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关东》的原由

红雨伞

<p class="ql-block">  闯关东:从清朝同治年间到中华民国这个历史时期内,以山东、直隶为主的关内人,从山海关出关到山海关以东(今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四盟市)的苦寒之地为了生存而谋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清代以前,从关内到关外,大都是被动的流放,当朝者们都习惯将“造反”者遣送边陲“烟瘴”之地,触犯刑律者多发配“极边寒苦”的关东,这种遣犯史称“流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清初至新中国成立前的三百年间,关内(主要是华北地区)人口向东北地区的迁移,俗称“闯关东”。它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移动之一”,堪称世界移民史上的奇迹。</p><p class="ql-block"> 闯关东移民主要来源于华北地区的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省,其中以山东人最多,达百分之八十以上,次之为河北及河南人。</p> <p class="ql-block">  清朝之后,清廷要求各地官署劝农开垦,“荒地无主者,分给流民及官兵屯种,有主者令原主垦”;“招徕流民,不论原籍别籍,编入保甲,开垦无主荒田,永准为业”。</p><p class="ql-block"> 顺治八年(1651)清廷谕令,“民人愿出关垦地者,造册报部,分地居住”。</p> <p class="ql-block">  在请朝廷政策扶持下,原本荒野未开、崇山未辟的关东摇身一变,成为沃野千里的“龙兴之地”。</p> <p class="ql-block">  随着招垦令持续发力,到关东的人员来越多,请朝廷又担心关内汉人大量迁入会损害旗人利益,破坏满族习俗和秩序,于是,康熙七年(1668)便废止了招垦令,推行封禁政策,以后的措施越来越严厉,从局部封禁到全部封禁,从验关封海到驱逐流民。</p><p class="ql-block"> 虽然有禁令,但当时,地灾频发的关内,已经有不少农民注意到关东的利好,开始悄悄的偷渡,《荣城县志》有载,“地瘠民贫,百倍勤苦,所获不及下农,拙于营生,岁歉则轻去其乡,奔走京师辽东塞北”。</p> <p class="ql-block">  关内关外通常以山海关为界,清朝时期严禁汉人前往山海关外,在康熙七年,康熙下令:“辽东招民授官,永著停止”,以保证龙兴之地作为退路。</p><p class="ql-block"> 当时出关是违法的,所以用了一个“闯”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清末时期,农民起义大量爆发,外国侵略者入侵等原因,清朝对边关控制力逐渐减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由于黄河下游连年灾荒,黄河水泛滥成灾,中原战乱频发,人们看到关外肥沃的土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和相对安全的环境,就像快要饿死的人看到了美味佳肴一般,再也顾不上禁令,很多人选择背井离乡前往关外,由于前往辽东通常会是过山海关东门,所以叫闯关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