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方言】青海方言词语探源174:懵頭

邱元胜

<p class="ql-block">【懵头】</p><p class="ql-block"> “懵头”,青海方言里是迷糊,糊涂,不明白事。也指愚蠢,笨拙,傻乎乎等意。</p><p class="ql-block"> 据古代典籍记述,“懵”原为“瞢”,初指梦,后来字义扩展,加上“目”子旁为“矒”,指晦暗无光貌,目不明。又加上“忄”偏旁,喻指昏愦,愚昧,迷糊不清。</p><p class="ql-block"> 另外,“懵”,又同“懜”,指睡眼蒙矓,心里犯迷糊。如《牡丹亭》里有:“看他娇啼隐忍,笑譫迷厮,睡眼懵憕”。</p> <p class="ql-block">  青海方言说“懵憕憕儿”的,人们都可能是这样的经历,突然间莫名其妙地脑子里感觉不是很清晰。对所处环境感知度降低,甚至分不清此时此刻是白天黑夜。别人和他说话,思路不清。回答:你别问了,我现在脑子里“懵憕憕儿的”。</p><p class="ql-block"> 不过,这种状态不一会儿就过去了。</p><p class="ql-block"> 这是怎么回事儿呢?中医认为,一是脑放电过程,属于极其轻微的癫痫。二是暂时性的脑供血不足。三是因为饥渴,造成低血糖反应。</p> <p class="ql-block">  “懵头”,原本指的是这种状态。后来,指偶尔犯傻,处事不当,做事欠思考,甚至愚不可及的行为表现。</p><p class="ql-block"> “懵头”,虽为一个嗔怪用词,但“友善”的成分居多。</p><p class="ql-block"> 一般用在自己的家人,或亲近的人,而且在没有生气的前提下,一种责怪词语。</p><p class="ql-block"> 比如,儿子把某种好事让给了别人,父亲心里不舒服,就用“懵头”。</p> <p class="ql-block">  但如果很生气,就会用比较严厉,贬损性,侮辱性极强的词,如:馕头,馕棒,馕㞞,咒势等。</p><p class="ql-block"> 讲一个“懵头”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一个假期,我在县城一所学校里当老师。学生放假,我照例回到农村老家当一个月的农民。</p><p class="ql-block"> 去生产队劳动挣工分,遇到了小学同学魁哥,我俩边干活,边“喧版”整个一个上午都在一起,总感觉发小魁哥好像哪儿不对。</p> <p class="ql-block">  五叔说,魁哥说下的那门亲事黄了,把小伙子“野美儿”哄给了一下(野美儿,使劲的,狠劲的,美美的怎么了之意。也指非常多,异常满。如“野美儿一车”,就是满满一车。“野美儿”吃了一顿,就是美美的吃了一餐)。据说还“白啦啦”花掉了好几十块钱呢(白啦啦,无缘无故,没有效果,白白地)。</p><p class="ql-block"> 那个时候,百八十块对一个农村人家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数字。</p> <p class="ql-block">  魁哥相亲事儿,他曾经亲口说等过完年就办婚事,他还邀请我到时候当个“东家”(东家,婚丧嫁娶时,请来帮忙应酬的人,又叫“支客”)。</p><p class="ql-block"> 五叔说,那事儿端端就过年的时候出岔子。</p><p class="ql-block">​ 过年时给未来的丈人丈母娘拜年,是一件大事,马虎不得。</p><p class="ql-block">​ 魁哥未婚妻的那个村庄,也就离我们村五六公里。据说他只去过两次,还是媒人带领着去的,只知道个“大匡谋”(大概位置)。</p> <p class="ql-block">  进入村庄,他转过一个巷道,有点恍惚,居然找不到未婚媳妇的家了。</p><p class="ql-block"> 正在左顾右盼,恰好一个四十岁左右的妇女出门,笑盈盈地来迎。</p><p class="ql-block"> 魁哥看着像未来的丈母娘,跟着进家,奉上拜年礼物。他被让到炕上坐定,由未来的丈人陪着,爷俩吃菜喝酒聊天,十分投缘。</p><p class="ql-block"> 酒足饭饱,又被两位老人客客气气地送出门。</p><p class="ql-block"> 正月十六那天,媒人突然来魁哥家。只见她板着脸,胳膊上拎着一个大包袱。</p> <p class="ql-block">  原来,女方家退换了彩礼,说是这桩婚事不成了。</p><p class="ql-block"> 理由就一句话:把荞麦面没当无谷,把人没当人。</p><p class="ql-block"> 经过媒人协调,女方家终于说出了退婚的具体原因。未来女婿没去给丈人丈母娘拜年,因此女方家“犯掉”了。</p><p class="ql-block"> 魁哥亲自登门解释,结果再去一看,根本不是那天去拜过年的家,两位长辈也不是那天招待他的人。</p> <p class="ql-block">  原来,​那天他走错了一个路口,误入另外一个村的另外一个人家,稀里糊涂地给毫不相干的人拜了个大年。</p><p class="ql-block"> 但不论怎么说,事情都已经发生了。女方家说,如果真的是这样,让魁哥把那家人找到,把东西要回来再理论。</p><p class="ql-block"> 但魁哥去那个庄子转了好几圈,问过好几家人,也没找到。他正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未来的丈人丈母娘认为,魁哥还在“扯屁谎”(扯屁谎,又叫“拉屁谎”,“扯屁溜谎”,编谎言,说谎话)。</p> <p class="ql-block">  越发“齁成鸡儿”了(齁成鸡儿,“齁”,生气的代名词。生气了,可以说“齁将”了。“齁成鸡儿”,特别生气)。</p><p class="ql-block"> 过了许久,女方家似乎觉得魁哥说的话有可能是真的。但任凭怎的,婚事还是没成。</p><p class="ql-block"> 魁哥原来的丈人说,女儿嫁给这样一个大“懵头”,恐怕没有好日子过。</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邱元胜,青海省共和县人,上世纪六十几年代生,退休干部。</p><p class="ql-block"> 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青海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青海省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海南州作家协会会员,海南州书画家协会主席,海南州摄影家协会会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