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峨眉山月歌》赏析

810的老好人

<p class="ql-block">李白《峨眉山月歌》赏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月这个意象在古人笔下有着丰富的意蕴,它既可以是诗人形象的象征,也可以是诗人情感的寄托。古人写月的诗文实在是太多了,写得非常好的作品也不胜枚举。李白就有好些个写月的诗篇(而月这个意象在他的笔下就用得更多了),我们最熟悉的应当是他的《静夜思》,这里我要赏析的《峨眉山月歌》也是他的一首我们耳熟能详的七绝小诗。诗的内容如下:</p><p class="ql-block">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p><p class="ql-block">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p><p class="ql-block">本诗围绕着月来写月既是他描写的对象,也是他思情的载体。诗歌的篇幅虽小,却以简练的文笔营造了开阔的意境,蕴含了丰富的情韵。</p><p class="ql-block">首句“峨眉山月半轮秋”实际上是个倒装句,真正的顺序应该是“峨眉山秋月半轮”,这里之所以要这么写,一是为了符合平仄的需要(本句是“平平仄仄仄平平”格式)和节奏的需要(绝句的基本节奏是“二二三节奏”),二也是借倒装的形式付予“半”以双重意蕴(既是指月刚半轮,尚是新月或者是残月,并未达到圆满,也是指秋已半,显然已快到了中秋时分)。从叙事的角度来说,这一句交代了几个重要的信息:一是指李白离开蜀地去中原游学之事,二是指李白经过峨眉山,三是指他出川的时令大概是在中秋前后,四是写出诗人此时正处在夜间行船之时。从写景抒情的角度来说,这一句用白描的手法写月高挂于峨眉山之上,虽只是半轮新月或残月,并未达到圆满,却也能带给人一种恬静的感觉,仍能感受到月华之美好,所以它并不是一种凄美的景象,也并不带给人感伤的感觉,他并不像一般的离别时那样给人凄冷难受的离别之伤。这是符合当时李白的心境的,毕竟当时他是初次出蜀,对未来充满了希望,纵使心中难免有所忐忑,却也不掩他的豪情。这一句起笔为全诗做了一个情感铺垫,让人感受到其清新而又豪爽的内在感染力。</p><p class="ql-block">第二句“影入平羌江水流”在本诗结构上有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性作用。这里的“影”是指月影,照应了前句的月;“江水流”则照应了下句的“清溪”“三峡”和结句的“渝州”(后三处地名都在长江两侧)。月在江水中的倒影当然是不流动的,但是此时诗人乘舟顺流而下,诗人向前,月影在流水之中时,自然一直在他的视野之中,也就有了顺流而下的错觉,这是符合自然物理的。但它不仅是客观地描述自然,也带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在诗人笔下,这月似乎是一个行为主体,它为了陪伴诗人,故意分出月影,进入江水之中,随着他的船而游动,似乎是在陪伴着诗人。于是这客观的无情之月,在诗人笔下就变成了有情之月。同时,这句诗化静为动,赋予月以灵性,使得月影充满了动感,可以说比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更具有表现力,整体画面却很和谐、宁静,所以在表达技巧上起到了以动衬静的作用,也起到了情景和谐交融的艺术效果。而且本句自然生发,毫无斧凿的痕迹,具有一种妙手偶得的天然之美,看似朴素,实则精美,可见诗人造句之高妙。</p><p class="ql-block">第三句“夜发清溪向三峡”交代了诗人远游的出行方式。诗人出蜀走的是水路,从清溪驿直到三峡(应是指小三峡)乘船而下,而且是连夜出发。实际上在夜间行船是有危险的,毕竟沿途总有些湍流险滩,总有船毁人亡的风险,最好是白天出发(就如同他后来写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那样)。这里可见诗人出发之心急,他这是对自己想要到外面去做一番作为甚至是实现自己的功业梦想而急不可待了。只是,虽然说诗人正值年轻气盛之时,的确不怕一些危险,但诗人毕竟不是莽夫,他之所以敢这样做,也是有所依仗的。这依仗不仅是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更是今夜之月,哪怕并不圆满光亮,但它仍能起到一定的照明作用,减少这一路的危险。这月,给了他更多冒险而行的勇气。所以,这一句诗乍看起来,只是纯客观地叙述诗人连夜乘船出发的行程,与月无关,实际上内里仍然写了月,扣住了“月”之主题,虽是隐约之笔,却也见诗人巧妙用心,读者甚至隐隐可以觉察诗人对月的感激之情,谢它的相伴之情,谢它的相照之恩。</p><p class="ql-block">第四句“思君不见下渝州”,历来有三种解读,主要是针对“君”字指代的对象,一者认为是诗人思念之人(甚至说是他的朋友),一者认为是诗人在诗中所写之月,当然兼融理解的也不是没有。我倾向于第三种(但我并不认为本诗是对单个人物的思念)。从全诗来看,月是诗人的写作对象,虽说诗有旁逸拓展之笔,但在这么一首小诗里完全撇开写作对象显然是不太妥当的,总有离题的嫌疑,诗人不至于犯这样的错误。所以这里的“君”应该指的就是月,这样才能让主题更加集中,使诗人对月的情感更加突出。只是有人会问:为什么前面说月一路顺江而伴,这里还需要思念呢?其实也好理解,一路漫长,月总有云遮山隐的时候,正因为诗人一路重视月的相伴,一旦与它隔离,心中就有不舍眷恋之情。豪情满怀、一路向前的诗人显然不会在此时停留下来等待月的出现,也不可能往回走,所以只能继续向前,寄希望于在前面(到渝州)能够再见到月。从诗题来看,诗人定题为“峨眉山月歌”,说这月是峨眉山之月,很明显也有着故土难离之情,毕竟他在蜀地生活了二十来年,现在离开了,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来。所以这月他既不是当作客观物象来写,而是当作一个充满情味的对象,那么,以它来寄托思乡思人之情也是非常合理的,他人向渝州而去,心却仍留一半在家乡的人事上,正可见诗人也是一个多情之人。于是这月的意蕴在诗人这首诗中也就更加丰富了。</p><p class="ql-block">《峨眉山月歌》虽不能体现李白诗豪迈奔放的气势,不具备想象奇特、语言雄肆的特点,却在质朴中沉酝深远,把景情事融合一体,以开阔的画面拓展诗境,以简练的文笔凝练情味,也是一首很不错的诗歌,值得细细品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