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虚的美篇

子虚

历史上的哭声 <p class="ql-block"> 历史上的哭声</p><p class="ql-block"> 万发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掀开历史与古人语,觉得他们是既幽默又木肃,既严谨又豁达,既生活又风雅。读着他们的每一个故事,想像着他们的一颦一笑,既有回味,也有沉思,就连他们的哭也含有隽永的况味。</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的哭,绝非简单的一哭而已。凡是流传至今的哭,都会给你一个深可琢磨的故事。从他们的哭声中,你能体会到他们悯世恤民的挚怀。但是他们的哭声却都别具深意,各有旷野,对后人是精神乃至灵魂的一种警铎。</p> <p class="ql-block">。先说墨子之哭。墨子见素丝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墨子哭的不仅是丝可染,而哭的是人可染,国亦可染。这也正是墨家体国悯世的思想根基。墨子以苦行僧般的自我修行四处奔号“非攻”“兼爱”。在战国时代烽火狼烟不熄的况遇下,庶民的生命贱如芥草,朝不保夕,“非攻”“兼爱”正是求生的最强音。可是将霸权建立在垒垒白骨之上的伯爵子男们,怎肯顾惜贱民的生命。他们享受着侵略和掠夺的快乐,又怎会听从墨子的呼号而停止战争呢?墨子悲丝,有其历史意义,更有其现实意义。人可染,国亦可染。说明了在任何时代,任何境况下,人和国都会像素丝一样容易被浸染,太平社会贪墨成风,小人辈出,唯金钱权利为尚,变清新为污浊,这正是墨子悲丝的永恒意义。</p> <p class="ql-block">再说杨朱之哭。杨朱“见逵路而哭之,为其可以南,可以北。”逵路即四通八达之路。杨朱以歧路为喻,讽劝君王乃国之主宰,一举一动皆系民生国是。一旦失策,误入歧途,即为国之殃,民之殃。杨朱之哭高远矣。</p><p class="ql-block"> 杨朱学派的观点正和墨子观点相背。他主张“重生”,“贵己”。继承的是老子的“身重物轻,无为而治”的修养观念。杨朱和墨子同生于战国时代,有着“重生”的共点。是当时压倒儒学的最受欢迎的两个学派。孟子说:“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可见当时对杨墨的崇尚程度。</p><p class="ql-block"> 杨朱是被称为“历史上最吝啬的人。”他说过“拔一毛利天下而下为。”其实这完全是后人的曲解。杨朱是以“一毛”喻生命之贵重,如果拔一毛而损害生命的话,我杨朱肯定是不做的。这是他的哲学思想。那么杨朱歧路之哭的现实意义当然是值得牢记的。他清楚地告诉我们:人生的歧路很多,歧路中还有歧路,稍一不慎便会走上歧途,给自己的生命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当下我们面前的权势,名利,金钱,欲望,享乐都是一种诱惑,一旦取之不正,即便跌入深渊,因此杨朱之哭应该时时响在我们的耳边。</p> <p class="ql-block">还有就是阮籍的穷途之哭。阮籍“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阮籍之哭是为天下人而哭。何谓“穷途”?生存无望为穷,道之不行为穷,怀才不遇为穷。阮籍生活在魏晋时代。司马家族的残暴昏慵,使阮籍从骨子里瞧不起他们。但他身处其中,又名声在外,避祸远害的意识肯定会深藏于内心。无奈其性格,见识,学养皆使他对时事不能无动于衷。只有借酒买醉,假豁达以逃世。如他在美妇垆边酣睡,去早夭少女灵前恸哭,在母丧中啖肉,表面上看他是行为乖张,其实他是痛苦的,郁懑的。可以说,阮籍之哭是深沉的,富有内涵的。他哭的是天下不公,天下无情,天下无耻,天下昏聩。</p> <p class="ql-block">以上是历史上的著名三哭。而韩愈之哭却别有一番趣味。</p><p class="ql-block"> 韩愈被贬洛阳后,闲散忧郁,欲遣心绪,一时兴起,约人华山观景。不料低头攀爬,罔顾山峰峻峭,直接登上了苍龙岭。此岭长约一千五百米,可顶宽只有一米左右,韩愈驻足俯视,魂飞魄散,一阵昏旋,两腿瘫软,大放悲声,感觉此生休矣。哭了一会儿,腿力稍有恢复,心情也冷静下来,在朋友的劝说下,写了一封求救信扔在了山下,正巧被采药人捡到送于县令,县令派人上山,将其灌醉,用“裹粽法”把韩愈包裹起来,用绳索从山上一点一点放下来。虽说有些戏说成份,但此事绝非虚构,至今苍龙岭尚有刻石“韩退之投书处”。</p><p class="ql-block"> 我认为,韩愈华山之哭并非恐高,而是为自己仕途偃蹇放声。韩愈出身贫寒,依哥嫂存活。得进官宦,实属不易。原有一颗匡时济世之心,却屡遭排挤,谏言无听。虽居唐宋八大家之首,享有“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的美誉,也难免贬谪之厄运。他惧怕从此寄身下僚,心思惝恍,惶恐无措,借山颠一哭,泄胸中块垒。</p><p class="ql-block">全无《论佛骨表》之锐气,只剩《潮州刺史谢上表》之哀乞。个中苦衷,不难理解,后人也不能妄加非之。</p> <p class="ql-block">有一句诗,“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衣衫湿”。这当然是白居易之哭了。白居易是“觉悟”之哭。他被贬江州的路上,偶遇琵琶女,一曲《霓裳》《六幺》,勾起了他沉郁的心渊,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喟叹,不胜悲怀,泣下如注,尽湿衣衫而不顾。就这一哭,哭出了白居易灵魂上的“棒喝”,悟出了“中隐”的宦海秘诀。白居易的“中隐”,其实是一种生活的哲学,生存的智慧,是在繁华和隐逸中找到的平衡和安宁。既能保持精神上的独立又能实现自己的志愿。真正完美的实践着儒学的中庸之道。从此他就走在了幸福的大道上,聆听着“樱桃樊素口”,观赏着“杨柳小蛮腰”。</p> <p class="ql-block">“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幽州台上的悲怆一哭,纠结了天地间多少英杰的落寞情怀。陈子昂,一个立志报国的浩然书生,却在波诡云谲的宦海中无法存身。他不仅是个有抱负的人,更是一个磊落豪直的人。他曾经摔碎了用两千金买下的上好瑶琴。他也曾两次跟随部队北击契丹,并请缨先锋,痛杀敌寇。他的诗文很多,皆为体国经野之作。他也曾感激武则天的知遇之恩,立志捐躯于社稷。却都化成了泡影。他怅恨幽州台,指点苍碧,倾泪而吟“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我们仿佛听到了这浑厚的声音化作一道闪电炸响在我们的耳边。</p> <p class="ql-block">天下之哭,各有所因。有人哭的猥琐,有人哭的刚毅。有人哭的懦弱,有人哭的悲壮。有人哭的无耻,有人哭的凛然。有人哭的令人生厌,有人哭的我见犹怜。其实,自从有了历史,便记载了哭声。有声无声之哭,有泪无泪之哭。残山剩水之哭,身世惨淡之哭。稻粱不继之哭,怀玉无售之哭。悠悠万事,皆有一哭。情之所触,控也难也。</p><p class="ql-block"> 娥皇女英,湘边哭夫泪染斑竹,啼痕犹在。昭君塞外,企望云下炊烟,一声凄泣,丰茂了青冢宿草。垓下楚歌,英雄末路,项羽挥泪对虞姬,北鄙荒原,战神扼腕,李陵仰泪问苍天。恨朗绝情,卓文君以《白头吟》劝夫,叹卿无辜,苏若兰织《璇玑图》诉冤。孟江女一哭圮长城,骂秦始皇残忍,羊叔子惠政泽百家,昭堕泪碑民心。</p><p class="ql-block"> 俱往矣,听历史悲声,回顾己之遭遇,前踬后跋,空怀沟壑。燕台已不在,何必预售俊骨?夕阳在目,西山垂傍,不须掩袂,当挹清风明月,以乐余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