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郴州苏仙岭三绝碑和祁阳浯溪摩崖石刻

陇南人余松敏

<div>摩崖石刻,历来是书法爱好者的朝圣之地,是古迹探寻者的向往目标。湖南郴州苏仙岭和祁阳浯溪就是久已心仪的藏宝之地。</div> 一、郴州苏仙岭三绝碑 据说中国有十大“三绝碑”,苏仙岭三绝碑位居十大“三绝碑”之首。以“秦少游词、苏东坡跋、米芾字”之“三绝”而闻名。<div><br></div> 宋代(公元1096年)秦观(秦少游)因新旧党争被削去官职,从京城流放到荒凉的郴州。秦观深感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登上苏仙岭,触景生情,写就千古传唱的名词《踏莎行·郴州旅舍》,借以抒发胸中的积怨和愤懑。“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知何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残阳树。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本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div>(图中的三绝碑是仿刻的,从石料材质和书法笔迹即可看出,虽然碑旁并无说明。)<br></div> 秦观好友苏轼(苏东坡)看到《踏莎行·郴州旅舍》后,感同身受,爱不释手,特地将其书写于扇子上,时时观赏吟咏。当获知秦观客死腾州(今广西梧州)时,悲愤溢怀,倍感痛惜,洒泪挥豪,作跋于其词后:“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此后,宋代书法家米芾把秦观的词和苏轼的跋书写下来刻于碑上,称为三绝碑。到一百多年后的1266年,由郴州太守把原碑拓上,转刻在苏仙岭白鹿洞旁的大石壁上,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三绝碑”,现位于保护亭内木栏杆前的崖壁上,这是真迹,虽然字体被涂上了绿漆。 三绝碑身处荒凉偏僻苏仙岭,1949年后,杂草荆棘丛生,逐渐鲜为人知。1960年3月,毛泽东到南方视察后,专列离开广州北返进入郴州地界,湖南省委书记张平化、郴州地委书记陈洪新等一同到车上汇报工作。毛泽东问陈洪新郴州“三绝碑”的保护情况,并侃侃而谈,而湖南官员对此一无所知。毛泽东还琅琅有韵地背诵了《踏莎行•郴州旅舍》,毛泽东还特别嘱咐:这块碑是很有价值的,要很好地加以保护。<br>陈洪新回到郴州后,专程到郴州师专请教古汉语单泽周教授,这才知道“三绝碑”就在苏仙岭白鹿洞上面。随后,这位教授与陈洪新等地委领导一同前往苏仙岭,并在杂草荆棘中找到了“三绝碑”。此后陈洪新主持修建了一条可以直达“三绝碑”的公路,还在碑上盖了一座护碑亭。 苏仙岭白鹿洞因三绝碑出名,游客观赏三绝碑,顺便探望白鹿洞,就是一个普通的溶洞而已。<br> 二、浯溪摩崖石刻 浯溪摩崖石刻位于湖南祁阳湘江西岸与浯溪交汇处。湘江日夜流淌,述说着历史的名人轶事。 当年唐代文学家元结出任道州刺史,赴任途中经过祁阳城郊,发现江畔的山崖风景不错,遂把山下无名溪水命名为“浯溪”,刻石于山崖。把无名石台命名为“峿台”,建亭命名为“痦庼”,合称“三吾”,并亲自撰写铭文,请书法家书写,刻于山崖上。此后辞官隐居在浯溪,直到终老。 浯溪现存摩崖石刻505方,荟萃了唐、宋、元、明、清、民国历代名家400多人的书法作品,如颜真卿、黄庭坚、秦观、李清照、米芾、范成大、张栻、沈周、董其昌、顾炎武、王夫之、何绍基等。浯溪摩崖石刻是我国现存最大的露天碑林,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浯溪摩崖石刻最著名的是《大唐中兴颂》碑,公元771年,元结的好友兼安史之乱平叛战友颜真卿来浯溪看他,元结就请大书法家颜真卿把自己十年前的旧作《大唐中兴颂》修改后书写出来,请人刻在崖壁上,成为自家后院风景。<div>元结的诗文,颜真卿的书法,浯溪的崖壁构成“三绝碑”,留存至今,成为国之瑰宝。《大唐中兴颂》碑亦是中国十大三绝碑之一。<br></div> 《大唐中兴颂》碑全文。<div>大唐中兴颂有序。<br>尚书水部员外郎兼殿中侍御史荆南节度判官元结撰。金紫光禄大夫前行抚州刺史上柱国鲁郡开国公颜真卿书。<br>天宝十四年,安禄山陷洛阳。明年,陷长安,天子幸蜀,太子即位于灵武。明年,皇帝移军凤翔。其年,复两京,上皇还京师。於戏!前代帝王有盛德大业者,必见于歌颂。若今歌颂大业刻之金石,非老于文学,其谁宜为?颂日:噫噫前朝,孽臣姦(奸)骄,为惽为妖。边将骋兵,毒乱国经,</div> 群生失宁。大驾南巡,百寮窜身,奉贼称臣。天将昌唐,繄睨我皇,匹马北方。独立一呼,千麾万旟,戎卒前駈。我师其东,储皇抚戎,荡攘群凶。复复指期,曾不逾时,有国无之。事有至难,宗庙再安,二圣重欢。地辟天开,蠲除袄灾,瑞庆大来。凶徒逆俦,涵濡天休,死生堪羞。功劳位尊,忠烈名存,泽流子孙。盛德之兴,山高日升,万福是膺。能令大君,声容沄沄,不在斯文。湘江东西,中直浯溪,石崖天齐。可磨可镌,刊此颂焉,何千万年!上元二年秋八月撰,大历六年夏六月刻。 浯溪的《大唐中兴颂》碑,在旧文中添加了“湘江东西,中直浯溪,石崖天齐。可磨可镌,刊此颂焉,何千万年!”<div>宋代、明代、清代、现代均有建亭保护《大唐中兴颂》碑,只是现在的亭阁保护范围更大,结构更牢固。</div> 《大唐中兴颂》碑的碑面,高宽各3.2米左右,每个字约15厘米大小,为国内现存三块《大唐中兴颂》碑中最大的一块,也是刻石最早的一块。 宋代诗人黄庭坚来到浯溪观赏《大唐中兴颂》碑,曾作诗《书摩崖碑后》刻于浯溪崖石上:“春风吹船著浯溪,扶藜上读中兴碑,平生半世看墨本,摩挲石刻鬓成丝。......”可惜浯溪石刻太多,且年代久远,我们并没找到原作石刻。 在《大唐中兴颂》碑不远处的崖壁上,嵌有黑色大理石镜石一方,宋代已盛传于世,历代都有咏镜石的诗。民间还流传许多有关镜石的传说故事,使得平民百姓“纵然不识吴钩字,也为摩挲石镜来”。 浯溪阴刻篆书异体字“福”,寄托古代人对生活的良好祝愿。 浯溪阴刻篆书异体字“寿”,据说,它不仅仅是一个“寿”字,还包含有日、月、星,天、地、人,金、木、水、火、土等6句话20多个字,有18种说法,都是给予人们美好的祝福。 浯溪摩崖石刻的书体,篆、隶、楷、行、草诸体皆全,是书法宝库。图中右上角有浯溪最大的石刻“圣寿万年”四字,单个字直径达2.3米,落款的小字为“明嘉靖卅七年戊午”。 浯溪石刻的“画山”二字,形象地描绘了浯溪摩崖石刻的美丽景致。 龟石古篆,碑形似龟,是浯溪最古老的两块碑。在龟身上有古篆文,左为唐代诗人元结《浯溪铭》,唐代书法家季康书,玉著篆。右为元结《痦庼铭》,唐代宰相袁滋书,钟鼎文。现在这两块石碑都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视为国宝。 元结撰文《峿台铭》,唐代瞿令问篆书为悬针篆,悬针是小篆的别体,“字必垂书细末,细末纤直如悬针”。 高崖上直径2.7米的“夬”(读音“怪”),为宋代尚书部官员外郎武陵柳应辰书刻,下有夬符镇妖的汉语拼音和篆字。“夬”符,原是《易经》里的“夬封”,以正压邪,故名“镇妖符”。传说柳应辰道法高超,一夜,泊舟浯溪,遇妖作孽,他急以朱砂笔在妖掌上划成此符,顿时雷火闪电,风雨大作,妖不见了,天一亮,那“夬”符出现在高崖上,笔划中间还留有妖魔血迹(矿物氧化的暗红色)。从此浯溪妖魔绝迹,游人揽胜平安无事。 经浯溪文物工作者的努力,查明自唐代(767年)至民国9年(1920),现存300多人的诗、词、书、画、题词石刻(包括残碑)共计505方,其中唐代30方,宋代113方,元代5方, 明代78方,清代88方,民国9方,还有时代不明的182方。图为清代越南使臣诗碑刻,“地毓浯溪秀,山开镜石名。莫教尘藓污,留照往来情”,见证了中越之间的友好情谊,是极其重要的历史资料。 2023年11月10日-11日游览<div>2024年5月1日完成游记</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