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一一西冷社

翁蓓仪

<p class="ql-block">一块巨石雕刻着"西冷印社"</p> <p class="ql-block">清末著名学者俞樾住宅。俞機(1821-1907),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道光三十年(1850)进士,曾任官翰林院编修,河南学政。后罢官潜心学艺研究,主持苏州紫阳书院,同治七年(1868)任杭州诂经精舍山长,擅长古文字学,著述颇丰,为一代朴学大师。其弟子有吴大徵、徐花农、章太炎、吴昌硕等。此楼为弟子及友人清光绪四年(1878)集资兴建,一九九八年九月重建。</p> <p class="ql-block">西冷桥,为单孔石拱桥,又名西陵桥,旧为渡口,古人诗句中的“西村唤渡处”指的就是这里。明末桥改筑,1921年,桥面由原先的石阶踏步改为斜坡桥面,2004年对西泠桥进行整修,现桥长9.3米,宽8.5米,净跨7.4米,与断桥、长桥并称为西湖三大情人桥。</p> <p class="ql-block">杭州西泠印社,创立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由浙派金石篆刻家丁仁、王禔、吴隐、叶铭等发起创建,是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文人社团和海内外成立最早的金石篆刻专业学术团体。它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孤山西南侧,占地面积约5758平方米至7088.86平方米不等(各来源数据略有差异)。其社址依山而建,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致相得益彰,堪称江南园林之佳作。</p> <p class="ql-block">该印社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为宗旨,不仅是一个致力于金石篆刻艺术研究的学术团体,还是一个国际性的研究印学、书画的民间艺术团体。其主要建筑有柏堂.竹阁,仰贤亭,还朴精庐Q等,均挂匾披联,室外摩崖凿石林立,名人墨迹触目可见。内建中国印学博物馆、收藏历代字画、印章多达六干余件。</p> <p class="ql-block">在西湖景区孤山南麓,有那么一个建筑,亭台楼阁皆因山势高低而错落有致,一层叠一层,井然有序,堪称江南园林之佳作。他就是有着"天下第一名社"之誉的西泠印社。</p> <p class="ql-block">*石鼓文是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承秦国书风,为小篆先声,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发现于唐初,共计十鼓,高约三尺,径约二尺,共刻有大篆计七百一十八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世纪初,西泠印社创始人吴隐率友制石鼓十枚,依天一阁北宋本及明初诸本的石鼓文幕刻,现仅有三鼓存文字。原存于汉三老石室内,现移此处。</p> <p class="ql-block">西泠印社之所以叫西冷,是因为其地处杭州的西泠桥畔,且“人以印集,社以地名”,所以命名为“西冷印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冷原叫西林,位于杭州城区西面,松林密布。南朝齐时,诗妓苏小小之墓安置在这里,所以又称西陵。以前葬有名人的地方往往地名上带“陵”字。后来由于文人的传唱,改成了更有诗意的名字“西泠”</p> <p class="ql-block">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浙派篆刻家丁辅之、王福庵、叶为铭、吴隐等人在孤山数峰阁旁买地筑室,创立印社,因地处西冷,故定名西泠印社。西泠印社是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文人社团,也是中国篆刻艺术社团中历史最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广的社团,被誉为“天下第一名社”。</p> <p class="ql-block">1913年,“人以印集,社以地名",西泠印社因地邻西湖西泠桥,正式定名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为吴昌硕,他集"诗、书、画、印"为一身,融金石书画为一炉,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当时印社精英云集,李叔同、黄宾虹、马一浮、丰子恺、吴湖帆、商承祚等均为西泠印社社员。此后二十余年,西冷印社迅速发展,名声大噪,远扬海外。</p> <p class="ql-block">走廊壁上全是著名,石刻篆刻艺术作品。</p> <p class="ql-block">始建年代不详,1993年辟为书廊。廊首“印人书廊”石碩功所书。廊内展示有丁敬、吴昌硕、马衡、张宗祥、沙孟海笔先贤书法刻石,均名家手迹。</p> <p class="ql-block">印人画廊</p><p class="ql-block">始建年代不详,1998年辟为印廊。廊首“印人印廊刘江所书。廊内展示明清至现代40余位名家包括文彭敬、吴昌硕、沙孟海等先贤印蜕,蔚为大观。</p> <p class="ql-block">石鼓</p> <p class="ql-block">花园内花木繁盛,鲜花盛开。小桥流水,假山假石到处都是,有假山石立在小河中,真是水中有山石,水中有倒影,形成一幅独特的景观。</p> <p class="ql-block">柏堂</p><p class="ql-block">陈朝时为广化寺,寺内植柏树二株,后圮。宋僧志佺于废址建柏堂,因树得名,又圮。清光绪二年(1876)再建,俞樾题额,现力社史陈列室。正门悬有吴昌硕所书“西冷印社”匾额。</p> <p class="ql-block">相传最初为唐代诗人白居易所筑,现为清光绪二年(1876)重建。小阁多植竹,白公每偃息其间,遂名。</p><p class="ql-block">白居易曾作《宿竹阁》:</p><p class="ql-block">“晚坐松檐下,宵眠竹阁间。清虚当服药,幽独抵归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巧未能胜拙,忙应不及闲。无劳别修道,即此是玄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西泠印社是西湖文化景观中的近代代表性史迹,中国最早的全国性金石篆刻研究学术团体。始创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为宗旨。社址自创建以来规模不断扩大,历经维修而保存至今。总体布局可分为山前、前山、山顶和后山共四组园林建筑群。其间点缀着石塔、经幢、造像、泉池等古迹。其中,“汉三老讳字忌日碑”是浙江省迄今发现的最早碑石。社址依山而建,布局精巧,景致幽绝,有“占湖山之胜,撷金石之华”的美誉。2001年6月,国务院公布西泠印社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原名小莲池、小方壶。清光绪二年(1876)丁申、丁丙兄弟移建竹阁时掘筑。1953年填埋。1979年重浚。中立假山,上刻李伏雨所书“莲泉”。池水清澈,金鲤嬉游,夏莲冬梅,相映成趣。</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的万荣孤山格外知名,不仅仅为它独有的自然形态,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则是由于从汉代以后,就有许多,以为介子推所死难的绵上之山即是该山。如杨雄《河东赋》与《晋太康记》、《地道记》、《永初记》等即持此种观点。这也就是孤山又称“介山”或“绵山”的道理。因为有名,所以历代古人对孤山的题咏也颇多,其中元末大画家王冕有《过孤山次韵》一首,颇觉新鲜。诗曰:“蓦地见青山,徘徊落照间。泉飞千尺练,岚抹一梳鬟。古洞龙长蛰,深林鹿自闲。攀跻凌绝顶,长啸解尘颜。”仅一个“蓦”字,用在诗首第一字,就立即将孤山之 “孤”意全然托出。诗尾“长啸解尘颜”一句更是写尽了诗人登上孤山之巅犹如进入仙境的舒畅心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