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0福州三坊七巷游记

zyh

<p class="ql-block">福州这座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古老城市中心,有一个闻名遐迩的历史文化街区,它由三个坊、七条巷和一条中轴街组成,分别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和南后街,自古被称为“三坊七巷”。.</p> <p class="ql-block">三坊七巷起于晋,完善于唐,明清至民国走向辉煌,是福州的历史之源、文化之根。古老坊巷的格局至今基本保留完整,可称为中国都市仅存的一块“里坊制度活化石”,坊巷内现存古民居约有270座,有159处被列入保护建筑,也可称为一座不可多得的“明清建筑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在此居住的名人达四百多位,如虎门销烟林则徐、船政洋务沈葆桢、启蒙维新严复、广州起义林觉民、建筑才女林徽因、文学巨匠冰心……等等。</p> <p class="ql-block">人潮涌动的的步行街,两侧同其他地方的步行街一样,商铺比比皆是。</p> <p class="ql-block">这里福建当地的美食餐厅,还有麦当劳、星巴克,这是中式+西式餐饮文化“的碰撞与交融。</p> <p class="ql-block">这个店名很有意思,进入福州站,品尝福建当地各种各样的美食。</p> <p class="ql-block">中国的典当行业起源甚早,早在两三千年前,当铺就已经开始形成。2009年6月10日,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被正式批准为“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p> <p class="ql-block">三坊的第一坊~衣锦坊</p><p class="ql-block">衣锦坊旧名通潮巷,据清《榕城考古略》记载:宋朝的“陆蕴、陆藻兄弟典乡郡居此,名禄锦,宋时称“禄锦”,明朝更为“衣锦”,其实都是坊内有人在外做大官,后衣锦还乡,荣耀故里,所以坊名也改了。</p> <p class="ql-block">衣锦坊内清嘉庆进士郑鹏程居宅,内有水榭戏台很著名。</p> <p class="ql-block">三坊的第二坊~文儒坊</p><p class="ql-block">文儒坊旧名山阴巷。以在“闽山”之北故称,北宋时,因“海滨四先生”之一国子监祭酒郑穆居此,改名文儒坊。</p> <p class="ql-block">坊口墙壁上的一幅拆字图,仔细一看,原来是“唐宋元明清”。潜移默化的刻画了五朝历史在三坊七巷的演义。</p> <p class="ql-block">七巷之一:宫巷</p><p class="ql-block">宫巷旧名仙居,以巷中有紫极宫得名,巷内有清代建筑13幢。其中,有清两江总督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林则徐之子林聪彝,清海军总长刘冠雄等近代名人故居,是当今福州保护的最完整的古巷坊之一。</p> <p class="ql-block">七巷之二:安民巷</p><p class="ql-block">安民巷旧名安民坊。相传唐末黄巢农民军入闽,兵至巷口,出示安民告示而故名。</p> <p class="ql-block">七巷之三:黄巷</p><p class="ql-block">黄巷西晋永嘉年间,八姓入闽,黄氏聚居于此,故名黄巷</p> <p class="ql-block">小黄楼:这是黄巷的标志性建筑,占地广阔的精美私家园林。相传黄璞少时攻读的祖居旧屋,江苏巡抚的梁章钜于清道光年间对黄璞旧居进行全面修葺,并建了西花厅小小黄楼,以及与之配套的旧居东侧园林小筑"东园"。</p> <p class="ql-block">该花厅为双层楼阁,宽9米、深24米,面阔三间,进深五柱,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粉墙黛瓦、翘脊飞檐,梁架上描龙绘凤,楹门窗户都用楠木,而且做工讲究,雕刻精巧。</p> <p class="ql-block">七巷之四:塔巷</p><p class="ql-block">塔巷原名修文巷,清代时期,在巷内曾建造半片的小塔作为古迹纪念,到了20世纪50年代,这个小塔被移置到巷口的坊门之上。塔巷不仅是福州的历史文化象征,也是当地历史人物的聚集地,巷内有闽台历史文化研究院等历史建筑和文化遗迹。</p> <p class="ql-block">七巷之五:郎官巷</p><p class="ql-block">郎官巷在南后街的东侧,也是宋代就有的坊埠,因宋刘涛居此,子孙数世皆为郎官,故名。清代名人严复的故居也坐落巷内。郎官巷西头巷口立有牌坊,坊柱上有副对联:“译著辉煌,今日犹传严复宅,门庭鼎盛,后人远溯刘涛居。</p> <p class="ql-block">严复故居:严复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和翻译家,他对于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三坊七巷是一个充满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张灯结彩、彩伞遮天、马车花轿、闽南文化。</p> <p class="ql-block">此时雨越下越大,行人纷纷走进店铺躲雨。</p> <p class="ql-block">这棵爱情树,它静静地站在在三坊七巷的街中心。它是一棵大叶榕,扎根于历史的土壤中,见证了岁月的更迭,也见证了无数动人的爱情故事。雨中一对恋人对着镜头留下这美好时光。</p> <p class="ql-block">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瓦屋,曲线山墙、布局严谨,匠艺奇巧。在整个坊巷间穿梭流连。</p> <p class="ql-block">这里每一条街、每一座坊都沉淀着人文历史,每一条深巷都有着道不尽的传奇经典。</p> <p class="ql-block">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坐落在一座拥有300多年历史的古建筑内,“建筑面积达2321平方米,包含明、清、民国三个时代的建筑风格。是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演示、收藏、研究、教育、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展示。</p> <p class="ql-block">博览苑内设有6个传承人工作室,“看得见、摸得着、尝得到、能体验、可带走”的非遗盛宴,成为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展示福建非遗的重要窗口。</p> <p class="ql-block">展品包括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畲族传统服饰比喻畲乡凤凰,苑内展品都体现了非遗项目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寿山石雕、脱胎漆器、松溪版画、惠安木雕等特色馆藏品应有尽有。</p> <p class="ql-block">都市禅院里的沐心阁,“尘心而来净心而去”让人们安静、从容的感受禅文化、艺术、生活的真谛。</p> <p class="ql-block">用玻璃钢罩着的残墙,墙上写有“泔液境”三个字。北宋年(1041年)太常博士苏舜元在福州任职时,为解决城内居民生活用水,在“泔液境”共凿12口水井。福州民众为纪念苏舜元凿井功绩,把这12口并统称为“苏公井”。为使福州城内惟一的“苏公井”及“泔液境”历史元素得到有效保护,三坊七巷“泔液境”不加任何修饰,原地保留,采用玻璃钢进行科学防护,向游人展示。</p> <p class="ql-block">寿山会馆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老宅子,该会馆不仅是一个展示寿山石文化的平台,也是福州特有的名贵石材——寿山石的展示窗口。寿山石是中国传统“四大印章石”之一,以其晶莹剔透、脂润和色彩斑斓的特点而闻名,深受海内外人士的喜爱。</p> <p class="ql-block">董执谊故居</p><p class="ql-block">路逢十客九青矜,半是同袍旧弟兄。</p><p class="ql-block">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p><p class="ql-block">董执谊(1863-1942年)出身书香门第。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举人,出任盐官、咨议局议员。归辞,专心治学,喜藏书。在南后街开设过“味芸庐”书坊,主营地方文献和书籍。董执谊一生最重要的功绩是修订、刊行了《闽都别记》。据不完全统计,三坊七巷出过3个海军总长、10个尚书、10位总督、10位院士及151位进士。</p> <p class="ql-block">林徽因故居</p> <p class="ql-block">福州民俗雕塑是南后街上一大景观。这些作品安置在街头空地处、新植的大树下,塑造的中医把脉、字画裱褙、花灯制作等人物、情景、把福州传统行业特色形象展示的淋漓至尽。</p> <p class="ql-block">整个一条街称为南后街,南北走向,西侧有坊,东侧有巷。</p> <p class="ql-block">三坊的第三坊~光禄坊:</p><p class="ql-block">光禄坊西接通湖路,东连吉庇巷,也是名人聚居地方,宋代嘉佑七年(1062年)方寘御封光禄大夫,所居坊赐名为“光禄”。</p> <p class="ql-block">光禄坊的刘家大院,匾额上书“翍均凥“三字,是刘家大院的原名,为林则徐所题。不知什么原因,大门紧闭。</p> <p class="ql-block">林徽因故居</p> <p class="ql-block">在光禄坊西侧有一小巷,叫早题巷。辛亥黄花岗起义烈士林觉民殉难广州之后,他家从南后街迁出,曾避难栖身于巷内。。</p> <p class="ql-block">七巷之六~吉庇巷</p><p class="ql-block">吉庇巷在宋朝以前还没有自己的巷名,只称魁铺里,作为巷名的衍化,相传古代,巷里住有一批来自长乐、福清、连江等地拾破烂的人,他们捡回大量的橘皮,在小巷深处晒干后卖给福州城的各家中药店(即中药陈皮),该巷也因此得名“橘皮巷“ 后为“急避巷” 最后才叫吉庇巷。</p> <p class="ql-block">七巷之七~杨桥巷</p><p class="ql-block">杨桥巷古名登俊坊,后改名杨桥巷,1960年道路拓宽后改为杨桥路,原有古建筑仅存冰心和林觉民的故居和双抛桥。“双抛桥”位于杨桥路中段,这里曾发生了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夫妻双双被活活地淹死在河中,并分尸两岸。后来河的南北两岸各长出一棵榕树,树根在河底互相交错,树枝在空中攀连,成为榕城的一道奇观。后人见了赞叹不已,便将跨河的这座桥叫双抛桥。</p> <p class="ql-block">林觉民故居,也是冰心的故居,林觉民的《与妻书》家喻户晓,这里就是他和妻子生活过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的邮局</p> <p class="ql-block">秒吉祥:非遗小店,里面用天然香料做成的各种各样的香。香味醇和,颐养身心。</p> <p class="ql-block">南后街过去200米就是林则徐纪念馆,主体建筑为林文忠公祠,始建于1905年。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公祠内设有林则徐官服坐像,坐像的林则徐表情凝重,似乎在思虑着大清王朝的前途命运。</p> <p class="ql-block">御碑亭系1905年〈清光绪31年〉,专门为安置三座御赐石碑而建的,一座正方形重檐歇山顶的亭子。亭里御赐石碑呈品字形排列,隐喻林则徐一生品重柱石刚正不阿。正中石碑是皇帝得知林则徐病逝后,慰问家属的圣旨。左边是"御制碑文",为林则徐树碑立传。右边是"御赐祭文",为祭祀文体。</p> <p class="ql-block">后花园照壁上,镶嵌“福寿”二字,上款:道光十九年十二月一日,下款:道光御笔。</p> <p class="ql-block">“林则徐史绩展”是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的陈列展览。该展分为序厅、A展区“矢志报国的闽都赤子”、B展区“清正务实的社稷名臣”、C展区“放眼世界的左海伟人”、D展区“举世共仰的禁毒先驱”、E展厅“抗敌御侮的民族英雄”,并设置有休息区、阅读区、观影区。</p> <p class="ql-block">展厅内还原了虎门销烟的场景,这一场火,叫醒了沉睡的中国人民,点燃了中国人奋起反抗外侮的斗志。在随后的百年中,这一场火穿越时光,带着炽热,促中华崛起,促巨龙腾飞。</p> <p class="ql-block">林则徐故居内的臼糍粑(福州也称白粿)铜质雕塑</p> <p class="ql-block">走出南后街,三坊七巷给人的回味无穷,在三坊七巷漫步,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感受着古老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个从唐末五代便开始形成的古老街区,这里曾经记载了无数壮怀激烈或缠绵悱恻动人的故事,这里的坊巷伴随着世事沧桑走过了一代又一代。</p> <p class="ql-block">2024.3.30於福建福州三坊七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