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毛细雨浙南行(二)

西风携雨

<p class="ql-block">丽水,是我们浙南之行的第二站。丽水古称“处州”,始名于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至明洪武年间,改为处州府。网查古人常以天上的星宿来指配州郡,而丽水地处少微星座,少微星共有四颗星,最南一颗星名为处士星,所以就以处州为州名。但于今“丽水”之名究竟因何,学界尚有分歧,然此地水系发达,且流域肥美,故“丽水”之称倒是实至名归。</p> <b><font color="#167efb">仙都鼎湖峰</font></b> <p class="ql-block">“黄帝南巡”塑像群 看到这个,就知道已经是身在“仙都”了……</p> <p class="ql-block">丽水最著名的就是分布于练溪两岸的缙云县仙都风景区,“仙都”二字据说还是唐玄宗所题。我们今番只游“鼎湖峰”。</p> 唐玄宗李隆基曾惊叹“真乃仙人荟萃之都也”并乘兴御笔亲书“仙都”两字……流传至今。 “皇都归客入仙都,厌看西湖看鼎湖。”(南宋状元、诗人王十朋游仙都诗) 缙云仙都国家地质公园 “行云小院”就搭建在仰峰洲,水上集市则搭建在好溪之上,如今依然保留了剧中大部分建筑,并且对外开放……照相。 “好溪” 好溪旧名恶溪(又名丽水),源头来自大盘山。西流而南合管溪、又溪及远近诸条涧水,经仙都山下改成“练溪”,至县南入丽水县称东港,又南入大溪,为“瓯江”支流。 鼎湖峰景区 <p class="ql-block">这里是“仰峰洲”……</p> <p class="ql-block">峰巅之下,松柏环绕,有一小湖泊,相传是轩辕黄帝在此炼丹时,被鼎压塌成湖,故称鼎湖。</p> 鼎湖峰,此峰拔地而起直刺云天,故又称“天柱峰”。天柱峰享有“天下第一峰”、“天下第一石”、“天下第一笋”之誉;它状如春笋,所以又叫“石笋”。 “登仙桥”(矴步桥) 登仙桥为仰峰洲前往鼎湖峰和黄帝祠宇的必经之路,因桥面与桥柱成丁字形,俗称矴步桥;缘于黄帝炼丹升仙传说,又名登仙桥。 看看上下两图,来时水从桥下过,归去水涨漫桥面…… “仰止亭” 在童子峰外练金溪畔,约建于明代,为游人瞻仰鼎湖峰的仰止之处,后废。现今这个是台胞李延品、舒寿福两先生捐款重建。 练金溪畔的北京老太,有没有“舍我其谁”的感觉?呵呵…… 从登仙桥到索道站,全在图中标注…… “龙影亭” “黄帝祠宇” 始建于东晋,前身为缙云堂,是轩辕皇帝三大行宫之一。唐玄宗李隆基改缙云山为仙都山后,缙云堂就被称为皇帝祠宇,与陕西黄帝陵遥相呼应,并称为“北陵南祠”,成为海内外华人寻根问祖的圣地。 每年清明节、重阳节举行的轩辕祭奠,被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说来也怪,自1998年开光重祭以后,种种祥瑞接踵而来…… 祭典停雨<br>从1998年起,缙云每年都在黄帝祠宇举行春秋二祭,至今已有20个年头。奇怪的是每当九点五十分祭祀开始,无论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还是大雨倾盆,都会天开雨歇。 龙回仙都<br>2004年的黄帝祠宇公祭大典上,放飞了一条长达34米的巨龙,其在祠宇上空盘旋一阵即腾空向东而去,在众目睽睽之下渐渐消失在蓝天白云之间。约半小时后,这条飞龙又翩然返回缙云,降落在仙都的“龙耕路”上! 洪水回避<br>缙云县城地势低洼,每年七八月间台风来临大雨滂沱,滔滔洪水就往缙云县城长驱直入,十字街头往往大量积水,人们苦不堪言。然自1998年黄帝祠宇开光重祭黄帝,二十多年来缙云县城十字街头未曾进水! 信不信?人家可是写在大牌子上的,应该错不了。 可乘缆车上步虚山顶…… 步虚山顶的“步虚亭” 在步虚山顶看天柱峰……步虚山海拔365M,前面的鼎湖峰只有171M。 清溪穿流…… 群峰起伏……山顶风光无限。 仙都鼎湖峰景区是诸多影视作品的拍摄地,步虚山上有张纪中导演的笔迹,其中“君欲脱凡尘,抬脚可登天”一句有点儿忽悠人…… 研究下山的路线…… 艰难下山路……倒行(保护膝盖)是正途。 “片云亭” 下山路上有一凉亭。白乐天咏鼎湖峰诗云,“黄帝旌旗去不回,片云孤石独崔嵬。有时风激鼎湖浪,散作晴天雨点来。”“片云”二字大概就是取自这里了……正发思古之情,雨来了;好在一瞬即停,始知乐天不谬。 路遇……什么虫子 <p class="ql-block">下得山来,方见往来如飞的牛角同学在“仙水亭”等候多时了……自述已喝过“神水”,这是静待成仙儿呢?哈哈……</p> 仙水洞又名镜岩,古时架梯攀援,今有石级可上……昔谢灵运、白乐天、皮日休、陆蒙龟、赵汴、沈括、徐霞客等骚人墨客曾留下足迹或翰墨。赵汴诗“跨入云端步步径,洞中涓流一泓清。不逢真侣仙迹在,犹喜摩崖纪姓名。”即为其游仙水洞所见…… <p class="ql-block">历代文人墨客尝有题刻。昔道士周景复遍游名山,遇名师传授吐纳之术,后回仙都,居此洞中,辟谷晏坐,每日焚降真香一柱读《灵宝度人经》,饮服泉水,步履矫健,形神鹤立,百有余年仙去。传皮日休、陆龟蒙亦有诗赠周。</p> <p class="ql-block">洞中泓泉出自崖石缝隙,如悬珠垂露,滴落于石池之中,味清凉甘醇,大旱不竭。据传,饮此水可延年益寿,成为神仙,故名仙水洞。</p> <p class="ql-block">这里公用的“水舀子”构思绝妙:舀底穿孔,水流成线,容人慢饮,杜绝交染。</p> 这是好溪下游的一座石板桥,我们要沿此桥回到景区出口…… 鼎湖峰一个来回,梧桐同学貌似提高了炼体境界……不让须眉乎! <div><br></div><div><b><font color="#167efb">古堰画乡</font></b></div> 我们在“保定码头”上船,沿松阴溪到达“香樟码头”,从“双荫亭”进入旧街巷……转一圈,沿瓯江回到原点;再向东出发到文化艺术区,转一圈从通坪路回到沿江步道再回香樟码头,乘船返回保定码头。从这里向西北,沿途各塑像、碑亭,最终到达古堰“通济堰”坝……。 “保定码头” “松阴溪”上洗车忙…… “香樟码头”的香樟树 这个小船应该是个道具…… 布丁在瓯江边…… 从“双荫亭”进入旧街巷…… 这个,和各地“古街”一样,都是卖东西的…… 到处都是“龙泉剑”,据说至今还能在街上寻到铸剑的匠人。 到处都是“龙泉”瓷,且以“弟窑”为多,釉色以青绿、青灰为主,少数黑釉和青白瓷……就是难辨真假。 细雨斜风送画船…… <div><br></div><div><b><font color="#167efb">通济堰</font></b></div> 通济堰(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古代五大水利灌溉工程之一,迄今已有1500余年,至今仍然发挥着巨大的灌溉效能,为碧湖平原的百姓造福。 长廊和竹林 春笋破土而出 到处都是春笋冒尖 竹林就是这样一年年繁茂起来的…… 汤显祖碑亭 石碑记载,汤显祖在处州(今丽水市)为官期间勤政爱民,政绩显著,应丽水知县樊良枢之邀撰写《丽水县修筑通济堰记》和《铭》,高度赞扬车大任、郑怀魁、樊良枢修筑通济堰的伟绩。 两位司马大人 南朝梁天监四年(505),詹司马奏请在松荫溪与大溪汇合处筑堰坝,朝廷又遣南司马共治其事,使通济堰终于得以建成,泽被后世。 范成大 宋代诗人,在担任处州(今丽水)知府时,首立堰规二十条,是世界上最早的农田水利法规之一,至今仍有实用价值。 “通济堰” 古堰全貌(网片,没有无人机拍不了) <div><br></div><div><b><font color="#167efb">云和梯田</font></b></div> “云和梯田”游客中心里的畲族小姑娘 云和梯田最早开发于唐初,兴于元、明, 距今有1000多年历史。 云和梯田总面积51平方公里,海拔跨度为200米—1400多米,垂直高度1200多米,跨越高山、丘陵、谷地三个地质景观带,有700多层,具有体量大、震撼力强、四季景观独特等特点,是华东地区最大的梯田群,被称为“中国最美梯田”。 时间关系,我们仅参观了“九曲云环”区域…… 牛毛在云和梯田的惬意…… 手机全景拍摄(建议竖起来看) 梯田旁边的宾馆 <div><br></div><div><font color="#167efb">黄镇村</font></div> <p class="ql-block">青田县高市乡黄镇村,距高市乡政府驻地5.6公里,交通相对便利。这里海拔约380米,森林资源丰富,植被完整,空气清新;雨后山林云雾缭绕,宛若仙境;民居古旧,村风淳朴……曾经开发过旅游,但终究归于平静。</p> 雨后 两位北京老太贪婪拍摄,咔咔不停……下面就是她们拍的景象。 雾锁瓯江 “陌陌红粉雾,朦朦杨柳烟。” 村外山上,有座“白云庵”(佛道兼修) 外面很低调,里面挺辉煌…… <b><font color="#167efb">缙云馅饼</font></b> 缙云乃至于丽水,“缙云烧饼”都是首推般存在。我们特地找了一家国家级“品牌”店,由传承人亲自制作,品尝了一把……还真是不错。 缙云烧饼分“半肥半瘦”和“全瘦肉”两种,店家推荐前者,说是更香……果然。(正确的顺序是:①④②③) 明天我们前往温州…… [待续]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340zq0y" target="_blank"><i> </i>牛毛细雨浙南行(一)</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3dlmxx6" target="_blank" style="color:rgb(40, 135, 240); font-size:18px;">牛毛细雨浙南行(三)</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3iju4ce" target="_blank">牛毛细雨浙南行(四)</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