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盼望清静,梦想悠闲。</h1><h1> 久住在高楼大厦之都,逼仄在钢骨水泥之间,看厌了熙来攘往之闹,听够了车水马龙之喧。常常想,何时得以走进五湖春,采菊东篱下?</h1><h1> 西湖有一座孤山,山不高而秀媚,林不森而幽雅,这里保存着一幅以北宋孤山隐士为主角的“梅妻鹤子”图。真羡慕这位爱好山水的林处士(林逋死后被宋仁宗赐谥和靖处士,人多称和靖先生),除梅花盛开之日闭门不出外,其余时日多闲放小舟,遨游湖山。春夏秋冬,寻四季风花雪月;东南西北,访八方山川形胜。一日之中,拂晓时洗眼拜观初阳台旭日;入夜后留心谛听净慈寺晚钟。山高宜极目,远望柳堤走马;昼长闲静坐,近观花港游鱼。徜徉六桥,受用十里荷香;陶然八月,尽享三秋桂子。林逋不是佛徒僧人,没有暮鼓晨钟之劳,敬神礼佛之苦,因此虽同在西湖山水中做自由之人,僧侣并不潇洒,隐士却是逍遥。</h1> <h1> </h1> <h1> 对今人来说,在“一尘不染”、“万象皆空”的世外云天隐居的美好故事,或许只能听听而已。不过我却相信古代确有集日月山水之胜的宁静、幽雅之地,甚至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在浙大求学时,西湖两堤尚是游人寥寥,双峰三竺更是人迹罕至。我在一首诗中记述道:“犹记在杭城求学五年,西湖还是一个孤冷美人。当我行走在冷清的白堤上,如一叶孤帆航行在杨柳岸”。</h1><h1> 然而不久前重返故地,再到白堤,满眼是游人摩肩接踵,堤上人潮汹涌。刚刚离开喧嚣的帝都,没想到又陷入更加熙攘的杭城。白堤上的人流胜过长安街的车水,断桥上拥挤不堪的状况也远超北海大桥。原打算登临孤山,拜望一下那位清高、淡泊、自在、无争,无缘于惊天动地之英雄业绩的隐士林逋,却被眼前的那种春节赶庙会般的场面,搅得兴趣索然了。</h1><h1> 伴游的老潘对我建议:“老谢,你不要再怀旧了,两堤早非当年,三竺亦不清静,还是我带你去一个你没有去过的地方吧,相比之下,那还算得上一块净土。”</h1><h1> 于是我们从郭庄出发,沿杨公堤迤逦而行,途经卧龙桥、通利古桥、都锦生故居,大约20分钟后来到一个名为茅家埠的古村落。“深藏闺阁人未识”,一进村就看到水清山碧,草青花香,湖畔杨柳低垂,水边芦苇摇曳,绿荫丛中散布着幢幢充满民俗风情的楼屋,给人一种静谧、清幽、古朴之感。果然是一个环境优美游人也少的杭城私密打卡点,好像是专为老杭州特供的休闲胜地。</h1> <h1> </h1> <h1> 茅家埠其实指的是坐落于西湖边的“茅家埠村”,分为上茅家埠和下茅家埠,中间被龙井路隔断。茅家埠之名,传说是因明清时村口埠头布满茅草、野趣横生而得。另据《武林旧事》记载,旧时在此居住的大多是茅姓人家,以采茶养蚕为生。</h1><h1> 从茅家埠向西仰望,只见远处天竺山双峰削立,形同“天门”,仿佛佛国圣地近在眼前。旧时香客到天竺拜佛,先在湖滨雇条小船,一直摇到茅家埠,泊船登岸,这里也因此成了著名的“上香古道”起点。香客们多在茅家埠吃素斋后,沿着“上香古道”直奔天竺、灵隐。到上世纪40年代后期,从湖滨到灵隐开通了公路,香客和游客改乘汽车前往灵隐寺,“上香古道”逐渐归于沉寂。</h1><h1> 我与老潘沿着蜿蜒曲折的乡间小径,漫步于疏竹丛苇间。不时在茅草亭中静坐听风,近看野鸭戏水,候鸟低飞,远望青山蒙蒙,游船悠悠。</h1><h1> 随后我们乘坐游船沿河观赏古村风光。茅家埠的水域水面开阔,岸线曲折,那种自然、粗犷、野趣和人间烟火色彩,古风犹存。一座座古桥连着古道,手摇船进入一个个桥洞,桥洞外将看见什么呢?</h1><h1> 我们看见殷红的乌柏子了,</h1><h1> 我们看见白雪的芦花了,</h1><h1> 我们看见绿玉的翠鸟了,</h1><h1> 感谢天,我们底旅程,</h1><h1> 是在同样平静的水道中。</h1><h1> ——施蛰存《桥洞》</h1> <h1> “偷得浮生半日闲”,欣赏“乡村野趣图”。</h1><h1> 忍看断桥桥欲断,休闲乐在茅家埠!</h1><h1> 并非古人隐居之地,也算今人避世之处。茅家埠之游,遂我杭城之行的一大心愿也。</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