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乌摩罗保四国05-寻幽探密摩尔多瓦(上)

庄永祯

<b>摩尔多瓦</b>似乎有些神秘,因为很少听到她。摩尔多瓦是前苏联最小的加盟共和国,境内还有一个努力保留苏联因素的“国中之国”,德涅斯特河左岸苏维埃共和国(简称德左)。前往摩尔多瓦途中首先要过境罗马尼亚,可以顺路游览世界文化遗产、罗马尼亚民族英雄斯特凡大公及其子孙建造的苏切维察修道院、摩尔多维察修道院和沃罗内茨修道院,观览享有盛名的“湿壁画”。过境当晚入住并游览罗马尼亚北部小城苏恰瓦,次日进入摩尔多瓦,首先游览首都基希纳乌及周边的原苏军核弹库改建的百米之下的地下酒庄和具有上千年历史的Orheiul Vechi考古遗址等景点,并跨过德涅斯特河,抱着新奇的心情进入世界最敏感地区之一“德左”,而后返回罗马尼亚。连续三天驰骋在东欧南部的山丘田野之中,行车600多公里,高低起伏的原野上充满祥和,沿途诸多景点虽然并不名气十足,但丰富多彩,走走停停,逐一游览,倒也轻松。 <b>切尔诺夫策的圣灵教堂与火车站</b>。离开乌克兰之前,我们还不依不饶去看了一下切尔诺夫策的圣灵教堂,一座外观色彩艳丽的东正教堂。据说这座教堂是以不断变换外观的颜色而出名,据地导讲三个月前来这里教堂还是玫瑰红色的呢,变化真快。这座教堂的看点是它深邃的穹顶和华丽的吊灯。 建于奥匈帝国时期的火车站也是一个可顺路看看的景点。与东欧大部分火车站相同,处处显现出前苏联时期建筑特点,古板的车站大楼、宽敞的站台,颇有中国上世纪80年代的感觉,再加上稀落的候车人。这里原是东欧铁路交通枢纽,很是繁忙。由于切尔诺夫策大学的存在,这里也曾是在苏联和东欧的中国留学生向往的地方!当你站在站台上时,面对如此寂寞,不由得会让你联想到前苏时期的辉煌,发出感叹! <b>进入罗马尼亚</b>。经过大约一个小时的过境(由于罗马尼亚是申根国家),我们进入罗马尼亚北部山区。在前往小城苏恰瓦的途中,顺序游览世界文化遗产、彼此相隔数十公里的三座修道院,苏切维察修道院、摩尔多维察修道院和沃罗内茨修道院,这些修道院是由罗马尼亚民族英雄斯特凡大公及其儿孙在15至16世纪建造的。修道院本身建筑没有什么,教堂内外墙上壁画才是看点,这就是著名的“湿壁画”。 工匠们在粗糙坚硬的石头墙壁上展现出神采飞扬的艺术神韵,折射出古人的聪明智慧。这种被称为湿壁画的艺术,是先在石头墙壁上涂抹厚厚的石灰为主的复合材料,而后用各种颜色的专用涂料,迅速画在半湿的石灰墙面上,使得漆料迅速渗入墙壁上的石灰之中,从而达到较长时间不退色,色泽鲜艳的效果。我们到来时,这里刚刚进行过维护修复,很多脚手架还没有拆除,所以湿壁画很鲜艳。 修道院地处群山之中,高高的、如同城堡般的围墙之中,寂寞生活的修女们。 <b>苏恰瓦</b>,我们落脚在这个罗马尼亚东北部、群山之中的小县城,仅仅是为方便明日前往摩尔多瓦。 晚餐后大家来到在小镇上随意浏览。苏恰瓦是一个颇具历史的小镇,14~16世纪期间曾是摩尔达维亚公国的首都,幽静古朴,古色古香,充满着中世纪的气息。 <b> 摩尔多瓦。</b>一个多小时烦人的过境等待,虽不繁琐,但边检人员的办事效率实在太低了。摩尔多瓦共和国的前身是前苏联最小的加盟共和国,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一个完全被乌克兰与罗马尼亚包围在临近黑海西北角的内陆国家,这里曾经被评为世界上游人最少的国家,这里也曾做过俄罗斯流放犯人的偏远蛮地,普希金就曾被长期流放在这里。 摩尔多瓦自古就与与罗马尼亚同宗同文,共为达契亚人的子孙。自从13世纪至14世纪,蒙古鞑靼人和匈牙利人入侵,使得达契亚人被分裂为摩尔多瓦、瓦拉几亚和特兰西瓦尼亚三支,后来逐渐形成了罗马尼亚、摩尔多瓦和特兰西瓦尼亚三国。在近两百多年中,内陆小国摩尔多瓦就一直是在“独立--归属俄罗斯-独立-与罗马尼亚合并-归属苏联-二战期间归属罗马尼亚-回归苏联-独立”的动荡之中,当其北面的乌克兰与俄罗斯分离后,这个小国无所适从了,但不知为何又不愿意回归南面同宗同文、经济较强的罗马尼亚,估计是政客们不愿放弃总统宝座,欧洲就是这样,否则不会在这片土地上出现那么多的国家。 <b> 卫国战争纪念广场和纪念碑</b>。经过300多公里的行驶,我们来到摩尔多瓦首都基希纳乌郊外的这个面积巨大的卫国战争纪念广场,广场上矗立着一个造型独特雄伟的纪念碑。从广场非常干净整洁的环境和锃光瓦亮的地板,你绝对可以感受到隐秘着一股对曾是伟大国度一员的自豪之感和怀念之情,就如碑下燃烧的火炬一直在燃烧着。 <b>基希纳乌</b>,摩尔多瓦首都。由于我们就住在城市中心广场旁边,入住放下行李后大家就纷纷出来游览了广场及广场上的主座教堂、凯旋门、广场西面的国家政府大楼,及旁边的斯特凡公园。走上街头,沿着列宁大街欣赏基希纳乌的街景。基希纳乌城市不大,城内的看点基本上也就这些。 <b> 政府大楼</b>,原苏共摩尔达维亚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大厦。 已经傍晚,但街头上的行人却不是很多,商店里顾客也很少,似乎有些萧条。行色匆匆的行人,多是手提购物的塑料袋,赶回家中。 大马戏团剧院和歌剧院都是大门紧闭,门口孤独的狮子似乎在回盼着昨日的辉煌,旁边黄色的、飘扬着国旗的小楼是市政厅。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英雄,这在解体后的前苏联各国中都非常重视。矗立在政府大楼旁边的斯特凡大公公园门口的铜像,就是摩尔多瓦民族英雄斯特凡大公。斯特凡 (1457~1504),又称斯特凡三世,摩尔多瓦大公,其即位后实行军政改革,发展经济,振兴国防,加强中央集权,并在同匈牙利人、土耳其人、波兰人的数次战争中屡战屡胜。 <b>马扎拉凯教堂</b>,一个很小、甚至有些过于简陋的东正教堂,又名君士坦丁大地帝与伊莲娜皇后教堂,但却是基希纳乌最古老的教堂,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1世纪。前来教堂祈祷和忏悔的人络绎不绝,而旁边那个新建的教堂却是门可罗雀。 <b>“德左”</b>,是来摩尔多瓦旅游的游人们最想去看看的地方,好奇嘛!驱车近百公里,跨过款款流淌的德涅斯特河,我们来到世界最敏感地区之一,摩尔多瓦境内的“国中之国”德涅斯特河沿岸苏维埃共和国(简称德左)的首都蒂拉斯波尔。德左,一个确实存在但不为世界所承认的国家,一个保持前苏联因素最多的地方。有人说,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土地,而“德左”才真正保持了苏联的灵魂。 上世纪90年代初摩尔多瓦脱离苏联独立后,拥有大量俄罗斯人、乌克兰人的德涅斯特河左岸地区随即宣布成立"德涅斯特河东岸苏维埃共和国"。由于“德左”地区控制着摩尔多瓦GDP的近一半,电力供应的70%,“德左”的独立对于摩可谓切肤之痛,因此一场内战在1992年爆发,真的是亲兄弟打架比对外人还狠,短短几个月,就有1500人在战争中丧生。最后由于双方群众的大规模抗议,内战中止。停火协议签署之后,联合国在这里派驻了一支由1510人组成的维和部队。一般说来,维和部队应由冲突外的多国部队组成,而这里的维和部队有点怪,除有俄罗斯500人、乌克兰10人外,摩尔多瓦和“德左”当局还各出500人。所以对我们进行过境检查的都是俄罗斯士兵,检查站设在德涅斯特河右岸,而后跨过一座铁桥就进入德左了。 德左对于中国人很友好,过境手续即不严格,也不繁琐,只是根据我们的护照,打印一张标明出入时间的纸条(一般旅游者不允许在“德左”过夜,否则要特别说明),加在护照中,返程时交还就可以了。 <b> 基洛夫公园</b>,一个几乎没有游人的公园,只有那座教堂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为什么被叫做基洛夫公园,不得而知,作为斯大林最亲密的战友和助手的谢尔盖·米洛诺维奇·基洛夫,在其短暂的生命中似乎与这里毫无关系,估计这个公园的名称还是在上世纪30年代摩尔多瓦归属苏联时起的。 独立广场上飘扬着“德左”的国旗,镰刀斧头清晰地印在上面,旁边飘扬的是俄罗斯国旗。该国议会根据2006年举行的全民公投结果,当时97%以上居民参与公投赞成独立,实行了事实上的独立,实行多党制议会,定都蒂拉斯波尔,国旗为前苏联摩尔达维亚国旗,具有独立的央行和自己的流通货币,并计划让“德左”下一步加入俄罗斯,成为俄罗斯联邦的一个自由邦。 由于“德左”并不与俄罗斯接壤,而且又不临海,故俄罗斯在接受德左这个问题上态度一直很暧昧。由于动荡所至德左大多数居民都拥有了多重国籍。 教堂与坦克相伴、反法西斯战争的苏联英雄纪念碑与1991年为德左独立而战的烈士陵墓共存、马路对面德左政府大厦与大厦前矗立德巨大的列宁塑像,各种因素交织在这里,不知道议会大厦对面教堂里的耶稣天天看着坦克和高高矗立的列宁像会是怎样的心情。一个金发美女面对这一切默默无声,久久没有离去,是无奈,还是回忆? <b> 滨捷里要塞城堡</b>。滨捷里是“德左”在德涅斯特河右岸唯一的城市,这座要塞是十六世纪摩尔多瓦抗击奥斯曼帝国入侵的重要堡垒,围绕要塞曾发生过极为惨烈的战斗。 来到一家餐馆吃饭,可能是到这里就餐的中国人比较罕见,加上我们的当地导游很活络,女老板非常高兴,不仅饭菜可口,而且还免费为我们进行了歌舞表演,大家合影留念,充分表达了“德左”对中国人的友好。 <b> 待续:回眸-乌摩罗保四国行06-寻幽探密摩尔多瓦(下)</b> <b>相关游记</b>:<br> 回眸-乌摩罗保四国行01-行程综述<br> 回眸-乌摩罗保四国行02-乌克兰首都基辅(市内)<br> 回眸-乌摩罗保四国行03-乌克兰首都基辅(郊外)<br> 回眸-乌摩罗保四国行04-纵贯乌克兰广袤大地<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