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再叙同学情

好人吉祥39283113

<h1><b>无锡再叙同学情</b></h1><h1><b>——记苏大政史系77级同学无锡聚会</b></h1><p class="ql-block"><br></p><h1><b>作 者:吉 培 坤</b></h1><h1><b>图 片:同学拍摄</b></h1> <h5><b>聚会筹备组,东道主无锡同学合影</b></h5> <h1>人间四月芳未尽,海棠笑迎宾客来。在无锡同学的盛情邀请之下,4月22日,我们苏大政史系77级近60名江苏和上海的同学和他们的夫人、先生们又集合在风景如画的马山旅游度假区,开始了今年的聚会活动。<br><br>自去年4月我们在母校聚会,转眼又是一年。本来说好,因为大多数同学都已年到古稀,还有部分已近八旬,考虑到身体原因,不准备再搞全班性的大型聚会。但是,每年聚会习惯了,想不聚也难。这不,今年我们又来到了无锡。这也许就叫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吧?</h1> <h5><b>太悦度假酒店报到大厅留影</b></h5> <h1>暮春的阳光洒在小镇的广场上,有点热得发烫了,更热的是无锡同学的心。当天上午,我们在太悦度假酒店报到,受到了东道主的热情接待。老同学们再次欢聚一堂,热烈拥抱,笑声和谈话声交织在一起,仿佛奏响了一首悠扬的交响乐。大家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岁月的痕迹在他们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却丝毫掩盖不了他们心中的青春火焰和喜悦与激动的心情。他们或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回忆着当年的校园趣事,或是两两相对,分享着各自晚年的生活点滴。</h1> <h1>度假酒店面向太湖,凭窗远望,太湖浩瀚无边,给人一种心胸开阔、心旷神怡的感觉。</h1><p class="ql-block"><br></p><h1><b>游龙头渚</b></h1> <h1>中午略作休息,我们就出发去龙头渚游览。平时我们只知道无锡有著名的鼋头渚风景区,对龙头渚知道的人不多。龙头渚自然风景区位于无锡马山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最南端,面对万顷太湖,背靠灵山大佛,得天地之灵气,沐大佛之恩泽。龙头渚由大储山蜿蜒伸入太湖中腹,形成半岛,酷似巨龙伏卧在太湖碧波之中。从龙舌、龙眼、龙耳、龙颈到龙背,全长2500米,这里山不高而层峦叠嶂,水不深而烟波浩淼,山青水秀,是一幅天然的江南山水画。<br><br>这里民间流传着一个“斩龙头”的故事。古代这里有条青龙,深夜潜入湖内,惊动了鹿山的一只神鹿。鹿龙相遇,斗得民不安宁。于是鹿山派出18勇士,斩断龙头,用铜钉钉死在这里,后人便称此地叫“龙头渚”。<br><br></h1> <h1>山上四时佳果不断,水中常年湖鲜不绝,龙头杨梅和太湖银鱼早已驰名江南。同学们畅游其中,四周水抱山环,松柏叠翠,气势壮阔;处处曲径通幽,柳暗花明,风景优美。远眺万顷碧波,群雁南归;近观椒山浮碧,帆影鸥逐。让我们忽然想起了王勃在《滕王阁序》里著名的两句词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只不过我们现在这里是春水。只觉得湖天壮阔,怡然有超凡绝尘之感。<br><br>龙头渚自然风景区有三大观赏龙头渚的观景点,第一个是门口的龙门观景台,第二个就是望龙亭,至于第三个则在湖中,只有坐船出湖才能真正领略青龙卧波的气势。<br><br>望龙亭是陆路观赏龙头渚的最佳处,远远望去,龙头渚犹如一条青龙伸入太湖湖心。据说早期东海龙王的龙宫就在今太湖西山以南的湖底。龙王的龙子龙女们在太湖边留下了许多故事,吴越春秋时,“青龙救吴王”的故事使太湖青龙美名广为流传,唐代的“柳毅传书”又让龙女家喻户晓。</h1> <h1>我们在赵朴初先生书写的“龙头渚”三个大字的巨石前拍照留影,背面有尹瘦石先生书写的“神龙不见尾”。过了这里,我们走到了续颈桥。站在桥上向北眺望,太湖尽收眼底。今日无风,湖面似镜。看太湖三万六千顷烟波浩渺,想吴越春秋时惊心动魄的夫椒大战,我们领略了龙头之豪气,又感受到了吴王的霸气。<br><br>我们还知道了马山这个名字的来历,马山原来叫夫椒山。2000多年前,秦始皇东巡会稽,神马在此停留,并留下四个马蹄痕迹,从此夫椒山改名为马迹山,现简称马山。此后历代文人在此墨迹不断。<br><br>游览龙头渚,让我们领受了自然和人文历史的双重教育,收获很大。</h1> <h1><b>拜谒灵山大佛</b></h1><p class="ql-block"><br></p><h1>第二天上午,家住无锡的母校历史系比我们低两届的一位学妹热情做向导,陪同我们拜谒了著名的灵山大佛。灵山大佛位于马山镇,大佛南面太湖,背倚灵山,左挽青龙(山),右牵白虎(山)。据她介绍,1997年11月15日,大佛落成开光。佛高88米,比“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四川乐山大佛还要高出17米,是中国第二高的巨型佛像,连同三层基座在内通高101.5米。灵山大佛佛像总共耗用铜725吨,佛体由2000块铸造铜壁板拼装焊接而成。大佛的莲花座共有四层莲花瓣组成,每层22瓣,共88瓣。</h1><h1><br></h1><h1>大佛根据佛教“五方五佛”信仰理论体系建造。大佛形象庄严美好,严格按照佛经记载佛祖“32相”的体态设计制造,慈颜细目,广视众生,似笑非笑,未语先闻。大佛右手造型为佛教“施无畏印”,寓意为众生解除痛苦;左手为“与愿印”,代表给予快乐,均为祝福之相。胸前记号代表万德庄严,整个佛像形态圆满,安详凝重而细致,显现佛陀慈悲的法相。</h1> <h1>我们怀着虔诚之心瞻仰大佛,大佛双目垂视,眼神睿智慈祥。不论我们靠近或走远,似乎都在大佛眼神的关切之中;并且随着人的靠近或远离,眼睛仿佛在微微开合,靠得愈近,眼睛就睁得愈开;嘴角似笑而未笑,欲言而未语,诸多嘱咐即将出口,使人倍感亲切,引发种种遐想。靠近大佛向上仰视,湛蓝的天空中白云悠悠,让人产生佛在“动”的感觉。<br><br>回顾中国历史和佛教的历史,在每一个繁荣时代,都会出现高度文明的艺术结晶,千秋万代,历久不衰。为佛立像,成就不凡,从云岗、龙门到敦煌、大足……如今又有灵山大佛,从而在中国形成东有江苏灵山大佛,南有香港天坛大佛,西有四川乐山大佛,北有山西云岗大佛,中有河南洛阳龙门大佛的五方五佛特立耸峙而相呼应的格局。<br><br>灵山大佛矗立在无锡太湖之滨小灵山上,反映了华东这一福泽宝地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安定祥和,也是中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重要体现,并象征和平与生命如青铜一样,亘古长青。</h1> <h1>接着,我们参观了梵宫。梵宫是灵山胜境中的景点之一,与灵山大佛比邻而立,使艺术和独特深厚的佛教文化交相辉映。<br><br>据介绍,梵宫建筑总建筑面积达7万2千平方米,高三层的梵宫采用退台式建筑布局,以南北为轴线,东西呈对称分布,建筑面宽150米,进深180米,顶部为错落有致的五座华塔,后侧为曼陀罗形态的圣坛。造价18个亿。<br><br>2006年12月,经过60余位全国文化、建筑、艺术、文博、工艺美术界知名人士和佛教界大德高僧、佛学专家连续两天慎重而热烈的研讨,基本达成共识后,中国当代佛教文化艺术博览会筹备会暨中国(灵山)当代佛教艺术馆筹建研讨会圆满闭幕,“永不落幕的‘中国当代佛教文化艺术博览会’”,成为灵山梵宫的建设定位。确定了将灵山梵宫建设为中国当代佛教艺术馆的目标。<br><br>2008年11月23日,经过两年多的建设,灵山胜境三期工程竣工;一座集文化、艺术、旅游、会议等功能于一身的灵山梵宫正式开启大门。<br><br></h1> <h1>梵宫的建筑形式突破传统,以石材等坚固耐久材料为主,大量运用高大的廊柱、大跨度的梁柱、高耸的穹顶、超大面积的厅堂等,既体现佛教的博大精深与崇高,又将传统文化元素与鲜明时代特征相融合。整个建筑依山而建,集成了世界佛教三大语系的建筑精华,以其之“特”与灵山大佛之“大”、九龙灌浴之“奇”构成全新灵山胜境的三大奇观。汲取了中华传统木雕、石雕、玉雕、铜雕等装饰精粹。<br><br>步入梵宫,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朱炳仁铜雕、东阳木雕、敦煌技师的手工壁画、琉璃巨制、扬州漆器、油画组图、景泰蓝须弥灯、景德镇青花粉彩缸、瓯塑浮雕壁画,这些艺术珍品在灵山梵宫各区域演绎着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东方佛教艺术荟萃载体的灵山梵宫堪称是东方的“卢浮宫”。梵宫内珍宝荟萃,光彩四溢,充满着博大精深的佛教艺术气息。大块的石板建筑,金色的攒尖屋顶,精美的佛像浮雕,给我们极大的艺术享受。</h1> <h1>10点钟,一场震撼人心的九龙灌浴表演开始了。广场中央,一座莲花形的雕塑巍然耸立,九条形态各异的龙环绕其周围,栩栩如生。九龙灌浴是一座极具震撼力的佛教文化景观,它生动地再现了佛祖释迦牟尼诞生的故事。它是一座宽阔的广场中央的巨大铜塔,塔顶有一朵未绽放的莲花。<br><br>当《佛之诞》音乐响起,广场四周的喷泉冲天而起,铜塔顶端的莲花瓣缓缓展开,显现出幼年的释迦牟尼。此时,九条龙从塔下喷出高高的水柱,为释迦牟尼洗浴,象征着佛祖的诞生。这些喷出的水被视为吉祥之水,许多游客用水杯接取以祈福。</h1> <h1>“九龙灌浴”不仅是一处景观,更是对佛教文化的重要展现,让游客能够亲身体验和感受佛祖诞生的神圣时刻。<br><br>观赏完九龙灌浴,学妹又带我们去参观灵山佛学院。这位学妹退休后到灵山佛学院做公益活动,担任中国历史课教师,已经送走了7届毕业生。7年的义工以及她热情的态度,认真负责的精神,渊博的知识,不俗的谈吐,赢得了僧众和学生们的喜爱与尊重。</h1> <h1>佛学院分和尚班学员和尼姑班学员分别授课。学员来自全国各地,年龄悬殊较大,基础文化水平参差不齐,从留学生到初中生都有。和尚班中就有5人是研究生以上学历,其中1人是留学美国名校的博士。听了学妹的介绍,我们对佛学院和学员的情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时间关系未及详谈,待以后再作专门采访。<br><br>上午拜谒灵山大佛的安排就这样结束了。尽管不少同学之前也曾来过多次,但每一次拜谒都获得了新的知识,都有新的感受。我在想,佛教是中国的传统宗教。我国宪法规定,我们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宗教有没有作用?我说应该有作用,就看你如何对待。要学会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佛教的精华就是宣传真善美,叫人弃恶从善。佛教的真正精神在于不为自己,一切只为众生求安乐,宁可舍己,以自己的牺牲使他人得到安乐。慈悲是佛教的精髓,它不仅是一种道德观念,更是一种行为实践。如果人人都能做到这一点,有什么不好呢?<br><br>文革中把这些都作为封资修统统批判,统统打倒,造成了什么后果?结果是到处打人斗人,相互残杀,毁灭中华文化,制造白色恐怖。现在出现的官员贪腐、道德沦丧、为富不仁、损人利己,毫无敬畏之心,都是文革造成的恶劣后果,教训是极其深刻的。<br><br></h1> <h1><b>游拈花湾</b></h1><p class="ql-block"><br></p><h1>下午,我们来到了著名的拈花湾风景区。拈花湾小镇与灵山大佛为邻,因佛祖拈花一笑的故事而得名。走进拈花湾小镇,仿佛进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处处体现着禅意与生活的和谐交融。这是一处将自然美景与人文禅意完美融合的旅游胜地。这里山水相依,景色秀丽,是感受生活之美、寻求内心宁静的理想之地。</h1><h1><br></h1><h1>步入拈花湾,仿佛走进了一个人间仙境。青山绿水间,白墙黛瓦的江南建筑点缀其间,古朴典雅。整座小镇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建筑中的唐代元素。漫步在青石小道上,可以感受到江南水乡特有的宁静与恬淡。沿途的荷塘、竹林、古树等自然景观与人文建筑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h1> <h1>拈花湾不仅风景如画,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里传承着禅宗的智慧,以“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为理念,倡导人们放慢脚步,品味生活。在这里,我们可以参加各种禅修活动,如抄经、打坐、品茶等,感受禅宗文化的独特魅力。<br><br>青石板铺就的小巷,两旁是错落有致的古朴建筑,白墙黛瓦,飞檐翘角,每一处都流露出浓厚的历史气息。漫步其中,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与才情。</h1> <h1>半月衔日是一处自然景观,夕阳西下,月亮缓缓升起,给人一种岁月静好的感觉。香月花街是拈花湾的一条特色商业街,两旁的建筑充满了古色古香,让人仿佛穿越到了古代的江南小镇。拈花塔是拈花湾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塔身精美,历史悠久,夜晚灯光亮起,显得格外迷人。微笑广场是一处公共空间,以“微笑”为主题,设置了各种有趣的雕塑和装置艺术,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br><br>我们漫步在香月花街,留影在莲花池畔。晚上六点半钟,拈花塔上开始了歌舞表演,充满禅意的音乐响起,一对对穿着禅服的男女翩翩起舞,把我们带进了如诗如画的境界。</h1> <h1>刚结束拈花塔的歌舞表演,我们赶紧来到五灯湖,看花开五叶的歌舞表演。少女们围着一朵硕大的莲花轻歌曼舞,出神入化,如同走进仙境一般。<br><br>最精彩的要数微笑广场的音乐喷泉表演。夜幕低垂,音乐喷泉表演准时拉开了序幕。随着悠扬的音乐声响起,无数道水柱从地面喷涌而出,在灯光的映照下,仿佛一群身着彩衣的舞者,在夜色中翩翩起舞。<br><br></h1> <h1>喷泉的水柱随着音乐的节奏变化而起伏跌宕,有时如细雨绵绵,轻柔地洒落在观众的脸上,带来一阵清凉;有时又如狂风骤雨,猛烈地冲向天空,让人惊叹不已。水柱的颜色也在不断地变化,从最初的蓝色逐渐过渡到绿色、红色、紫色,如同彩虹般绚丽多彩,令人目不暇接。<br><br>周围的观众被这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所吸引,纷纷驻足观赏。孩子们的欢笑声、大人们的赞叹声此起彼伏,整个广场洋溢着欢乐祥和的气氛。</h1> <h1>无人机表演开始了,将一个个图案和一句句文字射在夜空中。“拈花湾”三个彩字绚烂夺目,“不慌不忙,好好生活。”“欢喜自在,就是神仙。”这些禅语给人们带来无限的遐想和启迪。是啊!现在的社会里,充满了浮躁和戾气,我们为什么不能静下心来,平静地生活,善待自己呢?</h1><h1><br></h1><h1>当音乐渐渐平息,水柱也缓缓落下,这场音乐喷泉表演也到了尾声。但观众们似乎还沉浸在那份美好与震撼之中,久久不愿离去。微笑广场的音乐喷泉表演,无疑成为了拈花湾夜晚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在回去的路上,不时地遇到人工雾气喷洒出来,与五颜六色的灯光相辉映,我们仿佛置身于仙境一般。</h1><h1><br></h1><p class="ql-block"><b>游阳山桃缘山庄</b></p> <h1>第三天上午,我们参观了阳山桃缘山庄。这里是又一个桃花源。漫步在桃源里,我们仿佛置身于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之中。山庄四周,桃花盛开,粉红一片,犹如仙境般令人陶醉。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洒在桃花上,显得更加娇艳动人。</h1><h1><br></h1><h1>沿着蜿蜒的小径前行,我们感受着大自然的气息,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沿途可见,山庄内的建筑古朴典雅,与周围的自然景观和谐相融。走进其中,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古代的田园生活。</h1><h1><br></h1> <h1>我们还参观了山庄内的手工艺品作坊,看到了当地手艺人用灵巧的双手制作的各种精美工艺品。这些手工艺品不仅具有观赏价值,更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承。<br><br>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体验了乡村的宁静与美好。这里不仅是一个休闲度假的好去处,更是一个让人心灵得到放松和升华的地方。</h1> <h1>三天的聚会很快就要结束了。三天来,我们利用晚上的时间,利用游玩的空隙时间,相互交流着各自的生活和感悟,还对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及当今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探讨的过程中,大家以真诚的平等的心态,与人为善,开诚布公,各自阐述。尽管也有争论,但从来没有出现其他群里个别人那种盛气凌人、不可一世的态度,没有出现诸如说对方“政治上幼稚”“历史的无知”“既得利益”“虚无主义”等攻击性的刺耳的话语。通过探讨,我们在思想认识上都有了新的提高。<br><br>分别的时刻很快又要到了。大家相互拥抱着,簇拥着,难舍难分。我们轻声地交谈着,回忆着过去的点点滴滴,感慨着时光的飞逝。互相叮嘱着要保重身体,要珍惜彼此的情谊。<br><br>我们再次感谢无锡同学富有智慧的精心策划、悉心安排和不辞辛劳的热情接待、周到服务。赞美我们班同学的深厚情谊和永不熄灭的青春之火。大家相约明年适当的时候再次相见……<br><br></h1> <h1><b>附:无锡聚会诗词摘抄<br>作 者:吉培坤<br><br>同学马山又重逢<br>2024,4,22</b><br><br>记得去年姑苏别,<br>今日马山又重逢。<br>江南烟雨景依旧,<br>青春在线心相同。<br>把酒言欢话往事,<br>举杯共庆乐无穷。<br>同窗友谊深似海,<br>政史七七情最浓。<br><br><b>游龙头渚<br>2024,4,22</b><br><br>龙头渚上景色佳,<br>万顷太湖映碧霞。<br>灵山佛影添祥瑞,<br>半岛龙形卧浪花。<br>山峦叠翠烟雾绕,<br>水色清泠日月斜。<br>此处风光无限好,<br>恰似悠闲在仙家。<br><br><b>拜谒灵山大佛<br>2024,4,23</b><br><br>灵山秀气甲天下,<br>大佛雄姿傲苍穹。<br>万民朝宗香火盛,<br>千僧诵经梵音浓。<br>云开日出金光灿,<br>雾散风清玉露融。<br>此去灵山心自静,<br>归来尘念皆无踪。<br><br><b>游拈花湾<br>2024,4,24</b><br><br>拈花湾景胜桃源,<br>净土净水净心田。<br>明镜拂开尘俗事,<br>清风送来开心篇。<br>禅音袅袅传千里,<br>佛光熠熠照万山。<br>不慌不忙好好活,<br>自由自在做神仙。<br><br><b>最美人间四月天<br>2024,4,25</b><br><br>最美人间四月天,<br>七七学子聚马山。<br>太湖明珠龙头渚,<br>蓬莱仙境拈花湾。<br>拜谒大佛洗心境,<br>游览阳山结桃缘。<br>同学情谊道不尽,<br>待等明年续新篇。</h1> <h1><b>(写于2024年4月25日)</b><div><br><b>【作者简介】</b>吉培坤,男,江苏盐城人。1948年生,1966年高中毕业,1968年上山下乡,1977年恢复高考首批考取大学。毕业后长期在高校担任教学和教育管理工作,2008年退休。爱好文学,退休后创作了一些小说、散文、诗歌约30万字,发表在多个公众号。<br><br></div></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