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漫游之三

小品阁下

<p class="ql-block">三、都江堰</p><p class="ql-block">都江堰水利工程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公元前256~前251年),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古蜀国王)开凿的基础上修建的排灌水利工程,蜀郡由此变为水旱从人、时无荒年的富庶地区,号称“天府之国”,秦始皇才有了扫六合的保障。</p><p class="ql-block">都江堰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兼具防洪灌溉的功用,隄堰比现代水泥的堤坝还坚固,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鱼嘴工程</p><p class="ql-block">第一道工程是鱼嘴工程,它修建在岷江的弯道处,汹涌的水流到了这里会被这道“分水堤”分为内江和外江,外江排洪,内江通过宝瓶口流入成都平原。</p><p class="ql-block">四六分水:李冰治水时让内江河床低于外江,在冬、春枯水季节,岷江水位较低,河流主流线多靠近河谷凹岸流去,分水堤将约十分之六的江水流入内江,十分之四的江水流入外江,保证了灌区的用水量。</p><p class="ql-block">夏、秋洪水季节,岷江水位相对升高,河流主流线相对变直,大部分江水流向凸岸,故分水堤又将十分之六的江水排入外江,十分之四的江水注入内江。</p><p class="ql-block">这种自动分配内外江水量的设计就是“四六分水”。</p><p class="ql-block">二八分沙:在鱼嘴分流的地方,内江处于凹岸,外江处于凸岸,根据弯道的水流规律,澄澈的表层水流流向凹岸,浑浊的底层水流流向凸岸,所以,很大一部分的沙石都会被外江带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飞沙堰工程</p><p class="ql-block">飞沙堰是内江外侧的一道低矮堰坝,加上离堆的顶托作用,从鱼嘴进入内江的水流在飞沙堰附近形成漩涡。</p><p class="ql-block">水中剩余的沙石大量被漩涡甩出飞沙堰,其余的沙石在飞沙堰对面的回水区凤栖窝沉淀,每年有河工掏出清理,这样就有效的防止了泥沙淤积导致的河流溃堤。</p><p class="ql-block">在飞沙堰与离堆之间,又修建了一条长200米的溢洪道。在水量较大时,溢洪道自动泄洪,使多余的内江的水排入外江正流使内江不受洪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3.宝瓶口工程</p><p class="ql-block">宝瓶口这里本来是玉垒山的一段石壁,李冰治水时,花了8年时间将石壁凿开,形成了如今千年不变的宽度,因为它的形状像瓶口,顾命名宝瓶口,被分开的玉垒山形状如石堆,后人称之为离堆。修建宝瓶口的目的是分流和灌溉,约束进入成都平原的水量,如果遇到洪水时期,大量的水被宝瓶口阻拦,水面就会上升,当水面超过旁边的飞沙堰时,就会被飞沙堰后面的排洪渠排往外江,达到二次排洪。</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就是这三个工程把岷江水治理得服服帖帖,两千多年后的今天,这座世界最古老的水利工程,仍然屹立在我们的眼前,经久不衰,至今仍能发挥愈加重大的作用,堪称世界水利工程的奇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