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童年的回忆(三)</p><p class="ql-block"> 拉砘</p><p class="ql-block"> 砘是什么?砘是用木头框加上3个圆形的石头的砘砘子儿做成的一种农具;砘砘子儿的直径大约二三十厘米,厚度十几厘米,间距是根据耩地耧的三个腿的宽窄设计的,要一样宽;其主要作用是把耧铧暄起来的土压实,从而起到保墒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六十年代,干农活都是靠的纯体力;就象我小的时候,那些拉耧拉耙、扬场放磙的活干不了,大人也不让干;唯一能干得了的、多少能帮上一点小忙的活,除了压耙,就是拉砘了;我小时候胆子不太大,所以对压耙也不是很感兴趣,生怕掉下来再叫耙伤住;倒是拉砘,我觉着还是很有意思的。</p><p class="ql-block"> 小麦播种之前,大人们都要先把粪用架子车一车一车的送到田地里,,撒匀后就开始犁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拉犁有的用牛,有的用几个人,一个人扶着犁,扶犁这个人掌握着犁地的深浅、宽度距离和垂直度。</p><p class="ql-block"> 等把地犁好了,就开始耙地了。</p> <p class="ql-block">耙地时拉耙有用牛拉的,也有用人拉的;不管是用牛拉还是人拉,耙上都得有些东西压着,要不太轻了,犁出来的大坷垃块耙不碎;耙上压耙那东西,只要重量差不多什么都行;有时候找不到合适的,就蹲耙上个小孩儿,这就叫压耙。胆子大的小孩儿蹲耙上还不老实,偶尔还出个样子或搞个其它小动作博得大人们的笑骂或斥责。</p><p class="ql-block"> 耙完地以后,就开始打畦;打好畦就开始耩地了。</p> <p class="ql-block">用三条腿的耧,几个人拉着,一个人扶着,边走边摇着晃着,生怕耩的不均匀。据说,耩地扶耧的高手,每亩地用多少斤种子都掌握的基本上差不多,误差不会超过一斤。还有句农谚说:耩地扶耧不用学,只要屁股调的活!</p><p class="ql-block"> 在耧后边跟着的,就是砘了。拉砘这活儿技术含量不太高,用力气也不太大,大人们往往一个人即可,我们小孩儿,一般都是两个,只要顺着垄走就行了。</p><p class="ql-block"> 其实我们小孩儿拉砘,并不全是喜欢干这活儿,主要是有玩的成份;觉着这砘砘子儿这么圆,多少用点力就走了,很好玩。可即便如此,个别时候也会因用力不匀跑偏或用力过猛砘碾住脚踫住腿的情况。</p><p class="ql-block"> 有个老爷爷对我说:"拉砘也有讲究哇,特别是两个人以上,要学会配合,劲往一处使,力量要恰到好处,不大不小,不快不慢,人才会不觉得累。这里面讲究的是合作,是匀称,是持久。</p><p class="ql-block"> 再就是一定得顺着垄走,三个砘砘子儿一定要准确无误的碾压在耩地耧的三个耧铧翻起来的垄上,才能起到压实、保墒的作用。这里面讲究的是循规蹈矩,不能出辙!</p><p class="ql-block"> 还有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砘永远不能跑到耧前边!等以后长大了、当官了,你就明白了”!</p><p class="ql-block"> 老爷爷说的话我当时似懂非懂;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参加工作以后,对拉砘这个哲理理解的越来越深刻了。</p><p class="ql-block"> 现在回想起来,那个老爷爷真是个高人!一定是当过相当一级领导的有水平的大人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