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声音艺术博物馆

上驷院的农民

<p class="ql-block">惊闺</p><p class="ql-block">"惊闺"又叫"惊闺叶",该响器由几块铁板串成,是磨剪子磨刀的叫卖工具。磨刀人肩扛一固定有磨刀石的长条木凳,上挂水桶等。手拿"惊闺"上下起伏翻动,一路清脆而来,吆喝着北京最有名的叫卖曲子:"磨剪子嘞~俄菜 JJ "。在所有北京货声当中,这是唯一还能听到的。不过现在能听到的机会越来越少了。</p> <p class="ql-block">昆特管</p><p class="ql-block">昆特管是一种声学实验装置,在1866年由德国物理学家奥古斯都·昆特发明,用于测量气体或固体杆中的声速。</p> <p class="ql-block">我们展厅中所呈现的昆特管是在水平放置的透明亚克力管状物中填充的泡沫颗粒。在昆特管的一端是一个高功率的喇叭,通过交互式的一排控制按钮提供可变频率的声源。随着声频率的改变,亚克力管中的泡沫粒子也会随之运动、变化,显现不同的声音波形。</p> <p class="ql-block">语言是我们最常听到的声音。因为我们能听懂或者熟悉自己的语言,就可能忽视了声音的存在。</p> <p class="ql-block">指铃</p><p class="ql-block">适合套在一个手指头上摇晃。卖小药的人用这种响器发出的声音招呼有需要的人出来购买小药。</p> <p class="ql-block">星排类</p><p class="ql-block">以托板为底座的鸽哨。小哨或长或圆,</p><p class="ql-block">均排列在托板上。长方形托板上分三行列九筒或15筒。花瓣列七哨的称"梅花</p><p class="ql-block">鸽哨制作:付磊</p> <p class="ql-block">早期录音场景</p><p class="ql-block">在没有电的机械时代,收音器材不是麦克风,在收音现场,声音都浓缩在铁皮号角里,靠的是隐藏在号角幕后的一根针头,它将号角接收的声音,转成细微的震动,而针头的震动,被刻录在一个滚筒表面的一层蜡上。这个录音方法跟耳朵的生理结构很像,号角像耳朵的外表,而针头和蜡筒模仿的是耳朵内部结构和功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老照片体现的是早期录音现场。音乐家根据号角,对不同频率收音的敏感度,摆好相应的位置,容易收音的乐器靠后,需要更大音量的乐器,距离号角更近一些,只有这样才可能找到收音平衡的点位。</p> <p class="ql-block">声波喷泉</p><p class="ql-block">水从空中落下,貌似没有什么稀奇,但当您通过相机的镜头观看水流时,则会发现其中另有玄机。这是因为声波频率对水流的震动影响与相机拍摄频率的关系产生的特殊效应。如果根据调整声音频率可以控制水的效果,甚至让水"倒流"。</p> <p class="ql-block">和田和声</p><p class="ql-block">新疆的音乐有着极强的文化特性,它是人们传递情感和群体心心相融的纽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音乐,是和田生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富有音乐细胞的人民群众,从生活中汲取养分和灵感,随时都能把在地场景变成舞台,聚会、吃饭、聊天等生活场景,顺势、瞬时成为表演的舞台,律动的音乐使人们远离喧嚣,享受美妙的音乐境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和田位于昆仑山脉和广阔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之间,山体融化的冰雪,浇灌出这片绿洲,它是古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古老绿洲之一,也是和田独特的风景和人文景观,在这里,纷繁重复的图案文化和多样性的音乐文化相互交融,交汇。</p> <p class="ql-block">声音总站</p><p class="ql-block">我们时时刻刻都在听声音,哪怕在无声的消音室里我们仍然能听到我们自己的心跳声。虽然声音无处不在,但它往往被忽略或者只被看作成视觉信息的陪衬。我们生活中很少需要专门思考声音,因为声音是让我们直接感受到的媒介。有的声音让我们兴奋,还有声音令我们不安。世界如此丰富,而声音在其核心。</p><p class="ql-block"><br></p>