慈祥的二老,每每深情款待娘家的侄儿侄女,姑姑亲手熬的小米粥和烙的葱油饼,香酥美味。姑父拎着自家种的小米塞进我们的车厢,老人家种的绿色谷物使我们享用了多年。望着姑父脸上一道道的皱纹和沧桑,我们于心不忍,心有疼惜。俗话说,“姑姑亲辈辈亲,打断骨头连着筋。”此话真真切切!</b></p><p class="ql-block"><b> 姑父姑姑一生夫妻恩爱,和睦相伴,贫贱荣华,不离不弃,老俩都活至八十五岁寿终,十多年前在方圆百里也算得上长寿老人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七)</b></p><p class="ql-block"><b>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一辈有一辈的使命,一代有一代的传承。寒食那日,表哥邀我们家里用餐,表嫂亲临厨房做了打卤面,还置办了两样罐头小菜。 用过午餐,汤足饭饱,聊起家常,我问表嫂 : “如今身体可好?”表嫂说 : “还算可以吧,每年须得输两次液。”</b></p><p class="ql-block"><b> “为什么年年输液?输得啥药?”我问。</b></p><p class="ql-block"><b> “氨基酸,还有补钙的药。不输液不行啊,腿脚抽筋疼的不行,输上液体,管用一年,春种秋收力所能及。村里人都这样,上了岁数还得种地的人,谁能不输液呢。”表嫂如是说。</b></p><p class="ql-block"><b> “每年输液花费多少?”</b></p><p class="ql-block"><b> “我们俩每人二百多元吧。”</b></p><p class="ql-block"><b> 听着表嫂一席质朴的话语,看着表嫂和表哥一样的尽显沧桑的面庞,我感慨良多,心有所思。表哥表嫂与我和爱人的年龄相仿,可看上去却相差很多。我们在城里虽然领取的是最低社保,但月月有余,生活是有保障的。再看看表哥表嫂,虽然也能领到国家的一点补贴,可对于生活而言,凤毛菱角,生活没有保障。尽管年近七旬,还操劳着种地,每年的卖粮款项是生活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除此之外,表哥还要抽空为人打工,再获取些零用小钱。</b></p><p class="ql-block"><b> 去年表哥一家谷物收成不错,他准备了20袋小米托我们代为销售,我弟弟二话没说,收下谷物,遂将粮款如数发到表哥的手机上。那20袋绿色小米,我们没有卖钱,只是分享给了亲戚、朋友们。</b></p><p class="ql-block"><b> 办完祭扫,已过未时,我和弟弟准备启程回返。行至村中广场,见表哥和几个老人手持木锨在为别人翻晒玉米,我们下车走上前。我问表哥,“你们替别人翻晒玉米能挣多少钱?”</b></p><p class="ql-block"><b> “翻晒一万斤玉米,到装包入库,我们四个老家每人每天挣70元。这点活得干三四天吧。”表哥如是说。</b></p><p class="ql-block"><b> 看着表哥和几个老人沧桑的面孔和神态,我无语,不知说什么好,感觉任何语言都是苍白的。</b></p><p class="ql-block"><b> 与表哥握手辞别,我们启程上路。一路思绪萦绕,感慨良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秋水浮萍于甲辰年三月</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