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角学】哈里斯博士“视角”理论浅析(22)

明空如月

<b>【视角学】哈里斯博士“视角”理论浅析(22)</b> <b>50<br>第一重还原把意义与可感事物分离开来,第二重还原则把可感事物与实在分离开来。对视角的反思再次成为关键。虽然我们经验事物的方式受制于我们偶然的时空位置,但身体为我们指定的视角并不是一座监狱。我们可以尽可能地摆脱特定的视角和视点作出描述。如我们所见,数学为这种描述提供了钥匙。</b><div><br>浅析:<br>哈里斯博士再次阐述了双重还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视角的反思再次成为关键。还原的过程就是对视角反思的过程。<br>这个过程也是“感性视角”逐渐转变为“理性视角”的过程。哈里斯博士在此以“数学”为例:如我们所见,数学为这种描述提供了钥匙。<br>可以说,“数学”,是一种“纯理性”的视角,最大程度地消除了感性因素。所以,数学被誉为“一切科学之母”。<br>数学为“客观描述”提供了“钥匙”,正是通过这把“钥匙”,科学理论的研究得以突飞猛进。很多理论可以先做出数学描述,然后再用科学实验去验证。以至于在后来,所有的科学理论,都需要用数学的形式来进行表达,如果某个科学家提出了某种理论,却不能用数学来表达,那么这种理论的可靠性就是值得怀疑的。一切科学的理论都可以用数学来表达,这几乎成了科学的信仰。<br>除非是“非科学”的,比如“信仰”本身。<br>西方文化在追求认知的客观性的过程中,渐渐地忽略了人的主体性。而生命的主体,却是人本身。<br>幸好,除了科学,还有宗教,还有艺术,还有文学,还有玫瑰与爱情。<br>于是,科学有科学的真理,宗教有宗教的真理,艺术有艺术的真理,文学有文学的真理,爱情有爱情的真理。<br>每个生命可以有自己选择的侧重点,同时在不同的真理之间游弋、舞蹈。<br>生命是鲜活的,虽然西方文化缺乏东方文化的整体观,但人们依然能够凭借生命本身的鲜活力量弹奏出美妙的乐章。<br>生命本身才是真理,而认知是次一等的事。<br>认知,来源于生命,服务于生命,也终究回归于生命。<br>当西方外求式的真理探索即将山穷水尽之时,来自古老东方的生命视角正在开显出新的视界-世界......<br></div> <p class="ql-block"><b>51</b></p><p class="ql-block"><b>正因为人在反思中超越了作为有限认知者的自己,才可能把上帝看成一位无限的认知者。对上帝无限性的反思必定会唤醒人自身之中的无限性。</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浅析:</p><p class="ql-block">在这里,哈里斯博士再次阐述了人类之所以能够超越有限达到无限的本具内因。</p><p class="ql-block">之前我们说过,所有的认知都是一种创造,所有的创造都根源于认知。人类对“上帝”的认知也不例外。</p><p class="ql-block">在西方文化中,其基本观念是“上帝创造了人和万物”。但是当我们去审视这一观念的时候,就必定会发现,这种基本观念仍是人类在某一文化视角下的认知。特别是在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更容易通过对不同文化信仰基本观念的考察,得出这样的结论:不同的文化视角,有着不同的基本观念。这些不同的基本观念,皆是人类在不同视角下的认知结果。</p><p class="ql-block">认知即是创造。“上帝创造了人和万物”,即是西方文化视角下的观点。</p><p class="ql-block">不仅如此,人类还将“无限性”赋予了“上帝”。注意,如果人类本身不具有“无限性”,何以能够将“无限性”赋予“上帝”呢?</p><p class="ql-block">因此,人类能够非常自信、自然、毫不费力地将“无限性”赋予“上帝”,其实正代表着,人类本身就具有“无限性”!</p><p class="ql-block">但通常来说,人类缺乏对自身无限性的“自觉”,需要通过树立起一个高高的“灯塔”——“上帝”,来唤醒人类对于自身无限性的自觉!</p><p class="ql-block">所以有人说,不是上帝创造了人类,而是人类创造了上帝。</p><p class="ql-block">也只有如此,尼采才能堂而皇之地宣称“上帝死了”。</p><p class="ql-block">人类才是人类世界的造物主。</p><p class="ql-block">哈里斯博士作为西方文化高等学府里的精英人物,不太方便像笔者这样进行表述,于是他采取了一种间接的表达方式。</p><p class="ql-block">正因为人在反思中超越了作为有限认知者的自己,才可能把上帝看成一位无限的认知者。</p><p class="ql-block">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当人超越了自身局限性的时候——注意,这里暗含着这样的含义:如果这种超越不是一般的超越,而是究竟的超越时,人就从有限达到了无限。达到了无限的人,才可能把上帝看成一位无限的认知者——“上帝”,其实是“人”的镜像。当然,这里的人,是指达到了无限的人。达到了无限的人,从命名上就不再适合命名为人。因为,人,通常会被自然地理解为“有限”的人。于是,达到了无限的人,为自己创造了一个镜像,命名为“上帝”,并将“无限性”这一荣耀赋予了上帝。圣经中说,上帝是按照自己的样子创造了人——其实,事实也许刚好相反,正是达到了无限的人,按照自己的样子(无限)创造了“上帝”!</p><p class="ql-block">对上帝无限性的反思必定会唤醒人自身之中的无限性。这正是人类中的圣人们之所以创造“镜像”的真正秘密所在!</p><p class="ql-block">“镜像”一旦被创造,且被赋予了“无限性”的内涵,“镜像”就“活”了。它“活”在何处?它活在人类的心里。</p><p class="ql-block">达到了无限的圣人,并不能永久地常存于世,但“镜像”却可以。</p><p class="ql-block">圣人创造了“镜像”,“镜像”也成就了圣人。不仅如此,通过“镜像”,将在人类中造就一批又一批的圣人。</p><p class="ql-block">只不过,在西方,人类只允许存在“上帝”这个唯一的“镜像”,以防止“镜像”过多,导致人们无所适从。</p><p class="ql-block">“镜像”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正是哈里斯博士这里所说的:对上帝无限性的反思必定会唤醒人自身之中的无限性。</p><p class="ql-block">之前,哈里斯博士说,当人类超越了自身的局限性,就成了神圣之光的一面明镜。</p><p class="ql-block">其实这句话背后真正的意义则是说:当人类超越了自身的局限性,实现了究竟超越的时候,生命内在的神圣之光就会显发出来——它一直就在那里,从未离开,只是被人类自己的“局限”所遮挡,以至于无法看见!</p><p class="ql-block">人们同时看见的还有一面明镜——它正是人类自心的“镜像”。</p><p class="ql-block">圣人们在传递智慧教导的时候,悄悄地将“神圣之光”与“镜像”进行了“位置”的“调换”,把“镜像”赋予了人类,把“神圣之光”赋予了“上帝”!</p><p class="ql-block">这给了人类一个信仰“上帝”的“理由”——只有坚定地信仰“上帝”,最终才有机会“融入上帝”,达到“无限”。而“无限”即是“自由”,即是“天堂”。</p><p class="ql-block">不得不说,这真是巧妙绝伦的“乾坤大挪移”!</p><p class="ql-block">对于在西方传道的圣人们的“小秘密”,在东方传道的圣人们一方面心照不宣,另一方面则大肆拓展,特别是印度的婆罗门教、佛教和中国的道教,“镜像”的创造几乎成了公开的秘密,每一个成道的圣人不仅有自己的“镜像”,而且还可以创造无数的“化身镜像”,这些“镜像”各有其不同的功能,有的用于指导弟子们“实修”,即以“镜像”为模板进行“修证”,这个过程相当于“克隆”。最终,当弟子修成的时候,弟子就成了鲜活的“镜像”。而“镜像”也借助弟子完成了真正的“传承”。</p><p class="ql-block">注意,“镜像”本身的传承只是“表象”,真正传承的是圣人的智慧之心——“无限性”。</p><p class="ql-block">这是真正的生命科学、智慧科学——像复印图像一样复印智慧,复印“无限性”!(复印的过程其实是激活。)</p><p class="ql-block">如果弟子坚信自己内心本自具足“无限性”,那师父就可以省去这些繁琐的程序,直接引导弟子去发现和激活内心的无限性。</p><p class="ql-block">如果弟子对自己信心不足,但是对师父却信心很足,这时师父就会让弟子以自己为“镜像”,一遍遍地“复印”(观想师父的形象加持自己)。“复印”的过程,同时也是不断清除弟子内心疑惑等各种障碍的过程。当各种障碍清除之后,弟子就会发现自己“复印”成功了!这时,师父还要对弟子“复印”工程进行“验收”,经师父进一步考察发现的确“复印成功”了,弟子就“毕业”了。“毕业”了的弟子就可以做其他人的师父了。</p><p class="ql-block">由于东方的圣人们保持了较多的开放性,因此对于各种各样的“镜像”皆持开放态度。但由此也导致了各种“镜像”满天飞。于是在很多不明就里的人看来,就“神佛满天飞”了。比如藏传佛教中数不清的各种本尊,道教中的各种天尊,印度教中各种各样的男神女神等等。</p><p class="ql-block">后来,为了避免过于混乱,又根据“镜像”本源(修行成就的人)的境界不同,分为世间法“镜像”,和出世间法“镜像”。两种大的分类下,又各有各种不同的分类。</p><p class="ql-block">佛道文化里各种各样的仙佛菩萨和佛国仙境,真的是无比智慧的创造,既不能说这些佛国仙境和仙佛菩萨是真实的,也不能说这些佛国仙境和仙佛菩萨是虚假的。原来,他们皆是本心不同侧面的镜像!若再深入一步,其实何止是这些佛国仙境和仙佛菩萨呢,所有的世界和生命不都是本心不同角度的镜像吗?</p><p class="ql-block">需要说明的是,“镜像”这一说法是笔者依据“视角学”思想所提出的独具视角学智慧的概念,只在视角学的框架内有效。最好不要直接拿出去当成帽子扣在别人头上,要知道,乱扣帽子是非常讨人嫌的行为。</p><p class="ql-block">以视角学的视角来看,一切皆是视角。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视角,不同的视角看见的是不同的视界-世界。</p><p class="ql-block">我们既不要人云亦云地轻易附和他人的观点,也不要心存傲慢地将自己的观点凌驾于其他人之上。</p><p class="ql-block">视角学最重要的精神是,所有的视角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完全独立且平等的权利依自己的视角去看待世界,看待生命,看待自己。</p><p class="ql-block">我们最多只能说,Hi,现在有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可以看到非常独特的风景,你要不要也尝试一下呢?</p><p class="ql-block">如果我们能够允许任何人自由地选择他所喜欢的视角,并以他所喜欢的视角去生活,去发表观点,而不是以自己的视角和观点去挤压对方,那么或许可以说,我们距离“无限”又近了一步。如果连这一步都做不到,又何谈“无限”呢?</p><p class="ql-block">愿“无限”与您同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